andrew 发表于 2009-9-17 14:08:52

原帖由 陳永華 于 2009-9-15 09:01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閩南人都跑走了

沒跑啦...

開城門迎接而已.

http://203.192.15.115/twrwk/twdq/rw/gshj/200708/t20070810_440819.htm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9-9-17 14:23 编辑 ]

陳永華 发表于 2009-9-17 14:39:47

回复 63# andrew 的帖子

蘇貞昌是大台奸蘇雲英的孫子!


蘇貞昌的祖父蘇雲梯、蘇雲英利用自己是台灣人身份暗中密報協助日軍逮捕抗日人士網羅罪名!民進黨愛談台灣過去歷史,那就談吧!.


蘇貞昌是大台奸蘇雲英的孫子,但是民進黨也能談嗎?若做不到,就別怕人拿出來講,歷史可以原諒,但是歷史不能忘記!!台灣人要記住,這也是台灣歷史的一部分!


西元一八九九年,日本總督府,命阿猴辦務署參事蘇雲梯(蘇貞昌伯祖父)、打狗城的富商陳中和、鳳山街長陳少山、富商林璣璋、台南參事許廷光等紳士,進入加禮山勸­林少貓降服;西元一九○二年(明治三十五年)日據八年五月,台灣總督府達到誘降林少貓的目的,五月二十六日,阿猴辦務署參事蘇雲梯、蘇雲英(蘇貞昌之祖父)藉口­後壁村發生傳染病,暗中帶領日軍展開圍剿行動,五月三十日,林少貓中五彈死於後壁林城廓門外的水田中,一代抗日豪傑享年三十七歲而已。


蘇雲梯、蘇雲英更利用自己是台灣人的身份暗中密報,協助日軍逮捕抗日的嫌疑犯和搜索跟林少貓親近的人士,網羅罪名,被日軍殺害者達到三二○人。可證蘇貞昌的祖父蘇雲英是個大台奸!


蘇貞昌出書自稱,出生於南部屏東縣平凡小公務員家庭,母親蘇江清蓮是萬丹社皮小學教師,父親蘇啟東任職屏東縣政府,蘇貞昌至今仍記得,當年家窮,吃不起屏東有名­的侯家鹹水鴨,父子倆只好吃豬頭皮,配三毛錢買來的辣椒解饞,兩人吃得滿頭大汗,大喊過癮。蘇貞昌可真會裝窮!


其實蘇貞昌的祖父-蘇雲英是不折不扣的財大氣粗的日本奴才:


一、在日據時代,蘇雲英是阿緱廳參事兼區長,與財務課長古本廣允君、臺灣銀行出張所長石村理則、警部瀧澤豐吉等日本高官交情匪淺,是一等一的台奸和日本皇民!


二、1920至1932年蘇雲英在日本人的支持下連任七屆高雄州參議員   


三、現今第一商業銀行的前身台灣商工銀行,1910年8月12日在屏東成立時,蘇雲英是日本總督指定的創始人之一,可見蘇雲英在日本帝國主義者心目中的份量。


蘇雲英利用與屏東萬丹抗日民族英雄林少貓的同鄉關係,提供給日軍不少情報,以致林少貓在一九○二年五月三十日,遭到日軍殲滅,蘇雲英進一步提供抗日義民和林少貓親近人士的名冊,網羅罪名,被殺害者達數百人。蘇雲英因此得到日本人的提拔!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9-9-17 15:51:37

原帖由 mzkj 于 2009-8-6 10:38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文天祥?江西人民同意他是客家人吗?孙中山?广府人同意他是客家人了吗?太平天国,里面似乎不少壮族人士参与的,别全揽在客家人头上,况且,太平天国就是一场闹剧。刺杀满族高官,谁?你们这些客家文盲是丢客家人 ...

linqifeng 这里只是提到“【客家人】支持文天祥,这个是事实”,并没有对“文天祥”是否客家人下断语。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9-9-17 16:11:59

福佬抗日英雄李友邦,曾被蒋光头搞成“台独分子”加以杀害,也被阿 扁曲解为“台独英雄”。还历史本来面目,李友邦为中华民族抗日英雄:http://www.chinataiwan.org/twzlk/lsh/1895zhi1948/200209/t20020906_78088.htm

首页-台岛资讯-历史-1895——1948字号:大 中 小 李友邦与台湾抗日义勇队命运时间:2002-09-06 13:04   来源:

  台湾抗日义勇队队长李友邦被枪决的一刻,他的夫人严秀峰正在牢中,等到一年半后才由小儿子口中获知实情。随着李友邦遭到枪决,严秀峰入狱,李氏家族成员噤若寒蝉,台湾义勇队的事迹从此成为政治上的禁忌,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历史的教育中刻意抹去了这一段。然而曾有的民族历史的光辉是不可能如此抹去的,曾有的坚强的心灵也不可能就此妥协放弃。因为党派是非终将如过眼云烟,真正留下来的是不死的民族气节。

  严大姊正致词,把她过去说过的李友邦将军以及台湾义勇队、台湾少年团的英勇事迹再说一遍,这10多年来,同样的故事她说了又说,以致越来越多人认识、了解和敬佩--这是一场历史正义之战,也将是历史人物以牺牲、奉献、坚持换来的永恒。

  台下有七八百来宾坐在遮阳棚里,棚外还站着百来个附近居民,等待进入李宅古迹参观。7月北台湾的艳阳让人热得透不过气,不过对于这群年迈的仁人志士而言,比起过去几十年辛苦的路,这点太阳似乎不算什么。旁边就是古色古香的李宅,是目前台湾仅有的四合院民居建筑。为了纪念7月7日抗战日,严大姊在里面举办了"李友邦将军及严秀峰女士抗日史料展",很多人闻讯而来,希望一睹这座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宅,以及感受男女主人翁在变幻世事中的血与泪。

  纪念大会结束后,有一个"推开历史大门"的简短仪式。古宅的大门外聚集了大批人潮,严大姊趋向门前,所有人高呼:三、二、一、开门!众人响起如雷的掌声,严大姊轻轻推开了门,推开了一扇历史幽深的门,逝去的英雄儿女们似乎又活泼地重现眼前。

袭击殖民警察局走上传奇的革命生涯

  1924年,台北县芦洲乡的勇敢青年李友邦,联合志同道合的朋友林火顺、林添仕等七八个人夜袭台北新起派出所,这些台湾青年攻打代表日本殖民政府统治权威的警察局,震撼殖民当局。

  李友邦原名李肇基,他最初的民族意识启蒙跟那个时代所有的台湾人一样,是由日本殖民当局无所不在的歧视所激发的。读小学的时候,一天他与日本同学发生争吵,日本同学骂他"清国奴",个性坚强的李友邦气得说:"如果这是在中国,你跟我就不是这样。"日本老师听到了,掴了他一巴掌喝斥道:"住嘴!以后不许这样说!"这个巴掌在李友邦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永远的烙印。

  这是所有受日本统治的台湾人共同的心灵伤痕,不甘受辱的台湾学生会展开反击,最常见的就是跟日本同学打架,从课堂内打到课堂外,比较冷静的会约在校外单挑,更冷静的学生们则是在满身伤痕中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除了打架以外还有什么更根本的办法可以摆脱这种被欺压的命运?从这里,往往就开启了他们人生最重要的选择。

  李友邦进入台北师范学院时才14岁,他加入了由台湾前辈林献堂、蒋渭水等人创建的文化协会组织,帮忙发传单。4年后,18岁的李友邦和胞弟李成基带着几个同学夜袭海山新起派出所,由于他们打了就跑,日本警察不知道是谁干的。再过两年,也就是1924年,已经20岁、胆子更大的李友邦再袭击派出所时,即与日本警察正面冲突,随后日本警察接获学校提供的情报派人搜捕时,李友邦连夜逃亡,同时也开始了大时代中传奇的革命生涯。



进黄埔军校学习成立台湾革命独立党

  李友邦由高雄搭船偷渡到上海,同行的还有谢雪红和林木顺。后面这两个人随后转往苏联受训,后来在中共的协助下成立了隶属日本共产党的台湾共产党。李友邦则选择南下广州,成了黄埔军校的二期生。

  对于刚离开台湾的李友邦而言,最困难的事莫过于语言。根据他事后的自述,有一次孙中山到黄埔演讲,他竟打起瞌睡来,孙中山发现后把他叫到面前训斥,不料李友邦仍一脸茫然。教官连忙解释:"这是从台湾来就学的革命青年,就学不久,您说的粤语和国语他听不懂,他只会日语和闽南语。"知道李友邦来自台湾,孙中山的态度转为肯定与欣慰,他指定李友邦向留学过日本的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学习国语,从此李友邦必须每周一次到廖仲恺家中上课。

  在廖仲恺亲自指导下,李友邦不仅练就了粤语腔的国语,也形塑了其救国救民的思想理论。这是国共合作实践中国革命的大时代,黄埔军校师生们朝气蓬勃,蓄势待发,不过左右两股势力的矛盾却也暗地汹涌。廖仲恺是国民党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孙中山过世后,他遭到刺杀,更加深了左、右的裂痕。

  1926年,李友邦在孙中山的支持下成立"台湾革命独立党",党章开宗明义就说:"为结合台湾各族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的一切势力,使台湾脱离日本的统治,而返回祖国。"中日战争爆发以后,李友邦随即修正《台湾革命独立党党章》,明文台湾归还祖国。

  "台湾革命独立党"成立之后,李友邦积极着手招募党员,为了联络台湾革命志士,他曾返回台湾,接着又潜入日本,以就读日本早稻田大学为掩护,在日本吸收台籍革命党员,不久日本情报单位发现他的真实身份,他被迫逃至上海,可是日本政府并不放过他,又以通缉犯的罪名要求中国政府引渡他到日本接受审判。为此,他又在黄埔同学的介绍下,转往杭州国民革命军的某军部工作。

  1929年,李友邦因1926年的广州抗日事件遭拘留,这里也可看出国民党派系混乱,是非不明。李友邦生平第一次的牢狱之灾竟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此时,国民党已残酷地镇压内部红色势力,与国民党左派渊源密切的李友邦处境十分危险,他在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日语,并且秘密从事台湾革命工作。1932年他被国民党逮捕,侦讯单位认定他是中共地下党人,遭到毒打,在心灵和肉体上留下很大的创伤。他的右小腿被老虎凳折磨致伤,比左小腿细很多,走路会不经意失足;头颈中有一条神经被打伤,平时与人讲话头部会不自主地摇摆。李友邦被整整关了3年,后因国民党实在查不出什么,只好在1935年将他释放。



得国共两党支持组建抗日台湾义勇队

  1936年西安事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全面抗战时机趋于成熟。芦沟桥事变后,日军分南北两路入侵中国,浙江省成为抗战的第一前线。
  1938年10月,李友邦以"朝鲜义勇队"为模范,兴起组织"台湾义勇队"的构想。12月,李友邦赴桂林,与日本反法西斯作家鹿地亘、朝鲜义勇队陈阅斌,共同成立"日韩台反法西斯大同盟"。这是李友邦的军事与政治生涯一项重大的发展,而此前他的家人和他个人都已付出了惨重代价。1932年其二弟李友先被日本特务枪杀,1934年其三弟李友烈也死在日本特务的刑讯室里。李氏一门三烈。

  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防御,共产党着重敌后工作,在国共合作架构下,大批的共产党员主持各地的政治工作,敌后地区更是如此。李友邦筹建台湾义勇队的过程就受到中共浙江省工委的直接支持。

  1938年夏天,李友邦在丽水遇见了多年未见的狱中难友骆耕模,骆当时身份是中共浙江省委委员。两人重聚后商讨实际抗战行动,李友邦提及闽北崇安县有不少从台湾流亡回祖籍的同胞或可组织动员。骆耕模向中共浙江省委统战工作委员会报告了李友邦的构想,最后经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同意,由浙江省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张锡昌从遂昌县调张启权(后改名为张一之)来协助李友邦做好具体工作。在张一之的协助下,李友邦首先恢复了"台湾革命独立党"的名义,对散居大陆各地的台胞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决定从福建开始动员工作。

  关于旅居福建台湾同胞的处境,有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日本殖民时代,一批台湾同胞因不堪压迫,携眷返回福建定居,不过也有不少台湾流氓被日本特务利用,伙同日本浪人在福建一带包娼包赌,充当日本特务的打手,也严重破坏台湾人的形象。中日战争爆发后,福建省主席陈仪以"日本特务嫌疑"将所有台湾同胞送到闽北荒山峻岭中的小县崇安。一些与当地人结为夫妻的台湾同胞被迫妻离子散,更多是全家男女老幼遭到拘捕。这批台湾同胞中至今还活着的人形容崇安为"集中营",许多台胞陷入饥饿与疾病中。这些台湾同胞本来是投奔祖国,竟莫名其妙陷入悲惨的命运。

  李友邦不仅救了这批台胞,还使得他们贡献己能,成为抗战的积极力量。1938年11月初,李友邦、张一之前往福建工作,受到浙江省政府黄绍和国民党省党部主任委员谷正纲的资助,他们带着黄绍给国民党福建省党部负责人陈肇英的信来到福建,福建省主席陈仪了解情况后也乐于省掉一个麻烦,立刻同意李友邦把集中在崇安县的台胞带走。

  李友邦在崇安号召全台同胞奋起抗战,并提出立即组织台湾义勇队。当时被拘禁在崇安的400多位台胞雀跃异常,他们共同写了一封信给李友邦,表现了极为强烈的爱国热情。李友邦返回浙江,向黄绍报告情况,取得黄绍更大的支持。随后,黄上呈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正式批准了台湾义勇队的成立。

  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机关报《东南日报》多次报道了台湾义勇队的筹组情况。1939年1月,李友邦从崇安县带回第一批台胞30人,其中包括6名儿童。同年2月,李友邦在浙江金华县城酒坊巷18号正式成立了台湾义勇队,6名儿童也组成台湾义勇队少年团,简称台湾少年团。李友邦任义勇队队长和少年团团长,中共产党员张一之任队秘书。第一支由台湾同胞在大陆组成的武装抗日队伍终于诞生了,它"保卫祖国、光复台湾"为号召,在民族团结共同御侮上具有神圣无比的意义。



恳求效法花木兰披荆斩棘立功东洲岛

  在继续叙述台湾义勇队的事迹之前,必须提到另一位灵魂人物,即同时活跃在金华的爱国女青年严秀峰,她与李友邦认识、相爱、最后结为夫妇,并在李友邦过世40年后肩负历史平反的重大责任。也因为她的努力,李友邦和台湾义勇队的英勇故事才能重见天日,并编入台湾高中教科书。

  1937年日军入侵中国时,严秀峰家住在浙江杭州,那时她只是一位17岁的小姑娘,虽然她是父母钟爱的独生女,但却有无比坚毅的个性。她眼见家园沦陷,敌人气焰嚣张,燃起了一股强烈的爱国热情,决定投入抗战的队伍。

  严秀峰后来回忆这个决定一生的时刻时写道:"一个为父母深深钟爱的独生女,怎忍心舍得容许她投向危险的战争中呢?欲说服父母,挣脱在旧社会、旧礼教、旧道德的重重伦理规范,达到参战报国的意愿,殊非易事。但沸腾的热血、激昂的情绪,促使我鼓起最大的勇气面对父亲,告诉他老人家说'我虽是女孩,小时候您曾经对我讲过花木兰从军的故事,难道您不希望您的女儿效法花木兰吗?'……父亲的拒绝是意料中事,但我并不因此气馁,一次又一次地,继续不断向父亲恳求、沟通、论理甚至激辩。



  离开家,严秀峰就到了东南抗日重镇金华县,她和小表哥都参加了抗日自卫队。1939年3月,著名的浙东东洲群岛战役爆发,中国军队以陈旧简陋的武器抵御日军猛烈的炮火,死伤惨重,战况十分艰困。赵龙文召集同志们说:"有一件最危急重要的任务,急须火速送达战地,谁愿前往?"严秀峰毫不考虑地举手。她在黑暗中冒着炮火,足足爬了两个多小时,才抵达东沙洲岛上,完成任务。

  东洲保卫战历经三天两夜,由于中国军队斗志顽强,虽然武器简陋,组织群众增援以骨肉之躯御敌,而日军主力部队北上苏北一带,使攻打东洲的日军陷入孤立状况,反而出现被包围的窘状,只好仓惶撤退。

  1939年初夏,第一支队奉命调回金华,就在此时,严秀峰在偶然间认识了李友邦,1941年两人结为夫妻,命运合而为一。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看《血色湘色》谈客家人对抗日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