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9-3-15 10:10:43

大河浩蕩 走入鍾肇政文學世界

今年初剛過八十四歲生日的鍾肇政,是台灣文學史上重要人物,他與去年底逝世的葉石濤,向來被稱為「北鍾南葉」。兩人同樣經歷過日本統治,面臨從日文到華文的語言斷裂,因此被稱為「跨越語言的一代」,而他們所堅持一輩子的文學精神,也都是為台灣土地發聲。


為了呈現鍾肇政一生的文學貢獻,國立台灣文學館目前正在展出「大河浩蕩:鍾肇政文學展」特展,除了介紹鍾肇政的生平與文學成就,也藉由生動的用品與陳設,帶領觀眾走入他的文學世界。


創作六十多年著作卅餘部


在六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鍾肇政從練習中文寫作開始,便積極建立「台灣文學」的能見度。他的著作多達卅餘部,長、短篇小說齊備,代表作有《八角塔下》,他的「濁流三部曲」、「台灣人三部曲」更是台灣「大河小說」的先驅之一。他也長年投入日文翻譯,翻譯作品與創作幾乎等量。


八○年代末,他開始奔走於客家公共事務,推動客家電台的成立、參與「還我母語運動」等,從文學站上街頭前線,充分展現參與、改革社會的知識分子精神。


鍾肇政一九二五年生於桃園縣龍潭九座寮,受到擔任教師及校長的父親影響,從小喜歡文學。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畢業後,他也繼承父業成為老師,任教於龍潭國小。


戰爭期間,鍾肇政因瘧疾造成聽力受損,所以雖然戰後考入台大中文系,仍因聽力障礙而輟學,從此自力苦學中文。廿五歲那年,發表了第一篇文章〈婚後〉。


他曾笑稱自己是「退稿專家」。從十投九退、十投七退、十投五退,到一九六○年、卅五歲時,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在聯合報刊出後,投稿才比較順利。同年,他也出版了「濁流三部曲」第一部《濁流》,開啟這一系列以台灣歷史文化為背景的大河小說。


創作不輟展現奮鬥精神


但當時,鍾肇政念茲在茲的是反共文學當道,台籍作家發表機會少,因此一九五七年他便與鍾理和、廖清秀、陳火泉等作家發起《文友通訊》刊物,是戰後台籍作家第一次的私下串連。七○年代末,他從吳濁流手中接下《台灣文藝》社長與主編,並任《民眾日報》副刊主編,都抱持著同樣的使命感。


鍾肇政作品以小說為主,除早期曾受現代主義風潮影響之外,台灣人的歷史與命運是他最重要的創作主軸。此外,原住民歷史題材也是他關注焦點,如《馬利科彎英雄傳》便以「霧社事件」為背景,後來他又繼續寫出「高山組曲」一、二部。


鍾肇政曾說:「在我心裡,建立屬於台灣人的文學,始終是非常重要的事。」


在宛如浩蕩長河的文學生涯中,他代表的是同時代台灣知識分子共同的命運與寫作經驗,並以一生創作不輟的活力,展現奮鬥精神。


活脫就像是位鄰家阿公


擔任策展的台文館展示教育組組長陳秋伶表示,她在策展過程幾次拜訪鍾肇政,發現鍾老「喜歡唱山歌、彈鋼琴、說故事,活脫就像是一位鄰家阿公!」他活潑、可親的一面,也刺激她從生活化的角度來呈現其文學生涯。


展場分為五區,分別為「鍾肇政生平」、「走進文學世界」、「現身文壇」、「追溯作家身影」、「傳遞火炬的長跑者」,以創意、互動的方式取代傳統靜態展示。


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陪伴鍾肇政多年的各時期寫作文具,也在展示之列。尤其一張擁有近六十年歷史的檜木書桌,就像是鍾肇政寫作生涯的縮影。


最感念檜木書桌和愛妻


鍾肇政說,當時教師月薪約四五○元,這張書桌卻要價九百元,因此鍾夫人張九妹變賣掉一批小豬賺得八百元,才湊出這筆金額。日後他就在這張桌上寫出多部重要作品。


鍾肇政語帶感情:「如果我個人在台灣文學上有任何成就的話,都要感念這張桌子,和我的妻子。」


鍾肇政的文學世界,則依「大河小說」、「原住民系列小說」、「中短篇小說」、「翻譯作品」分作介紹,並立體化呈現小說世界。例如邀請插畫家繪製「台灣人三部曲」中的人物;在展場布置了《八角塔下》主角去過的一間食堂;掛在天花板上的天狗吃月、貓與大老鼠,則引領觀眾進入鍾老筆下《魯冰花》天才小畫家古阿明的畫作世界。


林欣誼/台北報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河浩蕩 走入鍾肇政文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