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桐花】客家桐花季暨花之宴早餐會 美食、美景優雅浪漫
范綱武http://l.yimg.com/o/xp/ttnews/20090418/21/4122433486.jpg【大台灣旅遊網TTNews記者范綱武】
在油桐花落英繽紛中享受充滿自然野趣餐宴,聆聽優美音樂及舞蹈,光是想像就讓人神往。
4月19日一場「2009客家桐花季暨花之宴早餐會」將在埔里牛耳藝術渡假村舉辦,此地此時正是油桐花盛開季節,當純白的花朵如雪花般掉落在草坪、步道上,有如鋪上茸茸白地毯,把渡假村內古樸石雕襯托的清新可愛,遊客可以一起分享一場繽紛浪漫的桐花饗宴。
時間為年4月19日(日)上午08:30~12:00(免購門票入園參觀) ,地點在牛耳藝術渡假村油桐林下,活動內容包括花之宴早餐會、音樂會、藝文表演、客家美食、童詩童話桐花美(桐花親子寫生比賽) ,內容相當豐富。
牛耳藝術渡假村目前桐花屬盛開階段,草地上已有不少落花,遊客可以坐在石雕公園裡享受五月雪的白色浪漫。(攝影/范綱武)
桐花季.埔里牛耳石雕藝術村:http://0492914341.travel-web.com.tw/
埔里深度之旅:http://545.travel-web.com.tw/
2009桐花季在西湖渡假村熱鬧開幕
記者林錫霞/苗栗報導2009客家桐花祭活動18日下午在三義鄉西湖渡假村揭開序幕,行政院長劉兆玄肯定桐花祭已成為客家年度盛事,帶動文化、觀光、產業發展,他且以「陽春4月過客家、疑有千鷺棲樹枒、振衣長嘯驚不去、原是遍山油桐花」詩句,希望大家放慢腳步細細品味潔白純淨的桐花之美,體驗客家豐富的人文內涵。
由客委會主辦的客家桐花祭活動,已邁進第8年,今年以「白雪紛飛、桐鬧客庄」為主題,結合基隆市、宜蘭、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雲林等10個縣市共同舉辦1百多場桐花祭活動。 有關桐花祭訊息,皆在客委會「桐花主題館」公布,網址http://tung.hakka.gov.tw
今天下午在三義西湖渡村舉辦的開幕儀式,由行政院長劉兆玄、客委會主委黃玉振、世界客屬總會榮譽總會長吳伯雄、苗栗縣長劉政鴻共同揭幕,啟動的2009年客家桐花祭繽紛彩球懸掛巨幅「白雪紛飛、桐鬧客庄」的紅布標語,1年1度熱閙的桐花祭活動正式展開。
行政院長劉兆玄指出,客家桐花祭已成客家庄年度盛事,這項活動由中央規畫、企業加盟、地方執行、社區營造的多元經營方式,值得肯定,期盼不斷的推陳出新,越來越有創意,延續客家文化,帶動客庄鼎盛人氣和商機。
吳伯雄說,桐花祭已成為推展客家文化、觀光的重要活動,縣長劉政鴻點子又特別多,由他來開幕是好的開始,希望鄉親協助宣傳,讓更多人體驗客家文化之美。
縣長劉政鴻指出,縣府在頭屋鄉明德水庫推出「2009明德水庫水舞嘉年華」自活動,周日至周四每晚7時30分、8時30分演出兩場,周五、周六晚間7時30分、8時30分、9時30分演出3場,不但免門票入場,周五、周六還有國內外知名藝人現場演出,並搭配精彩的「煙火秀」,越夜越美麗,歡迎全國民眾到苗栗賞桐花,觀看絢麗迷人的水舞秀,品嚐客家美食,絕對不虛此行。
客家桐花祭登場 湧賞花人潮
http://l.yimg.com/o/xp/bcc/20090418/14/2286655270.jpg2009客家桐花祭今天正式登場,因為天氣溫暖穩定,從苗栗、台中、南投到彰化等中部低海拔山區,到處都可看到有如四月雪的油桐花盛開,不少民眾是全家總動員參加健行、騎自行車與嚐美食等各項欣賞桐花與生態系列活動,場面是熱鬧滾滾。(李河錫報導)由客委會主導,在中北部各縣市同步盛大舉行的「2009客家桐花祭」系列活動,在十八號正式登場,受天候溫暖又穩定所賜,從苗栗縣的獅頭山、台中縣的大雪山、東勢林場,到南投縣與彰化交界的八卦山區,到處都可看到有如四月雪般的油桐花大面積怒放,也湧現賞花人潮,讓不少全家總動員的遊客驚呼,已經好多年沒有欣賞到油桐花如此盛開的美景。
目前各山區油桐花約有50%盛開的盛況,中部各縣市政府紛紛與休閒旅遊區、休閒農產業界相結合,擴大舉辦各項養生系列活動,彰化縣自然生態教育協會理事長莊水木,呼籲民眾現在參加健行、騎自行車、體驗山區生態與嚐美食來賞桐花正式時候。
彰化縣文化局長林田富也表示,在今年主要活動區的芬園鄉福田社區,擁有兩千多顆油桐花,今年度是大盛開,盛況足以媲美苗栗山區,而成為民眾賞桐花的新景點,怕受塞車之苦的民眾,可以選擇腹地廣交通便利的山區來遊賞。
明桐花季開始 客家商品成立品牌打頭陣
http://l.yimg.com/o/xp/bcc/20090417/13/872739865.jpg客家桐花季明天即將盛大展開,今年除了賞花結合的旅遊商機,包含客家手工藝品、天然美妝品及茗茶等多達530多種商品推出「台灣客家VIS」精品視覺辨識系統,主打客家品牌,而這樣具有客家風味的商品也在台北的「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成立旗鍵館,今天開幕。(劉映蘭報導)客家陶瓷、木雕、醬料和茶品等,這些都是充滿濃濃客家味的客家商品,過去在桃竹苗一帶遊客得自己到各鄉鎮挖寶,現在結合530種商品以「台灣客家VIS」精品視覺辨識系統,成立客家品牌館,全台有11個門市,旗艦店設在台北的「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客委會主委黃玉振說,掛上「台灣客家」的就有品質保證,有客委會在後面保證。
而在這波金融海嘯下,有助於提振精神的產品銷售逆勢成長,其中客家人也有一套對抗外在壓力的方法,就是塗「抹草」釋放壓力,現在更開發成草本香皂,一個月創造30、40萬營業額,業者說,客家人有個特殊的疏壓方式,在孩子或大人不安定的時候擦抹草,就像端午節用艾草一樣,可以除穢、淨化。
客家商品風格顯著,搭配到來的桐花季,客家產業要創造更多產值。
客家桐花祭18日登場 預估商機可達百億
張嘉芳2009年客家桐花祭即將展開,客委會15日召開記者會為桐花祭揭開序幕。主委黃玉振表示,今年客委會投入新台幣5000萬元擴大舉辦桐花祭,活動涵蓋生態、環保、音樂、舞蹈、美食、工藝等100場以上的賞桐行程,預估能吸引千萬人潮,為客家庄帶來100億元商機。
一年一度的客家桐花祭18日登場,客委會今年擴大規模,結合包括宜蘭縣、基隆市、台北縣、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彰化縣、雲林縣與南投縣共10個縣市,從4月18日一直到5月17日,展開為期一個月的「白雪紛飛、桐鬧客庄」系列活動。
客委會主委黃玉振表示,客家桐花季今年已邁入第8個年頭,一直深受國人喜愛。今年客委會擴大投入新台幣5000萬元經費,除了在桃園、日本成田與北京國際機場刊登油桐花的美景廣告外,每逢週六、週日還在各縣市舉辦多場藝文活動。例如5月2日桃園大溪花海農場就有「親子桐趣嘉年華」與客家特色商品展售,5月9日在新竹九芎湖金谷農場也有客家爵士樂現場演奏。
黃玉振預估2009年客家桐花祭系列活動,可以吸引來自海內外上千萬遊客造訪賞桐花,為客家庄帶來上百億商機。黃玉振說:『(原音)大家到客家庄,不但可以參觀我們的桐花,還可以品嚐客家美食,另外還有客家特色產業的展覽,絕對是一個非常好玩、好看、好聽、好買的一個旅程。我們預計可以帶來1000萬人次的觀光人潮,另外也可以創造80億以上到100億的商機。』
為迎接千萬遊客,客委會也準備桐花旅遊地圖摺頁及賞桐專書,並設計2009客家桐花祭主題網站等參考資訊,介紹全台50條桐花景點步道、超過60個賞桐景點、客家美食餐廳與數百項桐花創意商品。民眾只要參加桐花祭相關活動,還可獲得包括限量1500份的桐花寶寶公仔、桐花賞桐包、親子野餐墊與客家爵士音樂CD。遊客拍下與雪白桐花的美麗照片,還可參加攝影比賽,並有機會獲得3萬元現金大獎。
客家桐花祭登場 古坑五月雪提前飄
(中央社記者葉子綱雲林18日電)全台連線客家桐花祭今天登場,雲林古坑「五月雪」提前飄,樹梢上、山坡下、步道中,舉目可見油桐花綻放、飄落倩影,美不勝收,今天起至5月3日桐花祭邀您來賞花。每當春夏之際,雲林縣古坑鄉先有柳丁花開的「三月雪」,接著是油桐花開的「五月雪」,可能是受到天候影響,今年「五月雪」提前到,古坑鄉荷苞村山間、路徑、台階下朵朵白花,或掛枝頭或飄落,美景處處。
今年擴大舉辦的全台連線客家桐花祭,其中之一的古坑荷苞社區桐花祭揭幕,現在正是賞花好時節;另外,在西螺、二崙、崙背、古坑、林內等地區,客家庄尋根之旅也同步展開,歡迎暢遊。980418
桐花祭登場 投縣客庄動起來
〔記者陳鳳麗/南投報導〕「2009年客家桐花祭─桐花飛舞.悠遊客庄」系列活動,18日在南投縣國姓鄉糯米橋工坊舉行客味濃濃的開幕式,擂戰鼓、敬天祈福、挑擔等儀式,重現客家人當年打拚、與大自然奮鬥的情景。南投縣桐花祭將在縣內多個有客家庄的鄉鎮陸續登場,首場活動在國姓鄉,以「桐花、山谷、山歌對話」為主題,選在歷史古蹟糯米橋畔的糯米橋工坊舉行,鄉內客家鄉親以戰鼓聲暖場,接著舉行敬天祈福儀式,由縣長李朝卿主祭,鄉長林福峰等人與鄉內6大客庄陪祭,除祈求國泰民安外,也展現客家人精神。
會場週邊還有國姓鄉農特產品展售攤位,展售咖啡、枇杷、手工藝品等,讓遊客一面欣賞節目,還能順手購買當地特產回家。副縣長陳志清也遵循客家傳統,與客家鄉親挑擔,重溫昔日客家人到山上打拚情景,主辦單位還安排客家山歌對話、茶蓆話「桐」年、糯米橋原鄉桐花步道導覽等,吸引不少遊客參與。
今年桐花祭系列活動,縣內結合國姓鄉、埔里鎮、水里鄉、南投市、魚池鄉及中寮鄉等6鄉鎮內社區、社團共同舉辦,除了有賞桐花導覽外,各鄉鎮也設計多項具在地色節目,並搭配登山健行淨山等活動,希望能號召更多遊客。 千里客家一線牽
——粵贛閩“千里客家文化長廊”梅州至惠州考察紀
2007-12-12 梅州日報
12月9日至10日,爲打造粵贛閩千里客家文化長廊,促進區域旅遊合作線路的開發,來自粵贛閩三省的50多位旅遊界人士、專家、學者在梅州和惠州進行了爲期兩天的考察。考察中,他們暢所欲言,對打造粵贛閩千里客家文化長廊抒發了自己的感受,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見。
加強區域合作,聯合打造品牌
9日上午,和煦的陽光拂去了清晨的蒙霧,考察團從雁南飛出發,來到了第一站——葉劍英紀念園。其氣勢恢宏的建築與設計精良的佈局讓考察團歎爲觀止,大家一下車便迫不及待地掏出照相機,合影留念。深圳市客家文化學會會長楊宏海說:“紀念園建築宏大,氣勢不凡。青山與綠水相映,傳統與現代相融,清幽莊重,典雅大氣。”
參觀完葉劍英紀念館,考察團移步到葉劍英故居,偉人曾經的住地引起專家們很大的興趣,他們一邊認真聽著導遊介紹,一邊走進房間,感受著偉人當年的生活。當聽到葉劍英元帥晚年回到家鄉時,還特地到自己兒時睡過的非常簡陋的木板床上睡了一覺,考察團的專家們嘖嘖稱讚。
江西省旅遊局副局長郭惠芳說:“當前旅遊業的競爭很大,‘單打獨鬥’具有狹隘性,已經很難吸引旅遊者的目光。因而我們粵贛閩三地很有必要聯合起來,組合資源,打造出客家旅遊線路的精品。”
豐富文化內涵,開發特色商品
之後,考察團參觀了梅城的圍龍居半步行街,並在萬秋樓吃午餐。午餐後,兩位身著客家傳統服裝的姑娘開始做“擂茶”。只見她們抓一把綠茶放入陶制的擂缽內,握一根擂棍,不斷舂搗、旋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藥等。新奇的做法吸引了大部分專家的目光。約摸半小時後,“擂茶”終於煮好了,誘人的清香溢滿了整個萬秋樓。考察團的專家們爭相上前,喝了一碗又一碗。“好香啊!”福建的某位代表一口氣喝了三碗,大聲感歎,引來笑聲一片。
這時,華南理工大學的張俐俐教授問服務員有沒有現成的“擂茶”可以帶回去,當聽到還沒有這樣的産品時,一臉失望。暨南大學的博士對客家的農具也很感興趣,但卻苦於沒有出售的模型而深感遺憾。福建龍岩市社科聯副主席吳福文感歎道:“客家文化中有許多富有特色並饒有趣味的物品,開發出來,不僅可以豐富客家旅遊的文化內涵,也能讓遊人和旅遊經營者互惠互利。比如客家農具的工藝品,完全可以用現代工藝和材料將造型縮小一些,製作得精致一點。還有像‘擂茶’這樣獨具客家特色的産品,也可以製成飲料。”
發掘資源亮點建設精品景點
下午1時多,考察團風塵僕僕地趕往下一個目的地——惠州。並于當晚住進了羅浮山寶田國際會議五星級度假酒店。
第二天一早,考察團在惠州市旅遊局的引領下,登上了久負盛名的羅浮山。據惠州市旅遊局局長崔爽介紹,惠州在粵贛閩旅遊合作組織中具有濱海和名山、名湖旅遊等生態資源優勢,因此,以生態休閒旅遊爲特色,打造休閒旅遊是惠州發展旅遊的重點。而羅浮山便是一個著名的生態旅遊景點,可供在“千里客家文化長廊”中作爲遊客遊覽的可去之處,是客家文化旅遊的有利補充。
考察團先後參觀了羅浮山黃龍古觀、全國道教重點宮觀沖虛道觀。江西贛南師範學院客家研究院院長羅勇說,惠州人很好地將宗教文化與羅浮山的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地理風水相結合,打造出精品旅遊區,這些經驗是我們打造“千里客家文化長廊”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廣東首個客家地區區域旅遊合作品牌誕生
2007-12-27 南方日報
粵贛閩攜手打造“千里客家文化長廊”12月8日下午,由廣東省旅遊局、江西省旅遊局、福建省旅遊局共同主辦,梅州市人民政府、惠州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粵贛閩“千里客家文化長廊”高峰論壇在雁南飛茶田度假村舉行。三省旅遊界有關領導、專家學者聚首一堂,就共同打造粵贛閩“千里客家文化長廊”旅遊品牌建言獻策。在此次高峰論壇會上,三省共同發佈了粵贛閩“千里客家文化長廊”區域旅遊合作宣言,並舉行了粵贛閩無障礙旅遊簽約儀式。
梅州市常務副市長李金元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舉辦“千里客家文化長廊”高峰論壇是三省旅遊部門和各級黨委、政府以及旅遊界共同推進區域旅遊合作的一項重大舉措,目的就是希望通過開發“千里客家文化長廊”,打造共有的區域性旅遊品牌,使廣大遊客更多、更好地瞭解客家的遷徙和發展歷程,感受客家文化的脈絡。
爲進一步推進粵贛閩大客家經濟文化區的旅遊合作,共同打造系列客家文化旅遊産品,2004年,梅州市首次提出打造“千里客家文化長廊”區域旅遊合作品牌的構想;2007年4月,粵贛閩客家地級市旅遊局在梅召開會議,一致形成打造“千里客家文化長廊”的共識。粵贛閩三省客家地區共同提出打造的“千里客家文化長廊”,是一個旅遊品牌,通過“長廊”的建設,將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關和贛州、龍岩、三明等縱橫1000多公里的客家地區連成一線,打破行政界限,實施區域品牌共建,在“客家文化”大主題背景下,根據市場需要靈活組合多種旅遊産品,從而形成區域性的共用品牌和旅遊目的地營銷的共同紐帶。
專家感言
梅州市委、市政府把梅州旅遊定位爲“世界客都”後,便著眼於客家大區域旅遊的合作,在2004年提出客家地區聯手打造“千里客家文化長廊”這個區域性旅遊品牌,讓悠久的客家歷史文化煥發新的青春。
――梅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李金元
三省聯合打造“千里客家文化長廊”區域旅遊品牌,可充分利用大家所共有的客家文化背景與各自的區域特色資源,爲廣大遊客打造提供更多更好地瞭解客家遷徙發展歷程以及感受客家文化脈絡的旅遊精品。
――廣東省旅遊局副局長 周開生
當前旅遊業的競爭很大,“單打獨鬥”已很難吸引旅遊者的目光,粵贛閩三地很有必要聯合起來,組合資源,打造客家旅遊線路精品。
――江西省旅遊局副局長 郭惠芳
我們要充分挖掘客家文化內涵,大力弘揚客家精神,構建閩粵贛客家文化旅遊區,積極推動客家地區旅遊經濟的發展。
――福建省旅遊局副局長 陳揚標
梅州市提出構建“千里客家文化長廊”,會同粵贛閩三省共同推進文化旅遊的發展,是頗具創意之舉。“千里客家文化長廊”可充分利用開放前沿深圳,作爲對外聯繫溝通的橋梁。
――深圳市文聯副主席、深圳市客家文化學會會長 楊宏海
“千里客家文化長廊”涉及粵贛閩三省,在空間上,形成大致呈“十字型”北南向與東西向交彙的兩條客家文化長廊,交彙點在廣東梅州。“千里客家文化長廊”,是繼廣深珠、粵港澳旅遊品牌之後,又一個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區域旅遊品牌。
――廣東商學院旅遊與環境學院院長張偉強
粵贛閩千里客家文化長廊區域旅遊合作宣言
“千里客家文化長廊”,一個飽含客家歷史積澱的名字!
“千里客家文化長廊”,一條聯結客家文化的紐帶!
“千里客家文化長廊”,一把傳播和弘揚客家文化的號角!
“千里客家文化長廊”,一面粵贛閩客家地區區域旅遊合作的旗幟!
九州初肇,中土發祥。一千多年來,客家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秉持著中原漢文化的根,從北方到南方,從中土到邊陲,漂泊跋涉,一次又一次的大遷徙,更是一次又一次的開拓創業,在贛南、閩西、粵東北落地生根,在全世界開枝蔓葉,最終形成了獨特文化和習俗的客家民系。歷史的滄桑,時代的變遷,沒有改變客家人對文化的恪守和虔誠,沒有改變客家人對生活的熱愛和開創,更沒有改變客家人堅韌不拔、開拓進取的品格。
是的,在贛南、閩西、粵東北這條“千里客家文化長廊”上,到處是客家的印記。沿著客家人的足迹,我們看到了客家祖地,看到了客家搖籃,看到了客家古道,看到了客家古邑,看到了客家窗口,看到了世界客都。客家的遷徙歷史、文化脈絡,在這裏生動鮮活地展示著。這片蘊含著豐富寶貴的客家文化旅遊資源的廣闊天地等著我們去挖掘,去開發!
今天,我們客家大本營區域――粵贛閩三省客家地區,響亮地喊出“千里客家文化長廊”名字,鄭重地高舉“千里客家文化長廊”這面旗幟,精誠合作,銳意進取。打造“千里客家文化長廊”,推進粵贛閩區域旅遊合作。打造“千里客家文化長廊”,迸發客家文化旅遊的魅力和活力!
走進“千里客家文化長廊”,讓我們一起縱情客家的山山水水吧!
走進“千里客家文化長廊”,讓我們一起聆聽客家文化的歷史回響吧!
走進“千里客家文化長廊”,讓我們一起奏響客家人新時代的樂章吧!
(2007年12月8日于廣東梅州) 有關“千里客家文化長廊”的報導,我很早就注意到了,開始還以為到香港至少也會去荃灣“三棟屋”吧,其實政府所屬的博物館中,客家館有很多,除“三棟屋”外:還有柴灣“羅屋”客家民俗博物館、沙頭角“鏡蓉書屋”、西貢“上窰民俗文物館”、大埔樊仙宮及碗窰窰址等等。
新界很多客家圍、沙田的曾大屋,元朗的潘屋都值得看看。當然,我不敢指望人家會有興趣來我們西貢這種小地方,其實坐十五分鐘的船就可以到鹽田梓,一條天主教客家村,那座教堂還得過聯合國亞太區文物保護獎。
就是在香港城市建設最現代化的港島,都留下很多客家人的足跡:
曾經擔任廣東省副省長的鄧文釗,出身自老香港的客家名門望族,他的曾祖父鄧元昌(鄧阿六)原是廣東五華的石匠,後來成為一名富有的地產商,給自己的家族起名為“鄧元昌堂”。鄧阿六是窮苦人出身,深知窮人生活艱難,所以對公益事業十分熱心,這使他在社會上享有很好聲譽。直到40年代,“鄧元昌堂”在香港仍有很高的知名度。鄧阿六從石匠變巨富前後不過30年,所以許多老香港人都知道他的故事。
港島開埠初期,很多客家人從事建築和其他行業,雖然有幾十條客家村在城市化過程中被淹沒了。但是:
客家人鄧阿六打的S形石塊至今還在大潭水塘的底部;
銅鑼灣天后廟於十八世紀初由客家人戴氏家族所建,該廟現時仍由戴氏家族管理;
客家石匠砌的中環石坂街,仍是鬧市中獨特的風景;
柴灣的羅屋客家民俗館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舉世聞名的香港大坑火龍原來是一條客家龍,舞龍的健兒一定要客家子弟,起龍時要喊客家話;主禮人要講客家話;
還有南風道“風水林”,也是從前的客家村留下的珍貴遺產…… 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林國輝先生在接受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採訪時,談到香港客家圍屋保護開發與利用,他說:
“歷史上,香港客家圍屋都有很多。在1899年,英國殖民主義者曾做過新界的調查,當時的客家人占了新界居民的百分之三十七。比較大型的客家圍屋,有荃灣的三棟屋,沙田的山下圍,也叫曾大屋,元朗的潘屋……。香港政府在1976年,制訂了香港古物古跡條例,有一個執行機關稱古物古跡辦事處。他們負責調查研究,鑒定一些有歷史意義的古建築,加以保留。三棟屋當時由於要建荃灣地鐵,政府覺得那裏是一個很有歷史意義的古建築,就宣佈其而為法定古跡,原地保留。
依山傍海的荃灣,歷史上,那裏最大的一戶客家人姓陳,早在十八世紀中葉,他們就從外地遷徙到此,揮汗如雨,開墾荒地,辛勤勞作,務農為業。由於陳氏人口日增,他們決定在原來的地址建村居住。
清朝乾隆五十一年,也就是1786年,陳氏族人擇吉入伙。圍村的中軸,設有前中後三個廳堂,每個廳堂承重的主梁稱“棟”。所以,這裏就稱作三棟屋。其中,後廳的房梁最高。每當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陳氏族人新添了子孫,都要在後廳舉行添燈,也就是隆重的添丁儀式,年年如此。以後,陳氏族人加建的房屋,都是以三棟屋為中軸線,呈長方形對稱的圍屋佈局結構。這種結構佈局,長久長久都沒有改變。
但是,才一百多年,“三棟屋”的命運卻大大地改變了。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荃灣種田的客家人,把新登場的早造穀子或晚造穀子,碾成的白花花的大米,期望在市場上有一個好回報。可惜,事與願違。為什麼呢?因為從國外進口的廉價大米,搶佔了市場,荃灣客家人的期望落空了。當時,有不少的青壯年不得不來到九龍,港島,打工,開店,開廠或者經商,另謀發展,再拓新路。
再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這裏要建設香港城區以外的第一個衛星城以及地鐵,所以,一瞬間,有將近兩百年歷史的三棟屋,就被挖掘機,推土機,打樁機等建築機械淹沒了。只是到了1981年,歷經波折的三棟屋才時來運轉,被政府定為法定古跡,“原地保留”遺憾地變為原地重建了。
由於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實在太快了,要重建三棟屋的建築材料,在香港已無法生產。三棟屋房頂用的瓦片,只能委託內地深圳龍崗燒制;鋪地用的大紅四方磚,也就由東莞來生產了。經過了陳氏族人以及香港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古建築三棟屋改稱為“三棟屋博物館”,終於重新矗立在原址之上,並有了一些小的改動,就是在前廳,中廳,後廳的背後,加建的一個建築風格與客家圍屋相吻合的展覽館。
在徵集文物布展的時候,又是經歷了一番波折。很可惜,荃灣在五十年代工業化的時候,農耕的農具以及用具,保留的數量已經很少了,我們儘量徵集荃灣地區客家人的用品,在三棟屋裏面陳列。同時,在短時期之內,在興寧,梅縣,龍崗一帶找客家村落,希望能夠徵集一些農具。好彩,得到深圳博物館的幫助,收集了一批客家的用具,在三棟屋博物館裏陳列。 現在的三棟屋博物館,既有原生態的客家圍屋,客家農具,客家用品的展示,也有荃灣地區發展歷程的展示。那麼,三棟屋將承擔什麼樣的新使命呢?我們主要是保留,推廣,教育三者並重。第一是希望古建築能在原地保留。另一方面是借助古建築的開發利用,如用作為博物館,推廣成為旅遊點,作為旅遊資源來運用,以此來推廣古建築的用途,希望通過這樣的資訊,把古建築及其歷史文化可以向海外的遊客以及本港的學生做推廣。教育是很重要的一部份,古建築的保留作為旅遊點之外,更要面向香港的中小學生,普羅市民。
因為香港是一個急速變化的城市,今日已經高度工業化,高度商業化。其實,在一百多年工商業進程之前,香港原居民是過著一種刻苦的生活。那些刻苦的生活,刻苦的精神,已經深植于香港市民之中。我們就是要用這種精神,去排除萬難,去建設我們的城市。三棟屋博物館,經過香港文化博物館的精心策劃與布展,已經成了香港市民和海內外遊客心中的寶貝。
我們三棟屋博物館在展覽的過程中,收到很多觀衆的留言。他們知道客家人的根,客家人的生活原來是這樣的。曾經有一個調查,香港有人認識的古建築來說,三棟屋排在首位,是最多人認識的古建築。一說到古建築,他們就說三棟屋。這說明三棟屋很受普羅大衆的歡迎。
現在特區政府非常重視香港現存的客家圍屋。一些暫時還沒有列入法定古跡的客家圍屋,如沙田的曾大屋,政府都積極與原來的業主溝通聯絡,爭取把它們都列入法定古跡,由政府來實施保護開發與利用。
我希望,通過我的介紹,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聽眾朋友,有機會到香港的時候,到三棟屋去參觀一下,留下你們的觀感,以及對客家文化的感想,從而改進我們的服務。我們歡迎大家來參觀。”
[ 本帖最后由 夏荷 于 2009-4-20 13:28 编辑 ] 我现在苗栗,桐花节我在现场有大量照片,谁帮我上传. 蓝先生,拍摄了 寄送给 hakkasong@hotmail.com
huangchunbin会帮你传。 只是我现在用的是无线上网,网速很慢,不知能否上传 回来再传,写点游记看法,你可能是初去宝岛,应该有很多感触,不妨写下来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