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民俗——赛大猪
每年正月初三、初六两天,上杭白砂。
上杭白砂在太保庙举行赛大猪盛会。设有专门的理事会,具体管理每年的赛猪事宜,理事会人员由各村推选,任期三年。正月初三比赛的大猪只有8只,初六比赛的大猪有6只。赛前先过秤,每只猪重达250斤(老秤,1斤等于0.75公斤。以下同)以上奖猪肉10斤,300斤以上奖20斤,依此类推,不达200斤不奖,最小的一只,宰后要摆在神桌前供祭品,待祭祀完后才准养猪户拿回家去,以示惩戒。盛会之日,群众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前来参加。大猪宰杀后,先举行祭祀大典,然后进行大猪比赛,分配猪肉,抽签捡养大猪牌。抽到大猪牌的农户就把大猪牌(约长30厘米、宽8厘米的写有大猪牌字的大块)用香火迎回家中,安放在厅堂里。随后便选好猪种,精心饲养,以便明年比赛。到了赛猪那天,就十分虔诚地敲锣打鼓,或专门请吹鼓手,一路吹吹打打把大猪扛送到大保庙,以示荣耀。
每年的正月初八,漳州长泰县山重乡。
这一天,百姓社头巷尾都在议论:今日谁家的大猪会得冠军猪呢?待最后一头猪净重称出,最重的冠军猪就会揭晓了。冠军猪的主人顿时成为全村的议论中心,许多人向他表示祝贺。主人感到荣幸和自豪。以为这荣誉确实来之不易,十几年才轮到一回。一大早,厦门、漳州、泉州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不少人还跟着抬猪队伍行进,全程体验了“猪王争霸”的盛况。
一年一度的“赛猪”会在薛氏家庙会上隆重举行仪式。由薛氏的每个村民小组提供大猪1头,大约共十只左右“参赛”由同一师父负责屠宰,一些“公平人”使用“公平称”,称出躯壳的“净重”。几年来,最大猪净重将近300公斤,相当于毛重约400公斤,真是猪大如牛。下午把“参赛猪”冲洗得干干净净,“扒”在木架上,由8位村民抬着,敲锣打鼓浩浩荡荡的扒大猪送进薛氏家庙。当晚,家庙灯火通明,鼓乐齐鸣,男女老少聚集在这里观看大猪。各参赛猪嘴含桔子,头贴八卦,插金花。脚上系红绳。取前三名猪得奖,挂红段。三头大猪风风光光“坐”上大轿进薛氏祖祠,额贴八卦,头戴金花,嘴衔红柑,身披红缎,颈悬红包。不同的是,“状元”猪身上另叠只生羊,披丈二红缎,悬120元红包,而“榜眼”、“探花”猪分别披八尺、六尺红缎,悬100元、80元红包。
为何选择正月初八摆大猪?一是次日初九为“天公生日”。百姓提前敬祭、感谢“天公”恩德,带来人间吉祥,六畜兴旺;二是正月为新年之初,盼望“老天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再创丰收、好事连绵、喜讯不断。据传公元669年,“开漳圣王”陈元光的“行军总管使”薛武惠奉命率军进驻山重,后定居繁衍于此,成为山重薛氏开基祖。72岁的薛基勇介绍说,因祖先功名显赫,建薛氏祖祠时便设了五宪门,后人一年一度在此献牲祭祖,并以谁家猪大为荣,后这习惯延续下来,演化为养猪大赛,彰示“养大猪、保平安、庆丰收”之意。
山重薛氏人家认为,只有家运昌盛的人家才能够养大猪。薛基勇老人介绍说,最初是一户养一头猪,祭祀时几百头猪排满了祖祠前的大土埕,人称“摆大猪”。后来,薛氏人家为了勤俭节约,简化了这一活动,改为由薛氏宗族家长扔卦,按报上的由老及少人员名单顺序,一次性地定出各薛氏聚集的村民小组的养大猪人选。按照这一规则,轮回一次约要30年,有的人家一辈子只能轮养一次,有的则一次机会都没有。因此,薛氏人家都以轮养大猪为荣,一些已迁居外地的薛氏也争着要养,掏钱请亲戚帮忙。为了争得正月初八一晚的风光,薛氏人家心甘情愿忙上1年乃至2年时间。“状元”猪的饲养者薛基宝说,他讲究猪的饮食卫生,猪槽三餐洗,猪食顿顿鲜,隔顿饭不喂。他还注重给猪补身子,每餐饭都加入2两盐,不时掺些木炭屑、红壤,虽然有点碜牙,但补钙,每顿还要在汤水里洒上1两多苏打水助消化,因此从100多公斤调养起,12个月时间这头长白猪就身长约1.9米,高约1.3米。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八,汕头市。
金平区月浦街道都要举行“赛大猪”这相民俗活动。
这项风俗活动始于明代盛行至今,赛前,一排排穿金戴银的大猪,将被架到了布置好的抬面上,后面是潮剧的戏台。赛大猪,赛的不是千猪竞跑,而是千猪尽美,尽肥。
明代时潮汕地区常常发生鼠疫,为了挡灾,村民便把大猪当作“祭品”,祈求挡除厄运,以保平安。
“赛大猪”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出丁头、摆大猪”,按村里的习俗年满23岁的男青年就是“丁头”,“出丁头” 是一种成人的仪式(今年丁头的人数共为56名,听说最多一年丁头多达90多名)。而这个猪必须由今年的丁头,就是成年的小伙子他自己亲自饲养。饲养完了就比谁家饲养得大,还有就比谁把猪打扮得漂亮。最后赛完以后,还有象抢一样把这个猪很快地搬走,比谁抬得快。其实这里边我想可能是包含了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的意识,大家比农产品,比生活质量的提高,比谁家人丁兴旺、身体好。 台湾新竹有赛神猪,不过是比大小,一般都是1000斤以上的。
新竹客家义民节赛神猪图片
汗,还有这么民俗的啊,顶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