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st edited by xiaoxishan on 2004-10-21 at 20:32 ] 刚打完第十个,又一个始兴的同学加入了 今天我和丘媚媚去找了学院学报编辑部的曾老师,他看了我们的申请书并给出了修改意见。当我们谈到一个不可回避的财政问题的时候,他建议我们向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拉赞助,如梅州五叶神集团。这样,一来我们的活动可以做大,二来也可以扩大客家企业的知名度。
现在我们的协会章程正在起草之中,相信两周内可以出来。那时,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讨论具体的活动实践问题了。
到今天,参加的同学是越来越多了,尤其是梅州的同学。 我们的协会在建立之后,活动将体现多样化
有轻松的联谊,紧张的比赛,有趣的知识,严肃的讲座……
只要是有关客家的,有益校园的,不违法违规的
我们都考虑
希望各地客家同学和对客家有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 建议研究年轻客家人对客家的认同程度和对客家的心态。
我发现身边的很多客家人对客家是没有什么很深刻的概念的,可能是客家分布太广的原因,同是客家人却似乎缺乏了共通的认同。 缺乏了共通的认同也就是因为缺乏交流和共同文化心理逐渐减弱的原因。
相信只要我们的活动开展得好,客家认同自然会得到加强的。 支持中!
张、赖改写版
倡议书客家民系,一个勤勉的族群,在漫长、艰辛、曲折的迁徙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在赣州、汀州、梅州等地得到延续和发展。其中客家方言、客家山歌、围龙屋就是客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客家文化不失为其中一颗璀灿的星。
“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客家人勤劳、勇敢、不畏艰辛、敢于开拓创新。在秦汉时期客家先民就从黄河流域远迁南方,披荆斩棘,开拓经营,世代繁衍生息。到了近现代,客家的有识之士也不忘这些优良传统。黄遵宪、郭沫若等文人积极走向世界,洪秀全、孙中山等一大批客家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为继承和发展客家文化,一股客家热纷纷涌起,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连续在国内召开,各地客家研究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台湾,客家自强意识深入到人们心中,从政坛到民间,客家人都已经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还我母语运动”。大陆的一些地方也开始重视客家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如深圳的龙岗区。
然而,客家文化受到粤、闽、蜀等强势文化的渗透,在某种程度下走向衰微,。客家人是“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但说客家方言的人口在急剧减少,许多客家人都清醒地认识到,要保持客家文化的传承,就要提高客家自学加强客家认同,甚至要创新客家文化,建设有客家特色的城市。
如今,许多老师和客家学子经过努力筹备,准备成立韶关学院客家文化协会,提倡多元文化,珍惜母语资源,弘扬客家优良传统和文化,加强同学们的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客家文化不仅属于客家人,而且属于全人类,她需要我们的共同保护和发展。无论你来自哪个族群,说何种语言,只要你对客家文化有兴趣,我们都真诚的欢迎你的参与!
韶关学院客家文化协会
2004年5月9日
客家论坛:https://www.hakkaonline.com/index.php
联系人:萧维东 13826387432 8120967
陈国富 13826386757
赖春兰 8121541
[ Last edited by xiaoxishan on 2004-6-13 at 01:18 ] 因为最早我的倡议书太沉太哀了
所以现在由中文系的同学改写了一篇
大家提提意见 刚才从学校社团联合会回来,他们的人很严格,一帮组织部的人看过我们的倡议书,会员签名表,负责人证明、计划书,会员名单,审批表,有曾汉祥老师签名任指导老师,由林立芳、庄初生、汤国元三位老师签名任顾问,挂靠韶关学院客家学研究中心的申请书,社团审批表等一大堆东西。
然后又给回一些问题
一 经费
二 同乡
三 怎么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四 吸引力
……
够戗的了
这个协会是由自己发起的
光是筹备就用了一年的时间
因为现实问题呀
真正领略到要为客家做件事不是简单的事
而且我在校园网的帖子被丢进垃圾堆
我的IP地址被封
宣传很大程度上受挫
但是无论如何现在还是搞出点名堂来了
就等社团联合会什么时候批了
阿弥陀佛 支持你!等候你的好消息 真希望在广州的客家学子也建立这样的组织 广州成立这样的组织,很必要,也很有意义。可以有长远的影响。
韶关算是一个试验。
最终还是要在大城市推广才有更大的价值。 我觉得各高校的同乡会可以联系筹备 同乡会是不可以搞的,协会是正式的校园团体,要是一旦和同乡会有拉楞,而被学校封掉的话,以后要再搞就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