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涛主张】利他主义·利他禅·利他丛林
利他主义·利他禅·利他丛林——灵间漫步(节选)
□大涛
一个时代绝不应该成为“信仰真空”!
如果善良的人们由于遵守一种体制而普遍受害,那么这一定是种有害的体制。出于惯性,大多数人并未怀疑,而是努力去迁就这种体制,甚至试图靠存在问题的体制去解决体制存在的问题。但长此以往,大家只好选择不去遵守,并酝酿一至数种乃至数十种“改变”模式。
作为一种“泛责任化”价值观,“无私奉献”为强势意识形态极度青睐。但当我们摘去“有色眼镜”,便很容易识破这般“看起来很美”的无限瑕疵。
有无私奉献,必有不劳而获!倘无不劳而获的权利,就不应有无私奉献的义务。由于“高尚的道德”一次又一次地化作少数人的“夜宴”珍馐,“无私奉献”成了一种纵向不可持续、横向不可复制的“超人”价值观。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说道:“道德这事,必须普通,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号召并要求他人“无私奉献”者,其最大所能无非培植几株“道德盆景”!主观假象和非理性真相不断被拆穿后,人们便会由信仰的失落而日益“去责任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空想利他主义”者嬗变为“盲目利己主义”者。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至尊境界谬传甚广,而“利己”与“利他”却仿佛一枚硬币不可割裂的两面,消灭了“利己”就等于消灭了“利他”!经济形态从“自给自足”进化到“社会分工”后,人们的“利己”愿望至少可以被理解为商品化需求。果真都做到“毫不利己”了,那么“专门利人”中的被利之人又何在呢?诸如此类“鸿鹄之志”,压制人们合理的“利己”愿望,其实质是一种“抑商主义”。“抑商主义”者至多承认生产环节创造价值,而对发现并满足需求等其他环节所创价值视而不见、心怀抵触,甚至极端仇恨!“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等怪论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要思维定势。如果一个“利他”之人不能或很难得到“利己”回报,还会继续“利他”吗?周围的人受到这个“榜样”的刺激,还会选择“利他”吗?
退一万步讲,即便“无私奉献”论成立,那么带“中国”、“人民”字样的各类“单位”,理应成为如此道德典范。然而,大多人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我们实在不敢恭维。他们与“中国人民”连起码的公平交易都做不到——要么与民争利,要么给民添堵!
倘使一枚干净的硬币,仅具清晰的一面,而另一面了无或模糊,则毫无疑问是枚“伪币”或“劣币”。
“不革命行吗!”本人格外欣赏切·格瓦拉沸点之上的豪情,但“革命”显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充满遗憾地看到,不计其数的“革命”成功之后,总会有不计其数的“继续革命”如影随形。每次“革命”的胜利都是“继续革命”的开始,二者循环往复、渺无终点,竟然成了不可逾越的世间悖论,人类社会为此悖论付出了无与伦比的代价!毕竟,首先是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才是“正确地做事”。难怪,我们的心头总是不免掠过这样一个既痛苦又浪漫的硕大“问号”:究竟哪里才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桃花源”、“乌托邦”、“香格里拉”?
“空想利他主义”片面强调“从精神出发”,“盲目利己主义”片面强调“在物质到达”,人们更多地看到上述两种“主义”的尖锐对立。而换个角度,就会猛然发现,它们各自有益的“片面”原本可以高度统一!这便是本人“冥想”过后之于未来人类社会的基本“主张”——理性利他主义,简称“利他主义”。相对于宗旨冗繁、言辞晦涩的其他经典,“利他主义”的原理只有两条:一是任何人的“利己”愿望均具天然合理性;二是任何人的“利己”愿望均须通过“利他”行为来实现。
人们的“利己”愿望既包括物质上的,更包括精神上的。只有在“利己”合理性问题上达成共识,才能有效制衡公权的恣意傲慢而衍生的一系列逻辑荒谬。“利他主义”绝非那种强行灌输的“他信”,却是一种可以无限复制继而生生不息的“自信”。面对家庭、教育、环境、社会所传导的种种观念,人们务必恪守一份清醒,坚定一份质疑,寻觅一份答案!
“利他主义”者的思维方式系“发光”而非“借光”,即不是幻想通过他人和社会的改变来改变自己,而是通过切实改变自己来实现他人和社会的改变。改变自己才是百般困惑中的“元规则”,倘若“别人错不是自己错的理由”,第一个“偷自行车的人”必将昭然若揭!
正如小平先生所言:“我看世界上的社会主义,总有100多种吧……”但无论何种颜色的社会主义均倾向共性高于个性,个性在共性的压抑下痛楚、呻吟。相形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富于相当程度的进步色彩,但“仓廪实”的同时,往往带来“失乐园”,即无论何种颜色的资本主义也解决不了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关于制度设计的探索都是囿于利益层面的“平面几何”,而非精神高度的“立体几何”。只要是拘泥利益层面的社会解决方案,便永远不是最终解决方案!只有脱离并超越此长彼消的利益层面,相关各方与其所担当责任对称的愿景得到充分兼顾,一个多赢而非“零和”的社会解决方案才会诞生!“利他主义”即是这样的解决方案,她将空想、幻想化作一幅酣畅淋漓的理想蓝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从此由对立走向统一,“姓什么”才真真正正地不再是个问题!
无论是动摇独裁专制的“始革命”,还是震撼上层建筑的“准革命”,以及渐变经济基础的“次革命”,其遗患皆不言自明。本人笃信,当代中国既不可能走回“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也不可能走向“天赋人权”的资本主义,而“利他主义”才是多灾多难的祖国的不二抉择!未来的不远处,风云激荡的治道变革已无悬念,“无保障,有机会”的经济型“理想家园”终将取“有保障,无机会”的成本型“空想王国”而代之!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卓越的“试错”精神已使百年中国沧海横流,既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就不该再是充满自相矛盾的“中庸之国”!未来中国将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而是成为足以领袖世界的“远方”!
历经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伪利他主义、空想利他主义、盲目利己主义,中华民族又一次站在迈向未来的十字路口,只有通过以广义中产阶级根本利益为指针的“利他主义”,我们的社会才能抵达公正繁荣的彼岸。“利他主义”并非深奥的“玄学”,却始终是“不可说”的“人学”。本人有幸感悟到她,此生的理想愿成为“利他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并将研修成果与各界同道切磋、分享,携手致力于在精神世界里“又好又快”地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创立经典者无一例外是离经叛道者,他们对传统经典所持的态度均系“理性的忠诚”。基于“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先哲的在天之灵绝不会容忍其“活化”经典被后人肆意“美化”、“神化”,以致“僵化”、“石化”,直至“风化”、“沙化”……
由于可以包容个性化的“冥想”,禅宗是个好东西,但它完全可以成为更好的东西。至少本人认为,“禅”的无尚境界应为理性在心的“利他禅”——禅机就在心中,利他就在脚下!
当年作别云门禅寺时,虚云大师留下了自撰的对联——“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其“无奈”心境跃然纸上。“没有哪一种苦他不能受,没有哪一种俗他不能除,没有哪一种物他不能舍,没有哪一种众生他不能教”,可谓拥有“慈悲无畏”的人格力量,又何故“不觉”、“无常”而致“无奈”呢?晚生颇为费解,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孤僧”向来难以复制!君不见,“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宗派领袖到底不等于人间导师,“宗教政治化”、“政治宗教化”的客观取向使“普渡众生”的弘愿屡屡受挫。看来,渡人的关键前提在于渡己!貌似为“禅”的“蚕”、“缠”、“蝉”、“馋”、“谗”总是干扰人们的自我价值评估。相比于“国家承认”,“市场承认”更重要!相比于“市场承认”,“自我承认”更重要!!而不是恰恰相反!!!
既然“一花一如来,一树一菩提”,那么“我心向佛,不如佛牵手;佛牵手,不如我即佛;我即佛,不如佛心向我”,便也可成为一种毋庸置疑的禅境。“我”在有悖天道的猖狂逆流面前,理应挺身而出、拨乱反正,从而缔造、哺育一片风光无限的“利他丛林”! 从来没想过这些,现在想想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