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高音吳靜宜举办「2009故鄉情客家歌獨唱會」
https://www.hakkaonline.com/attachment/forum/month_0902/200902090815_604a76183065ee57e0aact9UOa.jpg演出者:
女高音/吳靜宜 對唱協演/姚和順
鋼琴伴奏/陳怡安 二胡伴奏/林育丞
曲目:
高屏客家山歌:《大埔調》《正月牌》《催眠曲》《半山遙》
小調:《瓜子仁》《剪剪花》《挑擔歌》《手攀花樹望郎來》
桃竹苗客家山歌:《採茶(平板)》《老山歌》《山歌子》
大陸客家山歌:《落水天》《敢唱山歌敢大聲》
现代客家歌曲:《蛤蟆青蛙》《憨牯汽車》《藤纏樹》《故鄉河流》
演唱計劃源起及背景:
民謠是一切歌樂之母,民歌是一切音樂之源,匈牙利作曲家高大宜說:「一首民歌就是一首大師作品」,又說:「國際性的音樂必源自國家性;國家性的音樂必源自民族性;民族性的音樂必源出人民地域的土產根性」。
世界上種族繁多,語言尤其複雜,但是卻沒有任何一種語言可以取代另一種語言聲韻之美,客家鄉音當然也不例外,我的出生地—高縣縣美濃鎮,是一個典型的「客家莊」,民風純樸、文風鼎盛也是台灣全省最有名的博士村,有著最原始的客家鄉土原音,我從小浸潤在那種環境,唱「客家歌」、講「客家語」、看「客家戲」,對「客家人」而言,就是自然不過之事。不過這種事也曾經在我生活中消失一段歲月,在那時政府大力推行國語政策,學校更配合推廣,甚至禁止使用方言,大家都以說一口流利的「國語」為榮,對於講客話、唱客歌、看客戲,都成了次級文化,被認為是「陳腔土調」。
全世界所有先進地区,面對自己的文化藝術時,無不把維護及發揚工作列為最重要的施政方針。近來年台灣逐步邁入已開發地区之林,才開始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有不少的反思,付出實際關懷行動,因此鄉土音樂不再缺席,進而推廣母語及鄉土音樂教育,令人雀躍。
身為一位客家子弟,我體認到使命感,想投入心力來演唱及推展客家文化及客家山歌,因此從語言、風俗習慣、地理環境及至於宗教信仰等各種差異去實在了解客家民歌形式,內容與風格,因此在2005年由巨人傳播公司製作「台灣情客家歌」共44集節目在客家電視台播出,由我(吳靜宜)及羅時豐主持介紹客家歌曲來源及人文特色,也入圍電視台金鐘獎提名,而在今年2009年4月7日也能在台湾音樂殿堂演奏廳舉行一場客家歌曲獨唱會,微盡我個人鄉土歌謠薪火相傳之力。
對於民族歌樂內涵,不論是渾然天成充滿野趣歌謠或是後起之秀作曲家的創作歌謠,台灣客家山歌亦或是大陸客家民謠,皆在這一場「2009故鄉情客家歌獨唱會」中展現,歌謠能化俗為雅,又需雅能返俗,由文化礦苗變成歌樂瑰寶,端賴作曲家、編曲家、演奏家與演唱者齊心合力,期許客家山歌藝術化。
4/7日演出將於2/16日啟售,兩廳院售票網址如下:
http://www.artsticket.com.tw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