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季国平反对把采茶戏唱成京片腔调
背景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2672d0100asyr.html谈南方戏曲用普通话还是方言演唱念白
黄有异(国家一级作曲家):
昌哥说得对,把《寻绿珠》谱成客家音乐剧演出的舞台效果一定很精彩。从文字脚本的戏剧性来看,它是可以加工为轻型的、喜剧性质的音乐剧。
歌剧、音乐剧有两种:一种是从头到尾全是唱,一句道白也没有的,如西洋经典的歌剧《茶花女》。一种是好像中国戏曲一样又唱又有道白的。普通话的歌剧、音乐剧全都是话剧加唱的形式,全剧连说话也用来唱的成功例子目前全国都没一个。因为普通话的语音只有四声,如果按西洋歌剧“喧述调”的方法把类似如“你吃饭了没有?”;“我是博白的乌皮蔗。”这种说话的语言谱写成歌来唱听来起是别扭可笑的,接受不了。但是我们南方语言的声调多,(客家话有六个声调,粤语有九个声调。)说话就和唱歌一样,用这种日常用的口语把节奏稍作安排很自然就成了“喧叙调”了。听听粤剧的“滚花”,是再自然不过的“喧叙调”了。
但是客家人的音乐文化嘛!从江西到福建,从广东到广西的客人们还在热衷于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呢!只会争遗产不去创造财富的子孙能有出息吗?在现代社会里还成天都是旧的《山歌》《采茶》大裤头的《唐装》《水烟筒》,没有新的内容只好被人家当作古董来收藏,当需要猎奇的时候就来看上一眼,这就是这些遗产的价值了。
悲叹了半天就是为了说最后这句话:“去那里找得到能用客家话演唱音乐剧的演员啊?!”前面还要加上这几个字:“在这种现状下,”。
昌哥:
客家话歌曲《阿婆卖咸菜》就有点喧叙调的味道。(请大家到视屏网上搜索,这里连接不了别的网站)
黄老师:
是这个意思,在音乐剧里还可以更自由些,在音乐的伴奏下,有节奏的说话就可以了。这不需要大多的音乐上的功夫,你只要把词写好,找一个自动作曲软件:TTComposer Demo1或者BB 2004简体中文版找到你所要的速度、情绪、节奏、风格,然后照着它的节奏念,录出来就成了。我那首《淡水河斗歌》的伴奏就是用这个方法制作的。因为它不全是《喧叙调》,属于《咏叙调》,所以在自动伴奏的节奏上我加了旋律和过门。(我把旋律写好输入到里面后其余的就让这个软件帮完成了)我真希望大家都能去实践一下。
这种带说唱式的作品,靠歌词的内容、语言和演员的表演,作者和表演者都得有点曲艺的功夫。从音乐作品来说虽不算很高档次,但是我觉得它通俗易懂,比那些倒字倒到一边天听起来很别扭的所谓创作歌曲要好得多。
有意写客家音乐的人可以从这种作品入门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到这里去看看,里面这个“阿婆”系个大男人扮介。这是马来西亚客家人创作和演唱的客家歌。
昌哥:
这里有段我们的好邻居广府人的粤剧“滚花”唱段,大家来欣赏下。我觉得也着实蛮有趣的。
(请大家到视屏网上搜索,这里连接不了别的网站)
再来段赣南采茶戏《钓拐》(这个拐字本是虫字旁的,意思是青蛙,我打不出来)里的《刘二上路》,但这段是采茶戏里的念白,梨园界的人都知道:唱戏似难实易(因它有曲牌可循),念白似易实难(因其无章可循,又得活灵活现,有情感又要有生活味道),这段“刘二上路”是黄玉英创办的赣南文艺学校的年轻人表演的,不仅没有客家话的味道,连他们一贯的西南官话的味道都快没了,倒很有普通话味了:
(请大家到视屏网上搜索,这里连接不了别的网站)
黄老师说的这些,意在让大家知道,什么是我们南方口音里的说唱戏曲味及表演味十足的他即将要发表出来的“客家音乐剧”。大家拭目以待。
黄老师:
昌哥也能听懂粤语和粤剧 ! ?不简单啊!
里面的主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四两唱,千斤白,长句滚花抵万金!”操粤语的人是死死守着他们的语言的,他们是坚守方言的英雄,听听香港凤凰电视台的一句话:“香港话你知。”
粤语体系的语言和音乐都发展很完美,他们不需要说“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也不需要向国家和政府申请“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不到濒临绝灭,如何用得着保护?!不去繁殖发展,保护也只能成为文物。
听说汉剧和赣南采茶都说是客家文化的宝贵的非物质遗产,都得到了中央文化部的保护,但是我看了他们的演出和在你贴这个网上看了几段,怎么有的道白说了几句客家话,唱的完全是普通话;有的唱有点采茶调的音乐,道白全是普通话;有的从头到尾都是普通话说和唱。只有唱山歌用的是真的客家话。后来,翻了一下《辞海》和《中国音乐词典》,原来.......那是什么客家人祖上的遗产,最多也只能是螟蛉子。不信各位自己去翻一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辞海》(第996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音乐词典》(第144页)看看这些权威的工具书是怎样说的。就不会被那些功利主义者和伪学者骗了。也就会知道长期来客家人没有把它客家化结果就只有它来化客家了。他们用普通话来写和唱的客家歌就说明已经是”化客家”典型典范。当然从客观上看,这对普及国语方面和说明客家人是从北方来的这方面好象还挺是那么回事的。
昌哥:
黄老师的上面俩贴要让赣州采茶歌舞剧团的龙红们来看到(还有其他更多的忘本的客家人看到)。到底他们自己是怎么想的,本来自己是正宗的客家妹子客家汉,把采茶戏唱成了西南官话不算,如今还要唱成京片子。
地方戏曲是因自己的方言发音而成曲调的,又因自己的方言念白而别具韵味的,地方戏曲的生命力就在其方言语音。有谁认为把京剧唱成英语能传播给老外?我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央视里有个学英语出身的姑娘把《苏三起解》翻成英文唱将出来,结果是在场的中国观众听不懂,老外也听得连连摇头。
客家人至少有6000万,观众人数还少吗?别的方言的人即使你讨好他唱成普通话,他们不喜欢还是不喜欢,同时又把本方言的观众丢在了一边。自信地走自己民系语言演唱的路,为什么要屈膝讨好于别人?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季国平老师高度评价此文,并推荐我看他的文章方言、声腔与戏曲新剧目创作: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e409301007z5q.html
季国平:一次很有意思和价值的对话!
(
[ 本帖最后由 hjqxlgc 于 2009-1-24 18:10 编辑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