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变身农民学校 龙南:“文化大观园”入村来
在龙南农村采访,感觉清新、惬意:村庄规划有序、围屋书声朗朗,处处飘荡着欢歌笑语,充溢着热闹的文化气息。近年来,该县践行科学发展观,充分挖掘农村资源,将客家围屋建成培训基地,以客家文化艺术影响农民,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促农增收,将一个个村落打造成集弘扬客家文化、繁荣农村文化、提升旅游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大观园”,满足了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富愿望。客家围屋变身农民学校
渔仔潭围历史悠久,自然生态秀丽迷人,客家文化源远流长。针对农民的求知愿望,龙南将之打造成“客家农民艺术之星孵化基地”和“新妇女学校”,免费对农民群众进行文化培训。“孵化基地”根据不同艺术种类因材施教,重点培训在客家山歌、采茶剧、秧歌、剪纸、书法等方面有专长的农民,并对才艺较突出者授予“客家农民艺术之星”称号,通过榜样力量促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民李忠宏经过培训,吹笛子技艺日益精湛,被县里评为“客家农民艺术之星”。然后,他又对其他农民兄弟进行才艺传授,使更多的农民掌握了文化技艺,一帮传一帮。“没想到,我们农民也可以成为艺术家,这让我们充满了信心和自豪!”农民群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08年投资20多万元建起的龙南“新妇女学校”,现在非常火爆,成为全县农村妇女竞相前往的地方。面对农村留守妇女数量较多的实际,该县创办“新妇女学校”,大力实施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程,邀请省市各界素质教育专家和有致富实践经验的乡土人才、优秀妇女工作者担任教师,采取集中培训和外出考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农村妇女学习法律法规、家庭美德、女性素养和种养技能等知识内容,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新型农村妇女。
渔仔潭围只是一个缩影。龙南有客家围屋376座,是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该县以围屋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涵,以“修旧如旧,保持客家特色”为原则,对众多围屋进行整修,将其建设成农民夜校、农家书屋、农村图书室等,使一个个客家围屋变成了培训基地,通过文化培训塑造了一拨又一拨新型文化农民。
艺术新风拂村落
围绕“以人为本,还文化于农民,以艺术熏陶人”的宗旨,龙南将诸多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村落打造成艺术基地,为农民群众搭建广阔的文化艺术平台。一方面,该县引进外来艺术资源,主动邀请省内外艺术家进村落,借助其文章、绘画、镜头、书法等对外宣传推介龙南客家文化,并留下作品在龙南进行展示和交易,形成艺术作品集散地。目前,龙南已经与中国新闻摄影家协会、省文联等“联姻”,成为全国新闻界摄影采风基地和全省艺术创作基地。另一方面,该县培养本土艺术资源,以农民为主体,引导农民成立文化能人协会,集中有才艺、热爱艺术的农民组织开展文艺活动,在村落演客家戏、唱山歌。
“绿柳红花半截春,清塘倒映祖祠门。谁人敲开苏杭锁,无限风光入此村。”很多人想不到,这首诗出自一位农民之手:这是里仁镇栗园村村民李继来创作的作品,道出了文化艺术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影响。位于栗园村的栗园围是距今500多年历史的客家围屋,该县对其进行改造,着力营造宗祠文化、客家文化、水乡文化、农耕文化等氛围,引导和鼓励当地农民成立了文化能人协会,积极开展小品、歌舞、快板以及“栗园围文化周”等活动。在浓厚的艺术氛围熏陶下,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积极从事文化艺术事业,农民文化活动热火朝天,农民群众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日渐提高。农民李邦镜是栗园围文化能人协会的会长,协会成立以来,他和会员们一起创作了许多小品、相声、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不仅在村里演,还把戏送到了城里,吸引了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
去年以来,该县新组建农民腰鼓队、秧歌队、山歌队、舞龙队等农民文化队伍100多支,农民自娱自乐,村庄热闹非凡,文化艺术新风拂遍乡村田野。
文化催生经济效力
文化催生产业,文化促进经济。把客家围屋和客家文化作为旅游产业来建设和经营是龙南发展文化事业、致富农民群众的重要手段和目的。
从龙南客家围屋数量多、风格全的特点出发,该县着力开发围屋经济,重点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搭建了新的桥梁。经过科学整修、规划建设,目前,该县已形成“农耕文化的隘背围—官宦文化的栗园围—酒文化的渔仔潭围”精品线路,客家围屋文化旅游成为赣粤群众业余旅游休闲娱乐的最佳方式。据统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南关西新围2008年接待海内外游客6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多万元。
与此同时,该县重点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与客家文化有关的文化产业和服务业。针对客家酿酒传统,龙南着力打造“酒文化”产业,引导村民重点发展酿酒产业,并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商标、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极大地提升了竞争力。据统计,农民酿酒户从中年可增收5000多元。在旅游开发中,该县引导和鼓励村民成立客家文化旅游专业合作社,让村民全部入股,使农民成为建设和经营的主体,合力建设和科学经营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客家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目前,全县农村形成了集游览、品酒、创作、购物、食宿于一体的客家旅游消费良好格局。关西新围农户蔡春英就在围屋里面开了一家客家风味餐馆,购买了冰箱、液化气灶等设施,专门制作珍珠米、锤鱼、乌粉等客家菜肴,并制作了招牌和名片,经常顾客盈门。对此,她不无感慨:“以前,围屋只是我们老百姓的一个住所,没想到,现在通过县里的开发建设后,大家不但文化素质更高了,活动更多了,而且经商意识也更浓了,钱袋子越来越鼓了。客家文化真是我们农民致富的法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