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說客話:想望客語無障礙的會議
學院的研究生論文計畫發表會上,具有國小主任身份的碩士專班研究生,對學校客語教育的成效表示了近乎絕望的憂心,他的心情令我立即想到學院才剛辦完的第二屆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兩天研討會中,客家熱心人士對於客家成為公事語言殷殷切盼,不斷地要求與會者以客語發表論文或參與討論。這樣的情景10餘年前在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籌備處初成立之時的研討會起,筆者不知經歷多少次;也因此,在辦理本次研討會之前,即在行政院客委會支持下,號召一群客語教師們組成口譯團隊。
本次研討會裡以客語發表或評論論文的學者雖然不多,但是我們組成的口譯團隊,藉由簡易的器材,立即同步口譯服務,獲得不少好評。然而,口譯團隊本身對於口譯成果卻有許多意見。
檢討會上,口譯團隊從設備、經驗、議程安排到講者習慣等,提出了十分全面的改進意見。這些意見一言以蔽之,就是希望能建立一個可以輕鬆用客語發言的會議環境。
目前台湾幾乎沒有這樣的會議環境,即使在最高客家事務主辦機關的會議中,最常見的開場白是:「由於許多與會者聽不懂客語,所以我就用國語發言了。」可以輕鬆客語發言的環境必須具備兩項要素,其一是方便使用的固定式口譯耳機;其二是口譯人才。
一般學術會議由於議程緊湊,發放或借用臨時耳機往往緩不濟急,講者受限於時間,往往放棄使用客語。特別是客家學術會議,一場會議動輒兩三百人與會,臨時之口譯設備難以應付。
至於客語口譯人才方面,雖然整體客語口譯制度無論人才培訓、標準化測驗與證照等,目前皆在萌芽期;而且華語口譯客語也受制於客語書面化工作並未全面展開,尚難執行;但是具有客語能力可執行客語口譯華語者則隨處多有。
綜而言之,筆者由本次國際學術會議經驗得知,如果能夠提供一個具備固定式口譯耳機的會議硬體環境,那麼提供客語口譯華語的服務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此則一個友善的客語會議環境即可建立,而以客語討論公事就不是大問題了。
客語的傳承包含家庭、學校與社會三個層面,家庭方面雖然行政院客委會客語家庭之類活動有其象徵意義,值得鼓勵,但是家內之事,政府其實真能施力者十分有限。
學校方面,教育部的鄉土語言教育執行以來,提高了客語地位,但是其實質成效行家皆知堪憂;至於尚可努力者就是社會層面了,政府可以做的事情就是營造一個客語無障礙會議環境,再搭配適當的口譯人才制度,那麼客語公事語言的理想就不是那麼遙遠了。
總之,行政院客委會應該考慮,以立法手段,要求客語人口較多的縣市鄉鎮公私機關,設置無障礙會議硬體環境;然後繼客語檢定制度之後,研擬辦理客語口譯證照制度,藉以形成一群客語口譯師執行口譯工作;再配合較為積極的口譯政策作為,如此必能為客語傳承再添幾把薪火。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助理教授)
2009-01-05╱立報╱第11版╱原民╱■羅烈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