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需要一场造星运动”
“客家山歌和流行音乐”高峰论坛昨在深大举办首席 刘敬文 通讯员 邱世良
晶报讯(首席记者 刘敬文 通讯员 邱世良)昨日下午,“创意12月”的重点活动之一、第三届客家文化节之“客家山歌和流行音乐”高峰论坛在深圳大学图书馆会议室举行。30位客家山歌的学者、作曲家、歌手参加了研讨。
“新客家”需要创新的山歌
论坛由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主持,他在开场白中说,深圳在历史上是主要的客家地区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地有1000多万移民前来创业,这些新移民也被称为“新客家”,客家先民在长期迁徙下形成的灿烂文化和“落地生根、崇文重教、艰苦奋斗”的移民精神,与当代“新客家”在波澜壮阔移民大潮中形成的“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特区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杨宏海认为,“新客家”需要创新的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更多地具有和其他的音乐元素结合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使深圳的客家山歌在创新上拥有基本的条件。
客家山歌与流行音乐交融
著名音乐人陈小奇的发言结合流行音乐的发展和客家山歌现状来分析客家山歌的发展。他说:“音乐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文明状态产生不同的音乐形态。流行音乐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因为有了电子配乐、麦克风,才有流行音乐。客家山歌的来源可追溯至《诗经·国风》。‘国风’中的精神内涵延续至今的只有客家山歌。在新的世纪,研究客家山歌和流行音乐的交融问题是必然的趋势。流行音乐成为主流的时候,能提供元素使客家山歌音乐形态可以进一步发展。我想有3种模式:一种是我们直接用传统的客家山歌,进行一种全新的编配,一种流行音乐的编配形式;第二种形态就是我们用客家的音乐元素重新进行创作;第三种是用客家方言来演绎。”
在发言中,陈小奇也对目前客家山歌的发展进行了评估,他说自从原生态唱法被接受后,客家山歌的发展可以“谨慎乐观”,但要真正突围而出,“客家山歌需要一场造星运动”,有一位够分量的歌星才能把客家山歌唱红,希望所有的客家人都来支持这个事情。
可利用广东流行音乐经验
著名音乐人陈洁明在发言中突出客家山歌和流行音乐结合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他说:广东流行音乐界这30年所留下的一切经验都可以为山歌的发展提供技术手段和文化理念的支持,对山歌继承有3个工作是可以长期去做的。一个是包装产品。山歌的上层结构是旋律,中层结构是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它必定由旋律带出文化概念;第二个,包装人物。任何一个艺术文化要传承要发展,必须有代表人物;第三个,包装事件。包装围绕客家山歌品牌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必须包装成一个事件,才有它的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
要重视青年人的感受
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姚峰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客家山歌的两个标准:一是以客家方言演奏;二是拥有客家音调为素材。他说:“两个标准都可以,这就打开了思路。其实我们有这样的实践,我觉得对我来讲有启发。实际上,在这之前我们进行创作时,在其中加入一些创新,或者说一些技巧,它仍然是客家山歌。其实很多东西就在于嫁接,才能更好为大众服务。”
著名词作者蒋开儒强调要重视青年人的意见和感受,他说:为什么有些青年对客家山歌不感兴趣?因为客家山歌离他们太远了。 山歌终究还是太“山”了,造的星很难是年轻人承认的“星”。客家歌曲的传承需要观念的转变,为什么言“客家”必称“山歌”?不能“流行”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