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艺术:安远县南乡大堂音乐
作者:赖世春文章来源:赣南日报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堂音乐在赣州安远南乡几乎家喻户晓,农民在茶余饭后,广庭之中,小家农舍自我演奏,自我欣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传统的大堂音乐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面临消亡的危险。所幸的是,近几年来,经过安远县有关部门的努力,安远南乡大堂音乐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并于今年6月成功入选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类。
赣州安远南乡大堂音乐原始于安远县孔田镇,以孔田镇为中心,向四周流传,流传到安远南片的凤山、镇岗、三百山、鹤子和定南的龙塘、鹅公等周边较小的一个区域,几百年来至今还在安远南片乡镇流传。
该音乐主要以唢呐为主,多种弦乐和弹拨乐为辅的民间吹奏乐,是安远地域内客家人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形成,富有人文内涵和艺术魅力的民间民俗艺术形式。民间艺人将此用于婚丧嫁娶、做寿上匾等红白喜事。
源流难以考证
地处东江源三百山两条支流交汇处的安远县孔田圩,古称太平堡,自古就是赣南享有盛名的“四大圩镇”之一(过去民间有“头唐江、二古陂、三安瑞、四太平”的太平就在此地),云集有闽粤赣三省七县农民客商前来经商买卖,是柑桔、水果、茶叶、仔猪等农副土特产品的主要集散地。
据史料记载,宋乾道四年太平堡建东林寺,几经兴废,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再次重建东林寺,地处现在的孔田镇上官村。东林寺是安远南片最大的一所寺庙,曾经香客如云。据老辈讲,当时寺内的和尚就有10多人,里面供养着多名在举办佛事时负责吹打的吹鼓手。1952年,东林寺遭遇一场大火被烧毁,庙内和尚四处流散。吹鼓手多为本地人,回家务农后常为地方婚丧喜事吹奏佛教音乐,受地方民间音乐的影响,历经几代艺人的发展变化传承,最后才形成安远南乡大堂音乐。
“大堂音乐,只在安远南片乡镇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流传,一到安远的北片乡镇,就没有这种音乐,一个县内出现两种不同的民间音乐流派,这是个很奇特的现象。”采访中,安远县文化馆馆长叶国锋介绍说。而且根据有关专家的调研,在全国各省市各地区均未发现有“安远南乡大堂音乐”这种乐曲,也就是说这种音乐在全国只有安远南片乡镇才独有,这也正是该音乐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类)的主要原因。“它的源流难于考证,找不出它属于哪门哪派,但和东林寺的佛教音乐应该是有内在关连的。”叶国锋肯定地说。据他介绍,现留传下来的南乡大堂音乐,只有10首曲牌,俗称“十大调”,它们分别是:阴反阳、倒水莲、蜻蜓点水、随手调、鸦鹊过排、四大金刚、赐喜、三金殿、普天乐、乱弹山。
民间音乐的一枝奇葩
据安远县文化局原副局长魏美玉介绍,安远南乡民间大堂音乐无论是曲牌、演奏乐曲、演奏方式都与其他器乐曲有所不同,堪称为民间音乐中的一枝奇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首先,大堂音乐是以唢呐为主的民间吹奏乐。它还配有二胡、笛子、喉管、杨琴等乐器,全场没有打击乐,共同演奏大堂音乐曲牌,奏出悠扬、抒情、清雅、自然的音乐。它一般出现在各种比较正规的场面上,如各种喜丧事和庆典,即大雅之堂,其他小调却不能进入。
其次,大堂音乐的演奏方法是即兴伴奏。唢呐吹奏主旋律,其他乐器以不同的定弦、反高反低的即兴伴奏,加上笛子的主音加花,二胡等乐器在展音时加花托奏。既能发挥各种乐器的特长,又较好地表现出乐手的个人演奏水平与风格。
再次,演奏大堂音乐的主奏乐器唢呐与其他地区的唢呐有所不同。该地区的唢呐哨子是用油桐树上的一种虫子的茧,冬天取下,长期保存。用时艺人则采虫子的茧一个一个的做好后连套几个,做工精细。用这种哨子吹出来的唢呐声音欢快、明亮、抒情、悠扬、音质甜美,可以说这是安远民间艺人的独创。
最后,大堂音乐的10首曲牌,整体看来大同小异,但仔细听来各首曲牌各有特色。10首曲牌都是中庸速度,起句、落句、乐句的连接、调性的走向,都相差无几。然而,各个曲牌又有各自特点。如“阴反阳”、“蜻蜓点水”、“赐喜”等,个性鲜明,各自表现的内容很不一样,用途也有各自的功能。有欢快喜悦,悠扬自如的乐曲,也有悲壮、伤感、冷清暗淡的乐曲,喜怒悲哀均可表现。因此,“大堂音乐”能在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各种场合派上用场。
期待破“茧”重飞
安远南乡大堂音乐,以其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几百年来传承至今,显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浓厚的群众基础,作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小明珠,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当时文化生活匮乏,大堂音乐在安远南乡农村红极一时。村民们茶余饭后聚在一起演奏大堂音乐,你吹我拉,自娱自乐,好不自在。一些曲目,男女老少耳熟能详。那时,艺人们吃香的喝辣的,收入比务农高,通过他们的口传和身授,大堂音乐在安远南乡得到了普及。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大部分唢呐艺人靠吹唢呐难于致富,现在艺人中大部分年龄很老,年轻人无人问津,已到后继无人的地步。就现在的唢呐艺人中,能完整吹奏10首大堂音乐曲牌,只有孔田镇上寨村李培钦师傅一人。如不设法抢救,有失传危险。
为了保护大堂音乐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6年开始,安远县特地投入人力物力将大堂音乐这一项目申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安远南乡大堂音乐继续进行收集、整理,出版了一本比较完整、规范的《安远南乡民间大堂音乐》专集,并对其进行了录像、摄影、文字记录、建立档案等保护措施;拨出专款为大堂音乐从业人员添置了一些设备,并邀请参加县里的各种民俗文艺汇演;县里应从文化建设经费中拨付部分经费鼓励艺人带徒传承,并确定每个乡镇培养3名艺人的目标。
与此同时,安远县力促大堂民间音乐向文化产业发展,在向其“输血”同时,发挥其“造血”功能。不少艺人主动闯荡市场,并“抱拳组合”,成立民间大堂音乐艺术团,进行歌舞小品等表演,拓宽挣钱门路。有些艺人还不断探索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大堂音乐曲牌,吹奏的《十送红军》《走进新时代》等歌曲,既有时代气息,又具客家风味。特别可喜的是,随着安远县这几年来对客家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农村各种喜事的增多,大堂音乐又重返乡村舞台,温暖着人们的记忆。期待破“茧”重飞的安远南乡大堂音乐有了施展才华的天地:2006年11月,中国赣州第五届脐橙节在安远举行,安远南乡大堂音乐以50人的队伍演奏大堂音乐“阴反阳”曲调牌为迎宾曲,营造了良好的节日气氛,轰动了全场。在2007年中国(江西)三百山首届生态旅游节东升围民俗活动现场,艺人们即兴演奏的民间大堂音乐,让粤港游人听得如痴如醉,纷纷称奇。今年8月,安远县又出台文件,对民间大堂音乐进行开发利用。(赖世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