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发表于 2008-12-15 19:31:59

惠州双墙围龙屋

双墙围龙屋助居民躲战祸

有201年历史 墙体至今保存较为完好
    一马蹄形状的高大围墙将 “四角楼”包裹住,“四角楼”正门前有一弯半圆形的小池塘,两者有机结合,使整个建筑群呈椭圆形布局,远远望去,非常吸引眼球。这就是记者日前在惠东县白花镇看到的一处古屋群。据该古屋群的后人介绍,该建筑群为练氏祖先所建,当地人习惯称为“练屋”。“练屋”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至今已有201年的历史。
 
结 构
    堂屋内部为三进式结构
    “练屋”正中央是一方形的堂屋,堂屋正门前是一块用来晒谷、乘凉的大禾坪,禾坪两侧开东、西两门。从东门走进“练屋”,映入眼帘的是这块近200平方米的长方形大禾坪,禾坪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制的桅杆。禾坪是客家围龙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到收割的季节,客家人都会在这里打稻晒谷,俗称禾坪。在禾坪前面是一个半月形的池塘,面积近200平方米。据有关资料显示,客家围龙屋不论大小,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池塘,这除了有装饰作用外,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池塘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更有浇灌菜地、蓄水防旱,以及防火等功用。而半月形池塘与半月形建筑群形成了一个椭圆形,不仅使围龙屋整体美观,还寄予了人们“家家团圆,事事圆满”的美好愿望。
    堂屋是围龙屋最主要的部分,其四角各有一座角楼,故称为“四角楼”。“练屋”的四座角楼为双层建筑,楼顶为青瓦铺成的三角形檐顶。从檐顶到地面约有8米高。“四角楼”内部为“三进”式结构,“三进”有上、中、下三厅,厅与厅之间是用一口天井连接的,并用木制屏风隔开。正厅左右又分两厢,俗称横屋。在横屋的尽头,又筑有十多间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围龙”起来。在“三进”的最里面是正堂,正堂中端有一副雕刻精美的灵阁,灵阁正中供奉着练氏祖先的排位,灵阁上方刻有“文德堂”三字,左右两侧是一副对联,写着 “遵祖宗二字格言曰勤曰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据57岁的练振环(“练屋”原居民)介绍,这副对联是他们的祖训,意思是教育后世子孙要勤俭节约,只有专心读书和努力耕作才是置业持家的最好出路。
 
传 说
    建屋缘于“五鬼送银”
    今年54岁的练志峰(“练屋”的另一位原居民)向记者介绍,文德堂供奉的“粤文公”正是“练屋”的始建人练扬俊。“练屋”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至今已有201年的历史。据《练氏宗谱》记载,练扬俊,号粤文,为国学生。他是从现白花镇谟岭村迁往该地兴建此屋。
    对于当时练扬俊为何能有这么大的财力兴建这座围龙屋,练志峰向记者介绍了一个“五鬼送银”的传说:练扬俊当年是靠打油、榨糖为生。一天,村子里突然来了5个运盐人,挑着10担白盐想找地方暂时存放。他们挨家挨户地寻找,但只有心地善良的练扬俊答应运盐人的要求,腾出自家的房子让运盐人存盐。过了很久,练扬俊始终不见运盐人回来取盐,于是去查看存盐,谁知10担白盐竟然变成了10担白银。后来,练扬俊就用这意外之财兴建了这座“练屋”。
    然而“五鬼送银”毕竟只是传说,据86岁的邱瑞英老人介绍,练家的这位祖先是靠勤奋劳动、节俭持家才兴建起这座祖屋的。练家早年多出木匠,最鼎盛时期,在这练屋内住着近百名木匠。在解放前,练家就有四五间木厂,专门生产家具、水车和农具等,还有油坊、糖厂、布店、豆腐坊等,兴盛一时。“练屋”能有今天的规模,也是后世子孙不断维修的成果。
    练志峰说,粤文公建好 “四角楼”后,练氏祖先便在这里繁衍生息,随着人口的不断壮大,练氏祖先还在“四角楼”两侧增建了近60间散屋,这些散屋目前仍保存完好。这样,加上原来的“四角楼”,整座“练屋”占地近百亩。
 
历 史
    双层围墙阻洪水救居民
    据练志峰说,祖先建好 “四角楼”后,先在外面建了一道围墙,由于围墙较矮,附近的居民经常翻过围墙偷东西,练氏祖先便再筑了一道比较高的围墙,便形成了今天的双围墙结构。“练屋”围墙全长近300米,低处望去,两面围墙宛然盘旋,似有长城的磅礴气势。据测,外墙墙高近6米;内墙墙高约3米,墙宽均为0.3米左右。两围墙之间相隔约半米宽,每隔2米左右有一石制横梁嵌于两围墙之间,起相互牵引和加固作用。外墙每隔2米处有一枪眼。
    据练志安(“练屋”原居民)介绍,1940年秋,日寇近千人从惠阳霞涌登陆,直扑白花墟,当地居民及附近群众便迅速潜入双墙里面躲藏。日寇攻入“练屋”后,见空无一人,又不敢贸然搜寻,便恼羞成怒,火烧围龙屋,幸好当年围龙屋只被烧毁一部分,经后人的维护,现在已基本修缮。而当年100多名群众就是借助围墙才躲过此灾难。“当年我就是躲在墙内而逃过日寇搜捕的。”邱瑞英老人庆幸地说。
    练志安还介绍,1979年,当地曾爆发了一场洪水,“练屋”周围的许多房屋都倒塌了,但“练屋”的双层围墙却坚固无比,使得“练屋”安然度过这场水灾。
    据介绍,“练屋”最高峰时曾住着80多户700多人,而现在只有10多户人在此居住。

相关链接
    客家围龙屋
    很久以前,客家人为防御外敌及野兽侵扰,大多数客家人选择聚族而居,因此建造了围龙屋。客家围龙屋的主体结构大多为 “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左右,大的围龙屋占地30亩以上。一间围龙屋就如同一座巨大的城堡。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水井、猪圈、鸡窝等设施,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场所。
    客家围龙屋目前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家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物。至今,客家人已走出了封闭的围龙屋,围龙屋正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刘 煜 赖金朗

[ 本帖最后由 level 于 2008-12-15 19:33 编辑 ]

level 发表于 2008-12-15 19:35:59



springLGZ 发表于 2008-12-15 22:27:26

客家围龙屋就是讲究中轴对称的中心“风光”,围龙屋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每当听到曾辉彬的《客家围龙屋》涯就冲劲十足,好像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走出这个围龙屋,八面威风哟,天圆地方乾坤在心中。

shell 发表于 2008-12-25 11:29:53

很好啊,保存得挺好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惠州双墙围龙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