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8-11-24 18:14:16

客家研究在线学者

客家风情网简介:

      客家风情网:https://www.hakkaonline.com成立于1997年,是关于客家人及其研究的非赢利性学术网站,网内专家学者云集,有良好的学术氛围,专业介绍客家人的民俗风情、风俗习惯、客家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客家影视、客家语言研究 、客家土楼/围龙屋等民居建筑、客家美食小吃、客家姓氏渊源、客家文学艺术、文化研究等,独有客家老乡通讯录,开设寻亲访友联谊专区,提供客家研究论文索引、客家人社区论坛等等服务。

      客家风情网属下客家人社区: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 是全球最大、资料最丰富的客家论坛,拥有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地区的注册会员9万多人,平均日访问量为15万人次左右,自2006年6月改版至今访问人数超4亿人次。为了更好地推广发扬客家语言文化,客家风情网也与一些客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互动关系。“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卖祖宗声”,客家风情网将同球客家人一道共创辉煌的客家新世纪。
   
      客家风情网对众多专家学者的积极加入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的加入给客家风情网带来了更大的活力,可望为世界客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智力支持。下面是对加入本站的客家研究专家学者的简介:

客家风情网客家研究在线学者:


1. 严修鸿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中文学院对外汉语系主任。

2. 肖文评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

3. 刘鸣钟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嘉应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4. 李寿粦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原广东嘉应大学公共艺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5. 周建新副教授:中山大学法学博士,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6. 刘镇发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厦门大学教授。

7. 陈立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湘潭大学教授。

8. 郑启五教授: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研究生导师,厦门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9. 丘立才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10. 罗可群教授: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教研室主任、涉外秘书系主任、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11. 项梦冰教授:北京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12. 温昌衍教授: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博士后,嘉应学院客家语言研究所所长、中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13. 刘泽民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14. 钟荣富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前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系主任 ,台灣語言研究所所長,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長,高雄市政府客家委员会委员。

15. 邓享璋副教授: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福建闽中方言,三明学院副教授。

16. 魏慧斌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17. 曾祥委教授:深圳市委党校教授,研究客家历史文化。

18. 刘永华副教授: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东亚系博士,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19. 侯小英副教授:厦门大学博士,嘉应学院副教授,研究龙川客家语言。

20. 张侃副教授: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副教授,厦门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硕士生指导老师。

21. 刘逢然大师:风水大师,中国易经堪舆研究院理事,中国风水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22. 古小彬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家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副执行长兼副秘书长、海南省儋州市客家联谊会副会长。

23. 李小华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语言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现代汉语、客家语言语法和客家文化。

24. 南岭梅先生:画家,广东省侨联顾问、文化部中国诗书画研究院美术研究员、中国三峡画院顾问。

25. 刘东兴博士:中山大学民俗学博士,研究客家麒麟舞。

26. 傅翔先生:著名青年文艺理论家、作家。

27. 罗南昌博士:研究计算机技术与地球电离层博士,原任教于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HKIVE (CW)计算机/数学系,新加坡理工学院电子/通讯系。

28. 蓝赞玉副研究员:族谱专家,前厦门大学客家研究室副研究员,龙岩收藏家协会会员,上杭县政协常委,上杭县客家联谊会理事。

29.刘平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30.兰玉英教授: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31.罗烈师博士: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台湾交通大学助理教授。

32.冷剑波助理研究员: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硕士,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33.黄子尧教授: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理事长,博士生导师,知名文学家,客家诗人,也是1988年“1228还我母语运动”发起人之一,曾任宝岛客家电台台长、《客家杂志》主编。

34.徐月清女士:香港作家、东江文化研究专家,编著有《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

35.谭元亨教授: 著名作家,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美学硕士点负责人、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科带头人,珠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l RSCL会员、国家级突有贡献专家。

36.陈板先生:前台湾客家电视台执行长,客家文史工作者。

37.徐青云博士: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EDBA博士,台湾客家电视台台长,前新新聞周報副社長、總經理。

38.谢重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福建《客家》杂志主编,发表专著18部,学术论文约200余篇,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39.范振乾教授: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法学博士、国台商业技术学院财税系教授、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委员 、中央大学客家社会及文化研究所教授、联合大学客家研究学院筹备委员暨经济社会研究所召集人、客家电视谘询委员会委员。

(以上排序为本主题帖子排序)

补充中……

[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10-4-10 17:35 编辑 ]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8-11-24 18:17:28

严修鸿教授

https://www.hakkaonline.com/attachment/portal/2008/11/167_20081102105417148Ss.jpg
客家风情网管理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严修鸿所长、教授、博士

严修鸿,男,1969年9月生,福建武平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中文学院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对外汉语系主任。

学习经历:
1997年7月,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1994年7月,福建师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1年7月,福建师大中文系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7年7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文学院 教授、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
2005年8月~2006年6月30日,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访问教师
2004年7月,任汉语语言文字学硕士生导师,开始招收研究生
2004年12月,评定汉语言文字学教授
2003年8月~2005年7月,汕头大学中文系,“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
2001年2月~2003年9月,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参与语音学与音系学科研项目2项,任研究员
1999年11月 评定副教授职称,担任汉语培训中心副主任
1997年7月 汕头大学中文系工作,任汉语言文字学及对外汉语课程的教学

学术研究:
    从事汉语方言学、汉语音韵学、对外汉语及普通话教学的研究。1994年来合作出版论著5部,发表论文30余篇,国内权威及核心期刊6篇,国(境)外8篇。主持过1个省级课题,作为主要参加者 参加过12个方言学研究课题。调查过汉语方言(客、吴、闽、赣、粤北土话、粵、官话等)100多个点;
   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客家方言历史层次研究”,经费3万元(课题批准号:03/04H1-09,2004-2006年)。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参加Truncation in Tianjin(天津方言的吞音)课题,担任协作主持(CO-PI)。课题号:R-102-000—031-112
      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了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汉语方言地图集”,是粤东闽客方言子课题的负责人(批准号:01GH01,2001至2005年12月,总负责人曹志耘教授)。
      作为主要合作者,参加了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汉语声调及连读变调”研究课题(香港研究资助局会角逐研究用途补助金课题号:9040554,课题负责人 陈渊泉教授),为期30个月。研究成果由美国的中国语言学报专刊及中国商务印书馆出版。
      作为主要参加者,国家教委社科基金项目“比较汉语语言学”(批准号98JAQ740015,1999至2000年,课题负责林伦伦,已结题)。
   此外,参加了粤北土话调查(2000年1月),闽方言调查(浙南闽南话,2004年8月11-18日),海南闽方言调查(2002年2月),上海市方言词汇调查,连城方言研究,吴闽比较研究,广东省方言地图,粤东客家方言区推广普通话等方言研究课题。本人对汉语方言学热爱有加,孜孜不倦地投入到这个专业的调查研究中。

社会兼任:
广东省中国语文学会理事,汉语方言学会会员,汉语音韵学会员

教学担任:
研究生课程:汉语方言学、汉语语音学、汉语音韵学、汉语方言调查
本科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广东的三大方言、言语交际学、汉语语源学、大学语文对外汉语:初级到高级的听力、说话、阅读、写作、商贸汉语课程,担任过柯达公司员工汉语学习的2年辅导。

近五年内(2002~2007)已发表的论文(16篇):
1.      《也谈蝴蝶命名的理据》, 载《中国语文》2002年第2期
2.    《客家话及部分粤语aN5(再)字考释》, 《语言研究》2006年第4期
3.    《连城方言与闽语相同的层次特征,载《中国语文研究》专集发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4.    《汉语南方方言白读中以母古读的层次》,载日本早稻田大学《开篇》21期2002年4月
5.    《一种罕见的鼻音韵尾增生现象-连城县隔川话“阴转阳”的类型试析》,载《中国语文研究》(香港)2002年9月
6.    《客赣方言浊上字调类演变的历史过程》,载日本早稻田大学《开篇》,2004年23期
7.    《客家话表示聚拢意义的“聚”字》, 载《中国语文通讯》(香港),第72期(2004年12月
8.       The paradox of Hakka tone sandhi (coauthor with Matthew Y Chen, Wee Lian Hee),No.153 September 2004, Occasional Papers in Chinese Studies;又见罗格斯大学优选论电子文库,The Rutgers Optimality Archive,http://roa.rutgers.edu/view.php3?id=912登记号:658-0404
9.    《天津方言的吞音现象》,载《语言科学》2005年4期
10. 《天津话的吞音与变调》,载《语言科学》 2006年12月
11. 《客家话匣母读群母的层次》,载《汕头大学学报》 2004年1期
12. 《闽客方言与“脖子与下巴之间的部位”意义有关的本字》,载《新国学研究》第二辑,2005年9月
13. 《汉语方言中章组声母存古的层次,载《音韵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6月,207页到221页
14. 《客闽方言里江东不分的语音层次》,载《语言研究集刊》第三辑45-54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15. 《客家话来母读泥母的语音层次》, 载《客家方言研究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地名与语言学论集>评介,载《李如龙先生从教40年庆祝论文集》,2002年

近五年来(2002~2007)的已出版论著(4部):
17. 《客家方言连读变调:语料报告及初步分析》 美国 中国语言学报专刊出版(中英文)陈渊泉严修鸿 黄良喜
Hakka Tone Sandhi: Corpus and Analytical Challenges 客家方言连读变调:语料与初步分析(No21 Monograph i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415pp.ISSN0091-3723,2004年
18. 《疑难与路向——论天津方言的连续变调》,商务印书馆,ISBN:7-100-04488-X/H·1117 黄良喜 严修鸿 陈渊泉2005-12-01
19. 《客家话通用词典》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负责其中一个地点的语料
20. 《连州方言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负责写作其中2章

附录:五年前(1994-2001年间)著述
21. 《客家话人称代词单数“领格”的语源》,《语文研究》1998年第1期;
22. 《连城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的四种类型》,《语言研究》1998年第2期;
23. 《从南方方言里“肾、足氏、睡”的白读音看禅母古读》,载《语文研究》2000年第4期)
24. 《客家话的结构助词》,载《语言研究》2001第2期,ISSN1000-1263 CN42-1015/H
25. 《连城方言古浊上字的调类分化》,载日本早稻田大学《开篇》19期,2000年5月
26. 《再谈连城方言古浊上字的调类分化》,载日本早稻田大学《开篇》20期2001年4月 ISBN4-87220-048-9
27. 《客家话中言语禁忌与委婉表达》,载《汕头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28. 《福建西部方言里的“茎”字》,载《汕头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9. 《客家话与周边方言的关系词》,载《汕头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ISSN1001-4225/CN44-1058/C
30. 《漳属四县的闽客双方言区》(与庄初升合作)载《福建师大学报》1994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1994年12期)全文转载;
31. 《福建琴江北方方言岛双方言现象调查》,载《双语双方言》第3辑1994年8月,汉学出版社;
32. 《闽南四县客家话的语音特点》(与庄初升合作),载《客家纵横》1994年12月;
33. 《双方言现象的语言功能演变类型》《双语双方言》第4辑,汉学出版社1996年6月
34. 《客家话古浊上字的调类分化》,载《客家方言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35. 《福建省双方言研究》(论著),汉学出版社,1995年(与李如龙、庄初升合作)

严修鸿教授还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入严肃的学术讨论电子公告版,积极与同行交流。担任互联网客家人最大的互动社区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 的管理员,呼吁发掘客家优质文化资源。在北大中文论坛的汉语语言学以及上海的东方语言学论坛上不断提出以及回答各种语言学问题。

严修鸿教授简介:http://www2.gdufs.edu.cn/chinese/zhonghua/display.asp?id=36

[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09-7-28 09:20 编辑 ]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8-11-24 18:18:47

肖文评教授

https://www.hakkaonline.com/attachment/portal/2008/11/167_200811021118301OG5N.jpg
客家风情网在线学者:肖文评教授、博士                                        .



肖文评 ,1967年6月生,教授、博士,现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



肖文评教授主要学术经历:

1994年2月从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地方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因对客家文化与研究的兴趣,来到广东嘉应大学工作。先在社会科学部,2000年7月调至客家研究所。先后担任助教、讲师,2005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现为教授,主讲的课程有《客家学概论》、《客家文化概论》、《客家历史与文化》、《客家文化与田野采风》、《岭南民俗旅游》等。1996年开始参与《客家研究辑刊》的编辑工作,至今已出版20辑。自1995年开始进行客家研究的田野调查工作,至今已完成多个田野调查报告。研究课题多次获得有关部门的立项和资助,多次应邀参加学术会议。

一、研究课题

主持的课题:

1、“客家亚文化研究”,项目来源:1998年嘉应大学人文重点课题;
2、“人类学视野中的客家文化”,项目来源:2001年嘉应学院人文重点课题;
3、“明末清初粤东北的族群、动乱与客家社会变迁”,项目来源:2004年嘉应学院人文重点课题;
4、“粤东客家乡村社会变迁史研究——以大埔县百侯村为中心”,项目来源:2006年嘉应学院人文重点课题;


主要参与的课题:

1、法国远东学院劳格文教授主持的“粤东客家山区传统社会结构与原动力”(1994-2002),项目来源:“蒋经国海外基金会”、 香港中文大学等;
2、嘉应学院房学嘉副教授主持的“粤闽赣客方言区传统文化研究”(1998),
项目来源:广东省教育厅“九五”广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3、房学嘉副教授主持的“梅江流域(韩江中上游)客家传统经济研究”(2000),
项目来源:广东省教育厅;
4、南昌大学黄志繁博士主持的“明清赣闽粤边界的生态、族群与‘客家’文化”(2004),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二、主要学术交流

1、2006年7月12-19日,参与组织由台湾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嘉应学院等主办、嘉应学院承办的“海峡两岸大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活动。
2、2006年7月2-10日,参与组织由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中山大学主办、嘉应学院承办的“探索客家族群记忆研习营”活动。
3、2006年1 月11日至14日,参与组织由嘉应学院主办客家研究所承办的“比较视野下的客家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由“盗窟”到“邹鲁乡”:明末清初粤东山区乡村社会变迁》。
4、2005年12月17-18日,参加中山大学“中国区域社会之建构”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05年华南研究年会,发表论文《论梅州文化秀区的形成》。
5、2005年10月12-14日,参加在成都市召开的“世界客属第二十届恳亲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论清初梅州“文化之乡”的形成》。
6、2005年7月17-22日,参与组织本所与中山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等合作,在我校举办“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参加营员80人,其中台湾各高校教授、博士就有50人,受到教育部的肯定。
7、2005年7月13-15日,参加由中山大学历史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系在珠海共同举办的“两岸三地研究生研讨会”,发表论文《由“盗窟”到“邹鲁乡”——以大埔县白堠村为例》。
8、2005年6月14-15日,参加由广东农史研究会、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主办的在鹤山市举行的“广东农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发表论文《略论粤东客家传统农耕习俗》。
9、2005年3月30日,参加由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主办的“梅州:世界客都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略论梅州文化之乡及其形成机制》。
10、2005年3月18-20日,参加在嘉应学院举行的“黄遵宪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黄遵宪家乡兴学略论》。
11、2004年12月20-22日,参加在龙岩举行的“客家文化研究”研讨会,发表论文《由‘盗窟’到文化之乡——以粤东大埔县为例》。
12、2004年12月18-20日,参加在中山大学举办的华南研究年会,发表论文《明清粤东山区社会变迁——以大埔县白堠村为例》。
13、2004年11月18-20日,参加在江西赣州举行的“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暨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客家文化之乡研究——以粤东大埔县白堠村为例》。
14、2004年11月8-10 日,参加在汕头召开的“首届侨批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客家山村的水客、侨批与侨乡社会——以大埔县百侯村为例》。
15、2004年7月4-9日,参与组织与中山大学及台湾中央大学等合作、在我校举办“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参加营员60人,其中台湾各高校教授、博士就有40人,受到教育部的肯定。
16、2003年12月25-27日,应广东省民族学研究会邀请,参加在中山大学召开的“广东省民族学研讨会”,发表论文《丰顺县建桥围张氏宗族的迁徙、发展与在地化》。
17、2003年12月19-21日,参加本所策划主办的“客家文化与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明末清初粤东北的山林开发与环境保护——以《湖寮田山记》为中心》。
18、2002年9月23-28日,应邀赴台湾出席“两岸客家历史、文化与社区”研讨会,发表论文《丰顺县建桥围张氏宗族的迁徙、发展与在地化》。
19、2001年12月26-28日,出席中山大学“中国人类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粤东客家地区龙俗考察》。
20、2001年11月,参加在中山大学召开的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年会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族群的冲突与融合——以梅县畲坑传统族群为例》。
21、2001年10月,参加由本所主办的“嘉应学院客家学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饶平县瓜园社张氏宗族历史与传统习俗考察》。
22、2001年7月14-21日,应邀赴香港科技大学出席“塑造故乡:中国移民与乡土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宗族、墟市、神明、华侨与地方社会:以梅县松口为例》。
23、2001年5月16-18日,应邀出席在英德市举行的广东农业历史研讨会暨第六次年会,发表论文《粤东传统农村经济与乡村社会》。
24、1999年10月19-21日,参与组织由本所策划主办“99’嘉应学院客家学研讨会”,发表论文《饶平县玉皮社传统宗族社会与神明崇信调查》。
25、1997年12月,参与组织本所与法国远东学院合作在嘉应学院主办的“第五届客家民俗田野调查报告会”,发表论文《丰顺县径门乡“龙溪九宫” 神明崇信习俗调查》。
26、1996年10月,参加由赣南师院与法国远东学院合作在赣州召开的“第三届客家民俗田野调查报告会”,发表论文《梅县水车镇小桑村公王崇信调查》。
27、1995年5月5日至8日,参与组织本所与法国远东学院合作在嘉应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客家民俗田野调查报告会”,发表《梅县东厢石子岭村落社会调查》。
28、1995年4月28日至5月1日,参加由香港华南研究会、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主办、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协办的“客家在乡商人与地方文化研讨会”。

三、主要研究成果:

(一)、著述:

1、《岭南乡俗调查》,主编,2005,梅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
2、《粤东民间文化与地方社会》,2002,广州:花城出版社。
3、《客家文化导论》(与房学嘉、宋德剑、周建新合作),2002,广州:花城出版社。
4、《客家文化研究》,1998,梅州:嘉应大学校内用教材。

(二)、论文:

1、《黄遵宪家乡兴学活动略论》,2006,广州:《中山大学学报论丛》,第8期。
2、《从“贼巢”到“邹鲁乡”:明末清初粤东大埔县白堠乡村社会变迁》,2006,广州:《中山大学学报》,第2期
3、《明末清初“湖寮田山”事件的环境反思》,2006,北京:《绿叶》,第2期。
4、《大埔县湖寮双坑传统文化与社会变迁考察》,2006,梅州:《客家研究辑刊》,第1期。
5、《梅州,客家文化中心的形成》(与谭元亨合作),梅州:《梅州日报》,2005年12月28日专题版。
6、《丰顺县径门乡“龙溪九宫” 神明崇信习俗》,载《客家传统社会》,2005、11,北京:中华书局。
7、《梅州文化之乡及其形成机制》,载《梅州:世界客都论》,2005年11月,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8、《论梅州文化之乡的形成》,载《移民与客家文化》,2005年10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明末清初的山林开发与环境保护》,载《生物史与家史新探》,2005年10月,台北:万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10、《论清代梅州“人文秀区”的形成》,2005,南昌:《江西社会科学》,第8期。
11、《客家山村的水客、侨批与侨乡社会——以大埔县百侯村为例》,2005,梅州:《客家研究辑刊》,第2期。
12、《大埔县湖寮广福宫传统庙会调查》,2005,梅州:《客家研究辑刊》,第1期。
13、《试论明清时期的吉安商人》,2005,新余:《新余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期。
14、《明末清初粤东北的山林开发与环境保护》,2005,北京:《古今农业》,第1期。
15、《客家文化之乡研究——以粤东大埔县白堠村为例》,载《“客家与赣南”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2004,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6、《经贸发展与宗族复兴:以清末民国时期的乐安县董氏为例》,2004,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17、《浅论现代社会的读书与治学》,2004,梅州:《嘉应学院报》, 5月25日。
18、《清初粤东社会生活纪实——杨之徐和他的<编年录>》,2004、4、15,香港:《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35期。
19、《在地化与客家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变迁——以粤东丰顺县建桥围张氏为例》,载《广东民族研究》第8辑,2004,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闭关锁国、停滞不前?》,2003,梅州:嘉应学院《思想理论教育论坛》,第一期。
21、《丰顺县建桥围张氏宗族社会与文化变迁》,2003,梅州:《客家研究辑刊》,第2期。
22、《科举业与宗族发展:以乐安县流坑董氏宗族为例》,载《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2003,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3、《经贸发展与宗族复兴:以乐安县董氏为例》,载《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2003,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4、《粤东传统农村经济与乡村社会》,载《古今农史论丛》,2003,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5、《丰顺县建桥围张氏宗族的迁徙、发展与在地化》, 2002,台湾苗栗:“两岸客家历史、社区与文化”研讨会论文
26、《饶平县玉皮社传统宗族社会与神明崇信》,载《粤东三州的地方社会之宗族、民间信仰与民俗》,2002,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
27、《饶平县瓜园社张氏宗族历史与传统习俗考察》,载《粤东三州的地方社会之宗族、民间信仰与民俗》,2002,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
28、《梅县畲坑传统墟市经济与地方社会》,载《粤东三州的地方社会之宗族、民间信仰与民俗》,2002,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
29、《梅县畲坑传统墟市经济与地方社会》,2002,梅州:《客家研究辑刊》,第1期。
30、《粤东客家地区龙俗考察》,2002,梅州:《嘉应大学学报》,第4期。
31、《饶平县瓜园社张氏宗族历史与传统习俗考察》,2001,梅州:《客家研究辑刊》,第1期。
32、《宗族、墟市、神明、华侨与地方社会:以梅县松口为例》(与房学嘉合作),2001,梅州:《客家研究辑刊》,第2期。
33、《梅县水车镇小桑村公王崇信调查分析》,载《梅州河源地区的村落文化》,1997,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
34、《丰顺县径门乡“龙溪九宫” 神明崇信习俗》,载《梅州河源地区的村落文化》,1997,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
35、《<梅州河源地区的村落文化>序论》(译文),载《梅州河源地区的村落文化》,1997,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
36、《晚清政府招商引资活动略论》,1996,梅州:《嘉应大学学报》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37、《试论先秦时期江西居民和文化的土著性》,1993,南昌:《南方文物》,第3期。
38、《百越首领——吴芮》,载《江西100名人》,1993,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39、《抗倭御边的一代儒将——谭纶》,载《江西100名人》,1993,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地址:广东省梅州市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邮编:514015

E-mail:xwenp@21cn.comXiwenp11@163.com

网站:http://210.38.160.81/kejia/index.php

[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08-11-24 18:25 编辑 ]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8-11-24 18:20:20

刘鸣钟副教授

https://www.hakkaonline.com/attachment/portal/2008/11/167_2008110211310316YH9.jpg
客家风情网在线学者、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刘鸣钟副教授


刘鸣钟副教授艺术简历:

         刘鸣钟副教授现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高等音乐教育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汉乐艺术顾问,梅州市汉乐团指挥,梅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执教于嘉应学院音乐系。
         刘鸣钟副教授自小就喜爱音乐,十多岁就能上台演奏二胡,一九七五年考入梅县地区戏剧学校音乐学板胡专业,一九七八年恢复高试后考入湖北艺术学院学二胡专业,一九八二年毕业后分配到梅县地区民间艺术团工作,担任乐队队长,剧团副团长和指挥工作,一九八七年调入嘉应学院任教,一九九一年赴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班进修,师从“世界弓弦大师”、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钢琴家刘峰,上海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沙汉昆,著名合唱指挥家马革顺。
         刘鸣钟副教授不但从事二胡演奏教学工作,还喜欢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他几十年来根植于客家山歌的沃土之中,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歌曲、客家山歌独唱曲和客家山歌电视音乐和器乐曲,由中国唱片音像公司、夏里巴音像公司、嘉应音像公司录制出版发行了几十部音乐作品,创作了“嘉应大学”获全国“世纪之声”银奖,“客家,我心灵的故乡”获梅州市新山歌创作比赛优秀奖,今年又获“2007歌坛在行动”全国词曲创作比赛佳作奖(由文化部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主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多次采访他的创作之路和客家山歌音乐的发展和探索。2006年10月还受广东汉乐会邀请,赴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指挥汉乐专场音乐会,他编配的汉乐曲《杜宇魂》、《汉乐欢歌》和《韩江女》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2008年刘鸣钟副教授发行了《刘鸣钟副教授个人音乐作品集》,受到了海内外乡亲的一致好评。刘鸣钟副教授从事二胡演奏教学,培养了几千音乐人才,遍布全省各地区,他的学生在各项比赛中获奖。刘鸣钟副教授谈到自己的一生追求就是“身为客家人,多创作一些能让客家人喜欢的客家山歌和多培养一些演奏人才,能真正为客家人做点有益的事情,是最大的乐趣和安慰。”


客家风情网刘鸣钟教授专栏: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06

[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08-11-24 18:34 编辑 ]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8-11-24 18:21:32

李寿粦副教授

https://www.hakkaonline.com/attachment/portal/2008/11/167_2008112415572019XCI.jpg
客家风情网在线学者、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李寿粦副教授(左1)与陈小奇(左2)合影

李寿粦副教授简历:

      李寿粦,五华人,笔名李树林,广东省梅州市嘉应学院副教授,原嘉应大学公共艺术教研室主任,现为客家风情网特邀学术嘉宾。李寿粦副教授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被广东省音乐家协会评为2004年度、2006年度“广东省优秀音乐家”,现己创作歌词400多首,歌曲100多首,己有数十首词曲在国内各种专门刊物上发表,在全国歌曲创作比赛中曾获金、银、铜奖,已出版诗文集《周溪风韵》、专著《山歌野谭》以及作词歌曲集《山里的月亮》、《春风颂》。

客家风情网李寿粦专栏: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17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8-11-24 18:23:36

https://www.hakkaonline.com/attachment/portal/2008/11/167_200811021151411NfOD.gif
客家风情网在线学者周建新副教授、博士
周建新副教授简历:

      周建新,博士,男,1973年生,江西省萍乡人,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国际客家学会会员、中国傩戏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山大学中国族群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主要从事客家族群和区域文化、历史人类学和发展人类学研究。著有《动荡的围龙屋——一个客家宗族的城市化遭遇与文化抗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自由”的都市边缘人——中国东南沿海散工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第二作者)、《江西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5部论著,《动荡的围龙屋》获江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民族研究》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曾多次到云南、陕西、安徽、江西、广东等地从事高速公路、扶贫开发、污水处理等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社会评估工作。先后应邀到香港、台湾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和进行学术交流。

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http://www.kejia.gnnu.cn/Webs/Index/Index.asp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8-11-24 18:26:54

刘镇发教授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11-7-18 11:26 编辑


客家风情网在线学者刘镇发教授、博士后



一.刘镇发教授个人基本情况
姓名:刘镇发
出生年月:祖籍广东惠阳淡水,1957年4月出生于香港。
学历:早年研习生物学,香港中文大学理学士、硕士,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科学博士。曾在德国、台湾、香港从事生命科学研究。1994年10月起改习语言学,在香港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学位资格。
职称:教授
职务:现为全国方言学会、音韵学会会员。操流利英语、德语、普通话、粤语、客家话。
通讯地址:福建 361005 厦门大学中文系

二.专业领域
1.开课课程:
汉语方言学、社会语言学、汉语语音史、历史语言学、汉语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专业英语、语言与社会、世界的语言和文字(短)、广州话入门(短)。
2.学术兴趣或特长:
   研究范围包括方言学、音韵学、汉语史、社会语言学。

三.研究成果
1.专著:
(1)《客语拼音字汇》,中文大学出版 (Hakka Pinyin Dictionary, CUHK Press) 1997,210pp
(2)《客家:误会的历史,历史的误会》,学术研究杂志社 (Hakka: Misunderstanding History and Historical Misunderstanding, Xueshu Yanjiu Journal), 2001,176页
(3)The Decline of the General Hong Kong Hakka Accent in Hong Kong, LINCOM EUROPA 2001, 260pp.
(4)《香港原居民客语:一个消失中的声音》,香港中国语文学会 (Hakka Dialect of Indigenous Inhabitants in Hong Kong – A Vanishing Voice, Published by the Chinese Language Society of Hong Kong) 2004, 236pp.
(5)《从方言比较看官话的形成与演变》,香港霭明出版社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ndarin Dialects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Hong Kong Oi Ming Publishers) 2004, 180pp
2.论文集:
(1)《香港客语及粤语研究》,暨南大学出版(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Hakka and Cantonese Dialects in Hong Kong, Jinan University Press, Guangzhou), 2001
(2)《方言与方言史论集》,香港霭明出版社 (Studies on Dialect and Dialect History, Hong Kong Oi Ming Publishers), 2004 , 228pp

3.过去五年论文:
*期刊论文
(1)刘镇发 (2002) 〈汉语方言的分类标准与‘客家话’在汉语方言分类上的问题〉,《中 国语言学报》,30(1), 82-96.
(2)刘镇发﹑刘艺 (2002) 〈山东荣成县平声浊声母字不送气的现象〉,《声韵论丛》,12: 217-228
(3)刘镇发 (2002) 〈客家认同与粤北土话的系属〉,《新亚论丛》,4: 242-249
(4)庄初升、刘镇发 (2002) 〈巴色教会与客家方言研究〉,《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6: 1-8
(5)刘镇发 (2003) 〈嘉应客语和粤西南粤语韵消失的历史〉, 《中国语文研究》,15: 46-52
(6)刘镇发 (2003) 〈从方言比较再探讨粤语浊上清化的模式〉,《中国语文》,296: 432-438
(7)李如龙、刘镇发 (2003) 〈中西学术的融合与创新-论20世纪的汉语音韵学与汉语方言学〉,《语言科学》, 2(5):36-45
(8)刘镇发、李如龙 (2003) 〈汉语方言学在汉语语言学上的意义〉,《深圳大学学报》,2:104-109
(9)刘镇发 (2004) 〈陈晓锦着《马来西亚的三个汉语方言》评介〉,《语文建设通讯》, 77:73-74
(10)刘镇发 (2004) 〈北京话入派三声的规律与北方官话间的关系〉,《语言研究》,24(1): 106-112
(11)刘镇发 (2004) 〈百年来汉语方言分区平议〉,《学术研究》,233:125-130
(12)詹伯慧﹑刘镇发 (2004) 〈广东饶平上饶客家话的两字连读变调〉,《方言》2004年第三期,2004(3), 195-199
(13)Lau Chun-fat (2005) A dialect murders another dialect – The case of Hakka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73:23-35.
(14)刘镇发 (2005) 〈香港粤语的贬义借词〉,《语文建设通讯》(香港) 81:55-58
(15)刘镇发、苏咏昌 (2005)〈从方言杂处到广府话为主——1949 – 1971年间香港社会语言转型的初步探讨〉,《中国社会语言学》5: 89-104
(16)刘镇发 (2006) 〈温州方言在过去一百年间的元音转移〉,《语言研究》26(2): 32-35

*论文集收录
(1)刘镇发﹑许惠玲 (2002) 〈潮州话和广州话﹑客家话的方言共同词〉,《第六届闽方言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73-180
(2)刘镇发 (2002) 〈客家的历史与客家话的定义〉,《客家方言研究:第四届客家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33
(3)Lau Chun-Fat (2003)Labovian Principles revisited - The short vowel shift in New Zealand English and Southern Chines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2001: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Melbourne, 13-17 August 2001,Edited by Barry J. Blake, Kate Burridge.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 J. Benjamins Pub. Co., 293-301
(4)刘镇发 (2003) 〈粤语和客语在文白异读上的比较〉,《第六届国际粤方言学研讨会论文集》,澳门中国语文学会(邓景滨主编), 171-179
(5)刘镇发、张群显 (2003) 〈清初的粤语音系 ─ 《分韵撮要》的声韵系统〉,《第八届国际粤方言学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6-223
(6)刘镇发 (2004) 〈东南、西北边陲方言无庄组说〉,《汉语音韵学第七次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齐鲁书社 , 499-515
(7)刘镇发 (2004) 〈香港两百年来的语言生活演变〉,《台湾与东南亚华人地区语文生活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霭明出版社,128-143
(8)刘镇发 (2004) 〈从广州话到香港粤语—香港粤语的形成〉,《台湾与东南亚华人地区语文生活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霭明出版社,144-165
(9)刘镇发﹑周柏胜 (2004) 〈母语教学与香港中文〉,《台湾与东南亚华人地区语文生活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霭明出版社 ,166-179
(10)刘镇发 (2004) 〈从广州话和客家话与元明韵书比较看两种方言跟古音的关系〉,《刘叔新先生70华诞纪念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88-99
(11)刘镇发 (2005) 〈香港客家人的源流〉,《香港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8-52
(12)刘镇发 (2005) 〈香港的客家话〉,《香港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9-125
(13)刘镇发 (Lau, 2005) 〈介音的崩溃与中古二三等韵的产生〉,《南开语言学刊》, 25-36
(14)刘镇发 (2006)〈汉语浊声母清化新探〉,《汉语与应用语言学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331-355
(15)刘镇发 (2006) 〈再论惠州话群的归属问题〉,《汉语与应用语言学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 356-371

3.曾获奖项:
       在1999年在澳洲墨儿本获国际汉语语言学会颁发“青年学者奖”。


厦门大学网站:http://chinese.xmu.edu.cn/index.asp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8-11-24 18:27:37

陈立中教授

https://www.hakkaonline.com/attachment/portal/2008/11/167_200811021259251p7GV.jpg
客家风情网在线学者陈立中教授、博士后



陈立中教授个人简介 :


陈立中,男,1967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攸县。中国共产党党员。文学博士。 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学位点负责人。湖南省省级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新世纪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专家。

学习工作经历 :


1984年考入湘潭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读。1988年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并考取湘潭大学现代汉语专业方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李永明教授。1991年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1999年9月考入湖南师范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汉语方言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师从鲍厚星教授。2002年6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8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是著名语言学家、原《方言》杂志主编张振兴研究员。2004年8月出站。2003年8月晋升为教授。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被聘为黑龙江大学特聘教授。

主讲课程 :

普通语言学
语言调查研究方法
汉语方言学
西方语言学史
民俗语言学

研究方向:

汉语方言学
理论语言学


获奖情况:

专著《阴阳五行与汉语词汇学于1997年12月本书荣获湖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省级优秀奖。
专著《湖南客家方言的源流与演变于2005年4月本书获湘潭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4月荣获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科研成果



代表性著作:

   1.专著《阴阳五行与汉语词汇学》。本书属于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探讨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源流及其理论体系,以大量的语言事实论证了这种学说对于汉语词汇系统的深刻影响。除“导言”外,本书分为五章:一、阴阳五行学说概述;二、反义词的发育与阴阳学说;三、两个庞大的词族;四、同构同位替代;五、阴阳五行与汉语词义。本书被誉为“90年代中国文化语言学词汇研究的一部力作”(苏新春主编《二十世纪汉语词汇学著作提要·论文索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52页)、研究相关领域的“佳作”(游汝杰《愿文化语言学走向成熟——评戴昭铭著〈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研究》,1998,(3):15-16)。本书于1996年由岳麓书社出版,大32开本,246页,字数20.6万。1997年12月本书荣获湖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省级优秀奖。
   2.参著《湖南省志•方言志》(上、下)。本书对湖南省境内汉语方言的背景、特点和分区情况进行了概述,较为系统地记述了长沙、衡阳、祁阳、湘乡、新化、邵阳、武冈、常德、大庸、吉首、会同、永州、岳阳、平江、攸县、耒阳、酃县(今炎陵县)、桂东、汝城等市县的方言及临武土话、宁远平话、沅陵乡话的语音系统、常用词汇、语法例句和标音举例,并有102个方言点的声调字对照表、单字音对照表和词汇对照表。)。本书于2001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大32开本,1810页,字数132.2万。
   3.专著《湖南客家方言的源流与演变》。本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讨论湖南境内客家人和客家话的源流与演变。包括:第二章“湖南境内客家人的分布与源流”,第三章“湖南客家方言的分布”,第八章“湖南客家方言的语音演变”。二、全面描写和比较湖南境内客家方言的语音系统。包括:第四章“湖南客家方言声母研究”,第五章“湖南客家方言韵母研究”,第六章“湖南客家方言声调及声韵配合研究”,第七章“湖南客家方言异读及地域差异研究”。湖南是客家方言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对湖南客家方言的调查研究过去相对薄弱。本书提供了湖南客家方言11个代表点的详细材料,内容丰富;对源流与演变问题进行了仔细的探讨,分析深入。“此书全面描写和比较湖南境内客家方言的语音系统,讨论湖南境内客家人和客家方言的源流与演变”(游汝杰《汉语方言学的现状和愿景》,《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是全面了解湖南客家方言的一部重要参考书。本书于2003年由岳麓书社出版,为16开本,437页,66.3万字。2005年4月本书获湘潭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4月,本书荣获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4.专著《湘语与吴语音韵比较研究》。本书系作者的博士后出站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导言;第一章,吴语和湘语中的浊声母;第二章,中古元音韵尾在湘语和吴语中读音的比较;第三章,中古鼻音韵尾在湘语和吴语中读音的比较;第四章,中古无尾韵主要元音湘语和吴语中的演变;第五章,湘语和吴语声调的比较;余论。本书从几个主要的问题切入,根据大量的语言事实和文献材料对湘语与吴语的历史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汉语语音演变的模式作了有力的探索。复旦大学游汝杰教授认为本书“是第一本比较研究湘语和吴语的专著”(游汝杰《汉语方言学的现状和愿景》,《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本书于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为16开本,217页,38万字。
   5.专著《黑龙江站话研究》。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濒危语言方言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站人”的由来和分布;“站话”的形成、传承、濒危性质和研究意义;黑龙江省肇源县茂兴镇站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语音系统,同音字表,标音举例及分类词汇表。本书于200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为16开本,232页,33万字。

代表性论文:

   1.《论汉语实词的多功能性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意会特点之关系》,《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1期全文复印。
   2.《古透定纽擦音化现象与百越民族》,《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3期全文复印。
   3.《二十世纪湖南方言研究概述》(与鲍厚星、彭泽润合作),《方言》,200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0年第7期全文复印。
   4.《香港教学语言的问题及对策》,《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3期。
   5.《论扬雄〈方言〉中南楚方言与楚方言的关系》,《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5期。
   6.《试论湖南汝城话的归属》,《方言》,2002年第3期。
   7.《湖南客家方言分布概况》,《湖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8.《湖南客家方言语音演变原因探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9.《论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土话中“婆”的语法化过程》,《第一届现代汉语方言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10.《论汉代南楚方言与吴越方言的关联性》,《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1.《论湘鄂赣边界地区赣语中的浊音走廊》,《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
   12.《从现代汉语方言保留古代全浊声母系统现象的地理分布看湘语与吴语的历史层次关系》,《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3.《论湘语、吴语及周边方言蟹假果遇摄字主要元音的连锁变化现象》,《方言》,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汉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9期全文复印。
   14.《湖南客家方言声母的演变》,《云梦学刊》,2005年第4期。
   15.《汉语方言声调送气分化现象初探》,《汉语学报》,2005年第4期。
   16.《汉语方言亲属称谓词语中的排行标志》,《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社会兼职:湖南省语言学会理事
电话:0732-8292169

电子信箱:clz03132003@yahoo.com.cn

湘潭大学网站:http://www.xtu.edu.cn

科研项目
名   称
合同经费
项目来源
角色
完成情况
“中国濒危语言方言研究及新编《中国语言语言地图集》”及其子项目“黑龙江站话研究”
37000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
参与人,子项目主持人
已完成
“湖南客家方言的源流与演变”
6000
湖南省社科规划办成果收购项目
主持人
已完成
“湖南客家方言词汇研究”

30000
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
主持人
在研
“湖南东部赣方言与客家方言的比较研究”
6000
湖南省社科规划办百人工程项目
主持人
在研
“粤北土话濒危现象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80000
国家社科基金
第二
在研
“粤西濒危方言调查研究”
80000
国家社科基金
第二
在研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8-11-24 18:28:58

郑启五教授

https://www.hakkaonline.com/attachment/portal/2008/11/167_2008110213225717lKB.jpg 客家风情网在线学者:郑启五教授 郑启五教授简历:
郑启五,1952年12月出生于厦门大学校园里,1968年毕业于厦门双十中学,1969年下乡武平,1974年回城在厦大食堂任炊事员,1977年高考恢复考入厦门大学,现任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班主任、厦门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著有《爱译随笔》、《集邮情感》、《喝茶》等散文集多部,翻译有《香格里拉》等多部长篇外国小说。地址:厦门大学101信箱361005
邮址:zqiwu@163.com厦门大学网站:http://www.xmu.edu.cn/

[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08-12-3 17:48 编辑 ]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8-11-24 18:29:36

丘立才教授

https://www.hakkaonline.com/attachment/forum/month_0811/20081102_0JaIkM1h5K-7621.JPG
客家风情网在线学者丘立才教授




丘立才教授简介:

         男,1945年12月生,广东省梅县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1964年毕业于广东梅县东山中学,1969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在县委宣传部、文教办等单位从事干部的理论教育工作;研究生毕业后到广东省委党校从事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直至现在。
         从事党政干部的高等教育工作以来,先后给广东省各级干部和香港地区学员的大专班、本科班、研究生班,讲授过的课程有《写作学》、《从政文选》、《大学语文》、 《秘书学》、《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汉语》、《哲学》、《公文规范化操作》等,开设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特点》、《易经研究》、《诗词赏析》等讲座。被评为广东省委党校函授教育10周年优秀教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任务下,仍著述颇丰。先后出版学术著作有:《诗歌赏析》、《现代六作家论稿》、《求真集》、《中国文化简论》、《 中国词谱》、《求新集》、《管子研究》、《东山红棉》、《白宫红卫》、《中国文字哲理》,诗歌集《红棉山房诗集》。并在美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地区发表文章。到日本、新加坡等地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现为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广东省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长。论文《李金发生平及其创作》、《抗战时期的孙陵》、《张资平其人其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走向》、《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21世纪的客家文化》、专著《诗词赏析》、《中国文化简论》获省级优秀奖。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8-11-24 18:30:33

罗可群教授

https://www.hakkaonline.com/attachment/forum/month_0811/20081102_CO1h08Azi9-9978.JPG
客家风情网在线学者罗可群教授(左)与本站管理员严修鸿教授(右)


罗可群教授简介:
      罗可群,男,1941年4月生,广东兴宁人。中共产党员。
       1959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1964年毕业,分配到广州外国语学院(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曾任中文教研室主任、涉外秘书系主任、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1993年晋升为教授。获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曾被评为广东省高教战线优秀党员、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著有《广东客家文学史》、《现代广东客家文史》等书籍。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8-11-24 18:32:15

项梦冰教授

客家风情网在线学者、北京大学项梦冰教授简历:




      1964年4月12日出生于福建省清流县的一个客家山村

  1970.9-1976.6 就读于连城县新泉小学(共3个学期)和清流县长校乡新江坊小学(共8个学期)

  1976.9-1981.7 就读于连城县新泉中学(现改名连城第三中学)


  1981.9-1985.7 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


  1985.9-1987.6 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研究生班


  1987.7-1987.12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推广普通话办公室工作人员


  1988.1-1992.11 语文出版社编辑


  1992.12-1996.3 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


  1996.4-1996.12 韩国忠南韩瑞大学中国语学科讲师


  1997.1-1997.7 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


  1997.8-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为北京大学教授



  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学,汉语语法


  所授课程:



  曾讲授课程:现代汉语(语音、词汇) [本科基础课]


  现代汉语(语法) [本科基础课]


  写作 [本科基础课]


  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 [本科基础课]


  汉语方言调查实习 [本科选修课](跟其他老师合带)


  方言专题 [本科选修课](跟其他老师合上)


  汉语方言语料分析 [本科选修课]


  拟开设课程:连城方言研究 [研究生必修(汉语方言学方向)·选修(其他方向)课]


 


  专著:



  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Grammatical Studies of Liancheng Hakka)语文出版社(Language Publishing House)1997 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论文:


  连词“就是”的另一种用法(署名向明) 《中国语文天地》1987 年第 1 期


  试论汉语方言复合词的异序现象 《语言研究》1988 年第 2 期


  连城(新泉)话相当于北京话“的”字的语法成分 《方言》1989 年第 1 期


  新泉话时间名词的冗余二次叠加现象 《语言学通讯》 1989 年 3-4 合刊,又选编入黄伯荣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类编》109 页,青岛出版社 1996 年


  连城(新泉)话的反复问句 《方言》1990 年第 2 期


  论“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的词性:对汉语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的再认识 《天津师大学报》1991 年第 4 期


  连城(新泉)话语法三题 《语言研究》1992 年第 2 期


  连城(新泉)方言的人称代词 《方言》1992 年第 3 期


  连城(新泉)方言的指示代词 《方言》1992 年第 4 期


  《音系学基础》评介 《语文建设》1992 年第 5 期


  大陆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与曹晖合作)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第6 期


  连城(新泉)方言的疑问代词 《方言》1993 年第 3 期


  新泉方言的“时” 《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 年第 1 期


  是“V/A 儿”还是“N 儿” 《语文建设》1994 年第 8 期


  自指和转指: 语言学新术语评介 收入《现代语言学·理论建设的新思考》,语文出版 社 1994 年


  《红楼梦》 中的状态词 收入吴竞存先生主编的《〈红楼梦〉的语言》,语言学院出版 社 1996 年


  连城(新泉)方言的体 收入张双庆主编《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动词的体》,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 1996 年出版


  连城(新泉) 方言的动词谓语句 收入张双庆先生主编《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动词谓语句》,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连城方言的话题句 《语言研究》1998 年第1期


  连城方言语素说略 《韶关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1期76-83页


  连城方言的动词重叠 《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一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


  清流方言的代词 收入张双庆先生主编《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代词》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词典



  《社会科学大词典·语言学》(跟姚小平、哈伟共同撰写)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


  《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编委,语言学部分撰写人之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汉语常用词词典》(副主编,撰写人之一) 未来出版社 1995年


  其他


  一代宗师--深切怀念朱德熙先生 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24期,1993年1月,又收入《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 1993年


  评析本白话吕氏春秋(与冯瑞生、张犁、马毅合作) 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3 年


详细介绍:北京大学中文系http://chinese.pku.edu.cn/shisheng/teacher/xiangmb/xiangmb.htm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8-11-24 18:33:11

温昌衍教授

   https://www.hakkaonline.com/attachment/portal/2008/11/167_200811121719011kZOf.jpg
客家风情网在线学者:温昌衍教授、博士后
温昌衍简介:
温昌衍,男,1970年10月生,江西石城人。1997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广东省第三批“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现为嘉应学院校聘教授、客家方言研究所所长、中文系副主任。

1.1989-1991 江西赣南师范学院就读;
2.1991-1994 江西石城丰山中学任教;
3.1994-1997 江西南昌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
4.1997-1998 广东梅州嘉应大学中文系任教;
5.1998-2001 暨南大学、厦门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
6.2001- 广东梅州嘉应学院中文系任教。

任课情况:近几年主要为本科生讲授现代汉语、客家方言、语言学概论、文字学、现代汉语词汇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方言与音韵课程。

科研情况: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客家方言。


参加的课题有:

1.江西境内的客赣方言比较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
2.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教育部课题)


主持完成的课题有:

3.广东客家方言的源与流”(嘉应学院课题)
4.客家方言研究(梅州市委宣传部课题)


在研课题有:

5.粤中片客家方言的全面调查与综合研究(主持,广东省教育厅课题)
6.客家方言古语词研究——以梅县话为例(参加,嘉应学院青年重点课题)


主要成果如下:

著作类:

1.《〈现代汉语词典〉问题探析》(独力)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年3月
2.《客家方言》(独力)(“十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 客家研究文丛之一)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
3.《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参编)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
4.《客家话通用词典》(参编)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年11月
5.《梅州:世界客都论》(参编)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论文类:近几年发表论文近50篇,主要如下:

客家语言研究等方面:

1.《江西石城(高田)方言的完成变调》 《中国语文》2006年第1期
2.《“子变”补说》(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2004年第1期
3.《客家方言本字举例》 《中国语学研究•开篇》(日)24期 2005年3月
4.《客家方言本字举例(续)》(第一作者)《中国语学研究•开篇》(日)25期 2006年5月
5.《客家农谚初探》 《农业考古》2005年第5期
6.《从方言词语看客家农业文化的传统性与地域性》《农业考古》2005年第6期
7.《中古汉语词的客家方言例证》(第一作者)《汉语史学报》第四辑 2004年1月
8.《江西石城方言属客家话无疑》 《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9.《客赣方言关系词与客赣方言的关系》 《南昌大学学报》2003第2期
10.《梅县熟语研究》 《嘉应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1.《客家话否定词“口盲”小考——从香港新界客家话说起》 《嘉应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2.《广东客家方言的源与流》(第二作者) 《嘉应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3.《方言避讳语浅析》(第一作者)《嘉应大学学报》2000第2期
14.《客家方言特征词中的近代汉语词》(第一作者)《嘉应大学学报》2001第2期
15.《从外区罕见词看客家方言的“山话”特性》 《嘉应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6.《赣南客家方言中的古语词说略》 《“赣州与客家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4年10月
17.《客家“山居稻作”文化及相关文化事象》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8.《“爸”、“妈”读音小考》(第二作者) 《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3期

现代汉语词语和词典研究等方面:

19.《〈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凡例”部分也应“修订”》 《南昌大学学报》2003第5期
20.《〈现代汉语词典〉不宜混用“做”、“作”》 《语文建设通讯》2005年第1期
21.《〈现代汉语词典〉方言词标注上的几个问题》 《中国语文研究》2005年第1期(总第十九期)
22.《〈现代汉语词典〉处理量词的一些问题》(第二作者) 《辞书研究》2005年第2期
23.《辞书应重视词语和表述的规范——以〈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为例》《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4.《〈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商榷三则》 《南昌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5.《辞书应重视标点符号、数字用法和注音的规范——以〈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为例》 《现代语文(理论版)》2005年第5期
26.《应认可“炙手可热”的新义》 《现代语文(理论版)》2005年第6期
27.《〈现代汉语词典〉异形词处理上的几个问题》《语言科学》2005年第4期
28.《瑕瑜互见 得失共存——评〈现代汉语词典〉附录“新词新义”》《中国语文通讯》2005年6月(第74期)
29.《语文辞书兼类词和多义词释义中不宜出现原词》(第二作者)《南昌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0.《词语态度色彩义的变化及语文辞书的修订》《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1.《胡本〈现代汉语〉的失误及陈旧性问题》《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研究特色是从文化角度研究客家方言,从应用角度研究现代汉语词语和词典。研究成果引起了一定注意:2004年以来,语言研究最权威刊物《中国语文》已经录用了两篇论文;“客家在线”和“红土情”网站全文转引了三篇论文;“北大中文论坛”网站五次提到有关研究成果,其余网站提到的次数有数十次;台湾罗肇锦先生制订的“客家方言词汇研究”的课程规划里面,《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和《从外区罕见词看客家方言的山话特性》是必读篇目,此前《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还入选“CNKI优秀博硕士论文”网(答辩委员会的评语是:“本文选题有意义,材料扎实,方法可取。本文新见迭出。”);独力编著的《客家方言》2006年2月6日的梅州日报和2006年2月8日的梅州电视台新闻联播及2006年5月16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客家话频道都有专门的介绍;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还专门寄来邀请函,邀请参加最新版(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专题座谈会。

[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10-4-13 18:09 编辑 ]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8-11-24 18:35:13

刘泽民副教授

客家风情网在线学者刘泽民副教授简历:
   
          刘泽民,男,江西瑞金人。1984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学士)。2004年于上海师范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师从潘悟云教授。曾长期任教于兰州大学,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刘泽民的博士论文《客赣方言历史层次研究》,于2006年1月4日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位委员会评为2005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

          《客赣方言历史层次研究》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是第一部对客赣方言语音的历史层次进行全面分析的专著。历史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新的方言史观和方法论,它认为,现代的东南汉语不是纯粹分化的结果,而是分化与整化并行的演变。汉语南方方言长期接受北方方言的横向影响,在共时系统中形成了多个“异质”的历史层次,所以,对汉语南方方言历史的研究绝对不能简单地运用历史比较法,而必须先作历史层次分析,然后在同一层次内部进行历史比较。为了对客赣方言进行大规模的历史层次分析,作者利用数据库技术将客赣方言110多个方言点的材料做成了数据库,本书的所有分析都是建立在对方言材料全面的、穷尽性的比较之上的。   

          2006年12月,刘泽民又由社科、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最新专著:《瑞金方言研究》。

          刘泽民在方言研究上下的功夫很大。2005年6月,他曾在网上发帖子,为汉语方言数据库征集汉语方言资料。他在帖子中说,上海师大语言所正在进行一项“汉语方言数据库”工程,该工程以潘悟云教授的国家社科重点课题为基础,打算将各地汉语方言的资料尽可能全地搜集起来,做成数据库。据他介绍,目前已经做成的点有400来个,他们想尽可能做大做全,以利将来大家共享。为此,他们希望从事方言研究的各地学者(包括广大的博、硕士生)能把自己调查或手头拥有的方言资料提供给他们,他们负责把它们做成数据库。

   
          (通讯地址: 200234,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电子信箱:zml@shnu.edu.cn)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8-11-24 18:35:59

钟荣富教授

https://www.hakkaonline.com/attachment/portal/2008/11/167_200811121737411TraV.jpg
客家风情网在线学者钟荣富教授、博士(台湾)


钟荣富教授学术简历:

    U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博士現为 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講座教授 ,前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系主任 ,台灣語言研究所所長,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長,高雄市政府客家委员会委员,近五年著作 (已接受) 〈四海客家話形成的方向〉,《語言及語言學研究》中央研究院。
(排印中) 〈英語聽、讀能力指標下的教學與課程活動設計〉,《教學與評量》之第三章,洪碧霞主編,心理出版社。
(排印中) 《語言學概論》。五南出版社。
(排印中) 〈音韻理論與漢語語言學〉,《中國聲韻學論文集》嚴修鴻主編,汕頭大學出版社。
(排印中) 〈台灣內部客家話的異同〉,《第十屆全國客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5 〈台灣客語的特性〉,《台灣客語概論》之第九章(PP377-402),古國順主編。五南出版社。
2004a (with Hseh-chu, Chen) Effects of task formality on consonant cluster simplification for Taiwanese learners with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cy.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l. 28, No.4, 67-94.
2004b (和陳彩娥,李思恩) 〈音高和聲調的相互關係及其在華語文教學上的啟示〉,《華語文教學研究》Vol.1, No. 1. 109-136.
2003a 《文鶴最新語言學概論》。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2003b 《台灣客家話語音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2003c 〈華語文的特性〉,收入《華語文能力測驗編製》第三章。台北:遠流出版社。
2003d 〈華語文的句型〉,收入《華語文能力測驗編製》第五章。台北:遠流出版社。
2002a The Nature of Taiwanese《台語的語音基礎》,Taipei: The Crane Publishing Company.(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2002b (with Tsai-er Chen). The role of syllable in English pronunciation teaching. In Chung, Raung-fu (eds) 2002. A Festschrift for Professor Chin-cheng Chen and Professor Shui-hui Sun. Taipei: The Crane Publishing Company, Ltd.
2002c Phonological Rules for Hakka of Eastern Taiwan (台灣東部客家話的語音異同),Essays on Hakka Culture Diversities, PP. 425-464. 《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25-464,The Hakka Center of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
2002d A Review of Hakka Studies Since Late Chin (百年來的客家話研究),Taiwan Review 《台灣研究通訊》,10:25-36,National Tsin-hua University, Taiwan.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台灣研究室)。
2001a Mora and Taiwanese Syllable Structure.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ew Vol.IXXX, No. 4, PP.533-550。
2001b An Introduction to Hakka《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客家方言導論》,National Taichung Library (行政院文建會委託台中圖書館出版)。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研究在线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