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xianmin 发表于 2008-8-21 14:44:32

客家正月其他信仰民俗概述

客家正月其他信仰民俗


客家是一个多神信仰族群,民间信仰非常繁杂,但大体可分为四大类,即自然神、英雄神、宗教神、家族神。
客家的自然神体系较为庞大,可分为天神、地神、动物神、植物神等。“天神”泛指众多天界神祗,认为天神常在天空中出现,所以家家户户在厅堂天井边放一张方桌,名曰“天地桌”,上放香炉,早夜烧香。认为天神公正无私,能判断是非曲直,故人们发生争执或蒙受冤屈,常对天发誓或请天神作证主持公道。客家尤其崇拜天界神明有天公、天官、雷神等。“地神”主要指土地神即社公、社官、伯公、福德正神、公王等,此外还有地官、山神。客家人虽然非常崇拜山神,但却无专门的庙宇。传说中的山神常在夜间出现,巨大无比,一脚踏一座山头,称之为“山大人”。“动物神”有龙神、蛇神。客家人对于龙神的狂热崇拜,本章第三节“飞舞客家龙”已多有记述。蛇,原是古闽越族的图腾。后尊之为神,宋代闽西长汀县子城内有灵蛇庙,清时在长汀西门外罗汉岭有蛇王宫,宫内塑一神像,手持蛇,民间称“蛇王菩萨”,认为它公正无私,因此双方为某事争执时,到蛇王庙跪在蛇神前发誓。
客家人的英雄神主要有关公、汉帝、康王、张巡将军、三山国王等,而闽西客家地区的英雄神则要比其他客家地区多,尚有七姑神、马祖、白马公王、五通公王、惠利夫人等。以长汀为例,宋代开始就建有七圣宫或婆太庙祭祀“七姑子”、“七姑神”,庙中所塑七尊小偶像就是七位仙姑。传说五通神在宋代就已经从苏州传入汀州,南宋时汀城有三处五通庙:子城五通庙、东山五通庙、濠口五通庙。五通神像额上多一只眼,为其特征。清时五通庙仅一处,即今五通街居委会,过去正月十一日为迎五通公王会期。惠利夫人庙俗称“夫人庙”,所祀五代莘七娘。七娘随夫出征至福建明溪,死后,人们奉祀为神。清道光年间从明溪地区传入长汀,建有“普佑宫”。
至于客家宗教神主要分道教、佛教两大体系,以道教神明为主。客家信奉的道教神主要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赵公元帅(即财神)、许真君、灶君、阎王、城隍、三太祖师等。客家最最崇拜的佛教神明莫过于观音娘娘了,但凡客家庙宇甚至道观、家庙,必遵奉观音菩萨。其次信仰释迦佛祖、阿弥陀佛、如来佛等。
客家的家族神即祖先、祖宗,以两种方式来加以祭祀。其一,设立宗祠。在各地客家聚居区,各乡村各姓氏均建有祠堂,或称家祠,或称家庙。祠堂内供奉全族祖先神主牌。每年春、秋二季举行盛大祭祀。其二,于各家厅堂自设祖先牌位随时祭祀,称家神。另有祖先画像,俗称太公太婆像。年三十晚上开始悬挂于厅堂,让全家人虔诚祭拜,挂至元宵或清明扫墓后才收藏。与客家有着深厚渊源关系的畲族祖先图只在年初一挂出,祭拜完即卷起。
客家民间信仰的最高形式便是“赛会”、“会社”了,俗称“迎神”、“漾神”、“赛神”等。它的特色都是边行进,边表演,名为娱神而成会,实际上是集娱乐观赏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化聚会。这种文化聚会在明清达到了极盛。明代王稚登的《吴社编》,曾就迎神赛会作过综述:“凡神所栖舍,具威仪、箫鼓、杂戏迎之曰会。优伶伎乐,粉墨绮缟,角抵鱼龙之属,缤纷陆离,靡不毕陈,香风花蔼,迤逦日夕,翱翔去来,云屯鸟散。”主其事的叫“会首”,荒隅小市的叫“助会”,神像过门,士女罗拜,是“接会”、“看会”。会行有数十名手搏者为前驱,这叫“打会”,接着,为“妆会”、“走会”、“舍会”等等。
无论客家所“赛”之神是天神还是地神、是正神还是城隍、是公王还是祖公,都是一村一族乃至整个大聚落的喜庆盛事。旧时,传统的客家地区每村每年均有一、两次定期的迎神赛会,每到赛会期间则好比新年一样喜气洋洋,狂欢如潮。
客家赛会的开展多由“会首”(闽西客家俗称“菩萨头”)组织,事前向各家各户“捐款”,多按人口分摊,收支情况当众公布。迎神活动一般有下列项目:
打醮:请僧道念经、做法事、放焰火,群众纷纷到醮坛烧香祈祷,献物献钱。
鼓乐:请鼓手乐师吹吹打打,唱曲子。
演戏:比较大型的迎神均要请戏班子于神前演戏,短则三、五天,长则一月半月,观众人山人海,比戏院更热闹。规模较小的则演木偶戏,现有改为映电影的。
游神:是迎神活动最主要节目,一般前有鸣锣开道,中有鼓乐、执事、彩旗、花灯、船灯、龙灯,更隆重者有台阁、顶马、铳队、最后是神像。游神队伍沿街或沿乡村田间游行,围观民众甚多。
客家正月的迎神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抬公王、抬故事、走古事、扛祖公、扛花子酒、添丁炮等,此外,客家各式各样的灯会以及舞龙、舞麒麟,也都有迎神活动的成分或因素在内。
迎神赛会的主题无非是祈福、祈丰年、求子、求雨、求财、禳灾、驱邪、除凶。诚如唐代诗人李建勋《迎神》诗所云:“与君降福为丰年,莫教赛祀亏常筵。”
客家历经正月半的狂欢之后,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逐渐进入繁忙的春耕季节。虽然整天价日的节庆活动没有了,但客家人还是可以忙中偷闲,将新年喜庆的气氛继续延伸下去,使吉祥、幸福的生活永远没有止境。


正月十六

客家人真正“出年界”的日子远不是正月初五或正月初十,而恐怕要从正月十六才彻底开始,有些地方则可能还要更迟,新年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正月二十以后。在传统客家地区,正月十六首先是一个“散灯”、“暖灯”的日子,将花灯、灯笼、龙灯等火化之后,一切不祥、凶灾、病邪都意味着随流水而远去,只留下吉祥、喜庆还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在西北甘肃天水市正月十六是伏羲庙“纸人灸病”的日子。伏羲是中国古史中的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氏族是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有伟大贡献的远古部落之一。根据史书记载,伏羲生于成纪,成纪即现今的甘肃省以天水为中心的渭河上游流域。大量的史籍文献和考古成果证实,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因此,天水自古以来被称为“羲皇故里”,历来是人们朝圣祭祖的圣地。为纪念人文始祖,历朝都把伏羲作为神明来祭祀。传说伏羲生于春,故于秋,因此,历史上人们对伏羲的祭祀每年有春秋两次,形成了公祭、民祭两种形式。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相传为伏羲的生日,天水都要举行匏固祭祀活动。相传这天凌晨,庙里柏树会发出雷鸣之声,是伏羲派喜神给人间消灾灭祝,根除百病。倘若那一株树叶最多,就是喜神树,朝拜伏羲的人们纷纷走到柏树前灸病,期盼幸福安详,这就是天水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迎喜神”亦即“纸人灸百病”。正月十六仍属新春期间,伏羲庙内人山人海,盛况空前。一大早朝拜人宗庙(天水人习惯将伏羲称“人宗爷”)的人们沿甬道鱼贯而入,恭恭敬敬地于露台之下三拜九叩,焚香化纸。而后各自走到神树前,粘贴纸人,点香火灸病。带病者可以为自己灸,不带病者为亲友灸,哪个部位伤痛即可灸对应的纸人部位。纸人以红纸为原料,剪成约十公分高人形,男病人剪成男相,女病人剪成女相,灸是仿中医学上的针灸而为之,讲究的是用艾草贴伤病处与纸人相关的部位,用香火点焚,图方便的直接用点燃的香头戳。心诚则灵,人们似科从不考究是否灵验,是否真能祛除疾病。棵棵古柏树在朝庙结束后,身上粘贴的无数小纸人,风起时哗啦啦作响。
其实正月十六“灸百病”乃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走百病”、“游百病”习俗的演变。走百病习俗基本上遍及中国南北,客家人也有正月十六走百病的活动。北方地区尤其是陕北,其“游百病”活动最为丰富,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耍威风锣鼓,可谓应有尽有。年年正月十六是青岛市海云庵“糖球会”的日子。海云庵糖球会上,游客可以品尝到不同风味、不同品种、花样繁多的糖球和来自各地的风味小吃。该庙会习俗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是青岛市规模较大的民间庙会。





图1-148陕北地区民间“游百病”(上)青岛市海云庵“糖球会”(下)

春节虽然已近尾声,但各地民众的新春岁时活动仍然尚未尽兴,精彩时刻竞相呈现。在潮汕地区潮安县溪口镇、揭阳埔田镇马硕村等地正月十六有“营老爷”的大型迎神、祭祖的赛会活动,场面非常盛大,男女老少无不出动,或参加到巡游队伍中举牌匾、扛龙旗、担茶果、挑花灯、敲锣、打鼓、抬菩萨等等,或站在街旁、门口、路边观赏着“营老爷”的热闹与喜庆。是日,但凡神仙、菩萨、祖公塑像,全都被人们从庙宇、祖祠中抬出来巡游,最神气的当然还是天官老爷、关老爷、三山国王、观音菩萨等。入夜,潮汕人的狂欢依然继续,一盏盏高挂在甘蔗上的宫灯象征着潮汕人人丁兴旺。
在广西南宁横县百合葛麻村,正月十六是传统的“炮会”日。“炮会”场上人山人海,主要的节庆活动项目有舞布龙、舞狮子,当然最扣人心弦的是“抢花炮”。广西西江流域各地的花炮会,正月初八开始,结合各地神诞祭祖、宗庙祈福时进行,时间不一,有正月初八白衣观音诞、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初二土地诞、三月初三北帝诞等。炮会由各村(或词堂)捐资组合,春节过后,便挑选身强力壮、有一定武功的青年男子为炮手,加以训练,届时参加抢炮活动。诞会期间,多以抢花炮为高潮。在空旷平地或沙滩上用竹子扎两丈多高的炮架,上面挂满各种彩球。燃放那天;人们穿红戴绿,别鸡杀鸭欢宴,青年人抬着炮屏、烟花、礼品巡游,伴随着舞狮舞龙,扮演飘色,八音锣鼓柜等,吹打行进,将花炮送到庙堂。主事者把炮圈用红布缠好,套在炮架的铁钒上。燃放前,先放鞭炮,万炮齐鸣,然后点燃大炮铣,“轰隆”一声,炮圈冲天而起,至几十米的高空转落下,“抢炮”开始。夺得炮圈者须力排群雄,以最快的速度跑到神庙前参拜。在这之前,任何人都有权从他手中夺过炮圈,争得非常激烈。在这过程中交手动武是常有的事。直至参拜神明之后,把炮圈交到主事者手中,验明正身,发给证照,方为取胜。花炮燃放各地不一,有放三响,有放六响的,每响均有其名堂,如财了炮、福禄炮。然后抬着奖品游行,高高兴兴地回到本村。所以村民均奋力相助。抢回的炮圈供奉在词堂或本村最漂亮的房子里,每逢初一、十五上香拜祖,求子求财,寄托各种心愿。没抢到炮圈的民众,也在地上拾点炮纸(红纸碎),带回家去撒在牛栏、猪圈或鸡舍中,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第二年,上年抢得炮圈的村寨,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主祭“谢炮”仪式,四名强壮青年男子抬着新炮,敲锣打鼓,舞狮舞龙,送到庙堂主事者手中,供当年炮会使用。







图1-149上图:揭阳埔田镇马硕村等地正月十六“营老爷”巡游活动情景
          中、下图:潮安县溪口镇正月十六“营老爷”夜晚张灯祭祖情景

此外,正月十六还是山东蓬莱沿海地区海神娘娘(即天后娘娘)生日。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丹崖山天后宫,进香膜拜,求签许愿,捐香火钱。各地农村纷纷组织戏班、秧歌队到天后宫对面的戏楼、广场上,献俚俗戏剧和大秧歌,并趁兴游览蓬莱阁及附近名胜,在阁下古市一条街、小商品市场购买个人喜爱的小商品,直至尽兴而还。
而江西南丰县正月十六夜则是村村都举行“搜傩”仪式。“搜傩”直接沿袭着三千年前古傩方相氏“帅百隶而时傩”的仪礼,是大傩班最后一项活动,深夜到各家搜寻、驱逐瘟疫。全县八十多个大傩班中,以三溪乡石邮村傩班的“搜傩”最为典型。傩神庙内“灯烛辉煌,金鼓齐喧”,鞭炮声中,先是钟馗大神奔进庙内,站立西侧,面向门外,双手作香火诀,随锣鼓声不停挥动。随后开山神持铁链奔进庙内,站立东侧,将铁链一端甩向钟馗,也上下不停挥动。最后小神(钟馗助手大鬼、又名搜神)奔进傩庙,跨过铁链,“虎跳”三次,合掌站定。钟馗与开山将铁链拿起,绕过头顶,表示将鬼疫捉住。众人喊过“拜饭诗”,冲出庙门,举着火把,打着锣鼓,在震天动地的火铳、鞭炮声中到各家“搜傩”。到各家“搜傩”,进门前先要唱和“赞诗”。其中,除搜厅堂外,还到各房与厨房搜索,用铁链敲击房内各处,表示将躲藏的疫鬼赶出。开山与小神出房间后,与留守厅堂的钟馗完成“搜傩”任务出门,主人将大门关闭,以防鬼疫窜入。各家“搜傩”后,众人举火把到村外河滩上,将面具陈列于地,对面具举行“参圣像”仪式,步罡踏斗,绕面具穿行,然后将火把弃于河滩。这是对汉代宫傩“持炬火送疫”,“传火弃洛水中”的继承。
正月十六的客家,主要民俗活动有“偷青”、“走百病”以及广东鹤山市共和镇泮坑村客家的“还花炮”。

yuanxianmin 发表于 2014-5-6 15:27:26

七姑,爲贛南各地普遍信奉的女神鬼。對其來源,各地説法不一。清乾隆《上猶縣誌》所載游紹安《七姬廟》詩寫道:“荆楚風俗多信鬼,虔南壤尤連楚尾;法演茅山病不藥,巫妖神道相比匪。前明太守張東海,拆毁淫祠習頗改。迄今遺宇存者稀,只有七姑祀猶在。金裝婦像一尺半,老樹懸龕穴牆隙。或以板架矮屋下,或于櫥櫃頂是宅。未見楹棟供香火,亦未聞説顯靈赫。詢是何神祀何意?土人答述殊格格。余間偶檢堅瓠集,不稱七姑稱七姬。元季僞吳設行省,潘姓原口官左司。重兵壓境城將陷,有姬七人皆嚴恣。程、翟、徐、羅、卡、彭、段,段姓最少先殉之。六姬相繼碎玉骨,主人藁葬東城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正月其他信仰民俗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