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广州日报>客家新闻
连县之大洞! 在客家山区,很多此类大地洞! 有待探密和开发![ 本帖最后由 linqifeng 于 2008-8-16 17:01 编辑 ] 洞口仅通1人洞内能纳千兵
大洋新闻 时间: 2008-08-16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曹菁
(大图)明古堡揭开神秘面纱。
(小图)古堡下暗藏的巨大暗洞。
探秘明代古堡
它曾经是明代遗留的巡检司哨台,后来又沦为民国土匪盘踞的老巢……一座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石头城最近在连州首次向世人揭开其神秘面纱。
近日记者率先跟从连州文博工作者深入距离粤北连州20多公里的明清古堡一探究竟。在石角潭大寨村坐落的大山脚下,只见村口有一个大池塘,水是活水,村旁后山的地下泉水会源源不断地流进池塘里,大寨村的门楼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连州古村落门楼的普遍规格,高翘的飞檐非常有气势。在这个很不起眼的村庄后山,古代巡检司古堡已经默默潜伏了数百年的春夏秋冬。
文/图 记者曹菁
通讯员谭宜伟
起源:古堡是当年巡检司的营垒
在连州史志学者曹先生的引导下,我们一行钻过村中的密林小道,攀过坚固的石阶,不觉进入了山寨的废墟。山中的古堡就集中建造在陡峭的山腰和山脊,厚实的大石上至今还保留着工匠们敲凿的痕迹,在被几百年岁月风雨侵蚀的墙体上,仍旧可以看到处处的枪孔。
据史书载:“洪武十四年置连州,属府。西北有朱冈巡检司,又有西岸巡检司”。当时石角潭是广东通往广西贺州等地的交通要道,商业鼎盛,地属军事要塞,军队为保护商埠活动及军事需要,便在此设立巡检司,山上的古堡就是当年西岸巡检司的营垒。
结构:首层大溶洞 二层是楼房
古堡依山势而建,由巨型的大石堆砌而成,分为二层。首层是一个天然的大溶洞,洞口很小,只能一人通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第二层是一座楼房建筑,可能是当年囤积军火粮草的仓库。
古堡藏身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东坡河从山脚下蜿蜒而过。记者发现,山寨脚下洞口的旁有一深不可测的溶洞,清澈的山泉汩汩流淌而出。方圆几里仅有一条山路通往山上,古堡残存的好几道寨门均为厚石砌成,需弯腰方能勉强通过,估计是为防御官兵偷袭而别有用心的设计。
古堡顺山势而建,分为二层。首层是一个天然的大溶洞,洞口很小,只能一人通过。顺着洞口往下走,里面有一个上千平方米的大洞。据村民说,当年连州匪首邓石喜曾盘踞此山,洞中可以容纳1500人,洞口直通山顶。走出洞口往上便是古堡的第二层,前后分为二间,互不相通,每间长宽约十数米。厚实的墙体用山上的石块垒叠,四周分布有枪孔,军事防御功能一目了然。古堡建造得极为隐蔽,外界鲜有人知。在距离古堡不远的地方,还发现环绕古堡而建的城墙工事,据史料记载为当年岳飞的军队在此修建,屯兵驻扎。如今,荒草凄凄的山上还暗藏着不少陷阱,是当年土匪设置的逃生洞,直通山寨下的暗河。
传奇:曾为匪巢 起出大批军火
在村里长大的村民罗能山告诉记者,小时候听村中老人说,建国前,山脚下的东坡河航运业异常兴旺,广东的盐商用货船将货物经东坡河运往湖南、广西各地,一时间,这里便成了繁华的商埠。罗能山的父亲16岁时便在河中行船谋生,曾为军队运送过粮食和弹药。在古堡的附近工事旁,村民还捡到长矛和铁弹。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连州出现了不少盗匪,令村民惶惶不可终日,大村小寨无不动议自保,建门楼、筑炮楼、砌围墙、组民团。当地史料记载,民国十三年,邓石喜曾盘踞在这座古堡中,成为连州第一匪霸。后来广东西北区粤军进驻连州剿匪,邓石喜的部下先后缴械投诚,邓石喜见大势已去,将队伍分散,把大部分枪支弹药藏此洞中。后来剿匪军队在洞内起获机枪4挺,驳壳枪90余支,子弹200余箱。
随着明代古堡的修缮工作基本完成,一条充满神秘色彩的旅游采风热线将呈现。 顶一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