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狂欢节:飞舞客家龙
第一章正月:欢天喜地第三节正月半—客家狂欢节
飞舞客家龙
龙是中华民族传说中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为鳞介之长,属百虫之王,四灵(即龙、风、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致,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的主宰,即龙王。在民间则是祥瑞的象征,在古代则是帝王统治者的化身。
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五十四位龙王名字和六十二个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下诏令不再祭祀龙池,而改设龙坛由专门的礼官即雨师加以祭祀。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记载“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图1-105中国历代龙图腾形象展示
旧时,客家地区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客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从许多出土的带有有关龙的图形的文物中分析,龙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久远的历史。这其中河南濮阳出土的蚌龙,距现在已有六千年的历史,它一方面体现着仰韶文化的脉胳,另一方面又证明了龙的最初形成。
龙是中国人最崇信的神物,几千年来一直被朝野士庶尊为万灵之长,以致其不仅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而且还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海内外华人都自称为“龙的传人”。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
客家作为汉族的主要族群之一,对龙的敬仰和崇拜自然与别的华人族群毫无二致,而且还以其特定的生存空间并凭籍其聪明才智,创造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龙文化,其中一些龙俗活动便非常奇异和独特。
作为一种古老的图腾,龙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精神世界中无所不在。尤其在客家传统建筑物中,到处可见龙的身影。屋脊有龙、天井有龙、梁柱有龙、瓦当有龙、青砖有龙、墙壁有龙、庭前有龙……至于家具、服饰等等器用,龙更是到处翻腾、盘回、耸立。
图1-106客家地区传统建筑物中的龙图腾、龙饰物形象展示
客家舞龙除了求雨、祈福、娱神、自娱,还有彰显宗族、村落力量的功用。其一,舞龙本身是一个“力气活”,那些由腾跃、翻滚、盘回、穿插、耸立等构成的诸多套路、造型,不出大力就无法完成。其二,龙是力量的典型代表,自然界的天象和诸多动物,都将自己的力量投赋在了龙的身上,因此舞龙既是显天力,也是显人力。其三,不排除对龙的“调侃”和“不敬”。龙是自然力的象征,也是帝王皇权的象征,它常常以张牙舞爪、耀武扬威、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面目出现,使芸芸众生不得不敬而畏之。但客家舞龙时,大家就可以按龙头、折龙身、揭龙尾,借助舞龙尽情地把这个帝王之象折腾、戏耍、嘲弄一番。
客家舞龙俗称“打龙灯”、“游龙灯”。客家龙灯的种类非常繁多,有火龙、草龙、人龙、布龙、纸龙、竹龙、花龙、筐龙、秆龙、段龙、烛龙、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板桥龙、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香火龙、焰火龙、水龙等近百种之多。龙是客家人吉祥、尊贵、勇猛、力量、财富的象征,因此在喜庆日子里,客家人总是喜爱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舞动的“龙灯”之龙,其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而以节日巡游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板凳龙、板桥龙,更可以多至二百三十六节,长达一千二百余米。
中华各民族的舞龙习俗同样精彩纷呈。
闽东地区畲族传承有“舞龙头”祭祖仪式,由日、月、星等组成仪仗队,龙头用精木雕成,涂上色彩,显得古朴、庄严。祭祖时,执龙头者随着鼓点作出各种动作,或进或退,或舞或止,或跳或蹲,表现了“九龙”出世及成长的过程,包含有“九龙出世”、“东海嫁水”、“行云布雨”、“深潭求亲”、“九龙归位”等套路。
四川济州龙溪一带羌族则有“舞麻龙”祭祖的体育活动,表演者腰间系一串铜铃,女的手执一根扎有彩球和彩带的彩花棒,棒上镶铁环扣和铜铃;男的手中的彩棍,一端用麻扎成精美龙头,另一端用拖有七米余长的麻髯为龙身。锣鼓声起,龙首时低时昂,麻龙飞舞,花棍旋转,龙击花棍,球戏麻龙。龙身甩动中发出的啪啪响声,与腰间的铃声,棍上的铁环声,歌声、鼓声、呼喊声交织混合,有耍花棒、龙凤相会、神棍戏麻龙、跳神棍、麻龙追彩霞等套路动作,风格独特。
图1-107上图:土家族新年舞板凳龙 下图:水族“端节”舞泼水龙
土家族也有用板凳作“龙灯”的习俗,但多为独凳,舞者两人、三人均可。两人舞是一前一后,三人舞是前二后一。舞蹈动作有“河鹰展翅”、“黄龙缠腰”、“猛虎下山”等,舞龙活动时间也多在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
每年的11月3日,是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镇水族同胞的水族新年“端节”。节日里,水族人都要舞水龙庆贺。水龙由蜡染土布制成,内部分节,外观浑似一条整体的长龙。表演者走家串户或沿街舞龙,围观者以水泼之,舞龙人与龙都被淋得全身湿透,以此祈求天降甘霖,风调雨顺。泼水越多则预示越吉利,来年的五谷越丰茂,因此周围村寨水族人人都来参加泼水舞龙。湖南湘西土家族则有泼水龙祭神求雨仪式,一旦出现旱灾,当地头面人物就会出来组织泼水龙。土家族水龙有龙头一个,龙身九节或十一节,都不糊彩纸,不披布,只通插柳条,取“愿得柳枝甘露水”之意,并有鱼、虾、蚌、蛤等“执事”陪衬。舞者赤膊上阵,按“四门架子”、“八虎拳”、“苏公背箭”、“猛虎跳涧”等套路表演。
此外,侗族、仡佬族以及部分汉族地区的舞草龙,也充满着粗狂、野性、古朴的艺术魅力。侗族民间每逢重大节日,总要舞起草龙祈福。草龙用当地所特有的糯米秆草编制而成,一般长达20米,做工精细,惟妙惟肖,被誉为侗家一宝。仡佬族草龙也是用禾秆草编成的。编织者先编一条长长的草帘,编到最后分三个叉略往上翘起,象征“龙尾”;把草帘的另一头反折一层做两个弯角翘起,形似“龙头”;中间每隔二米扎一小捆椭圆形禾草,串上一根竹子做“龙身”。在龙头前面单独做一个圆形草团作为“龙宝”(龙珠),再进行一些装饰,在龙头、龙身、龙尾挂上一些彩纸,便在村头村尾舞起来。过罢春节,人们将草龙拿到河边烧掉,送龙回龙宫;平时如果村子里遇到什么灾害,或者久旱不雨,也扎草龙去河边焚烧,祈求“龙王”消灾、降福或降雨。
广东湛江市赤坎区调顺村的草龙舞,直接承袭着闽南传统文化的民间舞蹈。调顺村原是环海孤岛,每逢佳节,村民便以稻草、渔网、竹篾等材料编扎成草龙娱乐喜庆,元、明、清已颇为盛行。其造型独特、舞蹈粗犷。安徽歙县农民则有秋收季节舞草龙庆丰收的习俗,以感谢龙恩浩荡。
客家也有舞稻草龙民俗,且由来已久。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云:“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火万盏,看之宛延如火龙之状。”清代同治年间赣南《会昌县志》载曰:“或疫病大作,束草为龙,遍体插火香,鸣锣击鼓,沿家旋舞,以逐病鬼,祛除不祥。”客家“稻草龙”始于汉代,原为驱除虫害,祈求神灵保佑平安、丰收的祭祀活动。后转为民间春节时走家串户、保佑平安的一种儿童游艺活动。每进一家,户主便插一柱香在龙身上、赠一个小红包,所以稻草龙又称为“线香龙”。在龙灯系列中地位最高,其余龙见之都要给草龙让路,也许这正是客家人爱幼的一种体现。
图1-108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广南侗寨村民在一景区内为游客舞草龙
图1-108四川宜宾古僰人风格舞草龙
仫佬族春节舞草龙祈年年风调雨顺
安徽歙县农民舞草龙庆丰收广东湛江赤坎区调顺村草龙舞闹元宵
客家龙最堪称道的,首数闽西连城县的姑田大龙,从明代万历年间一直至今,世代相传延续。姑田镇上、中、下堡三村客家年年要“游大龙”,最繁盛时曾有十二条大龙同时出没于姑田的村落、原野上。其次是粤东丰顺埔寨“烧龙”,据传始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烧龙时,整个表演阵容达二百八十人,全是赤身短裤。舞龙开始时,二十多个青壮男子高举五米龙头,由绣球引路,近百名后生手擎“小龙”、“金鲤”、“龙虾”、“鳖鱼”随后奔走,绕地三圈后,头上装有电光的巨龙翻腾而来,浑身燃烧,火焰四射。紧接着各段龙身火焰直冲云霄。刹那间,各种颜色、各种造型的火花火焰如流星骤雨四处奔泻,而舞龙者则在火海中起舞翻腾,毫无惧色,令外来观众倍感惊讶和叹奇。若说烧龙之奇尚属火龙的变异,那么四川洛带客家的“水龙”则是另一种奇迹了。它的奇,一在于其传统表演的时间不是元宵或有关节庆,而是在夏日伏旱时节;二在于它的表演目的原不在娱乐,而是出于祈雨降旱;三在于它的参与者不仅是舞龙者,还包括围观者——他们在观看舞龙时要向舞龙者尽情泼水,所以观众也是表演者。洛带的水龙又称“耍水龙”,创始于康熙年间由赣南入川的刘氏家族,所以又称“刘家龙”。它共有九节,长度在二十米左右。表演时,舞龙者皆赤身短裤,沿途围观者则用脸盆盛水往他们身上浇泼,所以有“客家泼水节”之称。
接下来将着重展示姑田游大龙、埔寨火龙、上犹九狮拜象、大余板凳龙、建宁桥灯舞、泰宁板桥龙、龙南香火龙、兴国秆龙灯、宁化稻草龙以及东莞麒麟舞。
[ 本帖最后由 yuanxianmin 于 2008-8-18 11:39 编辑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