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男女
其实每个民系都有他们各自渊源历史和性格特点。客家人从晋末开始因战乱而陆续由中原向南迁徙,多在江西、广东、福建及台湾一带"南蛮之地"落脚,南迁的人群有破落贵族,逃难百姓不等。因珠江三角洲平原和潮汕平原已被原居民占据,客家人只能在环境恶劣的山区繁衍生息,时常因水源、土地与土著人发生纠纷和械斗,客家人生活在艰苦贫困的底层之中。客家人要荣华富贵,光宗耀祖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通过科举进仕,故此客家男人以苦读嗜学来求取功名。凤凰电视《纵横中国》谈到广东人时有嘉宾调侃:如果有一万块钱,潮汕人就用来租爿铺子做买卖;广府人会聚集一家老小"刷餐劲的"(大吃一顿极品美餐);客家人则把它缝藏在被子里留作小孩念书之用。可谓将广东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把客家人的贫寒、节俭、尚学描绘得淋漓尽致。
再说客家女人。男人出外求学,在家的女人自然要多承担起男人那份责任,耕田种地、赶墟赴集、洗衣做饭、搓棉织布、养育孩子、伺候老人。即使到了现代在家打灶头、装电灯、安煤气、房屋修补也常常是客家女人的能事。《客家人》书中说,清末一日本作家在客家地区采风,看见山脚下一个个身材健硕的妇女赤着大脚,肩挑重担,快步如飞,十分惊讶,这些女人怎和其他女人不一样,她们为何不裹三寸金莲安坐家中?日本作家应该不知道,客家妇女不是因革命而不跟潮流,而是条件不允许,裹了小脚而不能重干活,家庭收入何来?有了大脚女人就有后来跟着男人闹革命,骑着高头大马,英姿飒爽闯南京,被李鸿章称之为"大脚蛮婆"的洪秀全胞妹-洪宣娇。
潮汕男人外出为的是赚钱养家;客家男人离家是为求学进仕,学费还得女人生产农产品挣得。若男人求得功名,那便夫荣妻贵,皆大欢喜;如科举失败,男人回家便长吁短叹,无精打采,鲜有发奋另辟蹊径的。君不见,炎炎夏日,有客家男人躲在树荫下吸烟喝茶,优哉悠哉编织鸡笼,而自家女人却在烈日中挥汗收禾犁田。可见客家女人的吃苦献身精神和男人的懒惰及不事强劳动状况。
很多客家男人还有生性儒弱的特点,是否象常言道的"百无一用的书生。",遇事总在喜欢躲女人背后;女人则挺身而出,扯开嗓门,叉腰理论。以广东女人而言,客家女人性格较为泼辣干练,她们有能力在外与人争辩,有条件在家和男人抗衡。
近代客家男人择业依然恪守着几千年流传的"士农工商"。即使是因生活所迫,漂洋过海,无论是过埠到美洲还是东南亚,不同于潮洲男人的经商,而是以土为根,见地开荒,即使打工也是帮别人割胶收谷。致使现代的客家男人不是不屑做买卖,而是不善做买卖了。
有书这样评论广东男人:广府-乐天务实;潮汕-拼搏团结;客家-厚德载物。虽然客家男人经常缺席于家庭,但却大有口碑在社会,他们大多秉承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孝道"。特别在家中以"孝"字为先,婚后大多仍然和父母同住,同享天伦,予以精神慰籍。很多男人对母亲崇拜至极,也许至小母亲在儿子心中烙下不可磨灭的美好形象。是不辞劳辍、任劳任怨、独当一面,造就了客家女人的灵巧、聪慧及忍耐。在家中一旦遇到婆媳矛盾就有儿子偏袒母亲情况,儿子总是觉得母亲永远的对的,就这样代代相传。看了朱德祭写的《我的母亲》就知道客家女人是如何劳作的。
客家女人深谙自家的传统,对男人的脾性也就释然了,故仍能无悔地操劳家事,相夫教子。
依愚之见,就广东人而言,娶妻嫁夫潮州人为佳,潮州女温顺出名,潮州男以爱妻著称;交友就交广府人,他们豁达、幽默、仗义;拜师首选客家人,客家人厚德、内敛、多才、勤勉。
到了现在的商品经济时代,客家男人好象也应该反省反省,最好改变一下形象,学习广府和潮汕男人的哄妻术及生意经,这样才会迎得更多女人的仰慕和青睐。
以上所述是相对而言,而非绝对而论。
http://qq.iyaya.com/1289/5581-0.html 很多客家男人还有生性儒弱的特点,是否象常言道的"百无一用的书生。",遇事总在喜欢躲女人背后;女人则挺身而出,扯开嗓门,叉腰理论。以广东女人而言,客家女人性格较为泼辣干练,她们有能力在外与人争辩,有条件在家和男人抗衡。
很多客家男人可能不会接受这一点,但却是事实。 这种将地域人群符号化有啥意思?
如果天降一万块给我,我将下东莞十次?这样做有意思?准确的做法是过海一次,吃大餐一次(AA制),剩下的钱手机充值。 这应该不算符号化吧?确实说到了客家、广府、潮汕中大多数人的最大特征啊。当然,现在民系、民族的融合是一直在发生的,客家人中也有不少人是在经商的,也有一部分家庭是对求学没有什么兴趣的。但这些应该算是特例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