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丸之地 浓缩千年客家文化
弹丸之地 浓缩千年客家文化<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08-04-09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叶仕欣
大埔县的客家民居古建筑“泰安楼”门楼被原汁原味复制在广东客家博物馆主馆展厅外墙。
泥塑客家民俗“健妇扶犁种田忙”。
广东客家博物馆昨日正式开馆 彰显客家优秀文化 成为全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我省第一家、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客家博物馆——广东客家博物馆,昨日在梅州建成并隆重开馆迎客。
广东客家博物馆馆名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广东客家博物馆的建成,不仅为挖掘、传承、推介、光大客家文化提供了重要平台,成为全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园”,还将地处梅城东山片的梅州历史人文古迹周溪河上的状元桥、东山书院、两院院士广场、千佛塔等古今建筑连结成一条文化长廊,形成了人文历史资源的大整合,成为闽粤赣千里旅游长廊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文/图:记者叶仕欣 通讯员罗伟章、肖伟光、何志林
使用声光电效果突出重点和主题
广东客家博物馆在布展中注重通过光影形态、光线强弱的变化,凸显展品的特征。在陈列形式上,采用实物或其模型和图片、音像等相结合,突破传统的静态展示,通过展示空间设计、展品布置和灯光照明综合营造出艺术性的视觉和听觉趣味。
步入博物馆的游客,除了观赏实物,还能从大型迁徙景观、多声道朗诵等全方位领略客家民俗文化,给参观者留下的印象是:生动逼真、制作细腻、没有过多的图片和文字说明版面,显得干净利落。配以明暗变化适宜的灯光、声像,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主馆展厅里采用多媒体刻录以梅县、兴宁、蕉岭、平远、五华、丰顺、大埔等方言演绎的客家儿歌,并通过数字控制选播。配合字幕,游客们可以领略用不同口音诵唱的经典儿歌,这既能勾起客家籍观众关于儿时悠远记忆的细腻情怀,也能吸引普通观众饶有兴致地驻足辨听各地客音的微小差别。
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也为广东客家博物馆展现客家的风土人情带来极富趣味的表现形式。这里采用的数码影册族谱,观众不需要和书本近距离接触,只需用手在影册悬空的上方做翻书的动作,轻轻挥动一下手臂,书就会乖巧地按照观众手的运动方向一页一页翻开,展现给观众不同的页面不同的内容。每位观众都可以找到自己姓氏的由来和渊源,获得认同感与满足感。
与周边相关博物馆形成一个整体
中山大学教授徐坚认为,作为在客家中心地带唯一的客家博物馆,广东客家博物馆自然也就承担了全面保存、展示和研究客家传统和文化的功能,其意义不仅仅局限在梅州或者粤东一地。广东客家博物馆在如何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替代性材料解决陈列问题上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客家建筑是客家文化中最显著的地标,但是在陈列中却不容易表现出来,展厅之中采用了全景照片、真实建筑构件斗拱和雕花版、缩微全景模型、等大复制围屋外墙和等大内景复原五六种形式展示这个主题;客家山歌和童谣采用了现代声像技术,再现了歌咏场景;在族谱部分,除了展示传世族谱实物外,更是采用了光感光控技术,在一个特制的阅读平台上翻动和查询客家各个姓氏源流。
广东客家博物馆和周边地区相关博物馆构成的网络体系已经显示出整体性博物馆的雏形。广东客家博物馆地处专辟的梅州客家公园之中,承担了整体性博物馆中的枢纽功能。同处于客家文化园区的还有三间博物馆,其中一间为人境庐和在荣禄第原址扩建的黄遵宪纪念馆,另外两间为由原有的客家建筑改建而成的将军馆和大学校长馆,此三馆都是以纪念特定的杰出人物为主题,恰好与客家博物馆中强调对客家人群体的纪念构成互补关系。
广东客家博物馆
广东客家博物馆地处梅城江北东山片周溪河畔,2005年3月28日奠基动工兴建。园内以周溪河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功能区,东区由广东客家博物馆主馆及其分馆梅州大学校长馆、梅州将军馆以及古民居达夫楼、仿古桥、观赏亭、长廊、池塘等园林景点组成。西区黄遵宪纪念馆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人境庐、荣禄第、恩元第三座古建筑及池塘等园林景点组成。 广东客家博物馆圖組(火風1_提供)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6890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8-4-9 14:43 编辑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