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客家人清明节不一定扫墓(2008/04/03 A3)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8-04/05/content_156413.htm客家人的扫墓时间过去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一月或九月.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客家人在千年迁徙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辗转漂泊,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再将骸骨擦洗干净,装进"金罂坛",选风水宝地,择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荫子孙后代.
朱迪光说,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谢一年来的赐福保佑.祭祀祖先还有春秋两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节处于三慌四月时候,贫穷的客家人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于办齐,更不要说其他祭品的操办;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家家户户忙于插秧,一旦季节错过,收成就有问题.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挂祖,或叫做酾地,都在农闲的农历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礼可祭祖.
[ 本帖最后由 level 于 2008-4-7 00:37 编辑 ] 阿四古,难得你也来发帖子啊。
我们家乡,清明就不是专门祭祀的日子,祀地一般在年前,年后进行。
不过,俗语骂人乱串为:“踊清明”,是诅咒用语,似乎又反映了清明祭祀的风俗。 两个原因都有道理,我比较偏重后者。不过,河源的紫金、东源地区既不是一月也不是九月扫墓,而是集中在八月份(极个别会选重阳)扫墓,八月份也是农闲时期。
客家妇女喜欢省亲,旧时不管什么大小的传统节日,只要路途不太远,过节的第二天,都会回娘家一趟。但唯有清明,是在过节那天去省亲的。(就我所知,紫金黄塘是这样的)
清明在我那里只有做艾粄的习惯。 话虽如此,但随着现在葬丧形式的改变,以及全国风俗习惯的影响,越来越多客家人开始随大流在清明节扫墓了。姑且看看河源的情况:清明放假祭奠人潮涌 昨日迎来扫墓高峰http://heyuannews.cn/News/iinews/200804/18515.html
紫金1600人赴梅州祭祖
本报讯(记者 张敏娜)4月1日,我市近2000人前往梅州市梅县松口镇祭祖,其中紫金县1600多人组团,临江分团就有200多人。据悉,他们都是邓氏子孙,此次邓氏宗亲上万人聚集梅县松口镇,共同拜祭入粤始祖。
据邓氏族谱记载,邓氏九十四世邓志斋,号太乙,率族人从河南南阳迁徙至梅县松口开基立业,为粤东邓氏一世祖。每年农历二月廿五,邓氏海内外宗亲都会自发回到松口拜祭先祖,这一习俗已保持了800多年。今年轮到我市紫金县邓氏宗亲主持。
据介绍,这次祭祀活动有来自毛里求斯、印尼、泰国、港澳台以及重庆、四川、武汉、湖南等地的邓氏宗亲参加,而台湾邓氏总会15名宗亲3月28日也专程返乡祭祖。桃园县邓姓宗亲会荣誉理事长邓金泉说,15人千里迢迢赶到梅县祭祖,是出于一种同根同宗的情怀,到了这里,就感觉回到了自己的家,分外亲切。 专家认为清明节应提倡家祭
--------------------------------------------------------------------------------
http://www.heyuannews.cn 2008-4-6 11:02:51 作者:佚名 【字体:小 大】
据新华网消息 在南京日前举行的一次清明文化论坛上,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所长诸华敏认为,清明节应提倡家祭,这不仅能丰富祭奠内涵,而且有利于缓解集中扫墓造成的交通问题。
诸华敏认为,和古人的祭奠相比,今人的祭奠有时流于形式。古人最常采用的祭奠方式便是家祭,即每逢清明或一些重要的节日,整个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在祭奠先人之际,回忆先人一生的闪光之处,并以此来教育子孙后代,以期将先人的长处发扬光大。但如今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家祭的形式已很难再看到了。
诸华敏表示,过去的家祭分好几种,祭礼十分繁琐。现在应该提倡简化形式、深化内容的新型家祭。家祭一般由家族的一位长辈主持,宣布家祭开始后,先向先人鞠躬行礼,然后由一位家族中人致祭词,表示对先人的尊敬,也表示对先人的怀念。家祭中,长辈可以向后辈介绍家族的历史、先人奋斗的事迹,并总结近年来家族的发展情况,鼓励后辈继续努力,争取更多的荣耀。这种新型家祭可以满足人们祭祖的心愿,又能缅怀先人功德,还能分享家族发展的荣耀,体现了家祭的真正意义。 清明个客家歌曲欣赏: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9077
扫墓风俗异这边“挂纸”那厢“铲地”
昨日,国人迎来首个清明假期,本报记者兵分几路,随着井喷式的返乡扫墓大潮,亲历见证了广州、汕头、梅州、茂名、连州等地区的清明扫墓拜祭活动。尽管各地过清明都是亲人共聚纪念先人,但各地的扫墓习俗又有所不同,如潮汕地区和粤北山区皆称扫墓为“挂纸”,潮汕地区还有“新坟”要提前扫三年习俗;客家地区称扫墓为“铲地”,分为春秋两祭,既可在清明,也可以在重阳;而粤西地区扫墓一般选在清明节前后,清明当天扫墓者最多,家家户户手持干禾草捆扎而成的“火把”,在每一个坟前燃点蜡烛香火,最后还要把“火把”带回家,意味着“薪火相传”。
本报记者林洪浩、曾卫康、陈翔、练情情、姚卓文
客家地区:“铲地”不一定在清明节
客家人把扫墓叫做“铲地”,意思是把墓地的草铲平。现在,梅州人扫墓的时间有多个,不一定是在清明,有些是在八月份,有些在重阳,还有在过年前后祭扫的。而按照旧的风俗,客家人清明是不扫墓的,一般有春秋两祭,在农历二月或九月;主要原因是清明节正值春耕忙碌时期,难以办齐祭品,也不想耽误农活。但如今客家地区在清明节扫墓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家住兴宁甘村的王奶奶家对扫墓特别重视,在外地工作的子孙也特地赶回来扫墓。昨日早上6时多,王奶奶家就开始忙碌起来,主要是把祭品准备好。祭品包括“三牲”(鸡、猪肉和鱼)、水果、茶、酒、香烛、纸钱,其中鸡是一整只煮好的鸡,十几斤猪肉也用热水煮一煮,而鱼是新鲜的一整条,鱼嘴里塞上一张折叠好的红纸。7时,一切置办好了,王奶奶就把家人都召集起来,男男女女,子子孙孙,有近二十人。到了墓地,王奶奶把祭品摆放好,点上香烛,然后嘴里开始念词,大意是告诉祖宗晚辈来看他们了。然后,王奶奶带头向祖坟叩头跪拜。仪式很简单,只有十五分钟左右,给祖宗磕头后就算扫完墓了。
潮汕地区:“新坟”三年都要在清明前扫
清明扫墓,潮汕人称“挂纸”。杨宇是典型的“潮汕后生”,在广州读书,毕业后留下工作,这是杨宇第一次能在清明节回家乡。清明节早上8时,他的几位叔叔开车前往家乡濠江区。由于预料不到的大塞车,杨宇错过了祭奠太爷爷、太奶奶,他在中午时分终于赶到了濠江,在爷爷坟前“挂纸”。
杨宇的爷爷在杨宇14岁时去世,奶奶则在今年以近90岁的高寿离世。刚刚离世的奶奶,其坟位为“新坟”,汕头人的习俗是“新坟”要扫三年,也就是说,在老人离世之后的前三年,都要在清明节之前去扫新坟,清明节再扫其他先人的坟墓。
杨宇拿着一叠纸,按黄色纸张在上、白色纸张在下的顺序叠好,一份份压在爷爷坟头上。中午2时许,拔草完毕,“挂纸”也基本完成,上山的几位儿孙陆续跪拜、磕头。数柱清香,一堆供品,烟雾缭绕。领头的一位叔叔朗声向坟头说:“爸啊!保佑内外儿孙,平平安安!”
粤北连州:清明拜山敲锣打鼓舞狮到坟前
今年的清明节对于小文来说非同寻常,打小随父母在外长大的他,今年清明有了假期,他终于有充裕的时间回来“挂纸”了,这对于工作后的他还是头一回。
清明当天,家家户户倾巢而出,一路上随处可见提着香烛祭品“挂纸”的人群。街上舞狮的人群,10多人结成的一个小团队,前头走着的是8人,4人敲锣4人打鼓,舞狮的两人紧随其后,欢庆得很。锣鼓声越响亮,队伍越是浩大越是能显示家族的兴旺,家家户户都是从祠堂出发,一路上人多的队伍足足有上百米长。
来到墓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冥纸压在坟上,以示子孙前来拜祭,象征着子孙一年一度为祖先的居处所添的新瓦。对于压坟的冥纸,数量相当有讲究,一般放12张,象征着一年12个月,如果碰到了有闰月的那一年,则要放上13张,不能多也不能少。但风俗的细节方面,每村都各有不同。舞狮来到坟前,先让狮头按低,绕着先人之墓转一圈,一边转的同时嘴里还念念有词,告诉先人子孙们已经前来拜祭。
烧完冥纸后,拜祭的活动基本告一段落,最后便是让小孩们兴奋不已的点炮仗,并将事先准备好的蜡烛点燃,这是取其“兴旺”的意头,炮仗越旺越好。
粤西地区:手持“火把”扫墓“薪火相传”
在深圳工作的文卓是粤西茂名人,他说,今年就算没有假期,他也一定要请假回老家扫墓。“小时候是奶奶带大我的,2006年奶奶去世,没能赶得及回老家奔丧,去年又由于工作原因没有回去扫墓,所以我一定要回去给奶奶的坟除除草,敬上我的心意。”
粤西地区的清明风俗与全省其他地方差别不大,祭品方面无非也是元宝蜡烛香以及纸钱、鸡、鸭、虾米等,当然鞭炮是少不了的。粤西地区的清明扫墓是男女都可以参加(除嫁出去的女人)。清晨5时多,家族内的女人们就忙了起来,杀鸡宰鸭,到8时左右,大家都吃过早餐后,青壮年男子们挑起一担担的祭品,便往山上走去,后面跟着老人与小孩子,队伍甚是壮观。
文卓对记者说,他的老家扫墓时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仪式,即上山前,家家户户都会用干禾草包扎成一根一米多高的草棒,村里人都叫它为“火把”,“火把”一般让孩子们手托着跟着上山,开始拜祭前用火把“火把”点着,由于包扎得特别结实,“火把”不会起火燃烧,而会一直冒着烟慢慢燃烧。从第一座坟开始,到最后一座坟,“火把”都要跟着,扫完墓后,还要把它带回来。“老人家讲,‘火把’得到先人的祝福后,在世的人带回家,有‘薪火相传’的意思。”
[ 本帖最后由 level 于 2008-4-7 00:35 编辑 ] 客家地区称扫墓为“铲地”
梅城人扫墓说“挂纸”或是 “酾地” ,不说“铲地”。 年前清理墓地的杂草,叫做 “割地”。
祀地,则是 祭祀本身。
也有可能,部分地方把清理杂草的说法,指代 祭祀。
回复 8# jf01 的帖子
河源地界基本都是这样讲的:铲地。学佬人讲“挂纸”,部分梅县地区也讲“挂纸”,会不会是受其影响的结果?? 挂纸,在客家地区流传很广,不太可能是闽南影响来的。 我们广西陆川基本上都是重阳扫墓,叫烧纸或拜山。 我们家也不在清明扫墓...惠州..
记忆中好像都在8月份(新历)...
我们叫拜山.
我只去过一次.现在那座山铲平了,都不知道还有没有得拜了. 赣南这边也是叫作“挂纸” 四川泸州也是叫"挂纸"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