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一家亲 发表于 2008-3-25 10:02:47

解开尘封的“文化营救”之谜

解开尘封的“文化营救”之谜<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08-03-25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曾焕阳
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3/25/A22/res05_attpic_brief.jpg福建会馆(资料图片)。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3/25/A22/res07_attpic_brief.jp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3/25/A22/res09_attpic_brief.jpg
  本报龙川讯 (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刘伟东)记者昨日获悉,河源市计划今年在龙川县申办世界客属大会,以此进一步擦亮龙川“客家古邑·人文龙川”的历史文化名片,同时将解开龙川县尘封已久的“1942年香港大营救”的历史之谜,重修与香港大营救史实有关的龙川“福建会馆”。
  龙川拟申办世界客属大会
  在龙川县委、县政府上月下旬举办的“客家古邑·人文龙川”理论研讨会上,众多国内专家学者提出,龙川县城老隆在“1942年的香港大营救”中,充当了文化转移的桥梁,促成了旧文化向新文化的转移,发挥了重要的中转站作用,在文学、文化和政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但目前对这段历史知者不多。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尘封的历史,龙川县昨日作出决定,近月将抽调人力,认真挖掘这一史料和做好各项申办材料的准备工作,并将择时举行一个抗日战争时期拯救文化人的展览。此外,龙川县委、县政府还将根据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的建议,组织人力对全县先秦南越王赵佗时期的墓葬群和古驿道进行文物普查,组织专家对现有的文物,特别是墓葬品进行重新分类鉴定,对保护开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佗城进行再把脉,并于今春投入巨资对龙川“福建会馆”进行维修,将其打造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福建会馆”是龙川县的古建筑,艺术价值较高。昨日,记者看到,会馆内处处可见雕梁画栋,室内石柱、石雕、楼阁基本保护完好,不过,由于年久失修,馆内现已破旧不堪。记者获悉,龙川县近期将投入巨资对“福建会馆”进行维修,并将其打造成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轶闻一
  早期革命活动重要场所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小琪介绍,龙川“福建会馆”曾是我党早期领导人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活动场所。1925年秋,农民运动领袖彭湃曾经两驻龙川“福建会馆”。1949年6月1日,龙川县人民政府在龙川“福建会馆”正式宣告成立,此后成为该县老隆镇人民政府办公所在地。
  轶闻二
  “香港大营救”的中转站

  龙川“福建会馆”还有一个震惊中外、鲜为人知的与文化人香港大转移事件有关的故事:1941年末,香港沦陷,滞留在香港的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800余人,在中国共产党当年的精心安排下,从多条线路越过重重封锁,在经过半年多时间后,安全撤离香港,这场大营救被茅盾称为“抗日以来最伟大的抢救”,而龙川(老隆)作为营救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事件。
  赵小琪称,茅盾、邹韬奋、胡风、廖沫沙等被困在香港的文化界著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共百余人,躲过重重封锁线,乘船沿着东江逆流北上,一路跋山涉水,最终平安转移到龙川县老隆镇的中转站——龙川“福建会馆”,胜利完成了“香港大营救”其中的一条线路任务,龙川“福建会馆”在这次文化人大转移中起着桥梁和枢纽的作用。

  福建会馆
  福建会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开尘封的“文化营救”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