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红色记忆里的历史浮华
未到闽西龙岩上杭县城之前,对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赫的小城有着诸多想像。几年前,曾行车夜过古田会议旧址,对于月色下沉默却依旧庄严的建筑,心生敬畏。因此在我的猜想里,这个毛泽东、朱德等屡次到来的地方,这个出过如此多革命志士及将军的地方,也应该遗留着历史庄重肃穆的气氛,方能区别于其他普通的小城镇。临江楼有些许西洋风格
车近上杭县城时,天气依旧带有春日的雾气迷蒙。待入住酒店,打开窗户,发觉窗外阳光明媚,城区的老屋错落有致。顾不得一路颠簸的劳累,拿起相机,便下楼闲逛去了。
小城并不小,出乎我意料之外得干净整洁。被客家人尊为“母亲河”的汀江环城而过。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让人心情愉快,前几日因天气而生的阴霾一扫而空。从酒店的旅游指南上得知,县城里有历史久远的孔庙和毛泽东住过的临江楼值得一去。
沿着汀江边上的小路,远远地就望见了一幢中西结合风格的小楼,在四周低矮的老屋中,显得与众不同。上前一看,果然是临江楼。1985年10月,这里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院子里很安静。因为是周末,只有不多的几个参观者和一个工作人员。临江楼的外表带有一些英式建筑的风格,圆拱宽廊,正对着汀江的流水。推开通往回廊的小门,汀江一览无遗,眼前还有一株华盖蓊郁的榕树。据说当年毛泽东与朱德还曾在树下对弈。
临江楼占地456平方米,建于清末。曾经是名为“广福隆”的货栈旧址,经营油、盐、米、豆的生意,也是货栈老板的别墅。1929年10月,毛泽东再一次来到上杭,就住在临江楼二楼的东厢房,其时毛泽东正患严重的疟疾病,是由几个赤卫队队员用担架从永定合溪一路抬着来到刚解放的上杭的。第二天清晨,毛泽东站在“临江楼”二楼厅前,在深秋的风里,望着对岸漫山遍野盛开的菊花和浪涛滚滚的汀江,写下他那首著名的词———《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在临江楼住了20天左右,于10月下旬离开上杭。
站在当年毛泽东吟诗作赋的地方,汀江的水依然奔流不复返,一如历史的脚步。时令不是风劲花黄的秋日,而是明朗的春光映衬。在伟人的豪迈里,我却生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慨叹来。
一路刻意朝着古旧的小巷而去。巷口有一家打锡器的店。抬头,却惊喜地发现老屋的门楣上用红字写着“丁状元旧居”。推门进去,里面的景象却让我有些失望。屋里虽还能看出昔日的富贵,但却十分破旧,住着不少人。厅堂里有个老妇人,询问之下得知她姓丁,正是这丁状元的后人。她除了能告诉我老屋有几百年历史,她自出生起就住在这里外,什么都不知道了。后来我查闽西文史资料,发现这位名“丁锦堂”的状元,是闽西惟一的武状元。
遇到一个男子,十分热情地请我到他家看看,说他家才是真正的有历史的。我随他进屋。其实他对祖先的故事知道得不多,倒是对面的一大片废墟引起我的兴趣。他告诉我,那里也曾经是大户人家,后来倒塌了。
巷子里不断可以看到写着“颜氏家庙”、“马氏家庙”的门楼,有的大门紧闭,有的却已住了人。在厅堂上写着“五世同堂”的大屋,却是空荡安静。只有一个80多岁的老人对着一缸金鱼,一台收音机以及窗前天井里的花草。我与他语言不通,却比划着手势聊起天来。
在小巷里游走,古民居都保存得很好,砖雕和木刻都十分精美。从门楼的讲究程度就可看出祖上的地位。上杭古来被称为“汀江巨邑”,是著名的“山歌之乡”、“书画之乡”,“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著名画家华岩就是上杭人。而上杭的建筑业历史悠久,建筑技艺早在明清时代就已声名远扬,所以眼前所见的建筑精美细致也不足为奇了。
这些巷弄里的居民,都十分骄傲于祖先的荣光,在如今平常的生活里,守着祖上遗留下来的房产,以及老屋中的点滴故事情节,自得其乐地居家过日子。有些老屋上钉着铁牌,上书“县公产”,让人联想起中国历史上的某个时代。
偶然走进一座门楣精致的老屋,发现居然是户显赫人家。老宅名为“赞府第”,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总面积为3000平方米,为当时县城之冠。造屋之人姓丁,曾于乡试中举,当过广东顺德知县。后经商,建此大厦。迄今400余年,依然屹立不倒。有一次汀江发大水,淹没了上杭,赞府第里的丁氏后人躲到专为防水火而建的后楼,全部逃过一难。
不过,赞府第里如今也是人去楼空。到后院的空房里看到一些老的木床,以及祖上留下来的箱子等杂物。有工匠在干活,是厅堂里一个中年男子雇来的。他是丁家后人,自己是木匠,厅堂里摆放的一些桌椅可以看出他的手艺。他很钟爱这老屋,自己也敲敲打打地在修理。赞府第的子孙们都勤奋好学,入仕登科的不少。子孙们自发集资,正在修葺老宅。
老街的拐角就是孔庙了,它是闽西乃至福建迄今保持较完整的一座孔庙建筑。中原文化的尊孔敬儒,远迁而来的客家人依然保留着。孔庙建于宋嘉定16年,至今有近800年的历史。当年规模盛大,占地8713平方米,以大成殿为中心,分前、中、后三门,殿前建有东、西两廊和名宦祠、乡贤祠及戟门、泮池、棂星门,殿后建明伦堂、崇圣祠,左右有尊径阁及四斋五祠等。孔庙名称几经更易,宋嘉定至清康熙称“儒学”,清乾隆至同治称“学宫”。后才称“孔庙”。据上杭有关史料记载,孔庙因毁于水或坏于蚁,几经迁徙修建。现在保留下来的孔庙于2000年进行修复开放,并重塑了高2.4米、重300余公斤的孔子铜像。
孔庙的正门边有一个花圃。在古朴的雕花砖刻中,二者奇异地和谐。孔庙里空无一人,一些形态各异的小石狮围绕着正殿,殿里的孔子铜像衬着壁画,看起来不知怎的有些寂寥。一些石碑上刻着历年来一些儒生的警世格言。院子里有人摆着琴谱与椅子。隔墙传来一阵孩童的读书声,还有断断续续的琴声。我看着这高阁飞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也有些孤独冷清的感觉。
还有一户人家,绕过照壁,发现里面有人正打着麻将。主人任我四处看看,他说这里可是拍过电影的。女主人带着我在屋里走动,还有点神秘地说,他们家有个古董。我随她到了后院,发现那是一块皇帝赐予的牌匾之类的东西。大意是颂扬某代妇人节孝守道的。和主人闲聊,他说他的祖先也是大官,说是曾任浙江道台之类的。还说那个丁状元并非真正的状元,因为和宫里的太后有关系,所以当年的比武里有作弊。这些在正史上已难考证,却是民间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女主人告诉我在不远处有一座牌坊,是从前的百姓为《水浒》里的及时雨宋江建造的。我在牌坊前找到一些石刻文字,却说这是某个进士建造的,除此之外,其他字迹已被岁月磨光,再也看不见了。我的疑惑也无人解答。
走过一条老街,街上遗留着的小店,如钟表店、旧书摊、印刷厂、小药店、藤作坊等等,仿佛使人回到几十年前,虽然一街之隔是新区,但时间在这里停滞了。老街上的建筑有着骑楼风格,还有欧式建筑的影响。看来当年的上杭也不只是与世隔绝的,多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 本帖最后由 几天雨 于 2008-2-29 20:01 编辑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