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客家通讯》/2008年02月/第二期/古小彬主编
《海南客家通讯》/2008年02月/第二期/古小彬主编《作客他乡——海南岛》在台湾客家电视台播出
【本刊讯 古小彬】台湾客家电视台于2007年9月30日至10月5日,在海口市、琼海市、万宁市、陵水县、儋州市进行拍摄制作的《作客他乡》第16、17集(《作客他乡——海南岛儋州市》、《作客他乡——海南岛》),先后于2008年1月15日、22日在台湾客家电视台首播。
海南岛居住着人口占有30多万的客家人,主要聚居在儋州市的那大、南丰、兰洋、和庆,琼中县的松涛村,澄迈县的大云市,临高县的龙波、东江一带,万宁市的兴隆华侨农场。而橡胶业一直都是海南岛很重要,其中又以客家人从事的最多。海南客家人的客家意识强烈,农村里的客家氛围也非常浓厚。端午节时儋州客家人的“洛基粽”享誉儋州内外。 (续前)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家研究中心成立
儋州市客家联谊会副会长古小彬受邀聘为该中心客座研究员
【本刊讯】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家研究中心于2008年1月11日正式成立。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徐博东教授兼任该中心主任,客家学研究学者丘桓兴教授、冯秀珍教授等任副主任。中心主要从事台湾客家问题研究,开展海峡两岸客家学术交流,致力于促进两岸客家民间交流,努力使研究中心成为推动两岸客家交流与合作、增进乡情与亲情的重要平台和纽带,从而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该中心聘请了海内外数十位客家知名人士、客家学专家担任顾问、研究员和客座研究员。儋州市客家联谊会副会长古小彬受邀聘为该中心客座研究员。 (续前)
《永远的怀念——纪念叶剑英元帅诞辰110周年》出版
【本刊讯】由客家人杂志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李慧鹃主编的《永远的怀念——纪念叶剑英元帅诞辰110周年》大型纪念文集,于2007年12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倾情出版。该书49万字,集史料性、理论性、文学性于一身,寓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文图并茂,引人入胜,具有珍贵的收藏、研究价值。儋州市客家联谊会副会长古小彬是该文集编委之一。 (续前)
隐迹边缘的传统文化(节选)
——关于海南省儋州市客家山歌现状探究
作者:儋州市那大二中高中学生 邓居嘉 符宽勇谢超
指导老师:李雪莲
一、课题来源(节略)
不少青少年对于外来文化及流行风文化认知颇多,但对于我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却少之又少。对于这种现状,不禁让人对传统文化提出质疑: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现代人是一个怎样的观念?传统文化在今天是处于怎样的地位?作为现代人,我们又了解多少传统文化呢?对于传统文化,是抛弃?还是发扬?
二、调查目的
调研小组希望通过这次调查,了解客家山歌文化的发展现状,促进客家青少年及全社会对客家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对客家山歌的热爱,唤起各界人士关注客家山歌文化的发展前景。
三、课题背景
客家山歌发展史上,出现过繁荣,不仅在林间、田作间常听见客家山歌那独特的、动听的、有趣的山歌拉唱、对唱,还在一些盛大的喜庆日子,如春节、婚娶。
四、调查思路和过程(略)
五、调查结果分析及总结存在相应问题(节选)
调查数据
1)南丰职业中学及兰洋职业中学
南丰职业中学(100人):熟悉:3人,略知:7人,听过但不会:50人,没听过也不会:30人,不知道有客家山歌:10人。
兰洋职业中学(100人):熟悉:2人,略知:9人,听过但不会:48人,没听过也不会:27人,不知道有客家山歌:14人。
2)南丰镇上、南丰武教村、散马村、上麦草村,接受调查人数150人。
老年人(30人):熟悉:8人,略知:15人,听过但不会:7人;
中年人(50人):熟悉:5人,略知:17人,听过但不会:28人;
青年人(70人):熟悉:1人,略知:10人,听过但不会:35人,没听过也不会:24人。
3)那大水口村、新居村,接受调查人数80人。
老年人(20人):熟悉:3人,略知:7人,听过但不会:9人;没听过也不会:1人;
中年人(20人):熟悉:1人,略知:5人,听过但不会:11人;没听过也不会:3人;
青年人(40人):略知:3人,听过但不会:21人,没听过也不会:11人。不知道有客家山歌:5人。
4)兰洋镇上、兰洋农场、南罗村、墩响村,接受调查人数130人。
老年人(25人):熟悉:4人,略知:6人,听过但不会:14人,没听过也不会:10人;
中年人(45人):熟悉:1人,略知:4人,听过但不会:21人;没听过也不会:14人;不知道有客家山歌:5人。
青年人(60人):略知:2人,听过但不会:28人,没听过也不会:19人,不知道有客家山歌:11人。
总结存在问题
(1)老年人对客家山歌文化有很高的素养和思想觉悟,但由于岁月的冲洗,时光的变迁,一些珍贵的山歌资料遗失或由于老人辞世而失传。
(2)中年人在烦忧的世事中,对客家山歌重视日益减少,且认为客家山歌对于后辈发展无多大作用。
(3)青年人作为时尚先锋队,在丰富的文化生活中,鲜有人再去学,去听那被他们认为过时的山歌。
六、分析资料,得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1)把客家山歌收录成一整套的专辑大量发行,并在客家人聚居的农村里用村里的嗽叭经常反复的播放,让人们听多了自然就能够耳熟能详,这样就利于传播客家山歌。
(2)组织各地客家山歌大赛。
(3)培育年青人对山歌的兴趣、爱好。组织年青人定期向客家山歌歌手学习,在各村都开办客家山歌学习班,也能够成为人们休暇时期的娱乐好去处。
(4)与时俱进,把时尚的、现代的元素加入客家山歌中。
(5)组织召开“客家山歌知识竞赛”、“座谈会”等,让各地客家山歌歌手交流演唱技巧、演唱风格及演唱的资料等。
(6)呼吁政府及各界人士对客家山歌给予关注及鼓励。
(7)提高中年人觉悟,改变他们落后的思想,使人人主动学习客家山歌及成为客家山歌的传播使者,把客家山歌发扬光大。
(8)如有机会还应在海南省甚至是全国举行的各种文化活动中派出我们的客家山歌队参加,通过电视台的转播让人们都能够领略到客家山歌的风采,让全社会的人都能够知道甚至是喜欢上客家山歌。
(本文获2007年海南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论文比赛二等奖)
(编辑:古小彬) (续前)
客家人渡琼时间的考证
——与钟守甫、梁春田商榷
作者:古小彬
钟守甫、梁春田撰写的《渡琼客家史概述》论文,先后刊载于《世界性中原客属南迁史、古今中外客属杰出人物标准评定研讨会专辑》(香港新闻出版社,1992年)和《琼崖文史集粹》(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文章说:
客家渡琼,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至1619年”就开始了。据明万历《儋州志》载:“客自高化载牛渡海”经商。“高化”指的是广东的高州、化州。可以肯定,明万历年间来自高州、化州的那些“牛客”,就是早期的渡琼客家先民。
笔者认为,钟守甫、梁春田在撰写该文时,引据欠考证。明朝万历《儋州志》所记载的“客自高化载牛渡海”,指的不是明朝的客家先民,也不是发生在明朝的事情。“客自高化载牛渡海”出自宋朝苏东坡《居儋录》之《书柳子厚〈牛赋〉后》一文:
岭外俗皆恬杀牛,而海南为甚。客自高化载牛渡海,百尾一舟。遇风不顺,渴饥相依以死者无数。牛登舟皆哀鸣出涕。既至海南,耕者与屠者常相半。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死者不复云,幸而不死即归德于巫,以巫为医,以牛为药。(见民国《儋县志•艺文志•苏文忠公居儋录》)
《儋县志》第一章《私营商业》也记载:“(宋代)大陆的牛、米也通过商人贩运到本县。”潘在积在《海南开发史》中说:“到了明代,牛反而要从海南输往大陆。” 所以说,“客自高化载牛渡海”之“牛客”,当为宋朝客家先民、客商。
查阅地方志,海南在宋朝亦出现有“客户”。据日本学者小叶田淳《海南岛史》记载:
琼州、崖州:管户丁3515,琼州户主8433、客530;
新崖州:户主340,朱崖军户主240、客11;(清《崖州志•户口》载:宋,珠崖军[今三亚市],户主三百四十,客一十一。)
万安州:管户289,万安军户主120、客97;(《万宁县志•人口》载:宋朝元丰三年,万安军[即今万宁市]有主户1200、客户970,人数不详。 )
儋州:户不详、管丁685,昌化军户主745、客90。
小叶田淳还说“(宋朝)海南岛全岛的客户数,是全户数的百分之七”。
当然,我认为文中的“户主和主户”是指本土人及占有一定量的土地财产的居民,但“客和客户”就不一定是指“客家人”或“客家先民”了,而是包括“客家先民”在内的“外来留居户及自己没有土地而租佃别人土地耕种的农民”的统称。
宋朝来海南任职的客家官吏有:广东梅州人古革,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任职琼州府教授;江西庐陵(今吉水县)人胡铨,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被贬谪吉阳军(今三亚市崖城镇);广东始兴人邓酢,南宋绍兴(1131—1162年)年间安抚琼州;广东长乐(今五华县)人韩璧,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任琼州知事,等等。
根据《罗氏宋迁琼海南临高博厚洋孝宪令公系(卷四)》记载:“临高县罗氏肇基祖宪令公,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人,南宋赐进士出身,升选四川省按察司正堂,任满偕同兄弟渡琼,见其琼州山川秀丽,遂离开宁化县石壁村,率领家属而徙于琼邦临邑卜居也,是为临之始祖。”
又据文献记载,南宋末年,江西吉安客家人文天祥的堂弟文天瑞和文天祥的儿子文环生,先后避难移居海南岛,其中文天瑞择居万宁县(今万宁市)梁村,文环生则居于昌化县(今昌江县)。
为什么宋朝时期就有客家人去海南开展贸易呢?原来金人攻陷汴京、宋室南渡之后,异族侵扰日盛,东南沿海大陆已非乐土,琼州海峡俨然是一道天堑,海南成了可资避难的世外桃源,汉人举族南下者益众。“史乘所载,每遭内地骚乱,则岛中户口,为之激增,以知避乱来居者为特众也。”又根据陈铭枢民国《海南岛志》所记,到海南的汉人逐渐增多,唐以前岛上汉族人口约2万人,到唐代增至7万多人,南宋时增至10万人,及至元朝则达17多万人。人口增长很快的主要原因是大批中原、赣闽和湖广等地汉人为逃避战争而迁移岛内,而这一批移民的汉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客家先民。
(编辑:古小彬) (续前)
儋州客家儿童游戏
1、点大王:通过“点大王,点大王,点到那哈是大王”的顺口溜点出大王、士兵、强盗、挑盐公等,由强盗抢盐,大王派兵追击,并捉拿归案。
2、踢筒:先划个圆圈,在圆圈中央放一个铁筒,其他朋友躲藏起来,有一人寻找,只要把圆圈中的铁筒踢掉,就能营救被寻找到的人。
3、轮窝:在地上划上下两排各5个方块的范围,各放上10个小石头,先由一个人抓起在方块上依次放石头,直到轮空一个就能得到前面的全部石头,最后谁得的石头数量多就算赢,其中还有“火烧街”,那时就可以随便抢石头。
4、打橡胶籽:海南客家人大多种植橡胶,所以有关橡胶的游戏也很多,如用橡胶籽互相打击,被打烂的就要在垫上一个给对方打击,直到对方的被打烂;还有,用橡胶果弄成轮子,在上面推撞,看谁的轮子最耐撞。
(石屋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