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xiuhong 发表于 2008-1-18 20:13:56

客家山村里的冰棒
  
   文/林子牛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天寒地冻之时,水受寒,于是便结而为冰。若是夏日炎炎,温度甚高,尚有冰么?有,人可造之。在当今的生活中,冰已成为了人们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人们将它用来储藏食品,用它来降温,用它来去署。夏日里喝啤酒,我喜欢往里面放入几块冰块,喝入肚里便觉神清气爽。冰淇淋也是冰箱里的常备之物。
  
   现今的冰产品种类奇多,且有奇贵者。记得去年与BOSS去上海看展览,一行三人在虹桥机场,热且渴,于是便去买冰淇淋。拿了三根哈根达斯,BOSS递去一张50元的,那柜台老板说不够,BOSS一愣,便又递过去一张50元的,岂知又是不够,原来是每根要40元。BOSS面色略变,可惜大家已经在嘴里享受了,只好付银子了。
  
   由是便又想到了小时候偶而吃到的冰,那个客家小山村中的冰,我们将之称为冰棒。这冰棒其实并不是山村里的,而是有人从镇里用自行车运来卖的。冰棒其实也并不贵,每支5分钱。但对一个山村农家来说,却也不能说不贵,它相当于一枚鸡蛋的价格。于是要吃上一根冰棒便是很幸运的事了。
  
   记得初上小学时很羡慕一个同坐,她的父亲便是贩卖冰棒的。每天上午课间操时分,那中年汉子的自行车便出现在校门口,一串清脆的铃声响起,几句浑厚的叫卖声叫道:“喂!冰~~棒~~”,便吸引了一群孩子的目光。一些口袋中有钞票的孩子便围了上去,要了一根冰棒自豪地享受。我那同坐却是最为幸福,每天都跑上去,从他父亲那要了一根来慢慢吮吸。
  
   第一次吃冰棒则是小学一年级的事情了,那时姐姐上三年级,而一位本家姑姑则上五年级,我们将她叫做“东子姑姐”。一次体育课后,我正在教学楼后面的地上与人打纸板,姐姐与“东子姑姐”寻了过来,姐姐右手拿了一支冰棒,可能因为找了我很久的原因,那冰棒已经融化得仅剩少许了,并且随时有从竹签上掉落下来的危险,姐姐便用左手在下方托了,那融化后的水便一滴滴地滴落在她的手上。我从姐姐手上接过来便开始享受我人生中的第一支冰棒。其实姐姐也就是第一次吃冰棒,那是“东子姑姐”用她周日砍芦苇杆(纸厂收来造纸之用)卖来的钱买的。
  
   我所吃的第一支冰棒是在那客家山村的小学校里吃的,是与姐姐,“东子姑姐”共同分享的,其味如何早已忘却了,而当时的情形却是深入了脑海之中。
  
   关于山村中的冰棒,还有一段戏说。据说有一个卖米粿的进村,而卖冰棒的也随后进村,那卖米粿的喊一声:“喂!米~~粿~~”,那卖冰棒的则跟着喊到:“冰~~棒~~~”。在客家话中“棒”与“冷”音近,加上卖冰棒那位口辞又不太清,人们便听成了“米~~粿~~冰~~冷~~”。米粿宜热吃,结果二位生意都不好。
  
   现今的家乡,上门卖米粿者没有了,上门卖冰棒者也没有了,村口小店的冰柜里有各式种类的冰淇淋批发,但有关冰棒的故事却还时常有人提起。
  
   2008-1-12于京通苑
http://www.kjwhsky.net/bbs/viewthread.php?tid=23154&extra=&page=2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8-1-18 20:20:02

客家山村里的鼠
  
   文/林子牛
  
   俗话说:“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可见这鼠的不得人心。
   就说这客家山村里的田鼠吧,在稻子成熟的季节里,将那稻苗从根部咬断,然后在再将那掉下来的稻穗吃得不亦乐乎,使得靠近田头地角的稻子一片狼藉;若是在菜地里,田鼠们用它们打洞的专长,挖几个洞将土地里的地瓜和花生吃个尽光,让庄稼汉们痛惜不已。
   而那家鼠则是更令人讨厌了,农人好不容易收回来的稻谷,收在粮仓之内,过不几天那木质粮仓便被咬开一个大洞,一堆谷子漏将出来,旁边则一堆破败的糠皮;你单是偷粮尚且不说,这农家用具多有被咬坏者,簸箕被咬个大洞,箩绳被咬成一截一截的,每次使用便要重新修补。人们看到这“过街老鼠”,安能不“人人喊打”?
   然而这老鼠多是昼伏夜出之辈,过街者则更是少之又少了。它们都是游击战术的专家,你来了它便走了,你走了它则又来了;你睡了时它则起来了,你起来了时它则钻回洞中去睡了,使你很少能“打”到它。
   这鼠如是之可恨,而又如是之滑,很是让人们牙痒。但倘使有某位抓了只鼠,则不免恨惩之。邻家曾捕得一只活鼠,便用煤油烧了,点火来烧它,然而那老鼠受痛乱钻,却钻进邻家孩子的裤裆中去了,使孩子受了火烧之痛。但这老鼠虽时有被捕,却越发见多了。
  
   鼠的天敌是猫,山村中也有那么几只猫,但却也只能起来恐吓的作用,使那鼠不敢太过猖狂。猫多有懒者,即使有两三只勤劳的,也杀不完“鼠军”。
   奶奶捕鼠却是另有其法,在阁楼上老鼠经常出没之处安装一个机关。取一两尺木板的木板,上方压几块砖头,一端掀起了用小木棒斜斜的支撑了,木棒顶端拴一细绳,绳子另一端拴一诱饵放在木板底下。那鼠吃食时一拉绳子,带动小木棒,木棒一倒那压有砖头的木板便压在了那老鼠身上了。我听到了这木板击在楼板上的声音便赶跑到楼上去看,掀起木板那鼠辈便在底下挣扎。
   然而这鼠却是奸滑之辈,奶奶的机关用得多了便失郊了,鼠辈们见了便改道而行。后来二叔从市里面买来几块强能胶板,放在家中的各个角落里,在胶板上放上诱食,老鼠们一爬上去便被粘住了,却也用不了多久便被识破了。
   鼠药自是经常用的,也曾诱死几只鼠辈的“先驱”,也有的吃过后并不就死,而似产生了抗体般的过些时便好了,待得换几种毒性更强的鼠药,它最多又是多牺牲几位“先驱”。多数时候它们是不去吃那毒物的,而是绕过了去食你的仓中之物。
   到了八十年代末,客家山村中通上了电,人们便又有了更好的捕鼠之法,那便是“电猫”。这“电猫”并非家家都有,而是有专门进行“电猫”服务的。其实那并不是“猫”,而是一台机器几串铁丝而已。首先将屋前屋后楼上楼下打扫干净了,靠墙的东西挪开了,在墙边5公分处布线,线离地高约2~3公分,线接一机器,通上电。夜幕降临了,鼠辈们从墙洞中爬出来觅食,一触那电线便被电着了,机器一个劲地尖叫,我们便关了电,屋前屋后找上一圈将那老鼠用火钳钳走了。一夜下来鼠便大减。
  
   关于捕鼠后的处理问题却也是不一样的。倘若是鼠药毒死的,或者是胶板粘住的,拣了往树林里一倒便了;倘若是由猫抓到的,便自然成为了猫的腹中之物;但倘若是用“电猫”电的,又或是用自制的“机关”压住的,也有时会成为客家山村人的盘中之餐。将皮剐了,清除内脏,然后用竹片撑开挂在屋檐下风干。吃时切碎了,用蒜子辣椒油盐酱醋酒糟炒了便是一道荤,小时候觉得好吃,但其味道却是忘了,现在的山村人也没有做这道菜的。
  
   老鼠是可恨的,但捕鼠时却也常常可以看见乐趣。
  
   2008-1-18于京通苑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shortmessage&idArticle=55619&flag=1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8-1-18 20:41:57

客家山村里的“古文”
客家山村里的“古文”

文/林子牛

何谓古文?传统意义上的古文是指古代书籍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苏北方言中有“说古”的说法,那是“说古代之事”的简称,是讲故事。我所说的“古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古文,也不同于苏北地区的“说古”,它是在赣南客家山村流传着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是客家地区自古传来的一种文化传播方式,是在二胡和快板的伴奏下将古代故事以客家方言唱出来的一种娱乐方式,是劝人为善的一项文化活动。听“古文”是儿时山村里的一件乐事。

常来山村“唱古文”的老者姓范,人称“范先先”,因其又目失明,又称“范瞎子”(乡民朴实,绝无轻视之意)。“范先先”有时是一人进村来的,多数时候则是他徒弟“木蔸先先”引他进来的,“木蔸先先”那时尚有一些视力,可以模糊地看路。师徒二人一进村口,便有村人打招呼道:“范先先来了呀,快半年没见您了,今晚在谁家‘唱古文’呀?”


“范先先”听了立住了脚,将身子向声音来处转过去,回答道:“难为老表还记得我‘范瞎子’,还是到‘存志先先’家来吧。”


“存志先先”是本村长者,粗通文墨,读过《子曰》,与“范瞎子”很是投缘。往年唱古文都是在他家堂屋里。村人便将两位“先先”引了过去。


晚餐刚过,村中老少便都聚到“存志先先”的堂屋里来。“范先先”师徒在堂屋中间并排而坐,孩子们围坐在四周,大人散坐在各个角落。一盏煤油灯透出昏暗的光,将一屋的神情照亮。“范先先”二胡一拉便开口唱了起来,“木蔸先先”则打着竹板儿帮腔。“范先先”一句唱毕,二胡一停,这快板则接着响起来了,“结善良呀,结善人家有久长”。


有时则又是独白,将一段故事声情并荗地说将出来。有时哭,带领听者感受故事主人公的悲痛;有时笑,引领众人同享主人公的欢乐;有时则又应用口技学故事场景中的声音,令听者如亲临其境;有时男声,显出男子的豪迈;有时女声,表达女子的温婉;有时则又童声,露出少年的童真。琴声悠扬,竹板声清脆,说唱声抑扬顿挫。


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村中老少被“范先先”那生动的说唱引领着穿过时空的隧道,走入那古老的人物和世界。唱到动情处人们眼含热泪,唱到痛快处人们拍手称快。告一段落时,“范先先”一句“倒杯茶来润喉咙~~”的唱腔方把人们拉回到现实当中,主人便赶紧倒了一杯香苟捧给“先先”。稍事休息便又开始下一段落的说唱。

我自从九四年离开村庄到外求学,便再也没有听过纯正的“古文”了。有时回至家中,看到抽屉中有一块“唱古文”的碟片,放到DVD里一放,熟悉的唱腔便盈满室内的每一个空间,让我想起“深夜听古文”的每一幕情景。我曾问及“范先先”和“木蔸先先”之事,父亲说“范先先”早已作古,而“木蔸先先”也不再唱古文了,现在科技发达了,生活好了,每家每户都是彩电、VCD和DVD,再也没有人“唱古文”了。“唱古文”是客家地区的一门民间艺术,现在却几乎没人学了,会唱的还是少数一些民间老艺人,虽然也还有制成的DVD碟片,但听起来却再也没有当年之意境,是为憾事。

2007-12-27于京通苑。
http://bbs.ganxian.net/thread-8457-1-1.html

苛然 发表于 2008-1-27 10:00:27

学习了,:victory:

我是梅州客家人 发表于 2008-1-27 10:05:26

:) 不错

林真 发表于 2008-1-29 09:04:32

谢谢楼主。

叶子落了 发表于 2008-1-31 10:15:58

楼主真是辛苦了!

  楼主真是费心了,把童年的记忆说的那么清晰,那一幕幕的情节同样也在我的童年有过,可是如今身在北京工作,多少次想回到久别的家乡去品尝那"黄元米粿",又有多少次想再次喝着香浓的"擂茶"拌"进菜".秋后山上的"面同子",入冬的"霉豆腐"都是我这个身在异乡游子对家乡的点滴记忆.
  真心感谢楼主将家乡的点滴描写的那么清晰,将我再次带回客家的空气里.

林真 发表于 2008-2-1 10:26:25

原来楼上朋友也在北京呀.问好了.

林真 发表于 2008-2-1 10:31:10

客家山村里的猫

    文/林子牛

    一说到猫,现代孩子们首先想到的必定是可爱的小猫眯,有着美丽洁净的毛,眼睛大而亮,灵活地转动着,纤缩在沙发的一角,讨人欢心的咪呜着。又或者会先想到聪明勇敢的黑猫警长,是正义的化身,是邪恶的克星,是效发的榜样。

    然而在客家的山村之中,猫则被视为是灵异的,是邪恶的。猫死之后,采取的是树葬,用绳索捆住后脚倒吊在人迹罕至的树林里,直至腐朽。据说猫有九条命,若牺牲后不在树上倒吊起来,会化作历鬼,专抓婴儿。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是不可取的。

    猫是一种很“忠诚”的动物,却又会与主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它会俯在您的脚边一动不动,而当你要去抚摸它时它则又会反感起来。猫喜欢卧在您的床尾大睡,猫会爬上您的餐桌舔食你盘中的美味,猫会咬着您的毛线满屋翻滚。猫的可爱会让你喜之不胜,猫的调皮有时又会让你恨之入骨。

    猫是鼠的天敌,捕鼠是猫的职责。小平同志说过:“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一只好猫就应该忠于其职守,起到捕鼠之功用。家中有猫,鼠辈惧之,至少来说也不敢太过猖狂。黄庭坚有《乞猫》诗:“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鼠辈多时,不妨乞猫,不妨买鱼聘之。

    猫是惹人喜爱的,但也是惹人恼恨的。就拿这春天的夜晚来说吧,人们在田间劳累一天,身心疲乏,本想好好在梦乡中休身养息。然而这时猫们便来扰您的清梦了,这猫在小村的屋顶之上,一猫“咪呜”,群猫相应,只有在听到相互悦了心的,才双双的息了声,双双的走到角落里去了。而第二天晚上,却又开始“咪呜”了,一直要“咪呜”整个春天。您经常在方入梦乡之际,几声猫叫便将您惊醒,再也难以入眠。

    猫的眼睛是绿色的,是据有夜视功能的,但也是令人生愄的。倘若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您正安眠之时,突然您发现一个毛茸茸的物体在你的枕畔,您转头一看,发现两只眼睛发着绿光瞪视着您,您能无惧么?

    儿时山村中的猫并不多,一个屋场也就一两只而已,人们把它当作“宝”。而在两年之前,曾有一货车在105国道翻车,车中之猫有十来只逃逸,隐入在山村的山林之中,成为野猫。野猫们自然也抓过不少老鼠,然而也常做些“偷吃”的行为,山民们卖回来的鱼常被偷走,而挂在檐下的腊肉也多有被咬走的。但这猫又“身手不凡”,您难奈它何,便只好将鱼和腊肉藏放在安全之处了。

    鼠过多了是“鼠灾”,猫过多了有时也就变成“猫患”了。

    2008-1-30于京通苑

林真 发表于 2008-2-1 10:32:38

客家山村里的黄竹

    文/林子牛

    赣南客家采茶戏《打卦》中有这么一段戏,农人火根给打卦佬指自己家里的路时言道:“转过两个弯,拐过一只角(客家话中念ge),屋冇几大(客家话中念太),房冇几阔,屋背一棵大树,门前两蓬黄竹。”

    这“门前两蓬黄竹”是客家山村里的很多民居的装扮,当然也有种于屋背的,也有种于屋侧的。夏日可以提供荫凉,冬日则可抵挡风寒。更重要的是这“黄竹”有很多的实用性。

    我家小居左前方便有几蓬黄竹,分种在路边。这“黄竹”长起来不像“苗竹”,一片一片的,它长得密,一根紧靠着一根,叶子紧挨着叶子,所以是一蓬一蓬的。长大的黄竹杆高有15米,直径有七到十厘米,叶子也是长条形的,但要比“苗竹”叶子长。黄竹的长势快,所以其竹杆的质地没有苗竹坚硬,其用途自然也不同。

    “黄竹”长得茂密,抬头望之难以看到竹间的间隙。常有鸟雀筑巢于“黄竹”的顶上,清晨起来可以听到鸟雀在黄竹顶上歌唱。然而有时这鸟雀却也欢乐不起来,因为有一个调皮的孩子悄悄地蹑到那黄竹底下来,双手握住中间的一根黄竹使劲一摇,黄竹的上端便互相碰撞击打起来。那鸟雀惊得“卟”的一声便飞跑了,若有那被击中了的,便从那竹顶上掉落下来被孩子双手捉了。也有的时候有鸟巢掉落下来,巢覆之下,未有完卵。

    苗竹在冬、春两季均会出笋,冬笋可食,春笋则可成竹,这黄竹则不同,而是在秋季出笋,春季成竹。这黄竹之笋一出地面便是空心的,且坚硬,故不能食用。竹笋外面包着一层厚厚的竹壳,壳多毛,竹笋每长高一节,竹壳便从下方脱掉一节,直至成竹。

    这黄竹壳是很好的燃料,捡了用箩筐装好挑回灶间,做饭时一张张地放进灶里烧,火便旺了。这黄竹壳还可当作孩童的玩具,捡一张大而无破损的黄竹壳放在水中浸泡,半天之后取出,刮掉壳上的细毛,然后卷成喇叭状,尖端置一稻草杆做成的哨子便用橡皮筋系紧了。再从神台的抽屉里取一支线香点燃了,在做好的喇叭上烧上六个圆孔,一支唢呐便做好了。在拥有竹笛前我便是以此作为玩乐的,口吹喇叭,手指在那圆孔上按动,便会出来一串音调。

    这黄竹杆也有甚多用处,可以用它来扎篱笆,可以用它来捆柴。客家妇女每次出去砍柴之前,便要先砍一根黄竹,用镰刀破了,破成一根一指宽的长长的竹条,然后挽成一个圈挂在挑杆上出发。砍到柴后便用这竹条将柴捆了挑将回来。这黄竹还可用来造纸,纸厂常会派人来收集,农人便可得几文家资。

    黄竹因是一蓬蓬地生长,便有很好的固堤作用。房前屋后种这黄竹,黄竹之根深入地下,抓牢这土地,无论刮风下雨,这土都结实着,不至于发生崩塌。在河岸上种黄竹,那么这河堤也可得到保护,便可保护河边良田。

    诗圣杜甫有竹诗说:“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总虚心”,我想便是对黄竹的极好写照,这黄竹之笋还在地中时便有节了,而长到十五米高时也还是空心的。人生或许也当如这黄竹,在低处时别忘了这“节”,而一当升至高位则也莫忘“虚心”。

    2008-1-16于京通苑

林真 发表于 2008-2-1 10:33:52

客家山村的村道
    
  文/林真
    
  孔老二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把心怀道德者视为君子,自然是不错的;但把思念故土当作小人所为,却不太敢苟同。古人有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今天且改它一改,“不怀乡土,何以怀天下?”。当然,前面这些话说得有些“大”了,或许是我没读透“夫子”之意。但也不妨,且让我作一“怀土的小人”罢。
    
  村庄很小,故村道也不大,弯弯曲曲、曲曲弯弯在青山绿水之间。村道与105国道相通,从远处看去,它时而隐入房舍之间,时而又显现在稻田之中,时而跨过小河,时而蜿蜒在小山脚下。随着小道一路行去,你时而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感觉,时而又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
  
  村道很小,仅能容纳两人并行其间。如果在村道遇上一位挑着谷子的农夫,又或是遇上牵着大水牛的牧童,那么你便要躲到道边的田埂上让其先行。我对这窄小的村间小道却是非常熟悉的,夸张点儿说,可闭眼行于路上而不至於走错。从小学到初中,我一直都是通过这条路去上学的。上初中时,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迷恋武侠,在上学的路上便也常啃书。边看武侠,边走于曲折的小路上,竟无一次蹐足于水田中。
  
  至於上小学时,或者上学前的那段时光,小路则更是我的乐园。倘若是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则小路平整结实,带有微尘,我在小路上奔驰,或者是滚铁环,或者是捉飞蜓,又或者用灰土筑成城堡;还有的时候,我坐在横跨小河的石桥之上,俯视足下的清流。到了黄昏,便站在房舍外的路口,等待暮归的双亲。如果是遇上细雨绵绵的天气,又或是雨过初晴,村道必定是一片泥泞,难于行走。此时我便常双手提鞋,赤足踩于泥泞之中,让双足零距离的接触大地;当然也有穿着拖鞋走的时候,每行一步,拖鞋的后跟便带起一串泥水,洒泼衣服上,从后望去,麻麻点点的让人婉尔。
    
  去年回家过春节,于除夕日下午赶回小村。从村口行来,乡村小道早已不见,代之而起的是一条宽敞的水泥大路,可趋车而行。虽是雨后,道路中却再也不见泥,摩托车来往飞驰,一晃而过,留下一串乌烟。变化大矣!

    2007-01-02于京通苑

林真 发表于 2008-2-1 10:39:26

客家小山村

文/林子牛

??记得徐志摩曾说过一句话:“描写自己心爱的人是最困难的,写过了怕污辱了她,写得不够又怕辜负了她”。对于自己的故乡,我想亦是如此,太多虚美过誉之辞,反为不美,而若描写不够,则又有负于她。故乡之情、故乡之景、故乡之人、故乡之事,于我来说,有喜爱的,亦有厌恶的,不管喜厌,皆为乡情吧。

??小村位于昌赣公路(105国道)之侧,四面环山,中间为虚谷,是一大梯田,几条溪流宛延而过,一些房舍点缀其中,是一副典型的乡村风景画。

??小村之北连通三坑,每条坑为一村。

??中间一村名“蕉坑”,村口有“蕉坑水库”,产淡水鱼,肉鲜味美;水库之水则用来灌溉农田,养育庄稼。

??左边一村为“白水”,一条小瀑布从白水村口垂流直下,远观似一白色水带,故得此名。古时“白水”景色如何,我却是不得而知的,但在族谱上却见有一诗《白水鱼舟》云:
         秀拔苍崖印碧流,
         五湖深处自横舟;
         三三两两勤舒网,
         曲曲弯弯懒下钩;
         万项烟波知水性,
         一团渔火胜羊裘;
         得鱼几度人归去,
         稳系沙滩伴水鸥。

?今之“白水”,乃一溪流,到了干旱的季节,还常有绝流之时,若要说横舟,可能就要是旦古之事了吧。

右边一村则名“普照”。普照村口原有普照寺(现在已没有了),绿树成荫,是过往行人极好歇脚之处,又有溪水,是路人解渴之泉。

??“普照之泉”和“蕉坑之水”会于小村中部的“割际口”,一路流来,又与“白水之流”汇于小村的前端“塘屋”,再经过庙下、马口,流入沙地主河流,最后从攸镇注入赣江。塘屋小河之上有石桥,景色甚美,古人亦有诗《石桥仙迹》来描绘它:
      砥柱中流不记年,
      口碑传说是神仙;
      铁绳稳系高山下,
      石板长存流水边;
      日影蛰惊金鲤跃,
      月光形像老龙眠;
      世人若识过桥计,
      平步书生可达天。

??小村东面亦有一坑,为一村,村名“七里”,七里村口有一井,井水冬暧夏凉。据说此井之水,冬日用来沐浴,不觉其凉;夏日用来储肉,三月不觉其臭。井边有古树,树上缠粗滕,每至夏日,滕结青果,鸡蛋般大小,果肉可制凉粉,味美可口,清凉去火,可解暑气。

??小村西面即是105国道,银灰色的水泥路面,宛延在青山绿水之间,正是“山舞银蛇”之写照。

??小村正南多山,起伏不定,似碧波,似绿浪,今人赏心悦目。山之最高峰,形似乌冠,名乌冠寨。传说中乌冠寨顶有山洞,洞深不可测,有巨蟒,洞底通地下河流,可通赣江。关于乌冠寨之景,古人亦有诗《乌冠峻岭》为赞:
          壁立平空势像冠,
          卓然高耸指东南;
          安安社稷山河固,
          荡荡乾坤铁石关;
          列宿星辰悬眼底,
          九重雨露近天颜;
          雨间空气全奇特,
          应得时人做书观。

??在小村中间,有一长山岗,将小村北部一分为二。山岗前端,几栋房舍依岗而建,小村乃得岗下之名。我家小屋,立于岗头;岗上为我家之后院,有竹林,郁郁葱葱,冬可挡寒风,夏可遮烈阳。岗上往北,为岗背,为横岗,为上岗,最北端与“蕉坑”“白水”之间的小山接镶。整个长岗似一长龙,卧于小村的肥沃土地之上。

??小村之景,虽非最美,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那次得空回乡,当拍几张置于枕下,得空瞅瞅,以稍解乡思。

??二零零五年六月十日于京通苑

叶子落了 发表于 2008-2-1 11:27:31

楼上是在"天通苑"吧?
向你提前道声新年祝福.
你的文采不错,特别是对家乡的那种记忆及热爱是很多现在的年轻人比不上的,希望能经常在这里读到你写的文章,特别是和家乡有关的,想必你也来自赣南?105国道也从家门前过.

林真 发表于 2008-2-3 23:41:39

回复 28# 叶子落了 的帖子

呵呵,我在京通苑,管庄那块.我是赣县人.

向你问好

hky781103 发表于 2008-2-19 12:58:33

楼主写的很好!特别是黄元米果和说古那两段,希望楼主能多写一些相关的文章.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林子牛的客家山村风物系列(作者 是 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