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 发表于 2008-1-8 23:43:54

诏安与台湾客家的渊源

诏安与台湾客家的渊源
诏安与台湾客家的渊源



诏安县是漳州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目前全县有近15万人口保留着客家方言习俗。历史上,诏安有39个姓氏2000多客民东渡台湾开基创业,繁衍至今后裔近60万人。尽管山海阻隔政治更替,两岸客家的血缘亲情却历久弥新。

  迁台之旅险象环生

  据族谱记载,客家人到诏安,较早的是南宋年间吕氏秉仁三兄弟,元代又有陈元隆,游姓念四等相继入邑开基。客家人迁入诏安时,只有溪流上游山高水冷的贫瘠之地,生存环境艰苦,加上有的客家人因为参加抗元抗清斗争,为统治当局所不容。而当时台湾岛上百业待兴,“台湾好赚食”的传言,对客家人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诏安与台湾一水之隔,由诏安湾铜陵、宫口等处上船,快则一昼夜,慢则两天,即可抵达台湾西岸。不少家庭为求生存图发展,便寻找机会,携妻带子,引亲呼朋冒险渡台。昔日渡台以帆船为运载工具,若遇狂风暴雨,则船翻人亡;如遭海盗,也要失财丧命。即使平安登岸,一抵台地,生番剽悍,出草杀人,互相拼斗,难免有无辜毙命者;垦荒中野兽出没伤人,动辄死于非命;初辟时瘴气熏蒸,不少移民因水土不服,不幸罹病,无处求医殒命者,也不计其数。天灾人祸,使迁台之旅险象环生。

  移民以同乡、同宗聚居

  在开发台湾的活动中,移民为应付险恶环境,便于大规模拓垦,往往以群体聚居。台湾的同乡、同姓聚落比比皆是,有的同乡聚落以祖籍地命名,如彰化、台南的“诏安厝”、云林的“诏安里”。官陂新坎村有个圆形土楼“井头楼”,村民在台湾新居地也建起一个规模相似并以“井头”名之的土楼。有的同姓聚落以姓氏命名,如台湾嘉义县的“沈厝寨”,当年开辟这个地方的是诏安沈姓楸公派的移民,今天居住的还是诏安的沈姓后裔。据台湾有关资料,岛上以诏安村寨命名的有80多处。

  比同乡、同姓聚落形成较晚的是同宗聚落。家族从迁台始祖创业,一般要经过数代繁衍,才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血缘聚落。桃园县大溪镇月眉里李氏,就是一个血缘家族聚落的形成过程较典型的个案。经过数百年,诏安客家在台宗亲约60万人,有的姓氏已成为泱泱大族,其中张、张廖氏人数约35万,分布于云林县的西螺镇、板桥二仑乡,台中市西屯区、台中县大雅乡,台北县土城乡,南投县的南投镇等地。

  客家人去台,大多带上祖宗香火牌位,开初条件艰苦,一般在族人较集中的地方建简陋茅舍置香案供宗亲膜拜。到清末,人丁渐渐兴旺,血缘聚落略具规模,兴建宗祠风气渐盛。官陂张廖氏属一嗣双祧的独特姓氏,在台宗祠就有30余座。在带去祖宗牌位的同时,有的移民还带去祖地的神祇。黄姓聚居的乡村,都建有“五通宫”,供奉从霞葛五通宫分香的“五显帝”,分香去台的,还有彰化溪洲乡的“伏魔大帝”等。

  后裔回乡“寻根”

  1987年,台湾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观光,隔绝40多年的两岸关系解冻,客家后裔掀起“寻根热”。世界丘(邱)氏宗亲总会副理事长邱正吉先生为探求家族迁徙的轨迹,多年往返于山东、河南、广东、福建,在寻根之旅中,为修复各地宗祠、祖坟捐资200多万元,并在诏安建了一座“邱氏大楼”。近20年来,到诏安寻根祭祖、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的客属台胞近万人次。从上世纪末的1998年起,台湾猫儿干文史协会的总干事杨永雄先生就多次邀请客家后裔回到祖籍地收集客家乡土民情、民俗信仰、饮食礼仪、名人故居,传唱的客家童谣、儿歌、山歌,民间武术等资料,为传承客家文化作出努力。在台湾客委会资助下,还收集整编“恋恋诏安”的乡土教材,在台湾客家聚集的中小学生中传授,以传承客家优秀传统。就在1个多月前,台湾省云林县客家文化促进协会、客家电视台、猫儿干文史协会、台湾咚咚舞蹈团一行37人回到祖籍地诏安县秀篆镇青龙山村、官陂镇光亮村,参观张廖大宗祠,其中咚咚舞蹈社的22名青少年还与诏安50多名客家青少年同台演绎了一场“情系两岸,欢聚一堂”充满青春热情和乡情为主题的联欢晚会,表现了两岸人民相亲相爱,同是一家的真挚感情。

http://blog.163.com/xuelin514@126/blog/static/30038752200792931854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诏安与台湾客家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