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力量(联合早报 副刊评论)
方言的力量
(2008-01-05)
● 周殊钦
一人一半,感情不散。
这句民间俗语随着卖座电影《881》的放映,而在街头巷尾传唱的福建歌曲的亲民力量,在上星期阿裕尼集选区的一项基层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那原本是一项迎接新年与春节的庆祝活动,主办者按照惯例邀请集选区内的议员们一起主持亮灯仪式,坐镇阿裕尼集选区的外交部长杨荣文和该区市镇理事会主席潘惜玉也应邀发表讲话,现场所见,真正聚精会神听讲的居民,至多只占了一半。
然而,当应邀在亮灯活动上演唱福建歌曲的女艺人刘玲玲和杨雁雁一开腔演唱这首《一人一半,感情不散》时,坐在观众席上的居民的情绪,立即被带动了起来。在我看来,这段深具草根性的表演所展示的,是方言在这类基层活动中一种不容忽视的价值。
基于工作需要,我曾参加不少基层活动,从中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虽然方言并非本地官方语言,能了解方言的年轻国人也越来越少,但是作为基层活动的沟通语言,它在本地似乎有种难以言喻的魅力,完全无须主办者大费周章去配搭环境,也能凭着它亲民的特质,引起群众的注意。
我举另外一个例子,宏茂桥集选区议员李美花去年在氛围肃穆的国会议事厅中,自然地把自己和非选区议员林瑞莲形容为“阿花和阿莲”,并非常形象地以闽南语说出“要放屎才找厕所”来反驳林瑞莲反对政府调高消费税率的论点,引起全场议员不约而同拍击椅子扶手以示赞赏。她这段听起来略嫌粗俗却极具草根性的“茅坑论”,绝对是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方言展示。
自我国独立后,英文显著的商业价值加上政府在1979年为统一华族用语而推行讲华语运动,方言早年在正式场景中所扮演的语言沟通角色也日渐式微。多年下来的推广运动成功减少方言的使用,副总理兼内政部长黄根成在去年的讲华语运动开幕礼上也指出,讲华语运动已让华语取代方言,成为本地华族家庭的主要用语。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统一华族用语自然有其重要的价值。但是,尽管讲华语运动推行了28年,民间要求政府考虑放宽对方言的限制,让它们重新走入广播媒体的呼声,却从未停止。在去年底举行的人民行动党党大会上,一名年长党员又再次向李显龙总理等领导人发出类似的诉求。
他当时以感情的角度出发,认为自从政府实施去方言化政策后,许多听不懂华语的老一辈国人便“吃尽苦头”,没有电视节目可看,也没电台节目可听,处境令他深感遗憾。他认为这些老国民在建国初期支持行动党,是党的中坚支持者,不应这么快就被国家遗弃。
http://zaobao.com/yl/yl080105_514.shtml
此外,他还尝试解释放宽方言限制的实际好处,即党员若懂得说多种方言,就能在接见选民时,帮到只会讲方言的居民。当然到了大选时,这种贴心的举措,很可能就会转换成一张选票。
在政治上,方言确实仍有它的价值。君不见,每逢大选前的群众大会,各政党的候选人一定会或多或少使用方言同选民沟通,方言掌握能力强的候选人可以方言发言,能力稍逊的也会穿插一两段方言演讲,就连平时以英语讨论国家大事的领导人如国务资政吴作栋和内阁资政李光耀,也会在这时秀出一两句方言。
我还记得,在一次后港区的群众大会上,反对党议员刘程强的一句潮州话名言“天上一只鹅,政府有钱人民无”,就被竞选对手刘锡明改为“天上一只鹤,政府有钱人民好”,之后发言的吴资政更即兴地沿用这个比喻,以福建话说:“新加坡有条龙,政府赚钱分人民”,把主角变成总理李显龙,以“龙”突出政府的好。
这段以方言斗法的戏码所取得的娱民效果,进而触动人们心理所产生的共鸣,绝不是候选人发表长篇大论的演讲所可以取得的。
去年,政府为应付本地人口逐渐老龄化和让社会援助计划倾向帮助那些在生活上有需要的国人,在政策上作出了两项主要的调整。一是调高消费税率以增加政府收入及推出相关的消费税抵消配套,二是宣布一系列改革公积金的措施,包括提高人们提取公积金最低存款的年龄,及规定人们购买长寿保险。
以去年的政府财政预算案而言,各项宣布林林总总,所涵盖的范畴非常全面。然而,一系列措施如就业入息补助计划的内容相当复杂,就如李总理曾说的,如果把各项细节的调整当成一项考试,多数部长都会不及格。同样,公积金改革所涉及的各种方案,这个利率增加、那个年龄提高、有的方案还须分几年来全面落实,复杂程度绝不逊于财政预算案。
尽管未必讨好,政府在作出这一系列的宣布与改革时,无非是从制高的角度,尝试为国家和人民解决一些已迫在眉睫或未来必将面对的问题。既然影响民生,政府就有责任向人民讲解政策调整背后的宗旨,以及其中的各项变化。
当这些改革措施直接影响的是年长低薪者时,使用老百姓最熟悉的语言,清楚向他们讲解新措施背后的意义,就变得格外重要。
对很多人来说,英语很多时候只是工作上非用不可的语言,他们在私下使用的不见得就是英语。少了感情元素的辅助,政策的意义不仅不容易跃然而出,人们听了,未必能吸收。反之,对不谙华英语的群众适时地使用蕴含丰富草根文化元素和感情养分的方言,解说起来,很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随着人口老龄化,政府要鼓励年长者重归职场,以加强本身经济保障。这不失为一个扩大方言应用的契机,例如专为年长者设计的电脑课程可考虑用方言授课,减少他们对科技产品的排斥感。
从人性角度出发,对这些愿意重返工作岗位以协助国家应付下一阶段挑战的国民,以方言同他们沟通,向他们传达政府的讯息,应该是最自然最好最贴近他们内心的生活语言。政府的主动,对加深年长国人对国家的参与感,是很有帮助的。这么做,是不是也能发挥感情不散的作用呢?
来自 联合早报 2008-1-5
http://zaobao.com/yl/yl080105_514.s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