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设“东南亚华人研究群”深化方言文化研究
http://www.chinanews.com.cn/hr/yzhrxw/news/2007/08-23/1008984.shtml新加坡设“东南亚华人研究群”深化方言文化研究
2007年08月23日 14: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8月23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方言文化成为更多新加坡学者的研究课题。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设立“东南亚华人研究群”,以展开和深化本区域方言文化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和会馆已经在“潮学”和客家文化研究方面展开工作,希望将来能朝其它方言群发展。
中文系8月23日和研究生会在国大协办“新加坡客家研讨会”,并宣布东南亚华人研究群的正式成立。
这个研究项目的召集人是国大中文系主任黄贤强副教授、容世诚副教授和李志贤副教授。
黄贤强说:“本地至今还没有任何方言群有系统地展开学术研究。这些年来,客家研究在中国台湾和大陆已成为热门的学术课题。”
他说,过去本地的客属总会、会馆和国大都先后办过学术活动,研究群将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层次。
东南亚华人研究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东南亚华人社会、历史、文学、华语、方言、宗教信仰、方言社群、人物等。
他们主要的学术活动包括定期举办师生座谈会、研讨会、读书报告会、田野心得报告会等。他们也准备与本地的民间学术团体或社团、会馆等合办学术文化活动,以及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
他说,今年中文系开了有关客家文化的专题课程,慢慢他们希望延伸到潮州、福建、广东和海南族群。
他强调:“方言群的研究并不是为了要突出某族群有多优秀,而是通过了解方言群的组织、来源和特点,来找到华人传统文化的特色。华语是大家共同的语言,不过要追本溯源还是得从方言着手。
“事实上,在一个多元种族和文化的新加坡,我们很鼓励马来族和印度族也展开这样的研究。”
他表示,展开方言文化研究并不是要提倡方言来取代华语,在推动华语的同时,我们应该有一部分人能以方言沟通。尤其是中国经济开放,除了华语之外,如果在南方能以他们熟悉的方言沟通,例如闽南话或广东话,将对经商带来直接的帮助。
“也许有人问,客家在本地是少数群体,为什么会受到重视?其实本地最早组成会馆的都是少数群体,例如广府人、海南人和客家人,而不是福建人或潮州人。正由于人数少,他们的凝聚力和意识比大的族群来得强。”
他也透露,今年底到明年初,本地将有两本客家文化的专书出炉。至今,如果要研究本地客家文化,我们还没有一本入门的概论。
他目前正在编写的《新加坡客家》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另一本集合师生论文的文集应该是由中文系和会馆合作出版;他希望这些工作将能起着带头的作用。
李志贤表示,对于新马华人的学术研究,本地会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实很多会馆也知道研究的重要性,但是碍于财政上的局限,他们不得不把资源放在一些较传统的工作上,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会馆都有条件和资源。
黄贤强说:“只要是有会馆的华人族群,我们都很鼓励大家去做研究。会馆能提供很丰富的资源,包括口述历史和文献档案。”
“我希望会馆能好好的整理他们的档案纪录,包括会议纪录等,以方便研究的用途。有些会涉及内部敏感的课题而无法公开,但是研究方向大多数不涉及这些敏感课题。”
目前世界上只有潮州和客家族群有世界性的学术组织,例如“国际潮学研究会”和“国际客家学研究会”,这也带动新马的两个方言群展开相关研究。
新加坡最早带动本地客家学研究是在1996年,客属总会举办世界恳亲大会和客家学研讨会,后来一度沉寂下来,近年又陆续有人开始研究。
上世纪20年代,中国学者罗香林是第一位把客家文化当成学问来研究的学者,随后中国陆续有学者研究,不过它真正成为显学是在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台湾扎根。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也恢复学术研究,嘉应大学的客家研究所发展成客家学院,目前广东、江西赣南和上海都有学校研究客家文化。
上世纪90年代,潮州学的研究已经在中国展开,真正影响到海外是到了2000年以后,不过之前已开始在中国香港展开国际潮学会议,但参与主要是国内的学者。
到了2001年,本地的潮州八邑会馆主办海外潮学大会,吸引许多海外学者参与,海外潮学才开始发展起来。这些课题包括宗教、教育、戏曲和娱乐等。(卢丽珊)
http://www.chinanews.com.cn/hr/yzhrxw/news/2007/08-23/1008984.shtml
【编辑:田晓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