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3 发表于 2007-12-23 13:37:24

寻访隐匿苗栗山乡的客家文化印记

新华网台北12月22日电(记者陈键兴 赵新兵)后龙溪畔,一片被山丘包夹着的绿野田园恬淡静谧。沿着阡陌乡道穿过几个小村子,不经意间会发现一两座传统的客家民居散落着,或挨着新式的楼房,或孤零零地藏在稻田的一角。

    苗栗县是台湾客家人主要的居住地区之
一,全县人口中60%以上是客家人。据了解,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广东、福建一带的客家人大量移民台湾,其中一部分就是从后龙溪登岸,而后散居在苗栗县内陆靠山一线,包括了记者造访的公馆乡。

    在公馆乡公所,农业课长谢富源接待了记者。当记者说明想实地了解当地客家文化保存情况的来意时,这位土生土长的苗栗客家人笑着说:“没什么保存啦,现在都变了。”虽然这么说,他还是放下工作,带着我们深入到田间地头,去寻找那些碎片般隐匿在山乡间的客家文化印记。

    早前听说,台湾的客家聚落大都有一个庙宇作为信仰中心,并以此凝聚整个社群。距离乡公所不远的“五谷宫”,就是公馆地区最具规模的信仰中心。这是一座高大恢弘的中式传统庙宇建筑,矗立在闹市中。谢先生告诉记者,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庙宇前几年在一片争议声中被拆掉了,只留下几幅老照片被影印在宫外墙的瓷砖上供人缅怀。

    出了公馆中心区,穿过一片田野,就到了一个叫“石围墙”的地方。

    “石围墙”是苗栗平原的最后垦地,其发端要追溯到190年前。当时,于此拓垦的村民就地取材,以巨石筑成坚厚的围墙,将村子建得如堡垒一般。如今,仍可见到一石碑上如是记述:“清嘉庆廿三年,位后龙溪东岸,距县治十三里,由粤人吴琳芳,为开辟地方分八十股,与各佃开垦时,为防侵袭,筑石为墙,围绕二里护卫,故后称‘石围墙’。”

    客家爱国诗人丘逢甲曾有诗描写苗栗:“田制奇零亩,溪流浅急声。乱山多近市,新县未围城。土瘠迟官税,民贫长盗萌。眼前无限感,过客此孤征。”诗中可见当时的苗栗还是相当贫瘠之地,也可想见客家先民来此披荆斩棘、开荒拓垦的辛劳。而今天的石墙村,一片良田沃野,人们安居乐业。“城墙”早已倾颓,只有几处田埂之下残存的一些墙垣根基还默默地保留着历史见证。

    见记者在途中下车拿着相机猛拍一处台湾客家传统民居,谢先生说:“我带你们去一个村子,那里有一家的房子特别漂亮,保存得也好。”

    这是一处隐没在山丘之中的三合院,台湾客家人称之为“伙房”。主人罗仕通祖籍广东梅县,听说记者从大陆来,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农兴奋地说:“前几年,我回去过,还看到了祖祠呢!”

    罗家不是大户,这座已有百多年历史的三合院规模并不算大,但建筑细节却颇为考究,依然鲜活的画栋雕梁与石刻的楷书楹联都显见是早年的做工,古意盎然。听罗先生说,建房所用木材都是从大陆运来的“福州杉”,在当时可算是上好的。

    按照客家传统,正厅供奉历代先祖,是家庭伦理的中心。记者看到,正厅内两侧门上分别写着“入则孝”和“出则悌”。

    罗先生告诉记者,他的曾祖父那一代有十兄弟,其中两房由铜锣乡迁居到这里。现在,他和兄弟就住在两侧厢房。

    “孩子们现在都住到都市里,不定期会回来看看。不过,整个家族要在过年时一起回来就困难了,老房子住不下一百多口子的。”罗先生说。

    罗家没有将伙房申请古旧建筑保护,因为列入保护就不能自行决定房屋的拆建。对于老房子的未来,罗先生淡淡地说:“老房子当然是好,但将来是孩子们的,我想还是让他们决定吧,我能留给他们的就是这块地了。”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7-12/22/content_7297128.ht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访隐匿苗栗山乡的客家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