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 发表于 2007-12-5 08:49:25

【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2:搜寻大师生命里的“厦门地图”

搜寻大师生命里的“厦门地图”??

作者:年月

厦门网[海峡网]日期:2007-12-05   


--------------------------------------------------------------------------------
   


   





    至少有三个证据证明了厦门是林语堂的第二故乡。林语堂10岁就到厦门,在鼓浪屿接受了7年的中小学教育,而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和最重大的发明,都在这7年里萌芽;24岁时,他娶了厦门姑娘廖翠凤,相濡以沫57载,女儿林太乙就在《林家次女》一书中开篇写道:“我们认为我们是厦门人。”31岁时,他把回报桑梓的愿望寄托在了出任厦大文科主任,包括鲁迅在内的一批大师随他而来,使厦大国学院一创立就站在了很高的起点上,而时至今日,他所带来的现代科学精神和态度还影响着厦大、影响着厦门。
    坐在廖家别墅的小院里,本报记者访问廖家后人廖永明(右)。
    廖永明夫妇(左)与廖永晹夫妇(右),他们住在廖家别墅里。
    廖家别墅位于鼓浪屿漳州路44号,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
    林梦海(左)和妹妹林梦如,是林语堂二哥的后代。(本组摄影/苏媛)
    文/本报记者 年月
    10岁时到厦门鼓浪屿
    他人生中的不少成就都萌芽于寻源中学
    如今歌声袅袅的厦门演艺职业学院就是在养元小学的旧址上建立的,“我和林语堂不仅是亲戚,而且还是校友,我们先后就读于养元小学。”林语堂妻子廖翠凤的侄子、88岁的廖永明手指红砖白瓦,颤巍巍地说。
    其实,当那位名叫和乐的10岁男童登上鼓浪屿时,廖永明还没出生呢。1905年,和乐坐了三天的船,从漳州平和坂仔来到了鼓浪屿,入读养元小学。13岁时,和乐升入了寻源中学,这所中学与养元小学隔壁。
    中文、地理、算术、地质学、英文,这些学科在和乐读来都是“太容易了”,以至于他经常跑到码头上看来往的船只。4年后,他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寻源中学,“因为有个傻瓜比我用功,他考第一名”。毕业时,和乐改名语堂。
    当那位重视分数的“傻瓜”在死读书时,林语堂在做什么呢?今天,当追寻林语堂的人生足迹时,我们惊讶地发现,他的许多重要成就实际上早就萌芽于寻源中学。
    那时,他迷上了苏东坡的作品,而且已经看了一半的《史记》。而30多年后的1947年,他出版了代表作之一《苏东坡传》。
    那时,他觉得《康熙字典》的部首查字法真是没有道理,一定可以研究出一个比较好的查字法。1972年,他举77岁高龄编撰、出版了《当代汉英词典》,这部词典被他本人视为写作生涯的“造极”之作。出版时正值“文革”、两岸隔绝之际,但因其词典的权威性、实用性,大陆当即影印内部发行,供广大外事人员使用。
    那时,他对鼓浪屿码头上的小轮船很着迷,尤其是船上的蒸汽引擎,此后,他一看见机器就非常喜欢。在出版《苏东坡传》的同一年,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中文打字机。
    ……
    现在,寻源中学的旧址上出现的学校,是厦门音乐学校。站在音乐学校的四楼,与之毗邻的廖家别墅一览无余。近百年前的1912年,在寻源中学的最后一个傍晚,17岁的林语堂坐在宿舍,望着窗外。他是否望见了廖家别墅,是否预想到他的人生将与廖家紧紧相连?
    24岁时娶回厦门新娘
    新娘房就在漳州路44号的廖家别墅
    兴许是机缘巧合,出生于漳州的林语堂在厦门的故居,竟是鼓浪屿漳州路44号。
    位于漳州路44号的廖家别墅,建于19世纪50年代,实际上是林语堂老丈人的豪宅,只是因为别墅里的其中一间是林语堂与廖翠凤的洞房,而无可争议地成为除平和坂仔、台湾阳明山之外的第三处林语堂故居。
    林语堂最初爱的女人并不是廖翠凤,这已不是什么秘密了。寻源中学毕业后,林语堂前往上海圣约翰大学念书,在那里,他喜欢上了来自鼓浪屿的美人陈锦端,嫌贫爱富的陈父为了阻止女儿嫁入寒门,把隔壁开钱庄的廖家的女儿翠凤介绍给了林语堂,彼时的翠凤说了一句日后被女儿林太乙誉为“历史性”的话:“没钱不要紧。”林廖二人由此开始了57年的美满婚姻。
    尽管故居已标明是危房,但楼上楼下还是住了不少廖家后代,连抗战期间到廖家当佣人的老阿婆也还住在一楼。我们从屋前找到屋后,七拐八绕才找到了廖永明的家。我们之所以这么迫切地想见到廖永明,除了因为他现在住的卧室就是当年林廖二人的洞房外,还因为他是廖家后代中最年长的,接触林语堂的机会显然会比其他人多。
    而事实上,林廖二人结婚时,廖永明才四个月大,关于这场婚礼的细节,他更多地是从父辈的口中获得。1919年8月9日,在鼓浪屿的教堂里,24岁林语堂与廖翠凤举行婚礼,三天后,林语堂便携着廖翠凤远赴美国留学了。等他们再次步入廖家别墅时已是7年后的1926年。
    林语堂的洞房有25平方米,就设在廖家别墅前厅右侧的厢房里,如今住着的是廖永明和他的老伴。上世纪80年代,廖永明从外地调回厦大任教授,他由此住进了林语堂那冷寂了五六十年的洞房,当时,洞房里只剩下林廖二人的婚床,廖永明就把婚床藏进了一楼。
    在把钥匙插进锁孔时,廖永明说他从不让外人来看这张床,怕把床看坏了,而让我们看纯属破例,“连他的女儿们都没看过这张床”。经过三道门后,林语堂的婚床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借着灯光,我们看到了宽阔的床板和精致的镂花,并忍不住用力摇摇看——纹丝不动。
    故居门前有两位小伙子正在写生,他们说选择林语堂故居作为写生的对象,是因为觉得林语堂故居有文化底蕴。这两位小伙子来自厦大艺术学院,他们是否知道厦大文科的现代科学精神,最早就是来自于自己正极力描摹的故居的主人呢?
    31岁出任厦大文科主任
    他把半个北大搬到厦大
    如果林语堂遭北洋军阀通缉时不躲进林可胜医生的家中,他会在1926年回到厦大出任文科主任吗?
    历史总是存在某种巧合。当年,厦大校长林文庆想办国学院时,他那当医生的儿子林可胜的家中正藏着学贯中西的林语堂。于是,林可胜向父亲举荐了林语堂,而回报桑梓的愿望已在这位“藏匿者”的心中扎根已久。林语堂回到了阔别14年的第二故乡——厦门。
    没想他一转身,一批大师便接踵而至,有文学家鲁迅、国学家沈兼士、古史专家顾颉刚、语言学家罗常培、哲学家张颐、中西交通史家张星烺、考古学家陈万里、编辑家孙伏园和作家章川岛,等等。
    这批名家的主体是北大的“语丝派”与北大的“现代评论派”,他们的到来,让厦大文科盛况非凡,“一时颇有北大南迁的景象”。最直接的说法是“他把半个北大搬到厦大”。
    1926年10月10日,厦大国学研究院成立,林语堂出任总秘书长,又一个巧合是,这一天正好是他的31岁生日。厦大国学院是继北大国学门、清华国学院之后、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仅有的4所国学专门研究机构之一,成立8天,即提出了10个研究选题,并计划出版10部专著,其中有鲁迅的《古小说钩沉》和《六朝唐代造象》,林语堂的《汉代方音考》和《七种疑年录统编》。国学院还有一个重大计划,就是编纂《中国图书志》,这是一部包括春秋、地理、医学、金石等十三类书目的洋洋巨著。
    当然,林语堂最终没能在厦大实现他的上述抱负,1927年3月,林语堂离开厦大。离开的原因,普遍的说法有两种:一是经费拮据,二是人事关系复杂。
    但今天,深究这些原因似乎没什么必要了,许多研究者共同的看法,是他所带来的现代科学精神和态度,现在依然影响着厦大。
    2006年12月22日,厦大国学研究院挂牌复办,出生于福建的理学家朱熹成为研究主题,这与林语堂当年所倡导的国学研究须注重地方调查是一脉相承的。国学院院务委员、学术委员朱水涌说:“林语堂所提倡的以西方分析精神来研究国学,即便到今日还是先进的,学术研究就该高度综合又高度细致。”
    当走访厦大校史展览馆时,记者发现林语堂的照片要比鲁迅等人大得多,按中国人的普遍思维,难道这样做是为了突显其重要性?
    小图为幼年时(约6岁)的林语堂。
    (供图/林梦海 林梦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2:搜寻大师生命里的“厦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