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氏古谱谱序作者及谱序中出现的名人简介
赖氏古谱谱序作者及谱序中出现的名人简介武宁苏安恒简介
苏安恒(705前后),冀州武邑人,习艺馆内教、赠谏议大夫。所著有《请则天皇后复位于皇子》《上武后疏》,见[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三十七。(苏姓兰字辈)
苏安恆,冀州武邑人也。博学,尤明《周礼》及《春秋左氏传》。大足元年,投匭上疏曰:
陛下钦圣皇之顾托,受嗣子之推让,应天顺人,二十年矣。岂不思虞舜褰裳,周公复辟,良以大禹至圣,成王既长,推位让国,其道备焉!故舜之于禹,是其族亲;旦举成王,不离叔父。且族亲何如子之爱?叔父何如母之恩?今太子孝敬是崇,春秋既壮,若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之隧!陛下年德既尊,宝位将倦,机务殷重,浩荡心神,何不禅位东宫,自怡圣体!
臣闻自昔明王之孝理天下者,不见二姓而俱王也。当今梁、定、河内、建昌诸王等,承陛下之廕覆,并得封王,臣恐千秋万岁之后,于事非便,臣请黜为公侯,任以闲简。
臣又闻陛下有二十余孙,今无尺土之封,此非长久之计也。臣请四面都督府及要冲州郡,分土而王之。纵今年尚幼小,未娴养人之术,请择立师傅,成其孝敬之道,将以夹辅周室,籓屏皇家,使累叶重光,飨祀不辍,斯为美矣,岂不大哉!
疏奏,则天召见,赐食慰谕而遣之。长安二年,又上疏曰:
忠臣不顺时而取宠,烈士不惜死而偷生。故君道不明者,忠臣之过欤!臣道不轨者,烈士之过欤!昔者先皇晏驾,留其顾托,将以万机殷广,令陛下兼知其事。虽唐尧、虞舜居其位,而共工、驩兜在其间,陛下骨肉之恩阻,陛下子母之爱忘。臣谓圣情以运祚将丧,极斯大节;天下谓陛下微弱李氏,贪天之功。何以年在耄倦,而不能复子明辟,使忠言莫进,奸佞成朋,夷狄纷扰,屠害黎庶!陛下虽纳隍轸念,亦罔能救此生灵。
臣闻天下者,神尧、文武之天下也。昔有隋失驭,小人道长,群雄骇鹿,四海瞻乌。皇唐亲事戎旃,凤翔参野,削平宇县,龙践宸极。歃血为盟,指河为誓,非李氏不王,非功臣不封。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氏旧基。故《诗》曰:“惟鹊有巢,唯鸠居之。”此言虽小,可以喻大。陛下自坤生德,乘乾作主,岂不以上符天意,下顺人心!东宫昔在谅阴,相王又非长子,陛下恐宗祀中绝,所以应其讴歌。当今太子追回,年德俱盛,陛下贪其宝位而忘母子深恩。臣闻京邑翼翼,四方取则。陛下蔽太子之元良,枉太子之神器,何以教天下母慈子孝!焉能使天下移风易俗焉?惟陛下思之,将何圣颜以见唐家宗庙?将何诰命以谒大帝坟陵?陛下何故日夜积忧,不知钟鸣漏尽?臣愚以天意人事,还归李家。陛下虽安天位,殊不知物极则反,器满则倾。故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此之谓也。陛下不如高揖机务,自恬圣躬,命史臣以书之,令乐府以歌之,斯亦太平之盛事也!
臣闻见过不谏,非忠臣也;畏死不言,非勇士也。臣何惜一朝之命,而不安万乘之国哉!故曰:苟利国家,虽死可矣!愿陛下稍辍万机,详臣愚见。陛下若以臣为忠,则从谏如流,择是而用;若以臣为不忠,则斩取臣头,以令天下。
疏奏不纳。明年,御史大夫魏元忠为张易之兄弟所构,安恆又抗疏申理之曰:
臣闻明王有含天下之量,有济天下之心,能进天下之善,除天下之恶。若为君王而不行此四者,则当神冤鬼怒,阴错阳乱,欲使国家荣泰,其可得乎!陛下革命之初,勤于庶政,亲总万机,博采谋猷,傍求俊乂,故海内以陛下为纳谏之主矣!暮年已来,怠于政教,谗邪结党,水火成灾,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故四海之内,以陛下为受佞之主矣!当今邪正莫辩,诉讼含冤,岂陛下昔是而今非,盖居安忘危之失也!
臣窃见御史大夫、检校太子右庶子、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魏元忠,廉直有闻,位居宰辅。履忠正之基者,用元忠为龟镜;践邪佞之路者,嫉元忠若仇雠。麟台监张易之兄弟,在身无德,于国无功,不逾数年,遂极隆贵。自当饮冰怀惧,酌水思清,夙夜兢兢,以答恩造。不谓溪壑其志,豺狼其心,欲指鹿而献马,先害忠而损善;将斯乱代之法,污我明君之朝。自元忠下狱,臣见长安城内,街谈巷议,皆以陛下委任奸宄,斥逐贤良,以元忠必无不顺之言,以易之必有交乱之意,相逢偶语,人心不安。虽有忠臣烈士,空抚髀于私室。而钳口不敢言者,皆惧易之等威权,恐无辜而受戮,亦徒虚死耳!
今贼虏强盛,征敛烦重,以臣言之,万姓不胜其弊。况又闻陛下纵逸谗慝,禁锢良善,赏刑失中,则遐迩生变。臣恐四夷因之,则窥觇得失,以为边郡之患;百姓因之,即结聚义兵,以除君侧之恶。复恐逐鹿之党,叩关而至;乱阶之徒,从中相应;争锋于硃雀门内,问鼎于大明殿前,陛下将何事以谢之?复何方以御之?臣今为陛下计,安百姓之心者,莫若收雷电之威,解元忠之网,复其爵位,君臣如初,则天下幸甚!陛下好生恶杀,纵不能斩佞臣头以塞人望,臣请夺其荣宠,翦其羽翼,无使权柄在手,骄横日滋。专国倍于穰侯,回天过于左悺,则社稷危矣,惟陛下图之!
臣本微贱,不识元忠、易之,岂此可亲而彼可疏?但恐谗邪长而忠臣绝!伏愿陛下暂垂天鉴,察臣此心,即微臣朝志得行,夕死无恨!
疏奏,易之等大怒,欲遣刺客杀之。赖正谏大夫硃敬则、凤阁舍人桓彦范、著作郎魏知古等保护以免。
安恆,神龙初为集艺馆内教。节愍太子之杀武三思也,或言安恆预其谋,遂下狱死。睿宗即位,知其冤,下制曰:“故苏安恆,文学基身,鲠直成操,往年抗疏,忠谠可嘉。属回邪擅构,奄从非命,兴言轸悼,用恻于怀。宜赠宠章,式旌徽烈,可赠谏议大夫。”时又有俞文俊、王求礼,亦以直言见称。
高孝基简介——富机智幽默 有“知人之鉴”
高构(公元539—611年),字孝基,北海(治今山东昌乐西)人。《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一把高孝基列入“河南高氏”(北魏时是娄氏改姓高氏)。高孝基性格幽默,智谋过人,有辨才,好读书。历任北齐河南王参军、徐州司马、兰陵、平原二郡太守。北齐亡后,北周武帝宇文泰任用为许州司马。隋高祖(文帝)杨坚登基后,高孝基改任冀州司马,后升任比部侍郎,又转到民部,素以断案准确著称,受到文帝的赏识,改任雍州司马,一年后又回京任吏部侍郎。后因事被免职。炀帝即位后,重新起用孝基担任吏部侍郎。当时在吏部任职的,多因不称职被免官,唯有孝基受到广泛的赞扬。尤其是受到吏部尚书牛弘的器重。孝基在吏部任职,负责选拔推荐官员。隋唐两代不少名臣最初都是由他举荐任职的,如唐太宗时的名相杜如晦、房玄龄、高士廉等。所以人们称颂高孝基有“知人之鉴”。孝基因年老多病退职后,牛弘每当选用官员,都要先派人去征求孝基的意见。河东薛道基是当时有名的才子,但是写的文章都要先请孝基审阅批改后才定稿。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高孝基去世,享年72。(见《北史》、《隋书》《高构传》)
吴澄简介——元代理学家吴澄
吴澄(公元1249年—1333年),字幼清,江西崇仁咸口人。因其寓舍乃数间茅屋,元朝侍御史程钜夫题书“草庐”,故学者称他为草庐先生。他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
吴澄自幼聪敏非凡,又勤奋好学。“三岁颖悟日发,教之古诗,随口成诵。五岁,日受千余言,夜读书至旦”。母亲怕他过度劳累,常常撤去灯火,令其休息。可他一俟母寝后,便复燃灯攻读。他九岁时“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后来虽常举进士不中,却毫不灰心,仍刻苦于寒窗,终于成为文笔出众、才学超群的才子。
吴澄的才华惊动了行省椽(官职名)元明善。此人素以文学自负,有意与吴澄比试高下。他提出许多有关《易》、《诗》、《书》和《春秋》的深奥问题加以考问,吴澄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对答如流。元明善不禁佩服得五体投地,叹曰:“与吴先生言,如探渊海。”遂拜吴澄为师。
吴澄虽满腹经纶,声誉远播,但他不求功名,不求入仕,几度被荐入朝,又几度辞归乡里。对此,其母曾有所责备,他却坦率地向老人陈述了自己的想法:“为了安天下,虽不仕官,以言济世而不朽。”
吴澄的抱负在“以诗书安天下”,他长期授业教育,成效卓著。治学有方,授课得法,乃其所长,并为后人所仰。他授课时,对学生“各因其材质,反复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因此,“与郡邑之所经由,士大夫皆迎请执业,而四方之士不惮数千里,蹑屐负籍来学山中者,常不下千数百人。”
为了“诗书安天下”,他博览群书,精通经传,著书立说。写有《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会修《英宗实录》。他校定经传,“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条归记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他撰写的二篇著作《学基》、《学统》,“使人知学之本,与为学之序”。此外,还校定了《皇极经世书》,又校正《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及《八阵图》、《葬书》等。程钜夫曾请置吴澄的著书于国子监,以供朝廷和学者研究学问之用。
吴澄的学术基本内容是继承宋代的理学。其理论折衷于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之间,而终归接近于朱熹的学说。他认为“理在气中,原不相离”;而“理”是“气”的主宰。认为为学至要在于“心”,“学必以德性为本”,并推崇朱熹的“格物”、“诚意”之说。
吴澄为人厚道,处世忠实。他生于公元1249年,死于1333年,享年八十五岁。死后朝廷赠官为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为临川郡公,谥文正。(晓林)
罗汝芳简介——罗汝芳[明](一五一五至一五八八)字惟德,学业者称为近溪先生,江西南城人。嘉靖二十三年(一五四四)进士,仕至云南大参。小楷有钟瑶笔法。《书史会要》——罗汝芳 进士 理学家
罗汝芳(公元1515——1588年),字惟德,号近溪。泅石溪人 (今天井源乡罗坊村)为明代著名学者、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嘉靖进士,历任太湖知县、宁国知府,官至参政。他一生深人下层,宣讲哲理,教化士民,以发人"良知"和济人急难闻名于世。其学虽源于理学,但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正宗教条,提倡用"赤子良心"、"不学不虑"去"体仁",持见新奇,颇有创见,一扫宋明理学迂谨之腐气,故被誉为明末清初黄遵宪、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思想家的先驱。
嘉靖十九年(1540),罗汝芳拜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颜钧为师,尽受其学,得壬良泰州学派真传。翌年,进京会试,闻其父病重,不试而归。此后,退居故乡十年。在这段时间,他四处游访,考察社会,探究学问。并在从姑山创办"从姑山房",接纳四方学子,从事讲学活动。
嘉靖三十二年(1553),罗汝芳进士及第,授太湖(今安徽太湖)知县。在任上立乡约,访讲规,召集诸生讲学,公事多在讲席上办理。两年后,朝廷提升他为刑部山东司主事。嘉靖四十一年(1562),出任宁国(府治今安徽宣城)知府。他为政重教化,以讲会、乡约为治,又主持修缮径县、南陵、太平等县的城池,政绩裴然。嘉靖四十四年(1565),因父丧回南城守制。
万历元年(1573),罗汝芳守制期满,复为朝廷起用,补东昌(府治今山东聊城)知府。他治理东昌有如宁国,末满三月,即令士民大为叹服。不久,改官云南道巡田副使,分守永昌。上任之后,即着手整治昆明堤,疏浚滇池,兴修水利,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很大便利。万历五年(1577),罗汝芳官拜左参政。不久,因事迸京。应邀至城外广慧寺讲学,朝中人士纷纷前往听讲,引起了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的不满,勃他"事毕不行潜住京师,摇憾朝廷,夹乱名实",被罢官归里。万历十六年(1588)九月二日卒,享年七十四岁。
罗汝芳一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理学思想方面。青年时代,他受到了明朝程、朱学派理学家薛垣的影响,认为"万起万灭"的私心杂念长久以来就困扰着自己,必须把它除去。于是,便在寺中闭关静坐,在几上置水一杯,镜子一面,要便自己的心像水一样静,镜一样平,久之,遂成重病。其父授之以王阳明《传习录》,使他领会了"致良知"的学说,其病方愈。后来,罗汝芳赴南昌会试,师事颜钧。颜钧认为,人的天赋道德观念是永远不会抿灭的,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时刻保有着它,人只要发扬这种道德观念就可以了。因此,人们的道德修养根本不必从"制欲"人手。罗汝芳听后,如醒酌灌顶,完全接受了这种"制欲非体仁"论,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学观点。罗汝芳反对朱烹、王阳明等人所倡导的以省、察、克、治为基本手段,以"制欲"为基本内容的道德修养方式,并认为这是与孔孟之道相违背的。
罗汝芳认为,"大道只在自身",人的目视、耳听、饮茶、吃饭、早起、夜寐、相对、问答,以至弹子的转动,肌肤的痛感,无一不是这个"道"的作用和表现。只要具备了一个肉体的形躯,就有了做圣人的条件。他主张拟不学为学",《以不虑为虑",不学不虑,就可以造就"良知良能。。在他看来,人的良知是永远不会眠灭的,不以修炼而增,也不以不修炼而减,圣愚的差别只在于"觉"与"迷"之间,因而成圣、成贤简直是容易非常。
罗汝芳非常热衷于讲学,善于把玄妙、平易的讲演表达出来,为广大平民所接受。即使是不通文墨之人,俄顷之间,也能令其心境开明。他出任太湖知县,颁布讲规,召集诸生研习经文,"公事多决于讲座"。出守宁国,同样召诸生会文讲学,并兴建了志学书院、水西书院等一批讲学场所。京都入翻时,礼部尚书徐阶,集两司郡县候选吏人,大会济灵宫,聘汝芳讲习,听者数千人,无不动容铭心。入滇五载,罗汝芳虽然年愈花甲,讲学热情依然不减,昆明五华书院和春梅书院就是他讲学的重要场所。致仕以后,他仍然壮志落落,愤然率弟子游金陵、福建、浙江、湖厂等地,频频讲学集会,继续阐扬泰州学派的思想。这一切,说明罗汝芳是泰州学派学术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为泰州学派理学思想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罗汝芳还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同情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比如,他在太湖知县任上,有兄弟为争遗产来投诉,他闻之家境艰难,"汝芳对之泣,民亦泣,讼乃止"。又创开元会,罪囚亦令听讲。他以传统道德融于真情,动容感化,从而化解民事纠纷。他在做宁国知府时,集诸生会文讲学,让诉讼者在讲坛上咖跌静坐,触目观心,以此判案,并把政府的库藏馈赠给他们。这种情况,在封建官吏申是绝无仅有的。然而,作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这种从赤子之心出发救贫恤难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明代中叶,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当时,我国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掘起,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正宗教条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罗汝芳的"赤子之心"说和"制欲非体仁"论,便体现了这一时代的要求。他的理学思想,不仅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否定封建伦理道德的作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