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翡翠 发表于 2007-11-14 15:25:10

-客家人-

客家人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还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中原是客家人的根,也是中华民族的根。相传人类始祖伏羲就在河南沁阳市西北的太行山南麓,与女娲结合,才有人类的息息相传。伏羲还在此结绳为网,进行渔猎,发明农业,尝遍百草,发明中药,因而称为神农氏。伏羲还被称为文化创造神,传说他坐在一座方坛上,听了八方的乐音,便画出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卦的符号,并能“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发明原始的象形文字符号,所以又称伏羲为人文始祖。河南省的代称为“豫”,“豫”由“予”“象”组成,这恐怕与我们人类老祖先于此发明象形文字符号有关。古语有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因此,不只是客家人的事业有“豫”则立,不豫则废;而且中华民族的事业也是如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