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公知多少
第一位大伯公2006-02-23 11:42:52
2006-2-21 14:34:58
作者:黄尧
“大伯”本来是华人对非亲属的一种普通尊称,例如“叔叔”“伯伯”这类的称呼,“大伯”当然比“大叔”更有敬意,加上一个恭敬的“公”字,就顺口地叫成“大伯公”了。
“五属之侨凡有所获,不自以为功,而归功于大伯公。”
这是槟榔屿市区外沿海岸的一角上,有个名叫“海珠屿”的地方,建有一个庙,庙中有一块壁碑,碑中有的几句话。
先应该知道的,马来亚第一位的“大伯公”,即是槟榔屿第一个上岸的华人。大伯公,这个神灵的名称,不属于任何那种宗教,即他是各式各样神灵中的“独立人士”似的;但是,大伯公受人敬拜的信仰力量,在南洋却很普遍,因此,南洋到处有大伯公庙,也听到各处都以膜拜大伯公为习俗;人们一感到有什么困难时,即刻会想到他,说出“去求求大伯公吧”;因此,变成在人们的心灵上,大伯公是有不可思议的保护力量,既不若女性造型的观世音菩萨来得柔和,也不若青龙在的手的关公来得威灵显赫,因有这样的玄妙,大伯公在这里人民间的心中,自有他的另一种威信,能够顺和地适应人心;所以,南洋的老老小小男男女女,都要敬拜这位不属任何宗教的“大伯公”了。
大家已经知道,莱特上校在1786年8月10日,到这个一片尽是原始森林的槟榔屿荒岛来开辟时,想不到荒岛上已有58个渔民先他在此;这58个渔人中,至少有3个华人早已在这里了,一个是姓张,一个是姓丘和一个是姓马。
先要说的是第一个姓张的,他的名字叫理。有句成语曰“申张公理”,好像为大伯公的精神先作了一个注释;大伯公的能成为神灵,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人们“申张公理”。
张理,是广东的大埔人,在18世纪中叶的乾隆十年间,偕了同乡人丘兆祥,另一位福建永定人的马福春,一起坐了帆船南来,莱特到槟榔屿的1786年是乾隆五十一年,那么,这3位最早到槟榔屿的华人,至少较莱特早到槟岛有40年。
他们3位是结拜兄弟,张理是大哥,正兆祥是二哥,马福春是三弟。张理是知文识字的,可能在中国原是一位教师;丘兆祥传说是铁工;马福春是煅炭的。他们3人情谊很深,一同飘洋过海到了这个荒岛,帆船就泊在“海珠屿”的海边,踏上这块土地的一角,就成了“大伯公庙”的起建处,也成了大伯公神灵的发源地。
他们3人踏上荒岛,当然无书可教,无铁可打,无炭可烧,只能变成原始生活的鲁滨逊,很自然地成了渔民;58个渔民初见莱特时,他们3人中有丘马在其中,他们比莱特上校早登槟榔屿确是事实。
张理一直住在海珠屿,而丘二哥和马三弟就在附近地方找生活,他们常常欢聚,虽然身在荒岛,可是情逾骨肉;丘马二人忽然好几天不见张理,就一同到海珠屿来探访;到了海珠屿,只见他已在石岩之中坐化了。丘马2人就将他安葬在石岩的旁边,用非常敬诚的礼来祭祀他。后来,丘马2人也去世了,这时,来到槟榔屿开荒的华人,也渐渐的多了,丘马的同乡们把他俩也安葬在张理坟墓的左右,而这个荒岛上,一片榛莽,没有宗教可依,没有庙宇可拜,人们一有恐惧忧虑,无处祈求,但华人对神道的迷信心理是有传统观念的,加上荒岛上瘴烟特重,疫疠易生,这些初集槟榔屿的华人们,对张丘马三人的义气很钦慕,就开始用敬仰的心来膜拜他们,祈求他们的的神灵保护。
事实的需要性,符合了观念上的应验,自然而然地尊称他们。“大伯”本来是华人对非亲属的一种普通尊称,例如“叔叔”“伯伯”这类的称呼,“大伯”当然比“大叔”更有敬意,加上一个恭敬的“公”字,就顺口地叫成“大伯公”,而无形中变为专有所指的神性名称了。
据许云樵教授在马来亚丛谈中说:“经过许多研究的专家为认大伯公,就是中国的“土地公”,理由有3:㈠南洋各地奉杞大伯公的庙,叫做福德祠,中国的土地庙也叫福德祠。㈡土地公是到处必有的,而且一个地方有好几间土地堂,不比城隍庙,一县只能有一座,大伯公庙也是如此。在星加坡只有一座城隍庙(在柏城街),却有十几间大伯公庙,可是并没有一间土地庙。㈢广东客家称土地公为“伯公”,这里的大伯公性质和土地公相同,祗是名称上多一个“大”字而已。
大伯公的“大”字,都以为是尊崇他的意思,其实“伯公”二字固然是从客家话来的,但这个“大”字,可不是中国话,原来是马来话称“神”叫做Datoh一字的缩称toh的译音。大约最初马来人称“伯公”(土地)为Datoh Pekong,华人发音不正,唤作大伯公。伯公两字是客话,因此学者认为是客人从广东带来的,客家人南来,最早都是开矿的矿工,矿工是要冒犯土地的,掘地、翻土、都是使土地公不安的,因此非得拜他不可,最初拜他时很简陋,正像中国乡下的土地堂,和鸡棚一般大小的都有,后来有些积蓄便在他们聚居的地方,建造一座堂皇的福德祠来祀奉他。……”
(二之一)
光华日报.2006/02/21
http://www.kwongwah.com.my/kwy...
==============================================================================
第一位大伯公 (下)
2006-03-02 11:48:49
2006-2-28 14:46:22
作者:黄尧
现在流行的“大伯公”画像,都是穿汉人明代服装的,右手执了如意杖,左手还握着一锭元宝,白发白眉白胡鬓,倒很有华人在此刻苦勤劳一生,到了老年,有了钱财,自然稳坐如意,大有为南洋“头家”们写照的样子;至少也写透了华人的心理,怪不得大伯公的神灵,能成为这里千家万户膜拜的偶像了。
在海珠屿初拜张、丘、马3位成为大伯公时,也一定是很简陋的,有似土地堂一般,到了1799年正是清代的嘉庆四年,槟榔屿开埠14年后,才正式建庙,立起碑文来的。
这3位金兰兄弟的大伯公,是在莱特上校到槟岛后不久就去世的,事实上,他们3位在1745年间到槟,而莱特是1786年到槟的,他们已在岛上有41年之久了。以他们南下到槟的年龄,正在青年或壮年间,到了莱特开辟槟岛时,已到老年之境;所以莱特开埠之久,他们3位就先后去世了。
后来到1801年,有客家人陈春生,得到政府的允许,免费领得了现在大伯公街的大伯公庙的地,筑成福德祠大伯公庙,地的面积有6996方尺,就将海珠屿的大伯公庙为正宫,因为当时还没有公路,去朝拜的人交通不便,所以要在市区有个行宫的庙。
当年,新加坡总督金文泰,曾做过香港总督,所以懂得华语和华人的风俗,听到海珠屿的“风水”好,他到槟城巡察时,特地去访看一番,所以,大伯公与总督也是很有缘的。
在1902年,领事张弼士太仆,自己出1万两银,用“大伯公”名义捐助中国黄河水灾的灾民,曾上表请封,因为张弼士与张理是同宗,所以在表中,还称大伯公为“嗣伯祖父”,那时正是光绪二十八年,朝廷居然还赏下一品红顶花翎,正使大伯公的冠带,又多来一个红顶子;如张理当初为了不甘满统治而亡命出海,一定会不喜欢这个红顶子帽的。
现在流行的“大伯公”画像,都是穿汉人明代服装的,右手执了如意杖,左手还握着一锭元宝,白发白眉白胡鬓,倒很有华人在此刻苦勤劳一生,到了老年,有了钱财,自然稳坐如意,大有为南洋“头家”们写照的样子;至少也写透了华人的心理,怪不得大伯公的神灵,能成为这里千家万户膜拜的偶像了。
巴素博士说过一句:“大伯公只是华人先驱者的象徵”,倒是很恰当的。
海珠屿大伯公庙的地,是在1834年9月5日,由法国人布朗以550的代价,卖给客家人李春生的,庙地有1垅35方尺,共计43595方尺,到了1856年5月20日,李春生又转卖给洪丁贵、满阿布、罗廉法、胡瑞发、李谷人、黄阿声、陈添、翁阿阳等,只收450元。
到清代道道年间,还有一个和尚,法名叫“西滨”的,曾在海珠屿的大伯公庙留下,日夜祀奉大伯公,一直到咸丰初年才圆寂,也附葬在大伯公墓的下面;墓碑上写着“盛丰四年立”,该是1854年间了。他怎么会奉祀起这位并非属于佛教中的神道来的呢?这位西滨法师一定对大伯公的精神,有特别的敬仰,所以会留庙诚心礼奉到圆寂,使各种神灵中“独立人士”的大伯公,也会感到奇怪吧?
到现在还存在,留在海珠屿庙前有一个石刻香炉,已被树根盘缠着,说来有近200年的历史了,上面刻有“乾隆壬子口六甲弟子李赐答谢,葭月吉立”等字,查乾隆壬子是公元的1792年,证明张、丘、马三位中,至少张理已在那年以前去世的。莱特上校到槟岛是1786年,而李赐献这个石香炉是在1792年,那么,张理他们一定是在莱特开辟槟榔屿后6年内去世了的。至于“六甲弟子”,是马六甲人或六十岁花甲者都没有关系,不过,为什么称“子弟”?是自称为“佛门弟子”,或对张理有某一种的“弟子”关系?因为也有人指张理是帮会的头子;假如确实有这种关系,那么可以明白他所以出亡南下的原因了。
照 Bookworm(译名为“书蠹”)的所撰“过去的槟榔屿”(Penang in the Past)中《莱特着手开辟荒岛》一则中说:“当是时也,槟榔屿尚属一片荒土,无希望可言,莱特氏遂以开辟之艰钜自任 ,务使巩固赡足而后已,当占据之初,除少数华人外,人迹罕至,内地林莽塞道,尤见荒凉………。”可以想像得出,当时张理等3人飘到了海珠屿上岸,共同生活,一直到莱特在关仔角升旗,宣布占领槟岛时为止,这3位大伯公,实在在原始森林的槟榔屿中足足做了40年的鲁滨逊,后人尊他们为“大伯公”,确是一件美事,如能进一步更尊敬他们开发的精神,用来勉励人们刻苦奋斗,开创生活事业,那么岂不是更有意义了。
光华日报.2006/02/28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11-27 16:35 编辑 ] 大伯公庙烟火传至怡保: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11-27 16:37 编辑 ] 原海珠屿大伯公庙卫星图: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11-5 15:41 编辑 ] 原海珠屿大伯公庙-巫中英文说明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11-6 09:59 编辑 ]
海珠和怡保大伯公庙庙长合照
海珠和怡保大伯公庙庙长合照-25November2007霹雳大埔同乡会43周年晚会上合照
http://peraktaipu.org/media/penangipohdabagongmiaochang.wmv
http://peraktaipu.org/media/penangipohdabagongmiaochang.wmv[/url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11-27 17:07 编辑 ]
百年公德被南邦-望海大伯公庙纪事
建于1819(?)的新加坡大伯公庙:
http://www.charyong.org.sg/chinese/images/book7.gif
http://www.charyong.org.sg/chinese/showart.asp?art_id=24&cat_id=8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8-2-19 19:07 编辑 ]
王琛发的blog-从槟榔屿客家乡会的节日祭祀看客家乡会的历史存在意义
http://www.yagm.com.cn/xzblog/u/wsfmlxy/archives/2008/1417.html.........
也各自有各自组织族人祭祀大伯公的日期,如此就制造了嘉应、增龙、惠州、大埔、永定五属会馆各自对自身的原籍的地缘认同印象;二是他们之间也由于祭祀庆典的日子互相错开,又通过“海珠屿大伯公庙董事会”年年共同活动,如此就允许了各属的成员在认同自身的原籍之外,也同时在脑海里反复深化了对“客家人”的认识,而且对这个比原籍的概念概括性更大的非地域民系概念加深了认同;三是关帝的信仰和庆典的民族性,是超越地域与民系的,又是不可能只限某会馆或客家人会在自己的圈子膜拜和举行庆典,因此,对相同神明的共同信仰除了是承载与传播了共同的价值系统,各地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同一天举行祭祀活动,又足于让客家人以及非客家人都看到双方相同的信仰与文化渊源,有利于巩固客家人对全民族的认同。
....
其实,这三种层次的认同能和谐的结合,也不是一开始就完成的,而是走过了帮派斗争的苦海,方才形成共识。大伯公的神话是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演变方才定型的,其定型前的历史过程,正反映了早期的反复转折。据之前1851年任槟城警察总监的Vaughan记载,地方上曾传说张理是永定人,来自嘉应人的说法则另有传说大伯公叫“李妹记”;大伯公庙在20世纪前的文物碑记,捐款人虽然是增城客家人领头,但里头的广州府人更多;那时正好也是客家人群体各自拉拢其他势力甚至外族互相械斗的时代,福建人也曾为了大伯公及庙地的主权与客人发生纠纷。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初,北马至霹雳的客家人士结束自我纷争之后,经济势力极强大的少数社群更需要共同信仰促进团结,至领导华社的南洋首富兼清廷总领事张弼士证诸族谱,指张理为他本人的嗣伯公,大伯公已被描绘成比英殖更早的开港者,加强了张弼士代表清廷领导华社的声望与神话渊源。从神话学的观点看,客家夫子教书传播文化、客家铁匠制造生产工具、客家炭工提供家家户户的炉具,正是藉传说去强调这里有个完整社区,主权属于客家人。到1909年左右,原本曾经有过主权纷争的槟城海珠屿大伯公庙由惠州、嘉应、大埔、永定、增城五属客家人共同管理,已成不争之实。近数十年来亦由于帮群及籍贯之偏见消弭,加上传媒不论张、丘、马籍贯的一再报导,客人信仰传说已经逐渐演化成整个华人社会接受的神话,变成诠释华人对槟城历史主权的一种“图腾”。17
.....
古晋大伯公庙
古晋大伯公庙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2802&pid=616715&page=1&extra=page%3D1#pid61671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