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vudik 发表于 2007-10-1 21:32:41

闽南文读音来自客家话?

闽南话文读音跟客家话文读音有几乎相同的历史来源(详见后述)。
客家话文读使用量相当多,闽南话文读相当完备,
所以闽南话读诗词、文言文,客家人一定觉得十分容易听懂,比广州话容易百倍!
全国各地的方言中,梅县话很接近闽南话的文读,但不能说闽南文读音来自客家话。
而客家人听平日的闽南口语,那就很“吴侬软语”了。
其实,闽南话最有特点的就是来自浙江的吴楚层次的语音词汇上,
闽南白话音是最典型的古代吴语继承者,而客家话则为古代中原汉语的继承者。
当然,血统上则未必,就如北方人血统未必比南方人更纯正一样。
根据科学研究,福建人是南方人中y基因、某线粒体等父系基因最接近古代汉族的。

[ 本帖最后由 huangvudik 于 2007-10-1 21:58 编辑 ]

huangvudik 发表于 2007-10-1 21:53:02

大约是唐宋之间,汉人经由赣南进入闽西南,40%留在闽西,60%继续迁移到闽南。
因为闽西南尚为化外之地,所以当地汉语就是搀杂少量畲族先民语言的中原正宗,这里权且称为“闽西古语”。
闽南话则早已形成,是一种夹杂部分闽越土语(也是今日畲语底层)的“吴侬软语”(古代汉化的吴语)。
但是文读音只限于读书人才熟悉,所以闽南口语是和中原正音很有差异的。
由于大量涌入操中原正音的客籍移民(跟客家先民同源),入乡随俗,大多客籍移民也熟悉闽南白话,
又因为福建文教在两宋时期异常发达,举国闻名,福建人才和龙眼、荔枝同为福建“特产”!
最终中原正音和闽地土语 双语融合,闽南话连口语也都文白交杂。

宋元之间,闽西大量外迁,粤东粤北于是广布“闽西古语”,而且“宁买厅,不卖声”,语音保持稳定。
而闽西则继续受到北来移民影响,导致-p-t-k-m归并消失,尖团不分。。。比广东的“闽西古语”更加接近明清官话,与周围的闽南话、潮州话、江西话、闽北话等形成明显反差。

[ 本帖最后由 huangvudik 于 2007-10-1 21:57 编辑 ]

天天樂 发表于 2007-10-1 22:19:56

以今時個人除了自身之方言,尚須學習普通話來看;對照閩南話白、文二讀之情況,似可推斷閩南話之文讀,即是學習當時的「官話」。

奇怪乎?何以客家話並無類似閩南話如此大量文白二讀之情況,而閩南話之文讀音又與客家話如此之接近?!

huangvudik 发表于 2007-10-27 22:03:32

我对客粤比闽语在语音表层更接近官话的推测是:
粤北,早已有汉人和土著民族混居,除了土著语和较纯的汉语外,还杂交出亦土亦汉的各种粤北土语。北来移民)在这一带要么被同化,要么待不长久就继续南迁。这一批继续南迁的北来移民就形成共同记忆,史称“珠玑巷移民”。
此时的珠三角,汉人比粤北更少,只在一些市镇通行一些比粤北土话更土语的汉语方言。珠玑巷移民人数众多,很快就后来居上、反客为主,将原先那些汉人聚居的市镇方言给几乎取代了,珠三角开始通行一种很接近南宋官话的广州话,并借助广州省城的经济政治影响力和西江的水运之便,扩散到桂东南。
北来移民除了翻越南岭暂居粤北之外,还有很多翻阅武夷山脉,进入尚属于化外之地但远离战火的闽西南,一部分与畲族先民和原先少量的汉人混杂,一部分继续南迁到闽南,由于闽南早已属于汉地,汉人也主导社会,客家先民只能入乡随俗,但闽南人听客家人的语音很接近闽南读书音,所以客家人并未受到排斥,反而导致闽南口语夹杂更多的文读音。经过长期相处,闽西南的汉人畲人融合成客家人。由于人多地少,客家人(此时尚未得名,权且以客称之)开始走出“桃花源”,他们共同的记忆是“宁化石壁”这个客家祖地。客家移民沿着汀江-梅江-韩江水系,继续迁往粤东北,由于也属人烟稀少的化外之地,客家话成了当地方言。由于民系已经形成,又是官腔的代表,继续迁往韩江的,很多都能顽强保持客家本色,被潮汕人同化的不会太多,导致潮州府几乎每个县都有客家人。过了更久,粤东北的客家人(还是权且以客称之)又出现人多地少的压力,于是少部分人迁移到粤北,在很多地方再次反客为主,更多人迁往生活环境不错的珠三角地区和西江流域,但早来的“珠玑巷移民”早已落地生根,文化自豪感较强,而客家人也有较强的文化认同(都是源自宋代官腔),粤语客语不同的形成过程,让彼此难容。长期的土客之争导致“客家”意识产生,“客家人”终于得名,争斗的结果是不愿入乡随俗的客家人退出珠三角,折返粤东的在惠州等地继续发展,也向原乡带回客家意识,“客家”终于成为粤东闽西赣南民系的正式称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闽南文读音来自客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