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民族分布
武平民族分布武平人口大多数为汉族,少数民族很少。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和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境内少数民族都只有蒙古族、苗族、满族、水族各1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汉族人口288957人,占全县人口的99.996%。少数民族人口11人,占全县人口的0.004%。其中蒙古族5人,高山族4人,壮族1人,侗族1人。分别居住在平川、岩前二个镇和中赤、象洞、武东3个乡。
此外,1987年全县历史上属于畲族的雷、钟、蓝三姓人口5961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6%(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人建国后被当成了汉族。1987年武平县人民政府已向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报告,请求认定他们的畲族身份。省人民政府已经同意,只待国家民委批复)。
蓝、钟、雷三姓人口分布表
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但文献记载中称畲族为“畲人”,意思指在山里搭棚而住的人。 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馀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
畲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自已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
畲族分布的地区属于东南丘陵地带,境内山岭重叠,海拔都在五百到一千五百米;溪流回绕,短而急湍;地近海洋,气候温和湿润。冬季虽比较寒冷,但霜期很短。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农产品以稻谷、红薯、麦子、油菜、豆类、烟叶、土豆为主。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是畲族人民主要经济收入之一。木材积蓄量很大,树木种类很多,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土特产非常丰富,有茶叶、油茶、纸、笋干、花生、苎麻、香菇、樟脑、松油和名贵的药材等。福建、浙江的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山区的矿藏也非常丰富,有煤、铁、金、铜、明矾、石墨、石膏、硫磺、滑石、云母石、瓷土以及其他多种有色金属。
对畲族来源说法不一。有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武陵蛮说、“南蛮”后裔说和古越人后裔说。西元7世纪,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被称为“蛮”、“蛮僚”等。南宋末年,14世纪起,部分迁到闽东、浙南等山区。明、清时期大量出现在闽东、浙南等地山区。
畲族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约有人口三十三万。畲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他们信仰鬼神,崇拜祖先。
畲族有许多大型的歌节,如二月二,三月三,七月七等。歌者常常要连续演唱几天几夜。在山间劳动中也常以歌对话,人人皆唱。此曲是人们用来消除工作的疲劳,欢庆丰收。
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大 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那就是“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徵著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徵著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徵著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徵著凤鸣。已婚妇女一般头戴“凤冠”。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块圆银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关于凤凰装有个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 。成婚时帝后给女儿戴上凤冠,穿上镶著珠宝的凤衣,祝福她象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三公主有了儿女后,也把女儿打扮得象凤凰一样。当女儿出嫁时,凤凰从广东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送给她做嫁衣。从此,畲家女便穿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称为“凤凰”。因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时是不下跪的。
直转自:畲族网http://www.shezu.net/666/dispbbs.asp?boardID=20&ID=4360&page=2
[ 本帖最后由 火德 于 2007-9-30 14:49 编辑 ] “少数民族人口11人,占全县人口的0.004%。”
——这是以前武平县是“纯客家县”的根据。目前仍是汉族占95%以上,按学界客家占95%以上即为“纯客家县”的标准,武平仍属“纯客家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