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德 发表于 2007-9-27 13:53:28

从汉化畲族与畲化汉族谈畲汉之辨

从汉化畲族与畲化汉族谈畲汉之辨
      蓝万清                                 

我,蓝万清,是畲族人吗。我族属是畲族吗。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成为畲族,也就是说成为畲族人的规定性是什么,确定这个规定性的依据是什么。或者用另一说法,即畲族与汉族之辨的底线是什么。
一般而言,人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那么畲族与汉族区别也有生物学和社会学上意义的不同,人都是社会的人,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人们更重视他的社会文化性。陈寅恪《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相信:圣人“有教无类”说,并于《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详论北朝汉人与胡人的分别在文化,而不在种族,并提出了民族大融合大迁徙时期民族关系的标准,即民族划分的根据和识别的理由是在文化。教化是文化最主要的内容,教育是涵化的重要表现和方式。欧美发达国家出现大批的“香蕉人”,黄皮肤、黑头发华人,但不会汉语、更丧失华夏民族任何习俗和心理,如香蕉一般,只有外表的黄色,而无黄种人文化传统,接受西方文明教育,以白种人价值为标准,试问此类人是华人吗,按陈寅恪的标准,他们是非外人莫属了。
胡汉之别在文化,华夷之辨非种族,什么样的文化差异足以改变民族成份,涵化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才能改变族籍,在汉族的汪洋大海中,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畲族,涵化程度相当深了,那畲族之所以成为畲族的那部分是什么,或者说畲族之所以成为畲族的核心是什么,畲族长期存在的根本是什么。有人以为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或者是民族认同感,但是每个人的民族心理状态会因各种外界因素而改变,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变化更是不可捉摸的,因此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可以作为民族文化代表的事物,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个事物代表畲族固有的意义,在畲族文化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既可以作为畲族文化的象征,也是畲族的符号,那就是畲族的姓氏。
在畲族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中,姓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畲族的姓氏,就没有畲族,也就没有畲族的一切,畲族文化传统决定了畲族不可能离开传说四大姓氏,现实中畲族不能没有蓝、雷、钟三姓,姓氏对于畲族具有匾?南笳饕庖澹?梢运殿醋逍帐暇褪穷醋宓拇?恚?词诡醋逦幕?丫?ナВ?挥斜A纛醋逍帐希?弑该褡骞餐?睦硭刂剩?腥项醋逦幕?囊庖澹?褪强梢运邓?穷醋澹?庠谙质瞪缁嶂新偶?幌剩?夯?醋宓拿褡逡馐度匀淮嬖冢??潜A糇抛约旱男帐希?笳髯蓬醋迳?娴男帐弦廊淮嬖冢?踔量梢杂杀A粜帐细葱嗣褡逦幕??陨?械挠烫?司尤唤?ナЯ饲О倌甑南2?从镏匦禄指雌鹄吹钠婕#?透?颐瞧羰尽?lt;SPAN lang=EN-US>
关于畲族盘、蓝、雷、钟四姓氏的来源,据何光岳《百越源流史》、《南蛮源流史》考证:畲族蓝氏源于以种植蓝靛、染蓝衣的古人,他们以习惯于穿蓝衣而得名;雷氏是古羌人一支,又称俚人、里人,以雷为姓,深居山林的雷人,与一部分瑶族结合,成为畲族的雷姓;钟,古与重通用,东夷的重人娶了畲族女子为妻,融入畲族。但畲族人有自己的说法,即与畲族普遍流传的盘瓠传说相关联的,在所有的文献、传说、祖图、文物、山歌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中,都有盘、蓝、雷、钟四姓氏的痕迹。目前,民族地区保留蓝、雷、钟三大姓,至于盘姓去向,畲族人有自己的种种传说,笔者以为瑶族的盘姓,可视为畲族的老大哥,参考拙作《畲族盘姓去向探讨》(载《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畲族姓氏传统具有非常深厚民族心理基础,在农村实行族内婚,其基础也是各姓氏之间的通婚,以维护民族内部的团结,笔者在《关于福州市畲族婚姻形式及其子女姓氏选择的探讨》(载《福建民族》1997年第3期)中有所论述,与其说畲族的族内婚是保持畲族生存前提,不如说是畲族的姓氏构成了畲族大厦不倒的支柱,保留畲族姓氏的汉化畲族是畲族存在的一个底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国市场逐渐形成,畲族的涵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作为具有理性、思维、人文的人类,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民族并不单纯听命于自然、社会的选择,而是有所作为、有所进步、有所选择,如何选择?或许从畲族与汉族关系上,从历史上汉族同化于畲族的进程中,从姓氏上探讨畲化汉族问题,对于我们思考、选择畲族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修于清光绪二十七年的颖川《钟氏支谱》载:“福宁府属,妇人皆裹脚,其不裹脚者,则髻上加流苏,或加冠,有高及尺余者,即衣服亦与平民稍殊,以为此当时高辛所赐也,初不知外人转因此目为畲,近日妇人为装饰者,不独蓝雷二姓,渐延及十余姓”。在钟姓族谱中,记载穿着畲族服饰者,应有钟姓,即所有畲族姓氏都着自己的民族服饰,至于向畲族学习的那十余姓则不明,但他们从心理上接受畲族文化,认同民族传统习俗则是共同的,可视为畲化的汉族。凌纯声《畲族图腾文化的研究》所载《同源娘姓歌》,除盘、蓝、雷、钟姓外,还有周、林、吴、千、刘、张、羊、王、宋、世、章、米、爱、曹、方、康十六个姓,凌氏以为:“内容芜杂,文义不甚明了”。笔者《从畲歌的条变谈〈诗经〉及古代民歌的重章复沓》(未刊稿)阐述对于此民歌的看法:这是以姓氏为题的畲歌条变,目的是为了应付对歌的场面,没有明确意思,只要音韵合辙就可以了,不计内容合适与否,否则,畲族三天三夜连续对歌就不可想象。这十六个姓氏不能算为畲族的姓氏或畲化汉族的姓氏。那么是否畲族只有传说的四姓或现实的三姓,回答是否定的,畲族可以有其他汉族姓氏,在社会进化、融合过程中,畲族往往同化汉族姓氏,成为自己的新成员。
傅衣凌先生《福建畲姓考》考证出畲族姓氏有:陈、黄、李、吴、谢、刘、邱、罗、晏、许、张、余、袁、聂、辜、章、何等17个姓氏,如何解释畲族姓氏的复杂繁多,傅先生以为是:“汉化结果”,“与汉人往来之频繁如是,自多沾染华风,改用汉姓”。此结论与事实不符,从历史、传说和现实考察,说明畲族姓氏的多样化是与汉人频繁交往中产生的,不是汉族同化畲族,而是畲族同化了汉人。闽粤赣交界区最原始的居民是蓝、雷、钟畲族,当时“五岭最东,为交广襟喉,地多瘴,”外来移民“与人杂居,颇受其害”(刘铎修《江西通志》卷四十八,《舆地略••风俗•南安府》)。最初的居民必然与畲民接触,互相混化,作为土著的畲民,习知当地风物、地理、气候、环境、地势,凭借主人地位,在接受移民的文化同时,也同化一些汉人,使他们改变习俗,闽西客家妇女也曾盘发为髻,系红绳,插银簪,左衽上衣、衣襟、衣领、袖口缀着花边,裤子宽松,银系腰裙,绣有花,喜庆时节,胫挂银镯,据说“打扮起来活象少数民族”(王增能《汀州府是历史上的畲族之地》,载《闽西文丛》1984年第2期)。客家的山歌也受到畲族的影响,与畲歌具有相当多共性,潮州人称唱山歌为“逗畲歌”。但畲族同化汉族,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姓氏,仍保留有汉族固有的姓氏,至今福建、广东各地地名仍然保留些许的痕迹:漳平郭畲,上杭高畲,武平洪畲、苏畲,长汀葛畲,龙岩颜畲、郭畲、杨家畲、小高畲、大高畲,清流赖畲、林畲,连城卢畲,南平曹畲,广东省海丰罗,平远黄畲,大埔黄畲、彭畲等。这些地名并非都与畲族有关,但似乎也暗示畲族姓氏的复杂多样,汉族同化于畲族的文化习俗,但没有采用畲族姓氏。
畲族族谱、祖图、敕书、开山公据等民间文献均言: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为乡导官由海道来闽,至连江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焉。这里将李姓列为畲族的五大姓之一,现今闽东、浙南仍有大量李姓畲族,在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文成县畲族卷》中,有篇文章《山哈也有李姓》道出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孤苦伶仃的汉族少年李新有,无衣无食,遇到畲族女子蓝之彩,拜堂成亲,养了三个崽,他们都会畲语,连李新有也学会畲语,代代相传,越来越旺,文成县的一些李姓人,就成为正式的山哈了。还有吴杨等姓成为畲族的姓氏,福安市的吴姓就是吴姓汉族娶畲女为妻,接受畲族文化薰陶,成为畲族一支。这种民族的交融是经历多次婚姻关系才最后确定的,明嘉靖年间曾有吴氏娶蓝姓女子为妻,隆庆年间吴姓再娶雷氏女子为妻,经过几代磨合,吴氏才成为畲族的一员。福安杨姓畲族也有与李氏、吴氏畲族相似的传说:杨姓汉族的第3个儿子,为避官府的迫害,到钟姓畲民家里避难,钟氏畲族认他做干儿子。起居饮食和畲家人相同,娶畲女为妻,所生子女皆讲畲语,唱畲歌,还获得一份家财田产,按畲族的风俗习惯办事,后代称杨三仔为杨三公。潘洋村所藏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修篡《关西杨氏宗谱》的《自志序》载:至杨文公迁居五斗生子李生公,娶比雷氏,滥叨钟姓,深隐衡门,沁水自乐,无怀葛天。每逢岁时,伏腊之祀。且以钟姓为始祖,竟置杨氏而弗顾。这些后裔痛心疾首,不想继续当少数民族了,“合族商议,寻绎旧咸归杨氏,续绍源流”。17世纪中叶被畲化的杨姓在经历了180年后,根据民族生存优势已经不利于畲族的形势,决定于20世纪初恢复自己原先始祖杨姓。长期与畲族联姻,畲化程度很深了,仍保持了畲族的语言和生活习惯,成为杨姓畲族。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中仍不时见到,多是汉族子女随畲族母姓改为畲族,在得到少数民族各种升学、就业的优惠照顾后,重新恢复原来的汉族姓氏。目前,汉族畲化现象并没有停止,个别地方表现相当强烈。罗源县福湖村是畲汉两族居住的,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关系密切,畲族通晓当地方言,汉族也能讲非常流利的畲语,还会唱畲歌,两族通婚,互为婿媳,抱养孩子也相当普遍,汉族的黄、林、张姓占全村人口的十分之一,他们穿上畲族服饰,真是畲汉莫辨。从全局来看,畲族汉化程度和深度越来越强烈,但在个别畲族文化占优势的地方,畲化同化了汉族,黄、林、张氏就是接受畲族文化影响的例证。
在畲族与汉族之间有一个缓冲地带,即畲化汉族与汉化畲族。汉化畲族就是保持传统蓝、雷、钟姓氏,并通过姓氏来表现出民族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当然,并非所有蓝、雷、钟姓都是畲族,汉族也有这三个姓氏。畲化汉族就是保持汉族姓氏,丧失汉族文化特征,同化于畲族,风俗习惯、信仰崇拜、行为方式、生产生活同于畲族。畲族之所以成为畲族的底线是:畲化汉族和汉化畲族。如果取消了畲化汉族的底线,所有想成为畲族的汉族姓氏都可以通过各种合法的、不合法手段,通过合情、不合情方式,成为畲族,这等于取消了畲汉之别、民族之界,在汉族汪洋大海中,宣布畲族不成为畲族的命运,等待畲族的只有加速灭亡了。如果取消汉化畲族的底线,就不承认畲族三大姓氏的意义,否认民族心理状态的存在,实际上,摧毁畲汉之间的壁垒,畲族同胞自己也从来没有这么狭隘过,也不会自毁长城的。
在闽东仍保留着比较纯粹的畲族文化和种族,其他地方多数畲族同胞则保留畲族姓氏和心理,不失畲族本质,畲化汉族除了历史上的十多姓外,至今在闽东、浙南的李、吴、杨,也不失畲族族籍。没有畲族姓氏,完全汉化,丧失畲族文化特质的人,重新要求自己的畲族族别,多是母方是畲族,母亲保留畲族姓氏,仅在血缘上保留一些畲族血统,丧失了任何畲族文化意义和象征,更谈不上有什么畲族心理状态,更改民族成份只是为了获得民族政策的实际利益,早在十多年以前,国家民委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于1990年与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联合发出《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指出:凡采取搞假报告、假证明和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准许更改民族成份的,一经发现应立即纠正,因骗改民族成份而享受招干、招工、升学以及其他优惠待遇的,应予以取消。对于钻政策空子的人予以严厉的处罚。近十几年来,民族成份更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民族政策得到很好落实,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措施得到执行,广大群众得到了现实的利益,受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畲化汉族扩大化,畲族姓氏泛滥化的说法,都是不能为人所接受的,尤其是不能为广大畲族群众所接受;将汉化畲族排斥畲族以外,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蓝、雷、钟姓本身就代表着畲族其及民族心态。任何超越畲化汉族和汉化畲族的说法和做法,在心理上是浮躁的,在态度上是傲慢的,在话语上是霸权的,在学术上是非理性的,在理论上是教条的,在实践上是反动的。只能使个别投机取巧者、唯利是图者、急功尽利者获得一点点的蝇头小利,却让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畲族同胞不再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值得警惕。

转自:http://www.sanhak.cn/666/dispbbs.asp?boardID=16&ID=985&page=2

火德 发表于 2007-9-27 14:02:10

1、“在畲族文化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既可以作为畲族文化的象征,也是畲族的符号,那就是畲族的姓氏。”
2、“汉化畲族就是保持传统蓝、雷、钟姓氏,并通过姓氏来表现出民族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当然,并非所有蓝、雷、钟姓都是畲族,汉族也有这三个姓氏。”
3、“傅衣凌先生《福建畲姓考》考证出畲族姓氏有:陈、黄、李、吴、谢、刘、邱、罗、晏、许、张、余、袁、聂、辜、章、何等17个姓氏,如何解释畲族姓氏的复杂繁多,傅先生以为是:‘汉化结果’,‘与汉人往来之频繁如是,自多沾染华风,改用汉姓’。”
4、“畲族之所以成为畲族的底线是:畲化汉族和汉化畲族。如果取消了畲化汉族的底线,所有想成为畲族的汉族姓氏都可以通过各种合法的、不合法手段,通过合情、不合情方式,成为畲族,这等于取消了畲汉之别、民族之界,在汉族汪洋大海中,宣布畲族不成为畲族的命运,等待畲族的只有加速灭亡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汉化畲族与畲化汉族谈畲汉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