涯系客家人8 发表于 2007-9-26 20:02:50

山中田园诗,梅县客家情(图文演绎)

山中田园诗,梅县客家情


(图文演绎)
转载自: 郑泽国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engzeguo


按语:想表现出梅县客家精神风貌,字里行间总觉得乏力。所幸在《新摄影》网站上找到了三位梅州籍的摄影家:综艺之光、利山和林中,看到他们的作品,甚为欣喜。正因为他们有着对自己家乡最深刻的理解、最诚挚的情感,艺术家定格的画面才会如此的真实和细腻。我们尝试借助本土艺术家的审美眼光,带领大家体味梅县的田园诗画。在此,我们对三位摄影家表示崇高的敬意。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利,梅县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碧玉;温婉、秀丽。是造物遗落在山坳里的珍珠;明媚、清纯。直到几条高速的逐渐开通,才慢慢撩开她的面纱,把她本真,淳朴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梅县最美的是什么?
是山吗?阴那山虽葱茏却不及黄山的雄奇。
是水吗?梅江的水虽清澈也不及九寨的瑰丽…….
梅县最美的,应该是客家人,是铸造了山中“世外桃源”的客家文化。

    千余年前,客家的祖先都是名门贵裔,为了躲避政敌的迫害,带领亲眷,衣冠南下,在穷乡僻壤之地开荒屯田,建设家园。曾经饱读诗书的名士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起了真正的逸隐生活,也一直保留“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如今,在层层叠叠、修饬整齐的梯田茶园上,在首尾相连、鳞次栉比的客家围屋间,还依稀能领略到沉淀在泥土气息里淡淡的书卷味儿。
http://s4.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lr

梅县客家

    梅州在古代以盛产梅树而称为“梅花乡”,唐宋时当地更有“十里梅花”景象。梅县的得名,源自于此。梅县东镇潮塘村还留存有一株宋代古梅:“潮塘宫粉”,可能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原木古梅。
    古梅粉萼重瓣、馨香秀逸,就像是艰苦卓绝、儒雅刚强的客家人,默默地抗衡着千百年来的风刀霜剑,没有或改一点风骨和颜色。
    叶帅曾有一首咏梅诗:“心如铁石总温柔,玉骨姗姗几世修”。他一生所展示的,不就是这透在骨子里的内敛和超然吗?
http://s5.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ls
据历史记载:两晋至唐宋时期,延续不断的战乱、饥荒,使得中原的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到闽、粤、赣地区。进而 “一枝散五叶”,再扩散至川、桂、港、台、东南亚等各地。由于地势平坦,水草丰饶的平原已有原居民居住,他们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依山就势,兴建家园。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这些移民被当地官府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这就是“客家”称谓的由来。
http://s12.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lz摄影:综艺之光
http://s1.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m0摄影:综艺之光

   客家文化承传于黄河流域的儒家思想,是汉文化下属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一种文化枝干。 “耕读为本”、“学而优则仕”,是客家人根深蒂固的信念。梅县地区
山多田少,粮食不足,客家男子必须出外谋生,读书识字成了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在外地事业有成的客家人,往往不吝巨资回家乡助教办学。使得一代代的客家后裔,崇文尚学,蔚然成风。到元末明初,嘉应州(即现在的梅州地区)不但成为客家人集散中心,也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
http://s8.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lv摄影:综艺之光
谈及客家,不得不说的是客家女。
  客家女是汉族女性中独特的一类。她们的纯朴、勤劳和贤惠以及惊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孕育并支撑起了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光绪嘉应州志礼俗卷》中载:“州俗土脊民贫,山多田少。男子谋生,各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多任之妇人。故乡村妇女:耕田、采樵、织麻、缝纫、中馈之事,无不为之。”      相传南宋末帝在逃亡途中,在梅县地域,被一群上山砍柴的客家妇女所救,南宋皇帝便赐封客家女性死后为“孺人”。本应是五品知府以上官员夫人死后的称谓,给予了故后的普通客家女性,可见客家女自古享有的社会地位。http://s9.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lw摄影:综艺之光
http://s10.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lx摄影:综艺之光
是山涧的清泉客家女子在崎岖蜿蜒的山陵野地中涓滴不断的延续着一个不老的传奇。



地方汉剧里的白娘子,感觉就是客家女的化身,美丽善良而真挚,带着些悲情的色彩。http://s11.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ly摄影:综艺之光


    隐忍、顺从的客家的女子爱用山歌表达自己的情愫。    梅县客家山歌是中原文化与梅州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山歌也随着传播繁衍,山歌词富含诗词的语境,研究家们声称其具有“国风”和“吴歌”的遗韵。
http://s2.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m1客家山歌剧摄影:综艺之光



   “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    一句简单的唱词,说的是客家人热情好客的习俗。    是用一团和气,来化解当地土著居民的敌意?还是久居山野,有与人交往的心理渴求?我觉得客家人的坦诚与热情更多地来自于儒家思想“仁义治天下”的意识表现。    一个和善的笑脸,一份好心的帮助…….    在任何付出都需要等值回报的城市中,最难得这样真诚的情谊。
http://s3.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m2摄影:利山
http://s4.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m3摄影:利山http://s5.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m4摄影:利山
客家酿酒,客家石磨豆腐
都是梅县人待客的佳肴。





[ 本帖最后由 涯系客家人8 于 2007-9-26 20:15 编辑 ]

涯系客家人8 发表于 2007-9-26 20:10:21

梅县风物


    围龙屋是客家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围龙屋门前都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主体建筑中,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摘录)

    客家人聚族而居,以便于抵御外敌和野兽。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里面包罗了各种生活设施,几乎是个小型的社区。据我有个在围龙屋长大的朋友介绍,住在围龙屋冬暖夏凉,通风良好,蛮舒适的。

    在梅县南口镇侨乡村,还完好的保存着33座始建于清末民初的客家围屋群。

http://s9.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m8
http://s10.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m9摄影:综艺之光
围龙屋的形状有圆形、八角形、半圆形,梅县的围龙屋是方形的。

http://s9.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mk摄影:利山
无论哪种形式,围屋的精神都是团结在一起,和谐的、紧密的。
每个家庭比邻守望,相互扶持;延续千年的文明与传统。


http://s10.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ml摄影:综艺之光
荫庇着每一个居民的温馨与融洽。
http://s11.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mm摄影:秋森
    叹为观止的是那一排镂空的竹叶,细小的枝节上,舒展着有着渐变色调的绿叶子。经历了近百年风雨的刷洗,依然栩栩如生。这样的工艺是否来自于佛山石湾的陶雕艺术呢?

http://s12.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mn摄影:秋森
http://s1.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mo摄影:秋森
看不尽的浮雕 缕空雕、梁雕、斗拱雕花......建造自己的家园,谁不是运足匠心?楹联、牌匾......抒发的是气韵,承载的是风雅。
http://s2.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mp
摄影:秋森
浓重的乡土情结和叶落归根的思想,使得许多在海外创业发展的客家人纷纷回乡买地置业。 梅县白宫富良美村的联芳楼,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是回流的华侨带着外国洋式建筑的相片,加入客家围屋的特色而建。地方色彩中融合了异国建筑元素,成了一道“中西合璧”的风景。
http://s5.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mshttp://s3.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mq
    联芳楼围屋的正面是三个耸立的钟楼式大门,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户顶端,都饰以动物和花草浮雕,钟楼上端有狮子滚球、双龙夺宝、雄鹰展翅、天使临门雕像、和一些罗马风格的装饰纹样。饶有趣味的是,这些西方雕饰的下面,遽然是东方的双龙戏珠。
http://s4.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mr

于细微处的用意雕琢,是经得起品味的雍容。和中国绝大多数的乡村一样,梅县青壮的男子们都出去大山的外面发展,围屋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http://s6.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mt摄影:林中http://s7.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mu 摄影:综艺之光
孩子们也象弄堂里的穿堂风,迅速地蹿高,很快地走到围屋的外边。

先辈伐木垦荒,筑坝造田留下的祖业,总还是需要人耕种。http://s10.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mx
摄影:林中http://s11.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my    摄影:综艺之光

客家人选择较低缓的山地开垦梯田,并修渠筑坡,引水浇灌。在层层山脉间罗列出阡陌纵横的田园诗画。

篱舍相望,鸡犬相闻 ,谁说世外桃源一定在水边?

http://s2.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n1
摄影:综艺之光
毕加索的色块,蒙德里安的构图在秋天的画布上收获着一年的辛劳与喜悦。http://s3.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n2
摄影:佚名
不知道每一双望眼,
是否都能收获到一双还乡的行踵。

http://s5.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n4http://s6.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n5 摄影:综艺之光
梅县素有水果之乡的美誉。

十月,又到了红柿,金柚上市的时节。

http://s8.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n7 摄影:综艺之光 正月,如能留在梅县,过一个客家人的春节。
http://s7.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n6

烧烟架,耍火龙
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http://s10.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n9摄影:利山尽管,城市的建设在各地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http://s9.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n8摄影:利山但是,因为群山的屏蔽
梅县还没有多少钢筋水泥的硬伤。
围龙屋上岁月的陈迹
被云雾烘托得像一幅水墨山水,
静谧中透着隽永、雅致。
http://s11.album.sina.com.cn/pic_3/53925132020016na摄影:综艺之光
每一个清晨的到来旭日都给山峦、屋顶,林杪、枝头,披上嫣红的霞光。像杯陈年普洱的茶色
梅县这杯茶要用清冽的泉水平和的心情慢慢的,细细的去品味。




[ 本帖最后由 涯系客家人8 于 2007-9-26 20:25 编辑 ]

涯系客家人8 发表于 2007-9-26 20:15:49

感觉还不错转来给大家看看

[ 本帖最后由 涯系客家人8 于 2007-9-26 20:24 编辑 ]

level 发表于 2007-9-27 00:04:54

显示不了图片!:L :L

粤东客家 发表于 2007-9-27 09:06:42

我这里有完整版.楼主动作真快,我昨天下午才从郑老师手里发过来的这些图文资料就上传了.呵呵.
http://www.gdmxta.com/bbs/2007-9/26/15423714516.html
http://www.cnhakka.com/bbs/read-htm-tid-25138-fpage-0-toread--page-1.html

粤东客家 发表于 2007-9-27 15:23:49

http://www.tianya.cn/new/tianyacity/Content.asp?idItem=329&idArticle=65143&page_num=1&idWriter=0&Key=0
天涯广东也把这篇当成聚焦

粤东客家 发表于 2007-9-28 22:16:25

广东南方发展论坛也有:http://bbs.southcn.com/forum/index3.php?forumname=guangdongjinshen&job=view&topicid=273046

粤东客家 发表于 2007-9-30 10:26:15

新华网-城市论坛-游山玩水板块: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47596448

涯系客家人8 发表于 2007-10-11 21:40:10

怎么会这样? 我看的时候有图片啊

书童 发表于 2007-10-16 10:55:28

图片挂了......可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中田园诗,梅县客家情(图文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