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汾客家 转自chuqingshui 的博客
chuqingshui□撰文/潇湘晨报记者薛小林 摄影/潇湘晨报记者李林冬
2007年1月8日晚8点17分,我们的车行驶在桃坑乡往茶陵县城的山上。山下不远处散布着点点灯光。这就是我们白天瞥见的客家民居。
这些客家民居白天闯入视野中的影像,依然在头脑里:方形的两层小土房,黄底中带有红色,甚至橙红,靠在屋外的一捆捆柴火。从一块标有XB063/23的碑牌起,开始起伏的道路两旁就出现这样的建筑,和山间的丹霞一样引人注目。
间或有些看上去就知道是废弃了的土房。越来越崎岖的山道。茂密的树林。直到被当地人称做“圩”的乡政府所在地,仍可见到一些土房,夹杂在砖房中间。政府门前一座过去是祠堂的大宅子,水泥块掉落处露出土墙来。
桃坑乡政府的工作人员用“上来”这个词,描述我们的到来。
茶陵县桃坑乡,位于罗霄山脉的茫茫群山之中,居有上万客家人。大汾村是该乡东北面的一个村子,“翻过那个高山,就到江西了”。
1.“茶陵话一个星期就学会了,我的话,他们很难听懂”
因为通往村中的简易公路被挖断,1月9日上午,我们到达一个叫“邺坑”的村子后,只得步行。
下车后,面前是一块新整的平地。新推的斜土堆下,可看见一路上所见的那种客家土屋的残墙。据说当地正在修建一个大型水库,乡政府所在地要搬到这个地方。水库建成后,山间位置较低的客家村落将成为一片汪洋。
生于1985年的向导曾莹莹,西南政法大学学生,就出生在我们要去的那个5里外的村子。
她告诉我们,去县城上高中时,茶陵话“一个星期就学会了”,但“他们听我的话很难听懂”。曾还介绍,和另一个乡湖口交界的东江村说茶陵话,邻近的夏乐村,既会说客家话又会说茶陵话,再往桃坑方向就都讲客家话了。有一次她去广东惠州,发现居然能用家乡话和当地人交流,“性情也相似”。
一路上,曾喜欢跟我们讲客家的习俗,比如一种叫“酿豆腐”的菜肴,是用糯米粉做主料,拌上蒜苗、猪油、鸡汤(不能放水),包到油炸豆腐里面去,然后蒸吃。哪户人家来了客人,进门先端给对方一盆洗脸水,饭前洗手,饭后又端上一盆洗脸水。
漫山的树木和竹子。风吹得叶子沙沙响。路下溪谷边的稻田,长满杂草,只隐约看得出轮廓,看来已经多年没耕种了。
一路上遇到几个凉亭,墙也是客家房子那种土墙,据说从前赶集还在里面卖过茶水,今已废弃。
曾说,小时候和姐姐妹妹在小河里摸鱼,对着水里照长长的头发。那时候“桃坑的女孩子不喜欢嫁到茶陵去”,做工的时候一个人给大家唱客家的山歌,是不用做工的。
2.一姓李的人家有几十间房子
大汾村在一个狭长的山间,山上成片长着竹子和杉木。
到达这里后,我们在村口看到一间拆剩的“闲屋”,正屋已用做菜园,只剩下一线不到人高的土墙做篱笆。屋檐下和当头的墙上,都露出很显眼的竹孔。
57岁的李定华称,竹子是建房时放进去的,当地人建的屋上都有。我们在隔壁看到的一家土房,大门外还有一扇栅门,栅门上面有一栅窗,门下面分别压着两厚厚的石块,门旁有一狗洞,屋外的墙上也有竹孔。两个竹孔分别插一根木棒,上面放了一根竹竿,挂着干鱼、兔肉等。李解释说,竹子还可做土墙的“钢筋”,这里的人建房都是用木板夹着,一层层筑土,里面会放竹子和竹块。
大汾村的客家土屋都有两层,且房间多,据我们了解,一姓李的人家有几十间房子,“可以开宾馆了”。李定华说,“必须要两层楼”,“楼上楼下放行李”,来了客人“年轻人上楼,年老的住一楼”。
可是曾莹莹的父亲何琪(曾从母姓)告诉我们,这两年新修的房子都是用火砖,不再有人建造土房子。一是两者成本差不多,再则土房“不符合潮流”。
大汾村没有闽粤赣客家中的围龙屋。从大学时期就开始关注客家文化的陈立中教授分析,可能该村先祖没有大家族式的整体迁徙,从他走过的众多湖南客家村落来看,围龙屋也不多见。
据我们的采访了解,该村确实姓氏很杂,显示当初是零星搬来。
3.把回去说成“归”,早饭说成“朝饭”
1月9日中午,59的张冬云坐在他家的土屋门前晒太阳,背后的栅窗装上了新塑胶。堂屋中央有一鲜艳、讲究的碗柜,房内的床也做得精致。张和村里的人一样,把回去说成“归”,早饭说成“朝饭”,中饭说成“昼饭”,古雅的语言中依稀可触到旧日的痕迹。
张不知道自己的祖宗从哪里搬来,只说自己的老家在“坳上”。实际上,是1里外的山窝窝里面,因为先来的客家家族“插草为标”,占据了平地的田土。
张告诉我们村里的小水电是1970年通的,高压电到了1990年代才通。他的4个儿子都打工去了,“有的六七百块(每月),有的四五百(每月)”,每人每年寄回家千把块钱。他这栋1983年修的房子,花了四五千元,“现在要加70%”,“不晓得到下面砌房子还是到这里”,村里“100个有70个下(山)去了”。
张家的隔壁,就有两栋没有人住的房子,门前长满狗尾巴草,栅窗格子里的碎塑胶片在风中舞动。
张现在患有气管炎,不能多走动。他讲起过往的生活,“职业就在山上,砍竹、砍木”,“吃在田里,用就在山上,就这两门”。过去砍竹子、木材通过村中小河放排出去,现在用车子拖。只是张现在只能坐在家门口回想。
12点22分,张的妻子、55岁的李云兰从山上挖冬笋回来了。一黑黑的塑料袋丢在地上。靠着墙脚的一捆捆柴都是她从山上扛回来的。关于客家,她显然不愿意多说。
4.“现在我们都跟茶陵街上差不多了”
66岁的李鸿铭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从福建搬来的。他家的房子原先也是在“坳上”,5里以外。李患有中风,行动不便,但他为了向我们展示家族的历史,还是进屋拿出一本手抄的族谱。
“祖先住大汾村小垅上黄犬形”,大概说的就是“坳上”。族谱上记有“佩清公:于福建上杭县嘉园洲风浪里”、“五房之始祖佩清公由福建迁徙到江西宁冈县睦村墟上寨”等内容,可看出李家的先祖是由福建搬往江西,再搬来大汾的。
李说,村中不管是福建还是广东、江西搬来的客家人,语言、风俗“基本上都差不多”。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客家婚俗的细节,新娘坐轿子到男方家门口,“有个师傅,提只鸡公,站到这里,说蛮多东西”,念叨“天地开张,吉日时良……”完后杀一只鸡,一只手提着酒壶,一只手提鸡把鸡血洒个圆圈,然后牵新娘进门拜堂。
“现在我们都跟茶陵街上差不多了”。5个儿子只有老二在家的李说。
据大汾村68岁的何家珍老人回忆,他解放后举行的婚礼就“消除了这个事”。可1月8日晚在桃坑乡湘江村,70岁的老人罗桂华却告诉我们,他和一个女孩“一起坐船去茶陵,在人家家里喝喜酒认识”后,都是按客家的习俗操办的。何分析,罗经历的可能是“四旧回潮”(1963年-1965年)时期。
1月9日下午,我们在向导曾莹莹家吃客家的米粿,请罗本亨老人唱客家山歌。村里已没有多少人会唱。因为客家的山歌开放大胆,在这个下午,罗最终没有展开他的歌喉。我们隐隐感觉到,这种曾响遍山野让一群人血脉贲张的歌谣,在这个时代,似乎已不合时宜。
除了语言,剩下的已不多。
GEOGRAPHY考订
客家源流之争
1989年,学者罗香林提出“客家系南迁士大夫”的观点,成为影响最大的客家源流学说。后来者进一步指出,客家现在的格局是在历史上的5次大规模迁徙中完成的。北方的汉人为避战乱,来到南方,和这里的土著相融合,形成具有独特方言、文化和特性的汉族民系。
相对于本地人而言,流落南方的汉人就是“客”。但是近年来也有人对“南迁”一说提出质疑。有台湾学者提出,根据现代医学的检验报告,客家人是汉化的越人后裔。学者徐怀林质疑:历史上南迁的中原人散布很广,为什么只有定居于闽粤赣交界区的人群才成为后来的客家人?他认为“客家是赣闽粤交界区本地人群,不同时期、不同距离的北方迁入者,都是被他们同化的成员”。
GEOGRAPHY对话
“湖南现在说客家话的,不会超过20万”
时间:2007年1月10日
人物:“湖湘地理”记者 陈立中(湘潭大学教授,客家研究专家)
湖湘地理:湖南客家是怎样分布的?多少客家人口?
陈立中:现在能够确认的就是湘东湘南一线。在其它地方,特别是湘西北,是不是有客家,还需要调查。整个湖南,如果说祖籍是客家的,可能有100万左右。但是现在能够说客家话的,我估计不会超过20万。
湖湘地理:不同地方的客家有区别吗?
陈立中:大同小异,差别不是太大。
湖湘地理:客家人口会不会继续减少?
陈立中:肯定会减少。很多地区能说客家话的都是中老年人,一些年轻人都不会说了。像攸县,原先那么多客家人,现在估计只有200多人说客家话了。
昨天你没感觉到客家山歌的危机吗?你问问年轻人有几个会唱山歌?但客家山歌在客家文化中是很重要的内容啊。
湖湘地理:这是不是与当地的开放程度有关系?
陈立中:当然有关系。出去的人越多,当然影响越大了。但是最大的影响可能还是来自于强势方言,毕竟客家话在当地是少数。
湖湘地理:是不是现在的生产方式变了,很多东西随之改变了。
陈立中:它应该说与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像以前祖辈的时候,他那时候唱山歌啊,请别人插田,还要专门请个人唱山歌。分田到户后,人的观念分散了,就算请人来也不一定请人来唱山歌。
湖湘地理:不是以前那样了,我们觉得它很正常,又会觉得有点可惜,有点遗憾,怎么让我们觉得不遗憾呢?
陈立中:我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时代在变,人的观念在变。我们现在能够做的就是保存文化,把这些山歌大量地搜集起来。它起到的作用有点类似于地方志,看起来没有太大的用处,若干年以后,你要了解客家的文化、历史,这就是很重要的依据。
湖湘地理:进一步的研究需不需要政府文化部门介入?
陈立中:湖南这么多地方生活着这么多客家人,不研究说不过去。客家大量居住在山区,山区开发,如旅游、小水电建设等,对客家文化形成很大冲击。本身客家文化在很多地区处于濒危状态了,再受到人为破坏,可能会很快消失。
http://chuqingshui_2004.blog.tianya.cn 湖南现在说客家话的,不会超过20万
时间:2007年1月10日
人物:“湖湘地理”记者 陈立中(湘潭大学教授,客家研究专家)
湖湘地理:湖南客家是怎样分布的?多少客家人口?
陈立中:现在能够确认的就是湘东湘南一线。在其它地方,特别是湘西北,是不是有客家,还需要调查。整个湖南,如果说祖籍是客家的,可能有100万左右。但是现在能够说客家话的,我估计不会超过20万。
湖湘地理:客家人口会不会继续减少?
陈立中:肯定会减少。很多地区能说客家话的都是中老年人,一些年轻人都不会说了。像攸县,原先那么多客家人,现在估计只有200多人说客家话了。 看看湖南,再回头看看四川、香港和台湾。
四川客家人口300万(会说客家话的100-150万)
香港客家人口100万-200万(会说客家话的30-50万)
台湾客家人口460万(会说客家话的约200万)
闽粤赣由于有大量纯客家县和客家占多数的县,客家人口与客家话人口的的数量不会象港台湘川那样相差太大。
整个中国的所谓5000多万的客家人中,大约有近1000万所谓的客家人不会说客家话。
[ 本帖最后由 火德 于 2007-8-23 14:50 编辑 ] 客家话在一个省、县消失,也就意味着这个省、县将来再也没有了客家人(客家话消失的三代内勉强还能称为客家人)。再过几代,“客家后裔”们只能象一些客家人心中向往着中原,人却已非中原人那样,虽然他们或许心中也还记念着客家原乡(“客家大本营”),人却已非客家人。
[ 本帖最后由 火德 于 2007-8-23 15:04 编辑 ] “五房之始祖佩清公由福建迁徙到江西宁冈县睦村墟上寨”等内容,可看出李家的先祖是由福建搬往江西,再搬来大汾的。
文中李鸿铭是由我村中转大汾的,距离约二十几公里,那里九几年还是做夯土的房子,风俗语言跟我们那里一样,
文中:"米粿"既仙人板,
竹子还可做土墙的“钢筋”,--------我们叫"XIANG BANG"
门旁有一狗洞,屋外的墙上也有竹孔。--------狗洞我们叫狗来(4声,音近),墙上的有竹孔是起房做支架用
“酿豆腐”是用糯米粉做主料,拌上蒜苗、猪油、鸡汤(不能放水),包到油炸豆腐里面去,然后蒸吃,------跟我家一个味
我们那里民风淳朴,非常好客,特别是茶陵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