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壹 发表于 2007-7-14 21:01:42

略谈海陆丰文化

略谈海陆丰文化

    记得中山市曾经在前两年隆重地推出过一个叫“香山文化”的概念,把中山、珠海甚至澳门这些历史上的“香山县”辖地都囊括进去。甚至还提出“香山文化”是继潮汕、广府、客家三大汉族民系文化之外的广东“第四大”文化板块。当时我就在想:其实我们的“海陆丰文化”,又何尝不是有别于广东三大主流文化版块之外的一大文化板块呢?它既有福佬文化的属性,又有客家文化的铬印,所以同样颇具特色,下面个人就来浅略地谈谈“海陆丰文化”。

    在谈论“海陆丰文化”之前,必须先确认一下海陆丰文化所包含的地域。个人觉得“海陆丰文化”的范围除了今天的汕尾市(地级)全境之外,还应该包括揭西县的五云、上砂两镇,因为这两个镇历来归属海陆丰地域,只是在1965年揭西设县的时候,才分割出去。

    整个海陆丰地区,其实都是由古海丰县演化而来。海丰县始建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广东七大古县之一。后来在清朝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分出陆丰县(之前曾在唐朝时短暂设过“安陆县”),“海陆丰”也自此得名。到了1988年海陆丰脱离惠阳地区,独立设立地级市的时候,再由海丰县分出汕尾城区,陆丰县分出陆河县,最终形成今天的海陆丰行政格局。这一片区域,先属博罗郡,后属惠州府,解放后曾被汕头专区短暂管辖过,后于80年代初又重新划回惠阳专区。不管是属于哪个管辖,千百年来都一直在同一个州府或专区里面,从来不曾分离过。这种稳定性,对于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十分有利。

    从海陆丰地区所处的地形地貌来看,它属于比较典型的南方沿海丘陵地貌,处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和潮汕平原中间。这一块土地,既沿海又靠山,因此既有海洋属性,又有山区特点。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也间接造成了“海陆丰文化”既不属于珠三角,又不属于潮汕,别树一格。

    现在言归正传,来具体谈谈“海陆丰文化”吧。“海陆丰文化”以福佬文化为主,以客家文化为辅,两者互相融合演化,互为影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海陆丰文化既具有鲜明的福佬文化特点,又带有一些客家文化的影子。

    浓郁的“海陆丰文化”孕育了彭湃、陈炯明、钟敬文、马思聪、谢非、彭士禄、丘东平等海陆名人。著名的“海陆丰农会”、“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也离不开海陆丰文化的熏陶。

    珠三角地区的人“母亲河”为珠江,潮汕人的“母亲河”为韩江、榕江,海陆丰既不属于珠江流域,也不属于韩江流域,因为海陆丰人的“母亲河”则是螺河、黄江。这是两条既不算长,也不算大的小河流,除了源头之外,它们的全流域基本都在海陆丰大地上。没有大江大河的海陆丰,自然不同于其它地区。小小的江河,流淌于山石之间,九曲十八弯,这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深深影响了海陆丰文化。

    客观的说,这片土地并谈不上很好。全区除了沿海少量的平原之外,大部分都是山连山的沿海丘陵地貌,台地、山区小平原为多,连海边都密布着不少大大小小的山峰,生存环境不像左右两边的广东两大平原那样理想。然而尽管环境是这样的恶劣,海陆丰的先民们却并没有被吓倒,而是用自己的辛勤劳作去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天空。这自然而然地造就了海陆丰人天生阔达、开拓、团结、强悍的特性。这些特点,在那些出去闯的海陆丰人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海陆丰人”在外面从来都是敢闯敢拼的“代名词”。

    海陆丰还是著名的侨乡,祖籍海陆丰的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达130多万,主要是分布在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其中在香港的海陆丰社团比较出名。在台湾,祖籍海陆丰(主要为陆河)的客家人,则是台湾500万客家人当中,总人数只次于祖籍为梅州(四县)的客家人,为台湾第二大客家族群,台湾人称之为“海陆客”。至于在东南亚,像印尼曾经盛极一时的“甲板大王”彭云鹏,他的祖籍就是在陆河县水唇镇。

    陆丰碣石的玄武山元山寺;汕尾城区的凤山妈祖庙;海丰为纪念文天祥被俘而建的“方饭亭”、纪念彭湃革命的红场、红宫;陆河的水唇墩子寨客家围龙屋,无不是海陆丰文化的著名文化标记。擂茶(咸茶)、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这些也全都是海陆丰独特的文化符号。海陆丰文化,已经形成了千百年,它根本就无需归属于别人,也不稀罕从别人身上得到认同。炫丽多姿的海陆丰文化,只归属于三百多万海陆丰人自己。1988年立市的时候,已经正式宣告,海陆丰从属于他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是惠州也不是潮汕,他从此不再从属于任何广东其它地区。海陆丰,你早已独立自主地站立起来了。

   好了,说不尽的海陆丰,道不完的海陆情,幽壹今晚就先说到这里了,下次再谈吧。(QQ:33079930)


          幽壹
2007年7月14日晚于中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略谈海陆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