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 发表于 2007-7-4 17:12:12

黄遵宪的客家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2000.2
黄遵宪的客家民俗研究
张应斌
黄遵 宪 ( 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人。曾历任驻日使馆参
赞、驻英使馆参赞、新加坡总领事、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长期的外交生
涯和世界性的文化视野,使他站到了思想界的前列。在中国封建末世
的环境中,他在政治、诗歌和学术等领域中,都做出了顺应时代变革的
巨大贡献。戊戌政变中他险遭不测,后回归乡里。次年他在故土乡情中
写下了《己亥杂诗》89首,其中13首描绘客家风情,涉及客家历史源
流、客家女性文化、客家宗教信仰、客家宗族、客家华侨、客家山歌等多
个领域,涵盖了客家研究的主要领域。但是,黄遵宪在客家研究的贡献
和地位却长期不被重视,故本文试对此作出探索
一、二宪昌家民俗研穷闷主旦内窗
黄遵 宪 客 家民俗研究涉及的内容很多,本文重点论述以下几个方
面。
(一 ) 客 家女性文化。客家女性文化是黄遵宪客家研究中的大宗,
他关注客家女性问题最早,感慨最深,论述也最多。公度十九岁时的
《送女弟》即论及客家女性的辛劳:“就中妇女劳,尤见风俗纯。鸡鸣起
汲水,日落方负薪。盛妆始脂粉,常饰惟茶巾。⋯⋯客民例操作,女子多
辛苦。”他借送长妹珍玉出嫁的机会,把客家女子生活的艰苦,劳作的
艰辛作了动情的描绘。在《己亥杂诗》中,他首先论及客家女的美德:
世守先姑《德象》篇,人多《列女传》中贤。
若倡男女同权论,合授周婆制礼权。
自注:“妇女皆勤俭,世家巨室,亦无不操井臼、议酒食、亲缝纫者,中人
之家,则无役不从,甚至务农、业商、持家、教书,一切与男子等。盖客人
家法,世传如此。五部洲中,最为贤劳矣。”《送女弟》中女子的极端劳苦
在这里变成了冠冕全球的贤劳美德,劳苦是对女子的遭遇而言,贤劳是
就劳苦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益处而言,二者是二而一。公度还强调:
,’(客家)妇女之贤劳,竟为天下各种类之所未有。大抵曳鞭履,戴义髻,
操作等男子。其下焉者,蓬头赤足,帕手裙身,挑者、负者、提而挚者,闻
溢于崖肆之间、田野之中。⋯⋯无论为人女、为人妇、为人母、为人太母,
操作亦与少幼等。⋯⋯吾行天下者多矣,五部洲游其四,廿二行省历其
九,未见其有妇女劳苦如此者。”①客家妇女是天下最贤劳、最优秀的。勤
劳使客家女子名扬天下,徐坷《清稗类钞》载,大埔的客家妇女田园耕作
者十居七八,种烟、晒烟往往较男子为优。货运挑夫女子居其半,无不上
山樵采,商人小贩贫妇为多。女子成为客家经济生活中的主要支柱。一
百年后的今天,客家女子依然是天下勤劳、贤惠,最富有美德的妇女。
公度 认 为 客家女子不仅有内在的美德,而且天足也很特别。《己亥
杂诗》说:
窈娘侧足破行苦,楚国纤腰多饿死。
说向妆台供媚亲,人人含笑看梨涡。
自注:“有耶酥教士语余:西人束腰,华人缠足,惟州人无此弊,于世界女
人,最完全无憾云。”这是赞美客家女子的天足。公度把天足放在世界女
子中比较,西方女子有束腰之苦,中国女子有缠足之弊。但客家女子自
然天足,连西方传教士也认为是天下“最完全无憾”的。女子的美丽和仪
态万方,女子的小脚、纤腰、酒窝等,都是为了满足男子“媚妾”的要求,
但客家女子却不这样,她们不仅要承担室内家务,而且还要承担室外
通常由男子担当的重体力劳动,因而必须是天足— 大脚板。客家女子
最劳苦,因而面色无华,体态瘦削,与美丽和“媚妾”无缘。但公度撇开女
性美的牺牲不说,专赞其天足。这是因为在天足上还寄托了公度的人道
主义和改良主义理想。一年前,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为官湖南
时曾下令废止缠足,他列举了缠足的七大罪状:废天理,伤人伦,削人
权,害家事,损生命,败风俗,栽种族,使女子“毕生强付尸居,四万万人,
半成无用之物”;而且缠足成为国际笑话:“华人缠足,则万国同讥;星招
贵人,聚观而取笑。”他颁布法令,“嗣后如有官民妇女因缠足致死卑幼、
及白契女脾”者,处以死刑②。在天足上,表现了公度先生学习西方文化、
革除封建陋习的改革思想。戊戌政变后,封建守旧派指公度为“奸邪”,
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也与他废除缠足有关。小脚使妇女完全成为男子
的附庸,社会地位更为低下,据《芹川历劫记》载咸丰十年遂安(今浙江
淳安)的“物品价目表”:“牛,每头四十千文至五十千文;米,每石十千
文;猪肉每斤一千文;妇女,上等人品每个十千文,中等人品每个二千
文。”一个中等妇女只值一头牛的二十分之一。英人吟利记载:“可以用
若干铜钱一斤的低价买一个漂亮姑娘。这比猪肉还贱”③,中国女子沦落
到这种地步。天足主要存在于两广妇女中,天足固然是劳苦的象征,但
它也使客家女子成为家庭的柱石,社会地位相应提高。
在客 家 女 性文化中,公度还注意到客家童养媳风俗。《己亥杂诗》诗
石:
反哺难期妇乳姑,系缨竟占女从夫。
双双锦榷鸳鸯小,绝好朱陈嫁娶图。
自注:“多养童养媳,有弥月即抱去,食其姑乳者。”在19世纪的中国,童
养媳无处无之,但像客家这样从吃奶时养起,抚养儿媳与女儿无区别,
一对小鸳鸯在9裸中便朝夕相伴,的确罕见。黄遵宪《山歌》:“嫁郎已嫁
十三年,今日梳头侬自怜。记得初来同食乳,同在阿婆怀里眠。”也涵吟
其事。《嘉应州志》:“州俗婚嫁最早,有生仅匝月即抱养过门者,故童养
媳为多。”梅州童养媳俗具有奇特性,它使客家人的婚姻和家庭具有特
别的亲和力。
勤劳 贤 淑 的美德、天足的强健体魄和婴儿童养媳,是客家女性文化
中最奇特的地方,它对家庭结构、社会结构和风俗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研究客家不能不注意到它。公度研究客家女性文化已较全面,一
百年来论述客家女性文化者,还未超越公度先生的论域。
(二 )客 家 宗教文化。客家保存传统文化较多,在宗教文化上尤其如
此,因而公度的客家风俗画卷尤为醒目。他首先以胎神崇拜为例,描绘
人人信神的现象,《己亥杂诗》:
华灯挂壁祝添丁,吉梦徽兰笑语馨。
日问神游到何处,佛前别供处胎经。
自注:“日者言胎有神,某日在门,在雄磨,在厨灶,在仓库,在房床,在
厕,在炉,在鸡栖,如兴工作犯其神,则坠胎,或胎残缺,世皆遵信之”。据
僧佑(出三藏纪集》:“《菩萨处胎经》五卷,晋孝武时凉州沙门竺佛以符
坚时于关中译出。”它本是佛教经典,但在客家地区已被道教化、世俗
化,成为无人不知的俗教,它表现了客家地区宗教流行的一个侧面。
不仅 平 民 如此,士大夫的经籍案腆也浸透了宗教气息。《己亥杂
诗》:
秀孝都居弟子行,人人《阴鹭》诵文昌。
迩来《云笼》传抄贵,更写莺经拜玉皇。
自注:“嘉、道以来,所谓学术,只诵《阴鹭文》耳。当谓国朝学案应别编文
昌一派。近更有玉皇教,以关帝、吕祖、文昌为三圣,所传经卷均自降莺
来,如《明圣经》之类。大抵本道家名目,而附以儒家仁孝、释氏因果之
说,士大夫多崇信之。”文人们书声琅琅,但所读的都是宗教典籍,似乎
除此之外,他们不知还有文字。透过此,我们看到鬼影幽灵无处不在。在
这里,文化完全宗教信仰化,三教混杂,三教合一,各种宗教在鬼影神踪
里达到空前的大融合,中国传统宗教和文化在十九世纪末空前的烂
熟。黄遵宪从文人宗教典籍的角度,再现了客家宗教的盛况。
平 民的 宗 教祟拜和文人的经典学习,已经勾勒出客家地区宗教文
化盛况空前的全景,但公度意犹未足,再描绘了客家的扫墓,《己亥杂
诗》云:
螺壳漫山纸蝶飞,携雏扶老语依依。
红罗散影铜箫响,知是谁家扫墓归。
自注:“扫墓每在播间聚食,喜食螺,弃壳满地,足以征其子孙之众多
也。乐用铜箫,亦土俗。”客家的田螺味儿极美,是美食一绝,但吃田螺需
要悠闲的时光。把扫墓与津津有味的田螺享受结合起来,是客家宗教世
俗化的又一特色。清明既扫了墓,又在山光水色中美食了田螺;既祭奠
了死魂灵,又获得了子孙众多的吉兆;过去的崇拜、现在的美味和将来
的希望,绝佳地统一,使客家宗教格外具有人生韵味。青山绿水、美食美
味中,还有铜箫悠扬,扫墓充满了诗情画意。客家的扫墓的确特别:“前
行张罗伞,后行鸣鼓箫。猪鸡与花果,一一分肩挑。爆竹响墓背,墓前纸
钱烧。手捧紫泥封,云是夫人浩。子孙共罗拜,焚香向神告。"a,扫墓队伍
前张罗伞,后鸣箫鼓,热闹非凡;祭品有鸡、鸭、鱼、猪、瓜果,一一分开,
挑往墓前,然后烧纸、鸣炮,十分隆重。儿孙们整整齐齐地依队跪拜,“大
父在前跪,诸孙跪在后,森森排竹笋,依依伏杨柳”,庄严肃穆,场面壮
观,这本身就是富有特色的风俗画。但黄遵宪只突出最有特色的扫墓吃
田螺的场景。客家宗教生活如此优美、动人和独特,叫人不得不佩服。他
还写到:“老树栖鸦子又孙,青青松柏半为薪。眼中酒化杯中泪,拜手今
承主祭人”,也很有特色,但这是他自己的生活,具有抒情色彩,不是客
观的民俗描绘。
宗教 信 仰 关联着幸福和未来,它容易把人导向美妙与痴迷之境。公
度还冷静地看到宗教的弊端。《己亥杂诗》写道:
枯骨如龟识吉凶,狐埋鸡占不相容。
一年讼碟如山积,不为疑龙即撼龙。
自注:“溺于风水祸福之说,讼狱极多。”这里描写占卜活动,公度只侧重
于占卜求福带来的纠纷与诉讼。本意是追求幸福,但结果却祸起枯骨,
福倒为祸,事与愿违。公度从祸福悖论的角度,对宗教迷信作了机智的
反思和评判。
作 者 以 四首诗及其注释,对客家宗教习俗的各个方面作了独到的
刻画,让人们对客家宗教信仰的规模、面貌、特色和利弊等,有了较全面
的认识。
(三 )其 他 习俗。黄遵宪还对客家文化富有特色的其他方面作了描
绘。首先他留意到客家的家族文化,《己亥杂诗》云:
宰相表行多谱碟,大宗法度变祠堂。
犹存九两系民意,宗约家家法几章。
自注:“各姓皆聚族而居,皆有祠堂。纠货设牌,视捐金之多寡,以别位
置。初意以联宗族,通谱谍,而潮州、惠州流弊亦或滋讼狱,生械斗。故乾
隆间,江西巡抚辅德有禁祠之奏。”客家来到异国他乡,因分享他人的生
存资源和生存空间,势必与土著发生冲突。加之穷困的偏乡僻址、匪患
频仍,生存艰难,因而客家大都聚族自保,聚族而居,依赖家族而生存,
成为客家在客居情境中的求生方法,家庭文化应运而生。这在大地文化
景观上,便是庞大的家族建筑— 围龙屋和祠堂,一家一围,一姓一龙,
几百人围屋成龙,围龙成堡。祠堂是家族的礼堂和司令部,是客家社会
结构的精神枢纽在大地上的空间投影。客家的家族文化丰富多彩,例如
府第式建筑文化、族徽堂联文化、家神崇拜文化、家族组织文化等。它是
适应独特的客居情境而产生的求生法宝,是历史的必然,因而利大于
弊。公度介绍了客家家族文化的源流、作用和组织原则,但主要之点却
是暴露其弊端,可见接受了西方文化的黄遵宪此时对家族文化持批判
态度,这与20世纪初暴露大家族的罪恶的巴金、曹禺等人,在精神上已
有相通之处了。
家族 是 社 会的细胞和组织,反思家族是对客家进行社会学透视。此
外公度还注目于客家的经济生活,他在《己亥杂诗》中写道:

海国能医山国贫,千夫荷镭转金轮。
最怜一二鱿髯客,手举扶余赠别人。
自注:“州为山国,土疮产薄,海道既通,趋南洋谋生者,凡数以万计,多
业采锡,遇窖藏则暴富。近则荷兰之日里,英吉利之北蜡、槟榔屿,法兰
西之西贡,皆有积货至百数十万者。总计南洋华商,客人居十之三。同治
年,有叶来在吉隆,与土酋斗争,得其地。卒以无力割据,归之英人。”客
家多居贫困山区,靠土地生存十分艰难,故把发展的目光投向海外,远
走南洋,故嘉应素称“华侨之乡”,出洋是“医贫”之法,他们的足迹遍于
全球。公度在国外十六七年的外交生涯中,同情华侨遭遇,积极保护华
侨利益。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时,美方曾以卫生为借口,“逮华侨满狱,
遵宪径诣狱中,令从者度其容积,曰:‘此处卫生,顾右于侨居耶?’美吏
谢,逮释之”,⑤他一句话救华侨出狱。光绪十九年他上书介绍华侨在国
外情况,为华侨利益呼吁呐喊。⑥正是由于这种思想基础,他在肯定华侨
的“医贫”道路,歌颂华侨英雄,为“虫L髯客”而深深惋惜。
以山 歌 为 代表的客家民间文学,在客家文化中也富有特色,它自然
也进入黄遵宪的视野中。《己亥杂诗》云:
一声声道妹相思,夜月哀猿和《竹枝》。
欢是团圆悲是别,总应断肠妃呼希。
自注:“土人旧有山歌,多男女相思之辞,当系僚、蛋遗俗。今松口、松源
各乡,尚沿习不改。每一辞毕,辄间以无辞之声,正如妃呼希,甚哀厉而
长。”他对客家山歌的内容、来源、形式特征均作了描绘,客家山歌多抒
发男女相思之情,情感真挚哀怨。夜月当空时,四处歌声悠扬,一派动人
的《竹枝词》意境。
二、特点和方法
(一 )客 家 文化的风俗画卷。正如日本人山根幸夫所说,黄遵宪不仅
是位外交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学者’,⑦,他对客家文化的研
究颇深,例如关于客家历史源流的学说,一百年来的各种研究均未超越
他的藩篱。又如客家山歌,他情有独钟,研究很深。嘉应州是山歌之乡,
在今日的梅州都市里,每晚还可以看到对唱山歌的古老民俗情景。公度
自幼生长在山歌旋律中,他七十岁的曾祖母晚上教他唱客家儿歌或山
歌:“牙牙初学语,教诵《月光光》。一读一背诵,清新如炙簧。’,⑧山歌乳汁
的哺育对他有终身影响,成年后他曾作《山歌》十五首,并称“仆今创学
为体”,将客家山歌引人文人文学;他一听见唱《月子弯弯照九洲》,就判
断出“为吾乡山歌”。他说:“又有乞儿歌擅场,沿门拍板,为兴宁(梅州之
一县)人所独擅场。仆记一歌曰:‘一天只有十二时,一时只走两三间,一
间只讨一文钱,苍天苍天真可怜。’悲壮苍凉。仆破费青轶百文,并软慰
之,故能记也。”他对许多客家山歌都口熟耳详,终身不忘,无比深情。客
家山歌情韵优美,冠于岭南。张元济《岭南诗存跋》:“瑶洞月夜,男女隔
岭相唱和,兴往情来,余音袅娜,犹有歌仙之遗风。一字千回百折,哀厉
而长。俗称《山歌》,惠、潮客籍尤甚。”此“潮籍客家”,实指嘉应客家。客
家山歌与公度的诗歌精神血肉相连,他称赞山歌:“十五《国风》,妙绝古
今,正以妇人女子矢口而成,使学土大夫操笔为之,反不能尔。以人籁易
为,天籁难学也⋯⋯何其才之大也。”他对山歌艺术方法也洞悉其妙:
“山歌每以方言记喻,或以作韵,苟不谙土俗,即不知其妙。笔之于书,殊
不易耳。’,⑨他从山歌的“矢口而成,”“天籁难学”中受到启发,提出了“我
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杂诗》)和“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
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等“诗界革命”的理论,客家山歌哺育
了公度的文学思想和文学精神。他对客家山歌有精湛的研究,还准备组
织胡晓岑、温仲和、陈雁皋等编辑客家山歌集,尽管如此,公度在《己亥
杂诗》中论述它时,却篇幅不多,这是为什么?
这是 因 为 黄遵宪展示民俗画卷的艺术匠心和《己亥杂诗》的写作体
例。《己亥杂诗》写于戊戌政变次年、作者政治生命终结后隐居乡里时,
也是自有清著名诗杰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后六十年时,这位龚自珍之
后最杰出的诗人有意识地借龚自珍的诗体,继承和发扬他的诗歌精神,
来总结自己的一生。《己亥杂诗》是公度“一生历史之小影”,其中论及客
家文化的诗歌也是客家文化之“小影”。“史笔善叙事,诗笔善状物”。公
度以诗性的笔墨,简洁扼要地勾画出客家风俗,以期为客家历史文化
“立此存照”。《己亥杂诗》中13首客家风俗文化诗,就是一组组鲜明生
动的客家风俗画卷,它们共同构成了客家民俗的风情长卷。它既然是具
有客家特色的风俗画卷,就需要国画般的简明和诗意的优美,就不能长
篇大论,因此他并不在此显示他对客家山歌的精深造诣和宏博知识。
(二 )民 俗 学方法。黄遵宪在《己亥杂诗》中展现的客家风俗画卷是
其民俗学旨趣和民俗学方法的产物。中国学者治学的方法最传统和最
熟悉的是经学的方法,即伏诸案犊,浸淫于文字,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十九世纪末自甲骨之学兴,考古资料渐出,王国
维等渐开“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的风气,有人名之
日:“二重证据法”,亦即兼用考古学方法。自西方学术传人,人类学、民
俗学方法渐渐为人采用,即从活人的身上获取经验性事实作为研究资
料,将那些尚活在人们生活中的习俗化作学术的方法。上述三法兼用,
张正明先生名为“三重证据法”气这三法也可单用,如果既不用书籍文
本,也不用考古资料,而以活在人们生活中的经验事实或习俗为资料,
就是民俗学方法。民俗学(Folklore)以各民族现时态存在的生活和文化
为研究对象,其主要范围在语言、行为、心意传承等方面,主要关注的是
以家庭、家族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宗教信仰、年节风俗、具有人生意
义的重要仪式等,它广泛运用于人类学、民间文学、民族学等领域。黄遵
宪的客家风俗画卷,即在书籍文本、考古之外获取研究资料,是直接以
客家风土人情为对象描绘客家风情的产物,它理所当然地是民俗学方
法结出的硕果。
民俗 学 方 法一般发生于两种或多种文化为参照的学术对比之上,
以己固有的文化体系为背景,去发现、采集、描述和透视另一文化或习
俗。中国民俗学的产生,学术界一般以1922年北京大学的《歌谣周刊》
为界。但实际上,黄遵宪是中国民俗学的开山祖师。在光绪六年(1880
年)黄遵宪就开始注目民俗学和民俗调查。这一年他任驻日本参赞,他
认为《周礼》中的“小行人”和“外史氏”是古代的民俗工作者,“今之参赞
官,即古之小行人外史氏职也”,于是他以采集民俗为己任。。黄遵宪任
驻日参赞时,大使何如璋是同乡和前辈,他也重视风俗考查:“耳目之所
及,风土政俗,或察焉而未审,或问焉而不详,或考之图籍而不能尽合,
因就所知大略,系日而记之”,著《使东述略》。,这对黄遵宪也有影响。黄
遵宪在1887年撰成《日本国志》,历时八九年而成,共50万言,其第十
《礼俗志》四卷,即为民俗学的开山巨著。光绪十六年(1890年)改定《日
本杂事诗》二卷,诗数十首,是又一民俗巨著。黄遵宪《香港感怀十首》、
《生番记》等都是描绘异国风俗的长篇巨制。黄遵宪不仅有如此丰硕的
民俗学成果,还有丰富的民俗学见解。他把异国的朝会、祭祀、婚娶、丧
葬、服饰、饮食、居住、社会、游乐伎艺、各种宗教都纳人民俗学范围,初
步形成民俗学范畴论。他指出民俗学的本质:“天下万国之人、之心、之
理既已无不同,而稽其节文而乃南辕北辙,乖隔岐异,不可合并,至于如
此,盖各因其所习以为故也。礼也者,非从天降、非从地出,因人情而为
之者也。人情者何?习惯也。⋯⋯习惯既久,至于一成而不可易,而礼与
俗皆出于其中。”天下人心相同,而结果风俗乖异,乃是由于在封闭的环
境中习之惯之而成,这是民俗本质论,也是民俗发生论。他还谈到风俗
的特征和作用:“风俗之端,始于至微,博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
无声。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
之;及其既成,虽其极陋甚弊者,举国之人,习以为然;上智所不能察,大
力所不能挽,严刑峻法所不能变。夫事有是、有非、有美、有恶,旁观者或
一览而知之;而彼国称之为礼,沿之为俗,乃至举国之人,辗转沉锢于其
中,而莫能少越。则习之囿人也大矣!”他还指出风俗的时代性地域性规
律:“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此因时而异者也”;“百里不同风,千里不
同俗,此因地而异者也”等等。。这有的理论是古已有之,有的是他的创
见,把它们综合起来,更是黄遵宪的贡献。毫无疑问,黄遵宪是中国近现
代最早的民俗学家,他谙熟于民俗学方法,曾以中国文化为背影,借出
使他国的机会,把异国风俗转化为学术资源,成果卓著。
(三 )风 俗 画的写作及体例。一个人在本国或本族本地文化中对自
己的文化习焉不察,是难有民俗学的学术敏感和学术成果的,异族文化
的参照是民俗学的根本前提。《日本国志·礼俗志》和《日本杂事诗》是
黄遵宪以中国文化的背景来观察和研究日本文化的成果,但作为土生
土长客家人,公度为什么会有客家的风俗研究呢?这是他周游世界以多
种文化参照来反观客家文化的结果。此时他反观故土文化,就如同外国
或外族、外地人看客家一样,有了学术敏锐感和文化对比。而且他此时
看客家,并不会像外族人那样逢事必问,不必进行田野考察而“田野”自
在胸中,只要闭上眼睛,富有特色的客家风土人情便会浮现脑海;他不
会只掠取皮毛而不见本质,不会主观推测,所把握的文化将更本质,更
准确,更全面。
在写 完 《 日本杂事诗》的次年,他便趁着研究日本民俗的雅兴,开始
研究客家文化了。光绪十七年(1891年)他在英国任参赞时,出国已十
年,思乡之情日重一日,“惟出门逾远,离家愈久,而眷恋故土之意乃愈
深’,气他为“离家日久,乡音渐忘”而发愁,沉浸在故乡情感和故土意识
之中。为了不忘乡音,便回忆嘉应客家山歌,“往往搜索枯肠”,打算辑录
客家山歌集。此集虽未成功,但是他有创体性质的《山歌》十五首和表达
他山歌理论的见解、回忆他与嘉应山歌深厚情感的《山歌题记》五则却
产生了。当他为故乡、为客家而自豪时,有了“搜辑文献、叙述风土,不敢
以让人”的意识,考证客家方言中的古音古韵,“因欲作《客话献微录》一
书”,并且已“掇拾百数十条”,有了初期成果。后遇到资料困难,打算回
到故乡时再完成。他对客家文化研究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撰写著作的计
划也很宏大。他以思乡的情感为动力,以研究日本民俗的方法为方法,
以故乡客家文化为资源,将客家研究搞得有声有色。
戊 戌 政变 他险些遭害,所幸一场大病使他幸免于难,当年放归还
山,隐居乡里。次年己亥(1899年),即他在英国研究客家山歌和撰写
《客话献微录》后第八年,他开始再续客家文化研究的旧梦。但是政治的
打击和大病使他暂时无法胜任艰苦的学术研究,他生命的残烛仅余五
年时光了;而且《日本杂事诗》的写作体例给他的影响太大。《日本杂事
诗》是公度在日本文化的影响下写成的日本风俗诗长卷,他受日本《源
氏物语》和歌文学的启发,创造了一种诗文相生的写作模式,例如《日本
杂事诗》卷二写日本婚俗云:“得宝无须聘妇钱,新弦唱彻《想夫怜》。同
牵白发三千丈,共结红丝一百年。”注云:“婚嫁及时,媒周旋二姓间,使
两小相识,既诺,乃诣官告婚。遂用红定,谓之结纳。白发一,以白麻制
之,如发然。熨斗一,以蝮鱼制之。鱼双,酒一槽,衣一领,带一围。贫富
虽有差,更无聘钱也。”这便是诗、文合一的写作体例,诗以描绘场面,构
成风俗画的主体,突出其文学性和诗意性;注文以交待诗歌所涉及的民
俗背景和细节,以保证风俗描写的真切细致性,二者相辅相生,共同完
成风俗画的建构。在完成《日本杂事诗》的次年,公度在英国想念故乡
时,常常浸在风俗画的意境中,“因念彼(嘉应)冈头溪尾、肩挑一担,竟
日往复,歌声不歇者”(《山歌题记》),这不是一幅绝妙的山歌风俗画么?
因此他在己亥总结客家文化时,也采用了诗文相生的写作模式,从艺术
手段上保证诗情画意与风俗人情的有机统一。
三、左昌家研夯山闷地幻翻田.
在 客家 研 究的学术史中,一般以罗香林先生为开山之人,以前笔者
也主此说。但在全面考察了黄遵宪的客家研究之后,这种观点应该改变
了。
当然 , 公 度先生的研究带有朴素直观的性质,其拟议中的《客话献
微录》和《客家山歌辑录》也终于没有面世,他的研究成果以客家民俗画

南汉 发表于 2007-7-4 17:12:53

2

卷为主要代表,而不是像香林先生《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那样
划时代的专著,但是我依然认为黄遵宪才是客家研究的开山大师。这主
要因为:第一,黄遵宪客家研究的时间比罗香林(1906-1978)早。公度
是香林的前辈学者,公度死后的第二年香林才出生在嘉应州之兴宁;公
度在19世纪90年代初(光绪十七年,1891年)已开始客家研究,在90
年代末即拿出成果,他比香林先生的成果也早出三四十年。第二,黄遵
宪的客家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客家历史源流、客家方言、客家女性、客家
宗教、客家宗族、客家山歌、客家华侨等领域,罗香林以及一百年来的客
家学者仍未超越公度所涉猎的论域;公度的一些见解,如嘉应客家元代
形成说,至今仍然光芒闪射,公度奠定了客家研究的基础。第三,罗香林
曾受到黄遵宪的启迪和影响。罗与黄同为嘉应客家人,在香林先生的童
年生活中,公度是梅州最伟大的诗人和令客家人最自豪的“京卿”,公度
的书房“人境庐”至今仍是梅州人最崇敬的文化圣殿,罗香林不可能不
受黄遵宪的影响。罗香林早就致力于收集客家文化资料,公度所作的
《山歌》,《人境庐诗草》存诗九首,钞本存十二首,但香林先生所藏公度
手写本《山歌》却有十五首,是最原始、最完备的,可见香林与公度的关
系和情感之深。罗香林一生客家研究的重点在客家历史源流,其基本思
想是客家是“中原旧族说”。而此说之所以成为学术,是大埔的林海岩、
嘉应州的黄遵宪、温仲和等共同提倡的结果。黄遵宪关于客家史观的论
点有二:1、客家中原旧族说;2,嘉应客家元代形成说。自1891年至公度
逝世前的十几年中,公度多次在诗文中反复论述和宣传客家史观,并使
客家中原旧族说在光绪《嘉应州志》中成为定论。香林先生一生学术的
主旨便是客家中原旧族说,这正是公度等所奠定的基础。公度在客家研
究中注意到民俗学方法和客家谱碟资料,这都给香林先生以不同程度
的影响。香林的学术成就远比公度大,但首开风气却是公度。综上所述,
黄遵宪应是客家文化研究的开山人。
黄遵 宪 生 活在风云巨变的19世纪后半叶,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
末世和满清王朝的末日,公度死后六年,中国封建社会和清王朝也就一
同寿终正寝。在这剧烈变动的时代中,公度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在多
个方面开风气的人物。在政治领域里,十多年的外交生涯使他较早地接
触西方文化,与梁启超、康有为成为精神的同路人,变法运动骨干。戊戌
六月,光绪皇帝三诏敦促:“有无论行抵何处,着张之洞、陈宝蔑传令攒
程迅速来京之谕’,。,成为戊戌变法的中坚和杰出的政治家。在诗歌领域
里,他不仅是龚自珍之后最杰出的诗人,而且主张诗歌革命,以“我手写
我口”等理论成为“诗界革命”的旗手。在学术领域里,他反对“袒汉夸老
据,媚宋争义理”〔《杂诗》),《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亦学术界之独
创。黄遵宪也是“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的人。柳亚子
《论诗六绝句》“时流竟说黄公度”,不是偶然的,客家研究虽然他措意不
多,但以民俗学方法,描绘客家风俗画卷,使客家学术单路槛楼,首开风
气。义宁陈伯严(三立)跋公度诗云:“出其余技,乃近大家,此之谓天下
之健者”。,这移以论黄遵宪的客家研究和民俗学研究,也是恰当的。
①《 李 母钟 太安人百龄寿序》,《黄遵宪文集》第138页,【日l中文出版社,1991年版。
②黄 遵 宪 《湖南署桌司黄劝谕幼女不缠足示》。
③〔 英 ]吟 利《太平天国亲历记》第234页。
④黄 遵 宪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
⑤《 清 史稿 ·黄遵宪传》。
⑥参 阅 黄 遵宪《上薛公使书》。
⑦[ 日 ]山 根幸夫《黄遵宪文集序言》。
⑧黄 遵 宪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人境庐诗草笺注》第42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
⑨ 以上 均 见《山歌题记》五则,《黄遵宪文集》第130页。
⑩《 人 境 庐诗草自序》。
⑧陈 寅 格 《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⑩见 张 正 明《张应斌<土家古文化>弃言》,待发。
⑩黄 遵 宪 《日本国志序》。
⑩何 如 璋 <使东述略·自序》,《潮州艺文志》第2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⑩黄 遵 宪 《日本国志》卷34“礼俗志”,光绪24年浙江书局重印本。
⑩( 与 胡 晓岑书》,《黄遵宪文集》第160页。
⑩钱 仲 联 《黄公度先生年谱》,《人境庐诗草笺注》第123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⑩陈 寅 格 《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19页。
⑩钱 仲 联 《黄公度先生年谱》,《人境庐诗草笺注》第1211页。
(张应斌:广东梅州嘉应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遵宪的客家民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