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200文化遗产彰显客家文化精粹
http://www.heyuannews.cn 2007-6-8 9:20:49 作者:黄春胜 【字体:小 大】编者按
市委书记陈建华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市客家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和恐龙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各种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利用,着力增加河源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此前,陈建华到龙川调研时也强调,龙川要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值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起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对我市文化遗产总体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就当前我市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存在的问题,予以报道,旨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
http://heyuannews.cn/News/UploadFiles_7510/200706/20070608094734618.jpg
2006年6月,龟峰塔入选国家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市第一家“国宝”单位。
“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文脉的传承和延伸,如果一个地方的文化遗产消失掉了,在某种程度上就等于没有了‘家底’,这个地方的人也将找不到自己的‘根’。”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蒋武生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喜有忧,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面临一定的困难。
”
“保护好文化遗产,这不仅能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宝藏,而且还能激发人的审美情怀,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生活品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市博物馆馆长黄东说。
目前全市有200处(项)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相当广泛,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的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起居、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我市是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2000多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据市文化部门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市五县一区共有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15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9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0余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3项。
“这些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客家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反映了客家民系的特征,凝聚着客家文化基因。”蒋武生说,“这些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是我市客家文化的精粹,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积极投入资金维修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了解到,最近,广东省文物局拨出了50万元专款,用于我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源石峡恐龙蛋化石埋藏地”的保护编制规划等。据了解,自1988年河源建市以来,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高度重视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在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宣传、传承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去年,市政府投入几千万元改造建设了龟峰公园,使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龟峰塔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自河源建市以来,省、市、县拨出了巨资分别对龟峰塔、阮啸仙故居、苏区红屋、龙川学宫、南越王庙等一大批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市政府还专门拨出百万元专款,用于保护挖掘抢救恐龙文化遗产。据统计,自1996年以来,已经表彰了13批保护恐龙蛋化石有功人员及有功单位,共奖励有功人员达827人次;近几年来,源城完成了金花庙、鸣凤亭、飞鸾桥、中山公园牌坊、鳄湖和太平街的维修工程,龙川拨出专款维修了龙川学宫,和平维修了阳明博物馆,东源维修了苏家围、南园,紫金也已经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始修复孙中山入粤故居。
我市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是较强的。1996年3月6日,我市发现了第一窝恐龙蛋化石后,在一个星期内,即当年3月12日,市政府就发出了《关于保护恐龙蛋化石的通告》;到2005年,随着我市出土的恐龙蛋化石越来越多,市委市政府又适时举办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并及时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和“中华恐龙之乡”;据了解,目前我市又主动向省文化厅申请批准在河源建立“恐龙文化研究中心”和“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并尽快将河源恐龙文化遗产申报国家地质公园。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市区房地产开发建设方兴未艾,为了确保文化遗产免遭破坏或被侵占,我市同时也加强了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工作:2003年4月,我市转发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规范》;2004年1月,我市成立了文物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并发出了《关于转发河源市文化局文物突发应急事件应急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对于一些较重点的文化遗产请示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或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了解,为了加大对我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和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管理工作,我市还先后出台了多项有关文件。
全社会参与拯救保护文化遗产
2004年,文化部、财政部共同领导和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文化、财政部门根据上级部署和要求,积极组织实施和推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保护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展出。从2004年起,在每年一届的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节活动期间,我市都把民间艺术活动当作重点和亮点,通过民间艺术巡游、民间艺术演出等,充分展示我市民间艺术的魅力,宣传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赢得了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好评和赞誉。其中,从1999年开始至2007年,连平县委县政府连续举办了七届“广东连平·忠信花灯节”,集中展示忠信花灯艺术,开展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弘扬忠信花灯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为传承和保护忠信花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扩大连平县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今年元宵节期间,忠信花灯首次进城。市政府、连平县政府共同在河源文化广场举办了“连平忠信花灯展系列文化活动”,吸引了市区10多万群众的观赏和参与,是河源建市以来参与人数最多的群众文化活动,达到了宣传忠信花灯、提升花灯文化品味、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良好效果。有关人士指出,这是一次集体的文化拯救保护行动,也是一次对忠信花灯文化梳理的过程,在筹办市区连平·忠信花灯展的过程中,挖掘整理出了一些忠信花灯的宝贵资料,寻找到了一些失传的文化符号,这些资料对研究忠信花灯这一民间艺术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市还通过媒体,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河源日报》推出了“守护河源民间精神家园”系列报道,介绍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源电台制作的《走进河源》专题中,每期推出一个项目,由专家、老艺人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沿革、现状、艺术特色等。此外,我市还组织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制品和图书20多种,主要有《花朝戏唱腔精选》、《卖杂货》、《梅仙》、《隔河看亲》、《双花缘》、《客家山歌一千首》、《客家情歌精选》、《走进河源民间艺术》、《客家民间故事》、《河源民间歌曲集》等,有效推广宣传了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我市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创新。如紫金县花朝戏剧团根据传统花朝表演唱《八十老翁跳花朝》的表演形式,组织专门创作力量,进行新的创作,沿用该节目的传统表演形式,注入新的内容,初定节目名称为《花朝催春》。据了解,《花朝催春》目前已完成台本创作,本月有望进入排练阶段,并力争在今年10月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
■保护个案
七大措施保护传承花朝戏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保护花朝戏这一传统戏剧艺术,紫金县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
一是在1988年成立了“深港花朝联谊会”,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支持花朝戏艺术事业发展。二是多次举办花朝戏研讨会,研讨花朝戏的发展和创新。三是从2001年起就成立“花朝戏艺术研究室”,2006年重新调整,解决编制3人,并由县财政拨出专项经费,组织开展对花朝戏进行探掘和研究。四是建立了“花朝戏艺术馆”,收藏、展出花朝戏史料文字、实物、图片、剧本等共1000多册(件)。五是采取送戏下乡和送戏到校园演出等形式普及花朝戏。目前,紫金县除拥有一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外,还拥有6个业余花朝戏剧团,他们长期活跃在当地及河源、惠州、梅州等地。2005年、2006年,花朝戏剧团在紫金县二小、紫金县职业中学开设花朝戏培训班,培养青少年对花朝戏的兴趣,培育后继人才;2007年5月,该剧团在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举办花朝戏艺术讲座,每星期安排4个课时,普及花朝戏艺术知识。六是坚持举办三年一次的全县性民间花朝戏汇演,检阅花朝戏创作演出成果,促进花朝戏的传承和发展。七是争取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拟新建花朝戏艺术馆。目前,此项工作已列入紫金县政府的工作议事日程,并落实了部分资金。
■思考与探析
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亟需加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及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修旧如旧”不容忽视
“保护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修旧如旧。”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蒋武生说。所谓“修旧如旧”,即不破坏建筑原有的结构和布局,对于破损的地方进行修补,内部结构及具备保留价值的地面、花砖、门窗、饰物等基本按照原状利用,无法利用的地方以最接近原貌的方式新建。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违背这个原则。”蒋武生举例指出,紫金县某镇的一处物质文化遗产,在争取到上级部门的拨款后,对该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修复,然而让人痛惜不已的是,修复者竟将该处物质文化遗产铺地的青砖全部挖掉,重新铺上了现代的瓷砖。
蒋武生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规划建设部门(施工单位)和文化部门之间必须加强联系和沟通,必须把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中去。
抢救保护力度亟需加大
何氏宗祠位于源城区老城青云路段,是一处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它里面的绘画曾被誉为河源“三绝”之一。河源日报副社长、副总编辑司雁人在他著的《学宫时代》里谈到何家祠的绘画时说:“像(何家祠)这样完全以科举为图腾的家族祠堂,目前仍基本保存完好的,河源何家祠在全国是唯一一座,其历史样本意义自不待言。”然而,就是这么一座“全国唯一”的宗祠,在老城的改造建设中,在一夜间被铲平,目前早已经灰飞烟灭了。
据了解,目前市区内和各县区都保留有数量不少的明、清客家古建筑,如不及时采取抢救措施,随时都会有遭受人为破坏或自然倒塌的危险,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平县林寨古建筑群已经遭到人为的不同程度的破坏。
针对这一问题,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市博物馆馆长黄东建议,市、县政府每年抢救维修1—2处特别有价值的客家古建筑。对于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的关系,黄东认为,在城市改造、土地征用和新农村建设中,势必与文化遗产特别是与古建筑、古遗址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协调发展,既要使城市功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又要使城市整体的文化风貌不受到损伤,这是一个难度大且不容回避的现实课题。
健全组织管理加大投入
据了解,在馆藏文物保护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隐患。让人尤其担忧的是市博物馆,据介绍,馆藏的26854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一半是恐龙文化遗产,一半是历史文化遗产)目前仍堆放在3个简陋的库房里,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防火、防盗系数也不高。此外,博物馆对文物的防潮、防风化等设备也比较落后,目前,部分文物已经出现了自然损坏的现象。
对此,黄东建议市政府尽快新建市博物馆,增加事业编制,广招专业人才,以保护好全市人民的宝贵财富,确保国家珍贵文物的安全。
此外,在对文化遗产保护中,我市还存在着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据蒋武生介绍,我市虽然是全省公认的文物大市,但同时又是全省唯一没有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的地级市。蒋武生建议要尽快成立河源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因为仅靠文化主管部门是不能完成保护文化遗产工作的,必须把公安、工商、规划建设、国土、财政、环保、民族宗教、海关等部门纳入其中。
■遗产展示
紫金花朝戏
2006年,花朝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花朝戏是在“神朝”(向神朝拜祭祀形式中的乐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戏种,用客家方言演唱,形成于广东省紫金县,流行于粤东客家地区,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全国的稀有剧种之一。建国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关心地方剧种的发展,派出文艺工作者对花朝戏进行普查、抢救,自1953年以来,举行了十多次全县性业余花朝戏汇演。1963年在广州演出时,主要演员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92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获优秀演员和演出奖。1998年,紫金县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花朝戏)之乡”。
忠信花灯
忠信花灯于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忠信花灯是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东南部6镇(即忠信镇周边5镇)传统赏灯习俗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造型艺术。它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制作精致,是忠信民间集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编织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忠信花灯有十多种?熏它们分别是?押缭丝灯、宫廷灯、参灯、磨灯、紫灯、龙凤灯、宝莲灯、百公灯、廊灯、五福灯等。
忠信花灯的起源难以考证,据传是伴随民间赏灯习俗而产生,根据《连平州志》记载,在雍正八年(即1730年)已有赏灯习俗和忠信花灯,又经专家对民间艺人收藏的花灯纹样印版进行鉴定,证明是清朝产物,可见花灯制作在清朝已有。忠信花灯已经成为忠信民间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元宵节的装扮、赏灯习俗的重要载体,已在民众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龟峰塔
龟峰塔位于河源市区的龟峰山,面临东江与新丰江交汇之处,因其建在一个酷似大龟形的独立山头上而故名。龟峰塔创建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属佛塔,历来被列为“河源八景”之首,又享有“东江第一塔”美誉,为广东省首批公布重点保护文物之一。2006年6月,龟峰塔入选国家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市第一家“国宝”单位。
龟峰塔塔平面为六角形,第一层外边长为4.8米,内边长为1.6米,墙体厚为3.3米,通高42.6米。塔正门向东,塔外观为7层,内为14层,一明一暗,犹如竹子节节上升,层层收分。各层设有杉木楼板加铺方砖,其中暗层有穿墙上下两个门,四个佛龛;明层有一门上另一层平台和五个门孔通外边平座栏杆,沿阶梯旋绕而上,可登塔顶层。平塔属青砖结构,平座和出檐均用隔层狗牙砖叠垫出挑,出檐较其他塔宽而厚。平座设有木栏杆,每层六角均有角柱,柱间饰横架栏额相连,为典型宋代仿木楼阁式砖塔。
恐龙文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视察河源市博物馆时欣然题词:“河源恐龙遗址是宝贵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于光远考察时也题词:“河源恐龙,世界奇迹。”
从1996年3月6日发现第一窝恐龙蛋化石以来,市博物馆共抢救发掘恐龙蛋化石13856枚,馆藏恐龙蛋化石为世界之最,2005年1月29日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黄氏河源龙也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国宝”。
在2005年河源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上,来自9个国家的50多位恐龙专家一致认为,河源是世界唯一集龙、蛋、足印“三位一体”的地方,国家权威部门在研讨会上授予河源为“中华恐龙之乡”。
来源:河源日报
[ 本帖最后由 level 于 2007-6-8 14:47 编辑 ] 祝愿"花朝剧团"多出好产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