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xiuhong 发表于 2007-6-3 12:10:46

搜集客家人史料小组 赴哥打丁宜进行访问(马来西亚)

搜集客家人史料小组 赴哥打丁宜进行访问
发布日期:16-11-2005

    1920、30年代,一批新加坡德光岛及边加兰“兰玉港”的客家人迁来巴西高谷垦殖。据说,这批客家人多为丰顺客家人。而当时巴西高谷已经有马来同胞居住。
http://www.sc.edu.my/news_info.php?newsid=N000388

    由新山客家公会发起,南院执行的“搜集柔佛客家人历史资料合作计划”口述历史工作小组,日前在执行主任安焕然的率领下,前往哥打丁宜境内的巴西高谷进行当地客家人历史资料的搜集工作,并获得当地人士张诗谷、巫宗仁、刘友清、吕文生、黄亚平,以及高谷华小校长赖?r凤的热情接待。


    高谷华小董事长张诗谷说,巴西高谷的开埠功臣,犹能记忆者,包括张开国、张贤肾等人。据说,他们当年乃是以烧炭为业。在这一批“开拓先锋”的努力下,当地的椰子种植业和橡胶业也相继发展起来。


    由于巴西高谷为沿海地带,加上早期陆路交通完全匮乏,因此早期水路较为发达,但早期之客家人并未因此而从事渔业,绝大多数者为小园主,此外,亦有小部分乡民从商。据说,更早时候当地人也在今Ladang Santi附近种植甘蜜。


    三十年代,巴西高谷出现了第一间华小——华兴学校,也就是高谷华小的前身。当时的华兴学校座落于今天大伯公庙斜对面的虾池附近。然而,在时光的推移下,该处如今已被红树林所覆盖。


    当时华兴学校的主要创办人有张福兴、张公进、刘盛时等人,第一任校长为陈超常校长。学生人数多时有80余位。华兴学校在1954年新村政策下迁校至现今校址,迁校后则改名为高谷华文小学,第一任校长为谢仁清。


    在新村的格局下,当时华人与马来人合计总共为千余人,华人与马来人参半。马来同胞聚居海边,大都以捕鱼为业;华人则多聚居于内陆,成为小园主,从事种植业。

    60年代时期,连裕祥收购园丘,种植橡胶,引进大量胶工,高谷人口增加,此高峰期导致巴西高谷华裔学生人数超过百人。80年代橡胶转卖,并改种油棕,大多数居民纷纷外移,因此华人人数开始减少。延续至今,高谷华小一直处于微型小学之规模。


    据高谷华小赖?r凤校长的报告,截至2005年6月,高谷华小总共有35名学生。然而,当中只有12位学生为华裔子弟,其余23位则来自马来家庭,而现职老师有四位。


    除了经营小园主,早期客家人亦从事商业活动。巴西高谷之街场有杂货店数间,当中也有由客籍人士经营的药材店,咖啡店。


http://www.sc.edu.my/news_info.php?newsid=N00038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搜集客家人史料小组 赴哥打丁宜进行访问(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