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竞清 发表于 2007-6-3 09:54:26

珍视文化遗产 造福子孙后代

珍视文化遗产造福子孙后代

                                                   □ 温竞清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天坛、周口店遗址、九寨沟、庐山、黄山、武当山、丽江古城……同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如民俗、传统医疗、手工技艺、美术、杂技与竞技、曲艺、戏剧、舞蹈、音乐、民间文学……中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像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我国各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瑰宝。
      当今,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的浪潮中,我们已深切感受到全球化负面冲击的猛烈。大量的历史记忆从地图上被抹去,节日情怀日渐稀薄,大量珍贵的口头相传的文化面临急速消失。这一关键时刻,我们是东方的文明古国和大国,对文化的命运是敏感和负责任的。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及时地将六月份第二个周末确定为全民的文化遗产日,这表明国家对文化遗产的高度关注,保持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文化个性与身份。今年六月的第二个周六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也是第一文化遗产日,宣传的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这话响彻大江南北,振奋人心,由此,我们这个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华夏民族,要一年一度地纪念祖先留下的文明遗产了。对文化遗产的关爱,直接体现了国家及其社会的文明高度。只有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才会把前一历史阶段的文明视做遗产而加倍珍惜。因此,珍视文化遗产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日正是这一高度确立的。它既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具体的体现,也是全球化时代先进的文化观必不可少的内容。此外,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各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
      因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少数人能够完成的,必须动员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设立“文化遗产日”,就是要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通过“文化遗产日”活动,向全社会普通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和相关法律,提高全民族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所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重要职责,要加强领导,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护力度。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切实保护文化遗产,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时下,文化一词,在一些地方一些人的嘴里被叫得十分响亮,当代人的文化呼唤和渴求好象格外强烈,火烧火燎地要文化。然而,在另一方面是秋风扫落叶似地破坏文化、祸害文化。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些传统项目,如不及时抢救和保护,将会失传或消失。因此,文化遗产之保护、珍惜,关键在于人要文化之心。从现在起从政府到民间要开展大规模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并以文化遗产保护法、全方位的普查,审定编制国家、省、市县文化遗产。切实地珍视文化遗产,亲身地感受传统魅力,以使我们的子孙永远拥有并享用着这一取之不尽的巨大文化财富。
      在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名录中,就有广东紫金花朝戏,这是紫金人民的骄傲。花朝戏山茶花,当年周总理曾爱她,今天温总理呵护她,梨园花朝同颂世,和谐欢歌尽争春。笔者也为之即兴口占得句,以抒情怀。艺苑花朝韵有神,山茶怒放尽争春,盛世再创文明史,莽莽神州育新人。神州壮丽百花香,花朝戏韵正飞扬,戏友开腔意共鸣,和谐文明更荣光。艺苑春秋艳阳天,花朝戏韵竞秀妍,爱艺因缘开心事,神州花舞谱新篇。梨园花朝一奇葩,客家风情山茶花,一曲花朝韵人俏,八旬老翁喜舞夸,和谐欢歌天地意,文唱武打风雅佳,艺术生命真善美,戏曲繁荣耀中华。
      中国文化遗产日,只有一天,所以“文化遗产日”不能热闹一下就算了,不能成为文化遗产继承保护的“口力劳动”日,而是要心动、要动心,要真正让保护文化遗产成为我们发自肺腑而又诚心践行的自觉的所作所为。中华民族文化如同血脉,文化遗产是今后发展的资本。笔者认为,要保护文化遗产,守护住精神家园,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如何传承与发展是关键,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仅靠急切和热烈是不够的。在新的时期里,更好地亲近、关爱、保护、传承与发展文化遗产,是当代人的使命。因此,保护文化遗产要走进学校,从青少年抓起,强化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意识就是人心。做文化人,铸文化魂,每个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守护者,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才能得到传承与发展,这才是“文化遗产日”的真正意义。
   说到这里,笔者在前不久,就紫金花朝戏事业的发展,在部分学校、企业、社区民众中作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不容乐观。花朝戏是在100多年前,由客家民间神朝小调发展形成的,之后伴随着共和国的历程壮大发展,产生了许多传统优秀节目,深受人民的喜爱,并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周恩来总理曾在广州观看花朝戏并接见演职人员。如今一代又一代花朝艺人遍天下,正是花朝戏韵伴我走天涯,在深圳还成立了“深港花朝联谊会”,戏友们,你相思、我相思,每年吉日来相聚,齐唱一曲花朝心欢喜。该联谊会18年来,一直在关心和支持花朝戏事业,为推动花朝戏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太可贵了。近10多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有关部门对花朝戏文献资料、传统剧目、曲调的整理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天,许多艺人老了,在新的形势下,人才培育难,留住人才更难,一个地方的竞争力,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化上。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县也是如此,花朝戏就是紫金原创的精品文化,应以此促进群众文化的基层文化建设。所以,如何传承与发展花朝戏事业,是值得当代人思考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非人传承不可。为此,笔者直言,全社会要进一步高度重视花朝戏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一是要开办一所“紫金花朝戏剧学校”,中专建制,省内统一招生,诚聘花朝戏老艺人和戏剧团现有骨干为老师,专业培育花朝戏表演、作曲、器乐演奏等人才。学生毕业后可流向戏剧团和全县各学校任音乐教师,以及推荐到各镇文化站工作。二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自主创新,科学管理,激活市场,拓展市场。上下一心,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演职员生活待遇。三是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花朝戏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编制,使生旦净末丑多角色的动作、曲调的规范和统一,看五千年物色分明。四是要进一步加大花朝戏宣传力度,政府投资,编印花朝戏剧目曲谱、光碟,使更多的民众爱花朝、跳花舞、唱花朝,力求花朝戏与学校青少年互动,将花朝戏艺术与青少年儿童的艺术教育联系在一起,唱响学校、企业、社区。并定期举办花朝戏节目汇演,在电视里开设“跟我学唱花朝戏”栏目。使之花朝戏剧繁荣,曲曲竞歌和谐盛世;客家艺苑活跃,人人争颂艳阳春天。五是要进一步做好花朝戏推介工作,在全县上下形成推介花朝戏为荣,从机关、企业做起,领导干部带头,把花朝戏宣传光碟作为礼品赠送友人商人。六是要在全县上下形成尊重花朝戏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政府设立花朝戏事业贡献奖、山茶花奖。笔者坚信,在尊重和热爱历史文明、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方面,紫金人决不会缺席和示弱的。同时,也希望在近年内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节目,上北京、进央视向祖国和人民汇报演出。
   保护文化遗产,为古为今为未来。说真的,文化遗产日是一个人为的主题日,落地生根需要靠全社会的精心培育,如机关、学校、企业、社区都能积极加入,把文化遗产日做为提升全社会文明高度的一天,我们每个公民都是这一天的主人,都有责任为这一天尽力,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守护住我们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血脉的延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肩负起我们的责任!当代中国将会更加灿烂辉煌,更加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


2006年6月10日
写于深圳紫竹斋灯下
交流地址:wenjingqing@sohu.com

[ 本帖最后由 温竞清 于 2007-6-3 09:57 编辑 ]

温竞清 发表于 2007-6-3 10:00:35

文心艺术地

化雨春风天

温竞清 发表于 2007-6-3 10:16:21

以“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23日在四川成都拉开帷幕,活动将持续到6月10日。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

温竞清 发表于 2007-6-3 10:16:52

24日下午,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共同通过《成都宣言》

首个国际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言在成都发
   24日下午,在成都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数十位国内外专家发表世界上首个国际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言——《成都宣言》,以唤起全世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保护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宣言中,来自中国、意大利、法国、英国、韩国、爱沙尼亚等国的37位专家共同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现代文明冲击和被世人遗忘的严峻形势。宣言号召各国通过教育让年轻人懂得珍惜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人类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脆弱的,而且刚刚起步,《成都宣言》将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警惕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浮躁心理可能导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遗忘或流失。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说,这一宣言在中国的发表,显示了中国民众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的迅速提高和中国政府的决心。

    田青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上,中国虽然起步晚,但动作大、影响大、投入力度大。”
    中国政府去年公布了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决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自2001年以来,中国已有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共同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拥有代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
    本次论坛于5月23日至24日召开,是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活动的一部分。《成都宣言》发表后,将用多国文字镌刻在石碑上,永久树立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内。

    《成都宣言》全文如下: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宣言

  公元二〇〇七年五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在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一届特别会议期间,来自世界各国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国际论坛,并发表宣言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我们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给予足够重视,提高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本宣言于二〇〇七年五月二十四日通过。

[ 本帖最后由 温竞清 于 2007-6-3 10:38 编辑 ]

温竞清 发表于 2007-6-6 10:23:4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因为受人类社会结构和环境改变的影响,以及其本身存在形态的限制,必然带来它的社会存在基础日渐狭窄的发展趋向,所以它的生存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有不少甚至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的危险。这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必然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这种影响的后果是传统文化、弱势文化的加速消亡,它体现的特定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精神和人类情感、特有的思维方式、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将为现代工业社会所产生的不稳定的文化观念所消解或代替。一个民族深层文化基因的改变,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以及民族特征的弱化甚至消亡;特定地域、群体中凝聚其文化传统的那些难以用外在尺度衡量的文化表现形式的消解,也必然带来价值观念的混乱。

  可以说,抢救和保护那些处于生存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

温竞清 发表于 2007-6-8 17:59:01

在记忆里回味曾经的沧桑,在记忆里寻找历史的辉煌,中国记忆,沉淀的是千年的精华,积聚的是前进的力量!”“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心灵感受如滔滔江水激动难以言表”
  这是观众对正在央视播出的《中国记忆――文化遗产博览月》电视节目的观感。

  以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和6月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两大文化节日为契机,以“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和谐文化”为主题的这次大型媒体行动,是文化部、中宣部宣教局、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等十余部门与央视社教中心联合制作的迄今为止关于文化遗产保护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力度最强的一次宣传行动。节目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对于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与此同时,刚刚闭幕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作为中国也是世界上举办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个节日,也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影响,并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国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关切。

  我们注意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化,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极为重视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越是全球化,越应当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否则就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了自我。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DNA。”这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DNA是生命个体在生理上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标志。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建筑、器具、书画、习俗礼仪、手工技艺、表演艺术等以及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元素,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存留至今,凝结着历史的必然选择,凝聚着人类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犹如人类进化发展的固化的或活态的“基因”,历经沧桑而脉络不断,成为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彰显着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民族性格。

  这些年来,由于我国政府以及民间各方面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步强化,成效逐步提高。大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无论是“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能与时代、与生活、与群众建立联系,那么其价值就不能得到体现,其保护和传承就无从谈起。正因如此,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有活态思维、平民视角、发展眼光:活态思维,就是使文化遗产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鲜活起来,在本土与国际的对话中凸显出来;平民视角,就是要探索一条使文化遗产贴近大众的模式,使其在最朴素的“文化回家”当中彰显人文精神和实用价值,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发展眼光,就是把文化遗产放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锤炼提纯,使之适合我们的时代,而不是固守陈规、一成不变。

  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全民族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包括政府的政策自觉――文化政策的导引和管理;学者的智力自觉――观念与知识的阐述和支持;媒体的宣传自觉――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活态”传承人的传承自觉――文化的自信和坚守;还包括广大民众的参与自觉――更多的人积极投身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如此,这项传承文明、造福子孙的事业才会曙光照耀、生机一片。

温竞清 发表于 2007-6-9 08:01:01

近年来,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迅速变化,抛弃传统、追求时尚成为一些人的生活方式,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

  在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还不十分了解时,全国政协委员单霁翔等就在提案中分析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严峻状况,建议采取具体措施,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部非常重视单霁翔等委员的提案,及时作出答复。随后,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等部门共同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保护工程”在以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由政府组织实施推动,对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同时,设立了“保护工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国家级的试点、保护项目和国家级名录的建立、标准规范的制订等。

  “现在各地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逐年提高,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王合忠说,“全国政协作为弘扬我国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要继续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摇旗呐喊,使我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中独放异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珍视文化遗产 造福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