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吊线戏解“断线”之忧
客家吊线戏解“断线”之忧大洋新闻
2007年05月15日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叶仕欣
http://gzdaily.dayoo.com/images/2007-05/15/11791586898430515A24005_b.jpg艺术家们在练长线木偶表演基本功。
稀有长线木偶濒临失传 梅县为其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图
记 者叶仕欣
通讯员麦娟娟
建国后最早由人民政府于1951年3月组建的木偶剧团——梅县木偶剧团,是目前国内仅存的稀有长线木偶剧团。但目前这个从明代万历年间(1537年~1620年)开始流传、随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传到梅县客家地区,至今已在闽粤赣边区流传了400多年的“客家吊线戏”,至今仅存6名50多岁的传人,面临后继无人而濒临失传。
记者昨日从梅县文广新闻出版局获悉,梅县县委、县政府目前为拯救这个濒临失传的木偶剧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梅县木偶剧团摆脱生存困境,并为这个濒临失传的木偶剧种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客家吊线戏”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生机。
辉煌历史:
周总理亲点客家吊线戏
与前苏联艺术家同台表演
据梅县文广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王健如介绍,梅县木偶剧团组建于1951年3月,是建国后最早由人民政府组建的专业木偶剧团,由当时活跃在梅县地区的《乐尧天》等6个民间木偶戏班组成。
木偶身高0.7米,造型精细,它以3条硬线10至20多条4米长软线,通过演员在4米高台操纵,木偶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公、婆”6大行当,表演程式是“唱、做、念、打”一应俱全,唱腔以古装汉剧西皮、二黄为主和民间小调等。
梅县木偶剧团组建后,1951年曾代表中央慰问团中南局分团在粤东地区老苏区进行慰问演出;1953年,前苏联莫斯科木偶艺术剧院访华到广州演出,希望我国派出木偶剧团同场献艺,周恩来总理亲点梅县木偶剧团的客家吊线戏与前苏联艺术家同台表演,梅县木偶剧团表演的传统戏《化子进城》以其精湛的表演获得中外艺术家们的赞赏。
苦苦坚持:
12名艺术家14年演出
留下一脉香火
令人遗憾的是,梅县木偶剧团1966年被解散,木偶艺人们转行谋生。直至12年后的1978年7月剧团才得以重新复办。当年,剧团招聘了10多名十七八岁的男女学员。经过多年磨练,这些年轻的学员们挑起了长线木偶表演的大梁。
但从1993年开始,梅县木偶剧团的老艺术家们相继逝世,加上木偶表演市场萎缩,梅县木偶剧团遭遇生存窘境,22名编制的木偶剧团,只剩下12名艺术家。为了使长线木偶表演艺术得以留传,12名艺术家们14年来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常年骑着单车在闽粤赣边区的山乡、村寨演出和创作,苦苦坚持至今,从而留下了客家吊线戏一脉香火。
现状堪忧:
64岁老人唱小生
叹客家吊线戏苦无传人
昨日,记者在王健如副局长等人的陪同下,来到地处梅城城北镇的梅县木偶艺术大楼,这座建成于1992年的小楼虽然面积很小,一楼排练大厅的木偶表演舞台却非常气派。
今年50岁的业务副团长巫启胜是1978年进团的学员之一,他告诉记者,他们团自从30年前招过学员外再没招过学员,如今全团平均年龄53岁,年龄最大的赖振强老师今年已64岁,但唱汉剧小生仍要靠他唱。如果再不招学员,客家吊线戏真的要“断线”了。
发展生机:
梅县为客家吊线戏
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健如告诉记者,梅县县委、县政府目前为拯救这个濒临失传的稀有长线木偶剧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梅县木偶剧团摆脱生存困境,并于今年3月着手为这个濒临失传的木偶剧种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说,今年将招收5~6名学员,保障长线木偶表演艺术的传承;今后5年将每年将增加财政补贴20万元,保障排练生产节目经费和演职人员的工资及其福利待遇;争取在5年内整理展演25个传统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