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发表于 2007-4-5 22:53:56

客家文化特征

http://www.d0086.com/flm/guangdong/slm/shenzhen/TKM/bskk/fsxg200647144237.htm

    深圳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深圳东部地区,即今龙岗区的大部分镇村,在与龙岗接壤的宝安区石岩、观澜、龙华等镇也有部分客家人居住。

    这一地区的客家人大多都是晚明至清代从湘赣等省途经梅州、河源等客家聚居地辗转迁徙而来,也有少数元、明时期迁来的。他们在长期的辗转迁移过程中,既带来了原住地和途经地的文化,在固守原有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不断地扬弃那些不适于新的生存环境的文化因素。他们在与深圳地区各民系的接触、交往与融汇的过程中,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独具特色的深圳客家民居建筑,就是这一文化的外在形式。

    崇拜祖先的寻根文化特征:

    客家人到了新的地方后,还牢牢地记着自己的家族历史,也就是说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客家的民居建筑中,到处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崇拜祖先的和寻根思源的心态。

    一是祠堂建筑。客家人不论是合族聚居在一个围屋建筑里面,还是采用非围屋的聚居方式,他们的居住建筑都是以祠堂为中心而展开的。深圳市龙岗区的客家人大多以围屋的形式聚居在一起,围屋的中轴线按排祖祠厅堂建筑,其它居住建筑都以祠堂为中心而展开。在祠堂里安上家庭始祖和历代祖先的牌位,时时进行祭拜。散居各处的客家人也同样如此,他们的居住建筑无一例外都是围绕着祠堂而建,并以祠堂为中心。这种建筑布局形成一种极为强大的向心内的凝聚力量,使整个家庭成为一个整体。

    二是用悬挂堂匾这种形式来标明、记载自己的姓氏郡望和光荣的祖先。堂匾一般挂在中堂上,上书本族姓氏的郡望堂号,如黄姓为“江厦堂”,李姓、彭姓为“陇西堂”,赖姓为“颖川堂”,何姓为“庐江堂”,肖姓为“兰陵堂”,邓姓为“南阳堂”,等等,这是氏发祥地的堂号。

    三是通过祠堂中的祠联、楹联记载自己家庭的历史祖先的业绩。宝安区上合黄氏宗祠上的祠联是“珠玑旧泽,江厦先声”,既说清楚了家庭的堂号,又说明了他们这一族是经从南雄迁来的客家。福田下沙黄氏宗祠的楹联是“泽传参里,声讫程乡”,说明他们的先祖是晋代的黄舒,是经从梅州迁过来的。“龙湾世居”围(黄姓)的楹联是“溯渊源而有笨为箕为裘犹是春申令绪,绵世泽于无疆肯构肯堂依然叔度家风”,更将他们的始祖追溯到了战国时期的春申君。

    唐宋风格的中原文化特征:

    中原文化的先进性、正统性和包容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多种文化熔铸而成的中原文化,以其强势的特征得以延续和辐射,这是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的结果,更是民族文化得以不断发展的根据和动因。这一特征反映在深圳的客家建筑中,不仅在营造做法上至今还留有不少唐宋时期特有的构件和细部特征(如梁架上的驼峰、托脚,柱子的生起、侧脚和卷杀)。在建筑物的形制和名称上,也还大量地沿袭唐宋时期的做法与称谓。

    1、塾

    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建筑形制,最早在周代就已形成。“塾”最早的用途是臣子立于朝堂门外等候朝见君主的地方,臣子在这里再次思考、熟习应对之事。塾台这一形制,中原地区在宋代以后已无此做法,而在深圳的祠堂建筑中还保留了这一古制,其内塾用于宾客休息,外塾用于做大型祭祀庆典活动时的鼓乐台。

    2、屋厦

    客家人称自己的房屋为“屋厦”,称厅堂两侧的横屋叫“厦舍”,称厅堂为“厅厦”,称檐口的檐檩为“楣梁”。这些建筑名称,都是中原地区宋代以前的叫法,明清以后已无此称呼。

    3、东厨

    客家人把厨房叫“东厨”。近些年虽然已逐渐不用这一口语,但在一些老年人中还能听到这种叫法,另外就是在春节或其它喜庆吉事需要贴对联的时候,往往也在厨房的门上贴上一张红春联,上书“东厨飘香”。东厨也是古时候的称谓,因厨房多设在堂东,故得此名。

    4、灰寮

    这是客家独创的一个词,即厕所的别称。

    5、桷子

    把椽子叫做“桷子”、“衍桷”,这也是非常古老的名称。“桷”是古代齐鲁一带的方言,中原地区在宋代已不使用,但深圳的管家人至今仍在继续使用这一称谓。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7-4-6 21:18:56

原帖由 level 于 2007-4-5 22:53 发表
三是通过祠堂中的祠联、楹联记载自己家庭的历史祖先的业绩。宝安区上合黄氏宗祠上的祠联是“珠玑旧泽,江厦先声”,既说清楚了家庭的堂号,又说明了他们这一族是经从南雄迁来的客家。福田下沙黄氏宗祠的楹联是“泽传参里,声讫程乡”,说明他们的先祖是晋代的黄舒,是经从梅州迁过来的。“龙湾世居”围(黄姓)的楹联是“溯渊源而有笨为箕为裘犹是春申令绪,绵世泽于无疆肯构肯堂依然叔度家风”,更将他们的始祖追溯到了战国时期的春申君。


很明显是张冠李戴。

宝安区新安镇上合黄氏、福田下沙黄氏都不是“客家”,而是属于广府族群。福田下沙黄氏宗祠的楹联是“泽传参里,声讫程乡”,说明他们的先祖是晋代的黄舒,是经从梅州迁过来的?这样望文生义,是毫无依据的。http://www.3sha.cn/viewthread.php?tid=15080下沙村一世祖黄默堂:   南宋时期,峭山公妣郑氏所生井公(黄井)的第十四代孙黄默堂在深圳湾畔创立下沙村,成为深圳下沙的一世祖。(据资料推断,默堂公应该是南宋时期从江西经广东韶关珠矶巷到深圳的。)龙湾世居”围(黄姓),是公明粤语区的(莞宝片)。

看到祠堂规模大,有对联,有中原认同,就以为是“客家”了?

这些地方的大盆菜,也不是客家的,竟然也被很多新闻吹成了“客家”。

level 发表于 2007-4-6 23:05:01

回复 #2 情系珠江 的帖子

珠江真是无所不知啊,连自己没到过的地方都一清二楚,似乎广府地方的每一寸土地都尽收眼底。:lol
我刚一开始看时,也觉得有问题,很明显,作者没有珠江你博学,不知道祠联根本就不是客家的专利。但是珠江你也不要过于高兴,你说他们的先祖是晋代的黄舒,那时不要说没有客家,就连闽南广府也没有,客家人的堂联歌颂有功德的祖先不一定就是客家人,那个祖先可以是客家闽南广府共同的祖先,这一点也不奇怪。我家 的堂联还是“延陵世泽”呢,延陵后代早已便遍布天下,但族谱记载,我这一支根本不是延陵后代,难道就可以因我是客家人而说所有延陵后代都是客家人吗?或者说因我不是延陵后代,某个广府吴是延陵后代而说我不是客家吗?断章取义!无聊。
没错,作者没有珠江你博学,因为他不会像你那样从网上ctrl+c,再ctrl+v,而是经过实地考察后才写出这篇文章的(因为他是做旅游的,不敢骗游客,不像你,断章取义,不辨真假)。文字出处的网站不是客家网站,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业网站,很明显作者也不是客家人,根本没有吹捧的必要!~:victory: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7-4-7 10:15:52

原帖由 level 于 2007-4-6 23:05 发表
珠江真是无所不知啊,连自己没到过的地方都一清二楚,似乎广府地方的每一寸土地都尽收眼底。:lol
我刚一开始看时,也觉得有问题,很明显,作者没有珠江你博学,不知道祠联根本就不是客家的专利。但是珠江你也 ...
呵呵,小朋友混沌初开,什么都不懂,所以本大猫只是谈了很基本的常识,小朋友网虫都以为这是想显示"博学":lol .

这篇文章的作者肯定不是客家人,也肯定听不懂客家话、粤语,也没办法区分“客家人”与“本地人”。他抄的那些祠堂对联,所属的家族是宋代开基于本地,而本地又属于传统的粤语区。据这些黄氏族谱记载的源流,是从伟大的中原、富庶的江南经珠玑巷到达本地的,没有任何与“客家”有关的东西,而且他们与客家在历史上是泾渭分明的。现在当然是分不清,就算你说他们是客家,他们也会笑着更正。如果是以前的旧时代,不揍你才怪。现在在江西、福建的不少地方,如果他不是客家,你说他是,他还非常反感。

作者开篇说了龙华、石岩等地是客家,但抄楹联的时候却跑到新安、公明和福田下沙去抄,不用说都是这些地方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祠堂够大,楹联有气势。“大盆菜”也是很有特色的,但不是客家的。如果跑到福永文氏家族那里,客家神话的追捧者又要乱吹起客家经文了,但他们绝不是客家。LIN大网虫不懂装懂,又要跳出来硬说是,只能是出丑,用粤语来形容就是“出头桷子受雨淋”。

顺便说说:桷子、檐桷(不是作者所写的错别字“衍桷”)、瓦桁等等,是粤语的词汇。

level 发表于 2007-4-7 13:32:38

这篇文章的作者肯定不是客家人,也肯定听不懂客家话、粤语,也没办法区分“客家人”与“本地人”。
说到博学,谁也不及你珠江,整天沉浸在浩瀚却是虚拟的网络资源库里,自以为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的时代已经到来。现实点吧!
作者不是客家人,不懂客家话、粤语,不代表他没有嘴巴和耳朵,去询问,去倾听;不代表客家人不会讲普通话,他们会告诉作者“我是客家人”而不是“厓系客家人”。作者没办法区分“客家人”与“本地人”(不知道你这个本地人是什么意思,难道深圳的客家人就不是本地人吗?无聊!),难道当地的人还会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吗?如果作者像你一样只有鼠标和键盘,他也不敢出来混了。

level 发表于 2007-4-7 13:43:29

他抄的那些祠堂对联,所属的家族是宋代开基于本地,而本地又属于传统的粤语区。据这些黄氏族谱记载的源流,是从伟大的中原、富庶的江南经珠玑巷到达本地的,没有任何与“客家”有关的东西,而且他们与客家在历史上是泾渭分明的。
如果你还从堂联上抠,那是你实在太无聊了。堂联与方言族群无关,只与氏族族群有关。我说过,我的堂联是“延陵世泽”,但是延陵后代早已遍布全国七大方言区,根本就不是某个方言族群姓氏的专利。 难道说我的家族就会被其他地方的宗族批判吗?况且我还不是延陵后代呢。

level 发表于 2007-4-7 13:59:40

作者开篇说了龙华、石岩等地是客家,但抄楹联的时候却跑到新安、公明和福田下沙去抄,不用说都是这些地方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祠堂够大,楹联有气势。“大盆菜”也是很有特色的,但不是客家的。如果跑到福永文氏家族那里,客家神话的追捧者又要乱吹起客家经文了,但他们绝不是客家。
典型的指东点西手法。而且建祠堂也不是近几十年的事,几十年前,深圳到处都一样。
广府人有“大盆菜”,客家人也有“大盆菜”,各有各的特色。说“大盆菜”是客家人的也没有错,因为它从来也没有否定广府也有“大盆菜”。下次讨论不要再扯出这个旁题。

level 发表于 2007-4-7 14:11:22

顺便说说:桷子、檐桷(不是作者所写的错别字“衍桷”)、瓦桁等等,是粤语的词汇。
真是面皮 pun1 (厚)过松树皮,寡廉鲜耻,敢说这是粤语词汇。要不要我群发信息问问这里的客家乡亲,看看客家词汇里有没有桷子、檐桷、瓦桁等房屋构造词汇?
还真没见过恁厚脸皮 的人:L

[ 本帖最后由 level 于 2007-4-8 17:26 编辑 ]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7-4-8 17:09:06

粤语区的祠堂,一般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规模在省内最宏大。而要找客家祠堂,难,多是局促于围龙屋内。就算是建在外面的,也是规模很小的,一块红布一拉,全挡住了。很多年前,有一次,本大猫看到客家地区有一家小祠堂,很感兴趣,想去看。村干部很紧张,说那只是海外华侨回来祭祖才进去的,我们这里不搞封建宗族**** :lol, 本大猫就看不成了。本大猫知道农村的情况,很久以前跟父亲回老家,到”大宗“拜神的地方看,那里一个院落已经被改成小学,但还是有人把课桌拜在那里,焚香膜拜,一看到一个干部模样的人、一个学生摸样的人(本大猫比较高,读初中的时候就像是高中生的样子),很紧张,收拾东西跑啦 :lol 。

言归正传,看看”黄姓祠堂通用对联“的有关网页,就知道上述的黄姓不是客家,而是地道广府族群源流。
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replyID=435870&id=69988&skin=1
西晋伦常南粤士;
六年庐墓一生心。
额匾:奉旨旌裱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上合村黄氏宗祠二堂匾联(正面)。联语典指大孝子黄舒,为黄香之后(下同)。黄氏子孙多能继承孝的传统,将孝道发扬光大。因此,历代黄氏祖先中,又孕育出许许多多的大孝子。如晋朝时,在今广东东莞县出了一个孝子叫黄舒。传说黄舒家贫,靠自己的发愤工作来侍养双亲,父母去世之前,尽力满足他们的最后要求。凡父母心里想要的东西,就是远在千里也要找来。父母死后,起庐于墓上,坚持为亲人守护墓庐。虽深野无人,猛兽狂吠,也安然处之无异。在今天看来,这种为死去的亲人守墓的做法未免过分,但在当时却是至孝的表现。黄舒的事迹后来受到官府的旌表赞扬。后人又为他建立词庙,把黄孝子作为神来敬祭尊祀,这就是在广东东莞县的“黄孝子特祠”。千余年后明代有位伟大的剧作家汤显祖还为他写了一篇《东莞县晋黄孝子特祠碑》。

level 发表于 2007-4-8 18:18:55

原帖由 情系珠江 于 2007-4-8 17:09 发表
粤语区的祠堂,一般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规模在省内最宏大。而要找客家祠堂,难,多是局促于围龙屋内。就算是建在外面的,也是规模很小的,一块红布一拉,全挡住了。 ...
粤语区的祠堂,不代表不是客家人的祠堂,粤语区也有客家人。再说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各地都一样,何来更加发达的粤语区?
说到祠堂难找,这不奇怪。我家方圆二十里也找不到一间祠堂,不是族人建不起,而是没必要建。因为我们那里维系家族向心力的不是祠堂,而是坟地。有些坟地的规模不是你可以想像的。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7-4-8 18:21:46

原帖由 level 于 2007-4-8 18:18 发表

粤语区的祠堂,不代表不是客家人的祠堂,粤语区也有客家人。再说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各地都一样,何来更加发达的粤语区?
说到祠堂难找,这不奇怪。我家方圆二十里也找不到一间祠堂,不是族人建不起,而是没必 ...

无知。历史上的深圳,就是粤语区明显比客家地区发达。今天也是有较大的差距。龙岗区就是深圳经济相对“欠发达”的。

上述的祠堂,就是粤语族群的。

level 发表于 2007-4-8 18:28:07


西晋伦常南粤士;
六年庐墓一生心。
额匾:奉旨旌裱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上合村黄氏宗祠二堂匾联(正面)。联语典指大孝子黄舒,为黄香之后(下同)。黄氏子孙多能继承孝的传统,将孝道发扬光大。因此,历代黄氏祖先中,又孕育出许许多多的大孝子。如晋朝时,在今广东东莞县出了一个孝子叫黄舒。传说黄舒家贫,靠自己的发愤工作来侍养双亲,父母去世之前,尽力满足他们的最后要求。凡父母心里想要的东西,就是远在千里也要找来。父母死后,起庐于墓上,坚持为亲人守护墓庐。虽深野无人,猛兽狂吠,也安然处之无异。在今天看来,这种为死去的亲人守墓的做法未免过分,但在当时却是至孝的表现。黄舒的事迹后来受到官府的旌表赞扬。后人又为他建立词庙,把黄孝子作为神来敬祭尊祀,这就是在广东东莞县的“黄孝子特祠”。千余年后明代有位伟大的剧作家汤显祖还为他写了一篇《东莞县晋黄孝子特祠碑》。
引用通用堂联,简直是自打嘴巴:lol
黄舒是晋代人,那时恐怕连广府的概念也没有。广府正式形成应该是在唐代吧?记住,古时的粤人不是广府人!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谁敢说他的后代只会往广府群体演化而不会往客家群体演化?如果如你所说那样演化的话,恐怕现在中国也只有北方古汉语和南方蛮语了:lol

[ 本帖最后由 level 于 2007-4-8 18:38 编辑 ]

shanquan33 发表于 2007-5-14 09:00:05

Isy 发表于 2009-6-28 18:17:45

原帖由 情系珠江 于 2007-4-6 21:18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明显是张冠李戴。

宝安区新安镇上合黄氏、福田下沙黄氏都不是“客家”,而是属于广府族群。福田下沙黄氏宗祠的楹联是“泽传参里,声讫程乡”,说明他们的先祖是晋代的黄舒,是经从梅州迁过来的?这样望文生 ...
“泽传参里”指黄舒。
“声讫程乡”指黄石,号秋崖,深圳最早的进士,官程乡主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