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en111 发表于 2007-3-21 09:58:16

魚藤坪斷橋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56562f69.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cda9d5c4.jpg

venen111 发表于 2007-3-21 09:58:43

魚藤坪斷橋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c99e239d.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e28df6e0.jpg

venen111 发表于 2007-3-21 09:59:17

魚藤坪斷橋

  魚藤坪斷橋又名「龍騰斷橋」,位於舊山線鐵路魚藤坪鐵橋上游80 公尺處。這座曾經被譽為「台灣鐵路藝術極品」的磚拱鐵路橋,經歷 1935 年、1999 年兩次台灣中部大地震,留下斷橋殘拱歷史傷痕,深具歷史意義與建築技術紀念價值。

  「魚藤坪」是三義鄉龍騰村舊名,相傳先民開墾當地時,在山區廣植魚藤,因而得名。

  傳說先民種魚藤,是為了剋制鯉魚精作祟,不只在龍騰山區廣植魚藤,還將東南方的高山取名為「關刀山」,希望關刀斬斷魚藤,藉以毒殺鯉魚,居民得以安居,台灣光復後設村,村民認為魚藤不雅,才改名「龍騰」。

  根據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所出版的台灣鐵道史 (未定稿)( 中卷 )記載,魚藤坪橋基礎工程,於 1906 年(明治 39 年)5 月 1 日開工,1907年(明治40年)1月30日完工。

  橋樑工程由三叉河出張所長稻垣兵太郎設計,中央桁架樑則由美國技師 Coopper Schneider 設計,由久米組(日本一個以鐵道工程起家的營造業者)承造。

  魚藤坪鐵路橋以磚石砌造橋腳、連拱、鋼板橋、上承式桁架組成,屬於複合材料鐵路橋樑,當時台灣類似構造的橋樑只有鳳山溪鐵橋。

  魚藤坪鐵路橋位處台灣縱貫鐵路最高、最陡、施工難度最高的路段,自然成為日治時代台灣鐵道部海拔最高、跨距最大鐵道橋樑。

  1935 年(昭和 10 年)4 月 21 日中部大地震,震央在魚藤坪橋附近 10 餘公里處的關刀山,受損嚴重,南岸第 7、第 8橋腳間連拱斷裂崩落,南岸 60 呎鋼板樑懸空,其餘連拱也嚴重龜裂,列車無法通行。7 月 7 日大規模餘震,第 8、第 9 橋腳間連拱震落。

  震災後,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檢討魚藤坪橋修復問題,因為復舊不易、磚拱橋不耐震、南北兩端有三處曲率半徑達三百公尺的大彎道等因素,此決定在西側 80 公尺處另建新橋。

  為了運送新橋建材,工程單位將舊橋龜裂及有安全顧慮的結構敲除,搭上施工鷹架,方便工程列車運送新橋所需建材,1936 年(昭和 11 年)材料備妥後,動工施作鋼筋混凝土上承式鋼板新橋。

  1938 年新橋完工後,舊橋鋼板樑、上承桁架才拆除,橋墩間連拱因為安全理由才進一步敲除。

  1999 年九二一大地震,魚藤坪斷橋第 4 座橋腳攔腰震斷,成為兩度見證中部大地震的歷史古蹟,引起各方關注,隨即進行古蹟審查,評定為縣定古蹟,2000 年文建會指定為震災紀念物,2003年苗栗縣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
1.古蹟名稱:魚藤坪斷橋
2.指定等級:縣定古蹟
3.指定類別:橋樑
4.地址:三義鄉魚藤坪段401之1地號
5.公告日期:2003.11.25
6.現況:殘跡保存,附生植物多,不利觀察細部結構
7.特色:台灣鐵道建築藝術極品,見證兩次中部大地震的日治時期鐵路建築
8.交通及注意事項:斷橋採殘跡保存,結構未進行修復,橋柱下方禁止進入,以策安全。

venen111 发表于 2007-3-21 09:59:59

魚藤坪斷橋

  舊魚藤坪橋,距離溪底 108 呎,坡度 25/1000,橋樑總長 165公尺,北邊部份路段曲率半徑 15 鎖(300 公尺),中央為 200 呎(61 公尺)上承式桁架樑。

  基礎磚石結構由北到南分成:北橋台,第 1 到第 8 橋腳,南橋台。橋墩基礎打入地底 30 呎深岩盤,砌起磚石橋腳、磚拱橋台,再安放鋼板樑、上承式衍架樑。

  橋腳式樣除第 5、6 橋腳因為要支撐中央 200 呎桁架樑,而採直立形式;其他 1、2、3、4、7、8 橋腳與南、北橋台間,均為拱徑 9 公尺的連拱,構成南岸 2 拱、北岸 4 拱的鐵橋印象。

  第 4、5 號橋墩,與第 6、7 號橋墩之間為 60 呎( 18.3m) 鋼板樑。原先設計南邊 2 座、北邊 1 座鋼板樑,但後來變更設計,改為南、北各 1 座 60 呎板桁,變成北邊 4 孔、南邊 2 孔的磚拱鐵道橋樑。

  當年日本政府積極西化,舊魚藤坪橋採用「荷蘭式」砌磚工法,一層順砌、一層丁砌,轉角牆端使用 75 磚收邊。橋拱則是採順砌,拱面用丁砌,丁砌的磚拱面每一隔一段距離會出現幾塊順砌,這是一種國外技師建議的補強方式,常見於日本鐵道建設中。

  磚造是魚藤坪斷橋的第一印象,從拱形磚塊的疊砌方式與接合切角,可以看出當年匠師的的精緻程度。

  橋墩結構不只用磚而已,也有石頭。仔細觀察橋拱與橋腳相接處,砌有一排石頭,以承受來自上方重量,日本稱「受迫石」。受迫石下方側壁的明顯突起,則是蓋橋拱時,鷹架的支撐點,好處是鷹架基礎懸空,不受下方水流影響。

  南上橋台橋拱外側柱子狀設計,可能不是結構上需求,而是增加視覺安定感的裝飾,只是長滿植物,不容易觀察。

  南北橋台的石材護坡,採用日式「谷積?」的砌法,這種工法施工容易、工期短,具有排水良好、有效對抗土壤壓力等優點。

  舊魚藤坪橋興建之初所須磚材,連同舊山線其他橋梁、隧道共計要 2000 萬個左右,施工單位曾在工地附近土壤試燒,但成效不佳,改從北部磚瓦工廠直接供應。

  1935 年中部大地震後,經營鐵路貨運業務的三義鄉民劉傳旺,特地步行到斷橋現場挑廢磚回家蓋房子、倉庫,這些紅磚比一般的紅磚重許多,表面有一道、二道、三道刮痕等不同式樣的標記,雖然年代久遠,依然堅固可用。

  劉傳旺的後代在勝興火車站旁老家經營勝興客棧餐廳,餐廳的地板車面、柱子、牆面,都是用當年魚藤坪斷橋的廢磚,與 5 公里外的斷橋殘跡,一起見證歷史。

  舊魚藤坪橋採混和式設計,又處於台灣鐵道工程最艱鉅的路段,紅磚砌成的橋墩,施工精度高,無論建材、工程技術及建築美學的表現上,都已經達到當時先進國家水準。

  坐落蒼翠群山中,跨越險峻綠水的舊魚藤坪橋,更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視覺魅力,相當引人注目,曾被譽為「台灣鐵道建築藝術的極品」,日治時期縱貫鐵路全線通車時,舊魚藤坪鐵路橋被選為紀念車票圖案,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venen111 发表于 2007-3-21 10:07:09

大湖十份崠茶亭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7fe247fc.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83b8a41c.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4f5088cf.jpg

venen111 发表于 2007-3-21 10:07:48

大湖十份崠茶亭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0dcce614.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507b4b68.jpg

http://i175.photobucket.com/albums/w143/hakkaonline/Miaoli/909e8225.jpg

venen111 发表于 2007-3-21 10:08:27

大湖十份崠茶亭

  桃竹苗地區的茶亭,大多建於十九世紀末葉,這些隨著墾拓內山先民腳步,分布在山間小徑上的建築,展現早年墾拓時代人情味,隨著道路開拓、古道荒廢,大多淹沒在荒煙蔓草中,逐漸被人遺忘。

  山路上的茶亭,不但供往來挑夫、商賈可歇腳避雨,善心人供應免費茶水,往來旅人解渴,稍事休息後再上路,奉茶人的善行義舉,讓他們一路感激。

  十份崠茶亭座落關刀山脈十份崠山南麓鞍部(海拔約 545 公尺),當地是關刀山脈最低處,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先民從銅鑼越過雞隆山,經十份崠進入南湖地區,地勢較低的十份崠鞍部,取代較早開發的大寮越嶺線,成為大湖地區的主要聯外通道。

  山上挑下來的農產、海邊帶上山的鹽貨,經由先民一步一擔,經由十份崠古道進出大湖,讓這條古道有所謂「挑鹽古道」、「挑筍古道」的舊稱呼。

  根據調查,以前這條古道沿途有分別有 4 處茶亭,有趣的四座茶亭屋頂材料不一樣,分別以磚、石、樹、竹為材料,由西往東分別是三義雙龍坡磚造屋頂茶亭、十份崠鞍部的石頂茶亭、南湖坑利用自然樹蔭的樹茶亭、永興橋下方 50公尺處的竹棚架茶亭等。

  經由關刀山稜線延伸的多條古道,都在十份崠交會,早年每天進出物資量不小,甚至發展成為農民的集貨中心,收集農產到達一定數量,再由挑夫裝簍挑往銅鑼、三義。

  山上住民採收的山產通常選在凌晨運到十份崠,趕在凌晨 3 、4 點會合出發,一路吆喝趕路,中途頂多在茶亭歇腳,大約 2.5 個小時抵達銅鑼、三義,卸下農產交易後,買些民生必需品回山上,又是一天忙碌。

  可想而知,占有地理優勢的十份崠茶亭,不只是交通中心、集貨站,也是訊息交換中心。據訪查,以前的步道約莫 3 尺寬,位於步道旁的茶亭,應該算是山上最壯觀的公共建築。

  保守估計,十份崠設茶亭應有一百年以上歷史,最早的茶亭可能是簡單搭建的棚架,後來改建式樣已經無從查考,目前所見茶亭是十份崠當地人劉來旺,向十份崠、九份庄、南湖坑住民發起興建,地方出錢、出力、出材料,由在地匠師廖阿榮負責興建完成。

  劉來旺長孫莊德文回憶說,劉來旺祖父年少家貧入贅莊家,大正初年到苗栗大湖,巧遇失散多年姊姊,決定留在南湖開墾,本來焗樟腦,樟樹砍盡後改種田,從此定居,因十份崠聚集庄民日漸增加,祖父因為地方需要,才發起募款建茶亭。

  茶亭完工時,入口石碑畫有路標以及捐款人芳名錄及「大正十二」年(1923 年)字樣,亭內本有圓石桌,但已佚失,不見蹤影,目前已經復舊重置。

  莊德文說,茶亭完工後,一直由劉來旺的夫人莊壽妹負責供應茶水,後來由媳婦劉江星妹接手,後來因為要挑水果,才交手他人。茶亭的茶水裝在陶甕裡,竹籃裝著陶甕放在磚砌茶爐內,爐子有保溫作用,但不燒柴,茶水通常是粗茶,有時也泡芭樂葉或青草茶。

  關於茶亭奉茶方式,另有一說。古早茶亭供奉的茶水,常放進稻殼,喝茶前必須吹開或撥開浮在茶水表面的稻殼,這不是整人,而是貼心的關懷。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趕了大半山路的旅人,氣喘、流汗之際,猛然一口灌進涼茶,噎著氣管、傷了身。

  物換星移,大湖鄉十份崠古道部份路段後來興建苗 60 線道路,因為施工考量,路線並未依照古道實際路線設計,古道因此消荒廢,消失在山林中。

  茶亭完工迄今,可能經過一到二次整修,民國 70 年代苗 60 線道路開闢後,茶亭重要性不如以往,年久失修,加上民國 88 年九二一大地震,茶亭石牆微傾、右前拱折離,苗栗縣政府為茶亭外牆加撐木框穩固,民國 91 年 331 地震,茶亭再度受損,結構岌岌可危。

  80 多年的歲月風霜,茶亭地坪風化坑洞不平,石牆、石條窗多處龜裂,屋頂桁木、脊桁、桷木蛀蝕嚴重,脊飾、剪黏、棟頭、規帶飾、墀頭風化,外觀破舊不堪。

  十份崠茶亭見證大湖墾拓歷史以及昔日奉茶助人之義行,具有教育意義。茶亭以砂岩砌牆,石爐灶、石椅保存迄今,屋脊剪黏裝飾,山牆、馬背收邊,都相當有特色,地方因此向縣府提報希望列入古蹟。

  苗栗縣古蹟評定審查委員會勘後,於 2001 年(民國 90 年)5月 16 日核定為縣定古蹟,是台灣第一座被列入古蹟的茶亭建築。

  苗栗縣文化局委託調查擬定修復計畫,2005 年 6 月動工維修,全面整修,十份崠茶亭重現昔日風貌,發揚內山墾拓舊時代茶亭奉茶的溫馨。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
1、古蹟名稱:十份崠茶亭
2、指定等級:苗栗縣定古蹟
3、公告日期:2001.05.16
4、指定類別:其他
5、地址:苗栗市大湖鄉南湖段 1337 之 96 地號南湖坑北片坑尾
6、特色:台灣唯一的「茶亭」古蹟
7、注意事項:苗 60 線路窄坡陡,小心開車

venen111 发表于 2007-3-21 10:08:56

大湖十份崠茶亭

   十份崠茶亭是單間開、敞廳式建築,左右山門各設半圓拱門,三面牆均以砂岩砌築,屋頂為硬山擱檁結構,山牆完全封住木屋架,桁條直接擱放在牆體屋架上。

  茶亭主體結構大致呈「ㄇ」字型,正面朝苗 60 線馬路,馬背山牆封住屋架,兼具防雨、防潮功能,後壁開設兩座石條窗,左右對稱,有助於空氣對流,減少內部發霉現象。

  茶亭面寬 422 公分,進深 458 公分,建坪大約 7.5 坪,空間雖小,但營造規矩拿捏得宜,屋脊兩端微翹、屋頂前高後低,進深大於面寬,門、窗大小也參照木匠尺吉利尺寸開設,上、下馬路的剪黏裝飾也很講究。

  涼亭石材取自茶亭籌建人劉來旺老家果園的一塊大石頭,早年工人一塊一塊鑿下來,工人兩人合力挑到鞍部砌建。

  就地取材的石塊,每塊長短形狀不同,但大致保持 1 尺寬、7寸高的大小,水平丁砌產生平齊的水平縫,左右拱門拱頂呈半圓形,直徑約 3 台尺,拱高 1.5 台尺,半圓線形條對茶亭外觀有加分效果。

  茶亭後牆的石條窗,頂部是整塊石頭,三條穿櫺承載牆體上方的重量,直條窗櫺底部地是石塊,不過並沒有使用榫頭,可能是因為砂岩易斷有關。

  屋架桁木含中脊樑共有十一根,中脊桁斷面呈扁圓,前、後各五根斷面呈圓形,上釘桷木再鋪屋瓦,根據民國 40 年拍攝老照片茶亭本來鋪板瓦,後來因故塌陷後,前坡改成波浪石綿瓦、後坡改為水泥瓦,不符原來式樣,維修工程全數重鋪紅色板瓦。

  茶亭中脊前面裝飾有三段,最外兩側垛頭是傳統螭虎紋泥飾,往內是兩組彩色磁磚拼貼,左右圖案對稱,中間是瓷碗剪成的菊花;中脊背面有三段,兩端是螭虎泥飾,中間彩繪花草。

  十份崠茶亭使用磁磚可能是當時的流行風尚,同樣在大正12年整修的鹿港城隍廟,也大量使用彩色磁磚裝修,兩地磁磚圖案有許多相同之處,顯示這批磁磚可能是同一時期自日本進口,山中小茶亭也能跟上流行,相當難得。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oliverinhi 发表于 2007-10-26 04:52:52

沒想到苗栗有那麼多古蹟
下次回去時
一定要好好去欣賞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苗栗縣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