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Lobmseo 发表于 2007-3-17 07:32:46

今日隆安|隆安县各乡镇民俗节庆活动

隆安县各乡镇民俗节庆活动


拜结十姐妹和十兄弟



  农历七月初七,是汉族传统的七夕节。因这个节日大都是未出闺的少女在恬静的夜晚仰望牛郎织女星,期盼未来的爱情美满幸福,所以又被称为女儿节。
  在隆安县丁当镇,活泼开朗的壮族姑娘们在七夕节并未向上苍祈福,而是嘻嘻哈哈地拜起了十姐妹。
  当新月初升,繁星满天的时候,活动开始了:姑娘们把白天买来的肉菜汇集在一个姑娘家,大家一起煮饭弄菜,饭菜做好后,在院子里点上七柱香,拜祭七仙姑,然后大家共喝一杯酒,表示在座的姑娘们已经结成了姐妹。在边吃边谈中,大家各自把生辰八字报出来,按年龄排定大小。
  喝了结拜酒以后,大家即以姐妹相称,往后姐妹间有建新房、婚丧嫁娶等大事,姐妹们都自动前来帮忙,并捐钱赠物。特别是姐妹中的一个出嫁的时候,姐妹们都要送她到婆家,并通宵陪伴她度过在婆家的第一个夜晚,以尽姐妹之情。
  相传,三国时的刘备刘玄德,与关云长、张翼德于桃园置酒谈心,缔结桃园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共同努力,互相提携,最后创下了盖世功勋,而他们结义的日子,正是农历五月十三日。丁当壮人有感于斯,也拜起了十兄弟。
  于是,每年的这一天,平时比较要好的各村青年就七人一伙,十人一帮,以年龄的大小顺序,称兄道弟,并集资买来酒菜,共进晚餐。结拜兄弟后,彼此即以兄弟相称,如果谁遇到娶亲、盖房或患难,“兄弟”们都慷慨解囊,全力襄助。拜结十姐妹和十兄弟,表现了壮族人民团结互助的好习性。



乔建抢花炮



  抢花炮是流行在民间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活动。据考证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由于有强列的对抗性、娱乐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所以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由于抢花炮与橄榄球非常相似,故称“中国橄榄球”。壮族为庆祝春天到来举行民歌节的时候,“抢花炮”是“三月三”花会里的一项重要的文体活动,以前我县开展活动比较普遍。
所谓“花炮”,实际上是铁制圆环,把直径约5厘米的铁环用红布或红绸缠绕,置于送炮器(即铁铳)上,内装火药,燃放后,花炮就被轰上天空,待落下时参加者奋力夺取,按民间传统只燃放3炮,抢得头炮者,象征人财兴旺;抢得2炮者,五谷丰登;抢得3炮者,则万事吉祥如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传统的抢花炮不限人数队数,每炮必抢,3炮结束。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无一定界限,满山遍野皆为活动范围。这就需要抢花炮的人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和敏捷的反应能力。
  一旦花炮分清得主,顿时唢呐声、欢呼声、鞭炮声响成一片,胜利者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幸运者。
  乔建、南圩两地传统的送炮器的形状最为美观,外形为六角柱形,6边饰有图案花纹,共分3层:底层是稍大的六角柱,柱角镶有桂花边;中层腰较细,镌有各类形态的小人像;上层为喇叭状开口。



南圩“亥日”



  “圩”,是壮族地区群念进行产品交易的场所,遍布于各地。壮族虽不喜欢和不善于经商,但他们须要将自己的农产品换回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工具和油、盐、文书、五金之类,并通过集市活动,沟通信息。凡交通便利、人口较多而经济有一定发展的地方,都形成了圩场。人们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或三天一圩,或五天、七天一圩,最长者十天一圩,各地圩期不一,但相邻近的圩期多不相重。圩场的发展,由小到大,自然形成货行,如米行、牛马行、蔬菜行、杂货行等,随地摆卖,离圩较远的群众在圩日前一天就来到圩上过夜,第二天趁圩买卖后散去。
  南圩圩建于1923年,距县城6公里,因位于县城南面,故名南圩。圩日,本县民间约定成俗的集日,而南圩每三天为一集日,12天为一大集日,俗称“亥日”。每逢“亥日”,赶集群众络绎不绝,多达两三万人,是隆安县最大的圩场集日,也曾是商贸交易中心。除本县各乡镇群众赶集外,邻近县如平果、田东、田阳、那坡、靖西、德保、云南、大新、武鸣均有客商来赶集,批发、购买产品,远至广东、云南、贵州各地也常有人往来做生意,商贸极为活跃,上市物品繁多,应有尽有,尤其是猪、马、牛、羊、农具、嫁妆等,各类禽畜物品交易划定区域,如生活用品在圩的中部,农具嫁妆类位于圩的北部,禽畜交易在圩场的南部。“亥日”这一民间集日,逐步演变成为桂西南最大的禽畜专业交易市场之一。



那桐农具节



  农历四月初八(简称“四月八”),是隆安县那桐镇壮族民间的传统节日——农具节。每年到农历四月初八,全县都在这里举行一次盛大的农具物资交流会。从四面八方来赶集的群众络绎不绝,人山人海,最多时达9万多人。各式农具品种齐全,数量充足,计有四五百个品种之多,一次最多上市量可达25万件以上。因为正值初夏,生产大忙,当地农民习惯把全年各个农事季节所需要的农具,趁此一次购齐。
  农具节的由来甚久,据记载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传说起初四月初八那天附近的群众来赶庙会,后来逐渐变成庙市。每到这一天,农民来赶庙市时,都带着几件自制的小农具或生活用的竹木器来进行交换。由于农具品种上市逐年增多,便自然形成农具节。
    按照壮乡三天为一圩期的习惯,若“四月八”那天正逢圩日,那就更加热闹 ,如“四月八”不碰上圩日,可以连集市两天,即“四月八”和圩日各一天,但以“四月八”那天最为热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月八”上市的农具花样更加繁多,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



丁当文体节


        
    当紫红的桃金娘花开遍广袤的山野,当串串荔枝红缀枝头的时候,丁当人又抑制不住久盼的心了,因为他们知道:一年一度的五月初五文体节又要来临了。欢乐的海洋又要淹没这个边远的壮家小镇了。
    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呵 —— 龙舟比赛你追我赶,篮球比赛热火朝天,山歌对唱嘹亮悠扬,还有那精彩纷呈的歌舞表演,搏奕激烈的象棋比赛……这一切,怎能不让好胜的后生哥摩拳擦掌,温柔的勒俏们(壮语,姑娘的意思)心花怒放呢?
    要探究文体节的来历,还得从丁当圩场的由来说起。据说,从前丁当一带的圩场设在俭安村的岜独屯,称岜独圩。华岳、定坤一带的村民要赶岜独圩,必须要走好长的山路,渡过丁当河,再赶五公里的路程才能到达圩场。村民们往往爬上渡口的时候,已经累得汗流满面,气喘吁吁,遥望前路茫茫,心里早凉了半截。
    有一位叫劳登昌的老汉,家住丁当河渡口附近。他发现上下渡口的人们日渐增多,就在渡口搭了一个凉亭,摆起了粥摊,没曾想生意相当兴隆,赶圩的人们都在凉亭前停下,一边坐下来歇脚聊天,一边喝着清爽的玉米粥,后来,他们干脆把带来的土特产品在附近摆卖。随着人气的聚集,渡口也逐渐繁荣起来,久而久之,变成了一个新的圩场,人称登昌圩。岜独圩反而日渐萧条,以至消失了。
    解放后,登昌圩街道有所迁动,人们也认为以人名作圩场名称欠妥,于是更名为丁当圩。
    丁当镇地域辽阔,人均耕地面积为隆安各乡镇之最。改革开放以来,丁当人民发挥旱地广多的优势,大兴“甜蜜的事业”——发展甘蔗种植。富裕起来的农民们希望能开展更多的,健康向上的文艺活动,以丰富业余生活,丁当镇政府也想民众之所想,在传统的端午节期间除了保留赛龙舟、对唱山歌等传统活动之外,还增加了篮球比赛、戏剧表演、象棋、麻将比赛等文体项目,端午节也因此更名为“文体节”了。

http://www.todayla.cn/bencandy.php?fid=53&id=3720

我们的宗旨:宣传隆安、服务公众、资源共享、辅助决策。
我们的目标:打造隆安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隆安的资讯平台。
我们的设想: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你都能随时随地了解隆安动态,了解区内外新闻,在别的网站上看不到的内容,在今日隆安网你能看到。



隆安,隆安县http://www.532700.com/bbs/

[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07-3-17 08:56 编辑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日隆安|隆安县各乡镇民俗节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