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客家认同
一、客家!客家!生活在2050年的人,假如他愿意回顾、检讨客家史,他应该会发现,对于客家认同来说,旧千年的最后几个年头,和新千年的最初几个年头,乃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
和此前客家认同的几个重要时期(十九世纪中期、民国时期)相比,千禧年前后的客家认同,出现了若干引人注目的新特点。首先,是认同范围的空前扩张。假如说十九世纪和民国时期的客家认同,还仅仅一种地方性的、或至多是区域性的现象,到了千禧年前后,客家认同已超越了省界、国界,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景观。从网络时代的角度来看,这点当然毫不足怪。资本、商品、劳动力乃至信息的流动,已经早已超越了国界,成为现时代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事实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家人、关心客家人的人,以及憎恨客家人的人,可以聚首于“客家人社区”这一虚拟社区,本身就是网络化的一个结果。因此,客家认同的国际化,本身便是网络时代的一个表征。
第二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城市人(尤其知识群体)和乡民之间的鸿沟正在加深。假如说十九世纪中叶的客家认同,具有比较强烈的普罗和乡土色彩——我是说,他们根植于乡民,表现为在客家乡民与其他族群接触、折衷、冲突过程中对自身习俗、语言等特殊性的朦胧自觉,那么,二十世纪开始的客家认同的重心,已经从乡村转向城市,从乡民转向城市知识人,从种种乡村组织转向城市社团和政府机构。客家认同的重心,一旦离开乡村,客家认同中的城乡差别,就逐渐拉开了距离。千禧年前后的客家认同,主要是跟城市中的客家社团、知识分子、虚拟社区、政府职能部门相关联的。客家认同毫无疑问是国际化了,可它远远还没有往纵深方向发展。在许多客家人聚居的地区,由于不存在族群冲突的历史和危机(或这些历史和危机作为历史记忆早已被遗忘),客家认同并没有“浮出海面”,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尽管他们是客家人,但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这点和城市中的客家认同形成了强烈对比。
新时期的客家认同,还具有比较明显的政治化倾向。说到政治化,自然,十九世纪或此前的客家认同已具备一定政治色彩,争取客籍人士在科举中的份额,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是,这一政治是在“客籍”而不是“客家”的名目下进行的。很明显,客籍的涵义要宽泛得多。民国时期客家认同的政治化,也是非常有限度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服从于当时的民族主义和其他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救国”、“革命”等问题,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遮蔽了族群认同及其政治化。只有到千禧年前后,客家认同才逐渐卷入认同政治。在台湾,“客委会”的成立,客语电视频道的开通,客家歌曲得到主流音乐组织的首肯,等等,都有比较强烈的政治色彩。大陆客家认同的政治化,也许无法跟台湾相提并论,但也提上了日程。建立客家省的设想,办客语电视台,最近已经有激烈的讨论。总之,客家认同政治的出现,已经是勿庸置疑的事实了。
总之,到了千禧年前后,客家认同成为了一个问题,一种话语,由此衍生出的种种问题,这一话语本身存在的矛盾之处,及如何摆脱这些认同政治存在的弊病,成为我们必须作出反思、回应的问题。
[ 本帖由 wanderinggod 于 2003-10-19 01:10 最后编辑 ]
RE:全球化时代的客家认同
二、背景分析那么,千禧年前后客家认同逐渐高涨的现象,究竟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呢?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考虑。
从历史的角度看,客家的认同政治,其实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出现的认同政治的延续和发展。我们知道,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反对种族歧视、土著运动、女权主义等运动。这些运动一般都是由某一弱势群体或支持该弱势群体的社团发动的。其斗争目标,在于反对对弱势群体的压迫和歧视,向政府争取和强势群体同等的社会地位,并经常要求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由于这些社会运动以各该弱势群体的认同为基础,一般称它们为“认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客家的认同政治,和上述社会运动比较相近,也存在这些运动本身的一些弊病,这点稍后将进行讨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商品、劳动力、信息流通的国际化,催生了客家认同高涨时期的来临。就国内来说,(广义上的)劳动力的流动,几乎影响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些地区成为重要的劳动力的输出地,如湘、赣、川等内地省份的不少地区,有的则成为重要的劳动力输入地,如东南沿海的各主要城市。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毗邻地区,主要是作为劳动力的输出地而出现的。大量来自粤东北、旧汀州和赣州等地的客家人,离开他们的家乡,来到其他族群聚居的地区谋生。在此过程中,这些客家人与闽南人、潮州人、广府人有了“亲密”的接触。同时,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为信息的流通提供了全新、快速、高效的途径。它还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对客家人及其文化有兴趣的人,可以在一个虚拟社区共同讨论问题、交流信息。这点我已在上文提及。必须指出,国际化和网络化固然催生了客家认同的高涨,但是,这些过程同时是“统一化”和“标准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这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逐渐“涵化”于处于强势地位的文化的过程(自然,“涵化”的限度还有待探讨)。目前大家关注的客家话流失的问题,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出现的。这个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也许是台湾和广东潮汕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周边地区,但在其他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方言流失的问题,引起不少客家有识之人的关注和焦虑,反过来激发了对客家认同的建构和再建构。
还应注意到,政府部门在建构客家认同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但经常为人忽视的作用。对中国大陆的不少地方政府来说,他们卷入客家认同,首先是出于经济的原因。在确立以发展、振兴经济为首要职能之后,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手段以达成这一目的。对客家聚居区的地方政府来说,“打客家牌”,也许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所谓“打客家牌”,无非是以客家认同为纽带,以吸引海外客家富商前往投资。长汀搞“母亲河”,宁化搞“客家祖地”,龙岩搞世界客属会议,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相比之下,台湾当局卷入客家认同,就带有更强的政治色彩了。台湾客家电视台播出的“弥月之喜”,阿扁亲自参加拍摄,这事“凑巧”发生在大选即将来临前夕,谁能担保他不也是在“打客家牌”?
[ 本帖由 wanderinggod 于 2003-10-19 01:18 最后编辑 ]
RE:全球化时代的客家认同
wanderinggod朋友分析得很有道理。虽然目前客家认同已经国际化,但是又有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摆在我们的面前,那就是客家话的地位已经一落千丈,客语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可以这样讲,一旦客家话消失,所谓的客家认同就很虚无了,那时的都是行尸走肉的客家人。
当谈到台湾客家的政治化倾向,这和台湾社会制度有关,也跟客家人为争取自己的地位而努力打拼有关,台湾社会的客家政治化,是从台湾的一个个小社区里发起来的,然后才向社会上蔓延,最后成了一股政治风,当然也有不少客家政治人物在此推动着,这种只有台湾才有。大陆的客家人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客家身份,做的不专为客家的,也就是wanderinggod朋友所说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服从于当时的民族主义和其他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救国’、‘革命’等问题,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遮蔽了族群认同及其政治化。”这种现象可能一直会维持下去,因为在客家人的心中,‘救国’、‘革命’才是最重要的,这样往往就让自己本身的语言文化消失掉,在“国家”和“民系”两者中他们也只选一样,而不两样都选,这就是客家社会得不到保护、客家话自身难保的一个主要原因。
[ 本帖由 hcb8188 于 2003-9-10 23:21 最后编辑 ]
RE:全球化时代的客家认同
客家人的精神我认为应该超越客家话。RE:全球化时代的客家认同
客家人如果不会说客家话,绝对不能算是客家人,最多是香蕉人而已。有很多所谓的“客家人”,我早已视他们为“外”人,尽管他们中有我的亲戚,但理智点来说,最多是亲戚而已,不是客家人。
RE:全球化时代的客家认同
wanderinggod,有一个问题,何为“十九世纪中叶的客家认同”?简单地处理为“具有比较强烈的普罗和乡土色彩——我是说,他们根植于乡民,表现为日常生活和血腥暴力中的族群冲突”,似乎不妥,这显然与中国许多地方的社会特征一样,我怀疑所谓“十九世纪中叶的客家认同”也是二十世纪的人创造的!本是二十世纪的产物。另外,我看你的“客家情结”逐渐浓厚。
RE:全球化时代的客家认同
有認同才有語言的延續 為什麼客家話流失嚴重 那是嚴重的認同失落感所造成的 為何粵語 北京話 不會有這問題 ???像台灣上次介紹福佬客 我就覺得奇怪 以前客家人默默無聞時 那些人在外面會說自己是福佬客嗎?? 我們客家人需自立自強才成 特別是在政 軍 商界的客家人偶爾也得為
客家人做點事才行 而且我發現有些客家人有自卑兼自大的意識 上次看那汪笨湖 主持的呆灣心聲
請到曾x貴醫生 與 涂x發 以小時住過福佬莊會講閩南語在那自我淘醉 那你們講這算是客家人嗎
會說客家話那又如何 沒有客家心 客家認同 只流於語言型式主義有用嗎??這跟烏合之眾有啥兩樣 中國歷朝歷代官話都不同 可是有些古方言 卻歷代不變 這是一個膺鑑 有認同 文化與情感等
各項深厚根基才能歷久靡新與傳承 跟中國華夏文化一樣 南北文化的交互學習 東西的交流這難道
不是咱們列祖列宗所留下最佳榜樣嗎 我家鄰居的兒子娶嘞一個印尼媳婦客家 普通話會講一點但是她說她們家人是客家人 那麼算不算是客家人 就跟海外華人一樣不會中文不會普通話就不是華人嘞嗎??面對新時代 新的變遷 要用新思維 不要用以前的思考模式 與其在這討論客家話流失
到不如想辦法把客家人的認同 與 文化找回來
RE:全球化时代的客家认同
客家人的自我认同(族群认同)在中国众多的民系中应该是最强烈的,特别是在“土客大械斗”之后。尽管客家人有这么强烈的客家认同(族群认同),但是客家话的流失人口还是如此厉害(每年5%),是什么原因?难道有了客家认同客家话就不会流失吗?事实告诉我们,客家认同越普及,客家话就流失得更快,这种现象在香港、海外已经表现出来了,也就是有客家认同而无客家语言文化的认同,或是其他语言文化取代了客家语言文化的认同,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希望这种现象不会蔓延开来。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那些说:“我是客家人”的人,而是要那些说:“涯系客家人”的客家人。
无语言文化的认同导致的结局必定是客家话的灭亡。大家都知道没有了客家话也就没有了客家文化,如果一味普及客家认同而没有发扬客家语言文化和普及客家语言文化认同,客家话的流失速度将会更大。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一味地强调客家认同而忽视了客家语言文化的认同。
[ 本帖由 hcb8188 于 2003-9-16 21:04 最后编辑 ]
RE:全球化时代的客家认同
客家文化的复兴关键在于客家语言的复兴,没有客家语言作为载体,客家文化便变得不复存在![ 本帖由 河源客家 于 2003-9-13 22:48 最后编辑 ]
RE:全球化时代的客家认同
嗯 我認為要雙管齊下 比較妥當 否則語言不保沒啥意義 不過客家人 客家話 海外 與 台灣 和 大陸間必須要做出某些方面協調才行 這種現象全世界都算是很少見 也是比較困難的一項RE:全球化时代的客家认同
没有一个讲客语的都会,没有一个讲客语的媒体,一切都是徒劳的。只靠乡村的人?等着联合国来保护吧。RE:全球化时代的客家认同
三、认同政治的困境象土著运动、女权主义运动一样,客家的认同政治,根本上说,乃是建立在对客家的本质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的。在我看来,目前客家认同中出现的一些困境,与这种本质主义理解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所谓本质主义的理解,是这么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方面,它认为“我们”与“他们”有本质的不同,这些不同是难以改变的。如女权运动的基础,是建立在女性的性别特征(gender)基础上的,她们认为,从性别特征上说,女性和男性不同,因此,她们的认同及认同政治,实际上复制而不是改变了男女之间的差别。最后,妇女取得了一些权益,但男权统治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它假设“我们”之间没有差别。再以女权运动为例,这一运动的另一个不成功之处,在于它抹煞了我群内部的差别,不管这些差别是族群的、种族的还是阶级的。
我私下认为,目前的客家认同,未始不存在同样的问题。作为话语的客家,自1900年前后(具体年份,当然还可进一步探讨)开始,一直纠缠于土著文化和中原文化之争。其主要症结,端在于对客家的本质主义理解。现在,这些对客家人的描写,已经成了老生常谈了。论辩的一方,对客家的文化、习俗,进行了高度的赞许。他们认为,与华南地区的其他族群相比,客家人有众多的优点,其称许客家人所用的词藻,与日下对“中华民族”的称许正复相同。这些东西大家耳熟能详,我看就不必在此赘言了。而论辩的另一方,对客家文化和习俗极尽了谩骂之词,将之与蛮夷相提并论。言下之意,似乎蛮夷的文化必定落后,而他们的文化必定够先进、够现代。
今天,族群之间的暴力冲突,至少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已基本上退居幕后,这些谩骂之词已经难以见诸文字了。可是,族群之间的“傲慢与偏见”,却没有大幅度的改善。不说别的,光是浏览这个论坛的帖子,各位就有深刻的印象了。对客家文化——或者更精确地说——“客家精神”的称许,基本上没有停止过。自然,至少在公开的场合,对客家精神的称许,不再是对其他“兄弟”族群的诋毁了。在主张文化多元的今天,保持文化相对主义的姿态(A文化不优于B文化,反之亦然),至少是个“政治上正确”(politically correct)的做法。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个问题并不仅仅是客家人的问题,华南地区的广府人、闽南人、潮汕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类似的问题。只是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不少地方的客家人也许更经常诉诸于这种族群“精神”罢了。
大家知道,争论最激烈的焦点,在于客家人(以及华南地区的其他族群)是继承了中原汉人的纯正血统呢?还是他们主要是南方土著的后代?在这些争辩中,究竟孰是孰非,不是这篇文章所要讨论和所能解决的问题。我在此需要指明的,是这些争辩背后的政治意味及其与客家认同的关系。说客家人是土著的后代,无非是说他们的文化落后,是“异类”,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指的就是这层意思。而说客家人继承了中原汉人的纯正血统,则是说“我们”和“你们”一样,“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将这些争论放回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上半叶,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其政治含义:假如客家是“异类”,在社会经济方面,他们便理应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在文化方面,他们便理应被教化。因此,族群起源的问题,并不单纯是学术上的争论,而是有其明显的政治意味的。
从这个角度看来,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客家的认同及认同政治,是如此强烈地诉诸于客家族群起源的讨论的。实际上,这相当于给客家认同讨个“说法”。作为客家人,我们为什么要认同于客家?对我而言,客家究竟意味着什么?既然客家人继承了中原汉人的纯正血统,既然客家人是“物竞天择”过程中出现的“优良”族群,既然客家文化如此优秀,我们自然要继承老祖宗的“传家宝”,并力图将之发扬光大。但是,果真如此吗?象其他族群的类似说法一样,这些说法基本上只是假设,并且经常是无法证明的假设。因此,这种认同方式,在建构起认同的同时,已将自身置于疑问之地:这种客家认同本身的合法性(legitimacy),随时都有可能被打上问号。我们需要超越本质主义认同观,其根本原因端在于此。
[ 本帖由 wanderinggod 于 2003-10-19 01:27 最后编辑 ]
RE:全球化时代的客家认同
mouseamoy,我们目前所说的客家认同,也许是二十世纪创造出来的,可是,我们不应因此排除另一类型的客家认同,那就是在和其他族群接触、冲突过程中出现的、相当朦胧、相对分散的那种我群意识,我所说的十九世纪的客家认同,所谓“乡土”和“普罗”,主要指的是这一层面的客家认同。不知这样解释有没有将我的意思表达清楚?至于“客家情结”,我觉得它本身不是坏事。作为一个客家人,有客家情结是很正常的,就象我是个上杭人,有上杭情结那样正常。同时,我也认为所有研究都不可能中立,做到完全不偏不倚。我在这一系列帖子中所要说的,是对自身族群局限有自觉意识的客家人,可以如何思考本族群认同中存在的局限和困境,力图为之寻求一个也许仅仅是稍好一些的出路。等我写完全文,你应该可以了解我的意图的。
[ 本帖由 wanderinggod 于 2003-9-15 00:59 最后编辑 ]
RE:全球化时代的客家认同
寫的不錯呦 質得推薦RE:全球化时代的客家认同
在这里,我们可以去看看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内幕。刚开始的几届恳亲大会,都是用普通话来开的,后来又由客属恳亲大会筹备委员会决定用客家话来开,开了几届又开不下去,又改为了普通话杂点客家话。从这种现象来看,客家恳亲大会的大佬还是把客家话从“大雅之堂”拉了下来,这怪谁?还是客家人本身没有认同自己的语言文化,本来是一个发扬客家语言文化的大好机会,但是被他们一弄成了一个只普及客家认同和个人功绩宣传的大会,而没有从根本上普及客家语言文化的认同,这就是客属恳亲大会失败的一个表现。
我们希望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能够完全用客家话来开,可以用普通话和英语配音,因为这是把客家话登上大雅之堂最有力的工具。希望恳亲大会不是为个人做宣传,而是为客家整个族群做宣传,我们也希望恳亲能大会能够真正地为客家语言文化的复兴做点实事。不要做普及虚无的客家认同而忽视了对客家语言文化的认同。
在这里我们还是把复兴客家语言文化的希望寄托于台湾的客委会,希望他们能够带领世界客家人进行世界性的“还我母语”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