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矫 发表于 2007-2-11 22:24:13

美国著名侨领熊德龙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支民系,客家人从西晋末由中原南迁闽、粤、赣交界的山区,又逐渐播迁海内外的漫长岁月中,世代传承“勇于开拓、艰苦创业”,“尊老敬贤、爱国爱乡”,特别是“亲如一家、团结一致”的精神,有着很强的凝聚力。这一点从熊德龙先生的身上不难发现。

    身为美国中华团体工商联合会主席、美国中国留学生基金会主席的熊德龙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侨界领袖,他一直热心侨务工作,沟通侨情,以增进友谊;同时关注和支持中国内地的经济建设,积极投资,尤其是在捐款兴办桥梁、道路、医院、学校和居民福利房等公益事业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熊德龙先生的仁心善举,受到了他的“家乡”广东梅州市以及云南、贵州、吉林、黑龙江等省人民的广泛称颂。

    熊德龙先生还是美国第二大华文报纸《国际日报》的董事长。《国际日报》创办于1981年,原为台湾人经营。为了更加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的成就,1996年,熊德龙先生出资3000多万美元,收购了该报的产权。《国际日报》除了每天推出“世界综合新闻”、“北美社区”、“文艺娱乐”、“中国大陆”、“今日台湾”、“香港澳门”、“国际周刊”等七块50多个版外,还开辟了“今日云南”、“今日长春”、“今日青岛”、“今日黑龙江”、“贵州风貌”、“看吉林”、“潮汕乡情”以及山东、重庆等专版。

    要在熊德龙先生的外形上找到中国人、客家人的特征,根本就是徒劳的。他拥有的是荷兰和印尼的血统。熊德龙先生一出生即被遗弃,在幼儿园度过了凄惨的11个月后,是善良的梅州籍华侨熊如淡和黄凤娇夫妇收养了他,视若己出。受益于养父养母的养育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的客家人精神的陶冶,熊德龙先生茁壮成长,并事业有成。

    最初,熊德龙先生内心激荡的是报恩之情,他在“家乡”梅州建起一座贤母桥,为当地医院认捐了一座凤庚楼;继而涌起的是对养父母祖籍地的热爱,他投资参与了嘉庆大学的创办;很快,他对客家民系和整个中华民族产生了一种深厚的情结,在梅州之外他捐资了许多项目。在熊德龙先生的回忆中,20多年前,他在澳门花了一港币通过望远镜遥看大陆时,镜头里的景象让他心痛;第一次踏上珠海拱北,看到养父母的祖国还比较贫穷落后时,他不禁伤心流泪;而今,在中国内地与世界各地穿梭往来,耳闻目睹改革开放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他一次次真实地感到欢欣鼓舞。

    世界客属第十六次恳亲大会期间,记者随处可以看到熊德龙先生活跃的身影,笑意始终写在他的脸上。11月19日下午的主席团会议开始之前,熊德龙先生一出现,旋即被众多客属乡亲围住,握手、寒暄、合影,使整个会场洋溢着的家庭聚会式的亲情更加浓厚。20日上午的开幕式上,熊德龙先生紧随台湾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先生和香港的曾宪梓先生之后发言,他那纯正的客家话和富有鼓动性的讲话内容,赢得了阵阵掌声和喝彩,一次又一次地回响在万人云集的龙岩新落成的体育中心,显示了极强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他还兴致勃勃地唱起自己填词的客家山歌:“龙岩亲属恳亲会,世界乡亲来相聚,客家精神加科技,早日统一迎世纪。”下午,熊德龙又出现在“乡情报告会”上,众多的客属乡亲和媒体裁话筒、镜头、录音机再一次包围了他……

    这都是记者看得见的。据恳亲大会新闻组的张玉柱先生介绍,为了支持闽西开好这次恳亲大会,熊德龙先生一年时间五赴龙岩,做了大量工作。

    世界客属第十六次恳亲大会是历届恳亲大会规模最大的一次,不仅如此,以龙岩为代表的闽西是海内外八千万客家人的祖籍地,2000年又是中国龙年,龙在中华民族传统里象征着吉祥与腾飞,世纪之交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选择龙年在龙岩举办,意味深长。熊德龙先生对此早有预见,这也是他为什么积极促成并大力支持恳亲大会在龙岩举办的原因。1996年11月,在新加坡举办的恳亲大会上,台湾、马来西亚、美国、泰国和龙岩、陕西等地的客属团体都提出了申办的要求,展开了激烈竞争,一度相持不下。熊德龙先生说:“有人认为闽西是个欠发达地区,接待条件有限。但我认为闽西的优势更多,一方面,闽西是客家人日思夜想的祖籍地,号召力不小;另一方面,正因为闽西欠发达,大家集中到那里开会,可以对祖籍地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有所帮助。恳亲与发展双赢,何乐不为呢?”

    2000年春节,回广东梅州“老家”过年的熊德龙先生特地赶到闽西,为第十六届恳亲大会出谋划策。元宵节那天,熊德龙先生前往连城县观赏客家传统民俗“走古事”、“游大龙”,他还与“游大龙”的群众一起奋力举起“中华第一龙”的龙头。3月,为了让闽西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更了解闽西,熊德龙先生决定在《国际日报》上开辟“闽西专版”,他亲赴龙岩,与《闽西日报》商议合办“闽西专版”事宜。6月,《国际日报》如期推出了“闽西专版”。与参加1994年梅州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一样,熊德龙先生在此次大会期间又捐出巨款。

    被认为有着“百分之百客家心”的熊德龙先生最后说:“团结就是力量,客家民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团结奋斗史。在世界各地的客属乡亲以及全世界华侨中,亲上加亲,携手共进,谋求更大的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他继续用他那特具感染力的声音说:“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再过一个月就是新世纪了,21世纪是中华民族的世纪,客家人的这种团结,带了个好头。”

    《今日中国》

彭正矫 发表于 2007-2-11 22:28:00

他是一位特殊的华人,他没有中国人的血统,但他却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他有着一个很有意义的中国名字:熊德龙。

  熊德龙有一句名言,虽然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这句话为什么会出自这样一个外国人的口中?他那种执着的中国情结,是怎样产生的呢?

  1995年,在美国洛杉矾上万华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的庄严仪式上,一个身材伟岸、高鼻大眼、浑身上下找不到一丝一毫中国血统的男子汉,眼含热泪亲手将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他就是美国中华工商团体联合会会长熊德龙。不了解熊德龙的身世,就很难理解他那执著痴迷的中国情结。

  在印尼,1947年11月的萧瑟秋风里,一个小生命来到了人世间。然而,他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怜,却被抛弃在了一家孤儿院的门口。

  一年后,原籍中国广东梅县的印尼华侨熊如旦夫妇来到印尼一家孤儿院,想收养一个华人的后裔时,突然发现一个卷发碧眼的小家伙的目光正紧紧地盯着他俩,他们便把这个小家伙抱回了家,并给他起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中国名字——熊德龙。

  “我懂事开始,就每天灌输客家话,灌输客家人的优良传统,灌输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我经常讲,今天有小小的成就,完全是养父母对我的一种恩情,我得到中华民族的熏陶,让我做到一个堂堂正正的客家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来自广东梅州客家的熊氏夫妇,拥有客家人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在熊德龙童年的印象里,养父母光明磊落、乐善好施,乡亲们有是困难都乐意找他们帮忙。

  也许像所有天下的父母一样,熊如旦夫妇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熊德龙身上,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启发他,并教他说客家话。

  在熊德龙童年的记忆里,海外的中国人无论生存环境如何恶劣,也不会忘记逢年过节将自己的血汗钱寄回家孝敬父母,家境贫寒的熊氏夫妇也是从不间断地寄钱回梅州乡下,孝敬他们的父母。他还记得有一年年关,已身无分文的母亲翻出仅有的手镯,带着熊德龙去当铺当钱,寄给家乡的老人过年。

  从此,中华民族爱国爱乡、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根植在他幼小的心田。由于养父母家境不甚富裕,为了减轻养父母的生活重担,熊德龙从17岁就在一家亲友开的海绵厂打工。两年后,他在养父母和亲友的关心支持下,自己也开设一家小海绵厂,当上了小老板。熊德龙以和为贵的经营宗旨和待人真诚的品德,使他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熊德龙到了30岁的时候,他的事业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如日中天。1982年熊德龙移民美国,无论走到哪里,他觉得自己都是一个中国人。

  在美国华人社会,熊德龙有着非同寻常的号召力,为了增强华人的凝聚力,唤起爱国热情,在美国,熊德龙组织多种多样的热爱中华活动,成为美国洛杉矶地区的知名侨领。1997在香港回归之日,他又在美国组织了盛大的欢庆典礼。每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他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

  熊德龙说:“血统不是关键问题,关键是在感情。”

  由于儿时经常听到养父母讲起自己家乡的事情,多少年来,熊德龙心中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要回中国看一看,到那块哺育过他的养父母的土地上去看一看。1978年,熊德龙终于圆了这个梦想。

  当时的印尼同中国,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所以持护照是不能去中国的。思乡深切,熊德龙想尽各种办法,最后他找到了旅行社寻求帮助。

  费尽周折,马上就要到这个让他魂牵梦绕“家”了,但此时熊德龙却停了下来。“泥路一走过去,我就停下来,我的眼泪不停地流,我感觉到,爸爸妈妈的祖国,我总算回来了。我蹲下来,捧起一把泥土,一边看,一边流眼泪。我回到家,当时我阿婆眼睛看不到了,已经95岁,我跪到她的床边,她摸着我的头,问,是不是乖孙德龙回来了啊?听到乖孙德龙,我眼泪马上就流出来。我感觉到,我确实是熊家的一份子,有一种很温暖的亲情,虽然我是一个孤儿,不过我现在不是孤儿了,我就是熊家的人。”

  熊德龙先生的养父母晚年叶落归根,回到了祖籍地广东梅州定居。从此,熊德龙先生在中国有了自己的“家”。只要一有空,他都要回到中国这个家。

  熊德龙说,有年有节,再忙都要及时的赶回家去,同大家吃团圆饭,当时爸爸、妈妈跟我一起住,就有这样的习惯。所以我在美国期间,中秋也同中国留学生搞中秋联欢活动,春节我在美国,同中央电视台搞春节晚会。每年过节思故乡,这是海外华人华侨非常好的传统。

  熊德龙没有丝毫中国血统、却充满了中国情怀,他没有辜负中国养父母的期望,在人生沧桑岁月的坎坷中,划出了自己成功的轨迹。在他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情浓于血。

  每当员工出差回来,熊德龙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回家了没有,然后才是问事情办得如何。在熊如旦夫妇晚年,熊德龙只要有时间,就陪伴老人家。

  童年时,熊德龙经常听母亲讲解《增广贤文》,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自幼年就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里。熊德龙的孝敬,让熊如旦夫妇渡过了幸福的晚年,那一年,熊德龙的母亲因病告别了人间,母亲的去世令熊德龙悲痛万分。

  熊德龙说,母亲的手开始腐化了,安全是用氧气呼吸来延长生命,最后大家决定还是要老人家高高兴兴地走,所以把氧气拨了,一拨开以后,血压由90到80,一直跌,跌到40、50,大家就大哭,我说,大家出去,我不要你们在这里哭,不要老人家很悲哀听到你在哭。我在床边,给她梳头,眼泪不停地流,灵机一动,想到以前妈妈教我唱山歌,我就一首一首山歌唱给她听,小时候教过我的“月光光,秀才郎”我也念给她听,唱了将近一个小时,护士告诉我,血压又起立了,60、70了,我以为是显灵了,我妈妈跟着我唱,最后唱到“鹧鸪喳喳,挑水淋蔗”,我唱一句,她也答一句,唱一句,答一句,已经不省人事两三个礼拜,最后临要过世时,她还十分清醒和我一起唱民谣,眼泪慢慢的流出来,我也知道就要走了。不过我一直唱歌,唱了一个多小时,做最后的努力孝敬她,来报答她的恩情。

  一方坟茔就是熊德龙最敬爱的养父母的墓地。每一次回到梅县,熊德龙总会在百忙中抽空前来烧香礼拜,如果时间实在太紧,哪怕就是鞠一躬,也要走一走。除了那份难以割舍的亲情,对亲人的崇敬,也是熊先生从客家父母身上学会的传统。在他的生活中,保留着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

  “今天为止,我在印尼的住家、美国的住家,澳门的住家,香港的住家,新加坡的住家,都把老人家的照片排得整整齐齐。我喜欢弹琴,在我家,美国的住家、香港的住家,我都放一个琴,爸妈的照片放上去,有时候弹琴怀念,我知道我妈妈喜欢听什么歌,我也会弹”,熊德龙说。

  1982年,为了下一代人的发展,熊德龙全家移民美国,重新开辟新天地。1993年,他持巨资收购了美国华文报纸《国际日报》,希望通过做大这个窗口,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

  熊德龙说,事实上是让中国走出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不单是人民日报,现在包括《梅州乡情》、《汕头乡情》,我还有二十二个省的专版,我也义务、免费,不收任何一分纸钱,印刷钱去发行。

  如今《国际日报》已成为美国、印尼等国家的重要华文报纸,不仅如此,他还自费包揽了《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文汇报》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行。

  熊德龙笑称,为报纸我贴了二、三千万美金,真正贴到手软,不过从另外一个境界来讲,报纸把我的精神富裕起来了,我为中国和美国、中国和印尼之间的经贸往来也好,友谊也好,做了十分大的工作。现在包括印尼总统竞选、美国总统竞选,都要求我们来给他们做宣传。

  当熊德龙事业有成的时候,他没有忘记养父母的祖国和家乡。20多年来,他的善举遍及华夏大地。对中国的捐资总共达4亿多元,其中在梅州捐资5000多万元。梅州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是全世界客家人聚居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中国著名的侨乡。1999年,梅州市政府为了发展地区经济,把江北老城区和梅县新县城连接起来,准备修建一座跨江大桥。熊德龙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从美国赶到了梅州,他要为养父母家乡的这座桥出把力,因为这片土地间接地哺育了他。

  为了感谢他多年以来对梅州发展的支持和贡献,梅州市政府决定要这座连接梅州沿江两岸的大桥定为“德龙大桥”,这让熊德龙感慨万千。

  “当时谢强华书记说,是不是用‘德龙大桥’,我说,方便吗?最后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答复他说,好。我也不是因为要宣传自己,主要等我的子子孙孙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以后,回来看到有一座‘德龙大桥’,会感觉到有责任重新再做更好的桥。用‘德龙大桥’这个名字是要带动更多的子子孙孙,不要忘记我的养父、养母是客家人,是梅县人”。

  知名侨领田家炳先生曾经对熊德龙有这样的评价。他说,熊德龙在中国投资一元钱,等于其他华侨投资一百元。在上世纪80年代,当许多华侨实业家纷纷在广东等地的经济热土投资设厂时,熊德龙却把目光放在贫穷落后的西部,如贵州、云南等地。

  熊德龙说,中国有一句话,“锦上添花”没什么意思,我们要来一个“雪中送炭”。我当时要是在深圳、广州,包括上海投资的话,可能比目前的情形要好百倍千倍都不奇怪。我去到那些贫穷的地方,确实没什么发展,但得到了精神的安慰。

  熊德龙深知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自己上学受教育的机会有限,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投资为下一代创建更好的学习环境。近二十年来,他倾其所能,不断地向大陆内地进行投资,先后创办广东嘉应大学、云南大学德龙科学馆、湖南省希望小学等等,可以说遍布中国各地。

  一如熊德龙当年接受养父母的传统文化教育一样,他的子女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父辈、祖辈的熏陶,在接受良好西方教育的同时,也拥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也是熊德龙最引以为自豪的。不管在什么场合,熊德龙都以一个中国人自居,以一个客家人自居。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中国梅州是他永远的故乡。

彭正矫 发表于 2007-2-11 22:30:11

熊氏集团董事长熊德龙--本色客家人

fangshang 发表于 2007-2-11 23:55:32

好人一个啊!多出几个这样的客家人就好了。

苛然 发表于 2007-2-12 11:20:28

好久以前在电视里看过他老人家的故事。客家人是伟大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国著名侨领熊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