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客家人的历史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也是汉族中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民于南宋末年至明末清初、在闽粤赣边区与畲瑶等土著融合而成的、具有独特方言、文化、风俗和特性的一个民系。
客家民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从时间方面说,始于南宋末年,至明末始有“客家”的名称,开始时是土著对于他们的称谓;清末以后,他们也自称“客家”,“客家”的名称从此广泛流行。从地域方面说,它是在赣南开始,在闽西进一步发展,在粤东完成。它在不同的地区经历了孕育和发育阶段,最后在以梅州为中心的客家腹地诞生。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客家人又扩散到我国的中南、西南广大地区和海外85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在6500万左右。
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客家人的界定应是:凡具有客家血统、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三项条件中的任何两项条件的人,都是客家人。
鹤山的客家人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从粤东、粤北迁入的,当时称他们是“惠潮来民”。惠是惠州,境内多数是客家人。潮是潮州,现在是福佬人的聚居地;而在清初,它管辖的地域比现在广,包括福佬人居住的潮汕地区和客家人居住的兴梅地区。鹤山建县的次年(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才从惠州、潮州划出嘉应州 (即今梅州)。因此,“惠潮来民”就是粤东客家人。
乾隆年间,鹤山客家人罗绍纶撰写了《十七村记略》一文,记述了在鹤山建县之前,第一批客家人从粤东入迁的经过。那时,鹤山地域还属于新会县管治。康熙35年(公元1696年),新会的地方军队中有一名千总赖易胜,原籍大埔县,奉命随营驻防大官田营汛(今鹤城地区),因见该处地荒人稀,便从家乡招得一批人前来垦荒,开村定居。是年有黄罗邱蔡等姓前来开辟坪山村。坪山便是鹤山县内第一条客家村。接着,康熙37年有赖谢钟姓前来开辟五凸型村(今称五爪营),康熙39年有罗韩刘等姓前来开辟龙眠村(今城西),康熙40年有邱马蔡赖等姓前来开辟横坑村,康熙42年有廖萧黄罗等姓前来开辟南洞村,有陈刘郑等姓前来开辟龙团村(今禾谷南塘),康熙45年有龚钟黎等姓前来开辟小官田村,康熙46年有胡邹李姓前来开辟北芬村,康熙47年(1708年)有应曾等姓前来开辟殷洞村。从1696年至1708年的十二年间,是客家人入迁的第一个高潮。至1732年鹤山建县前,本地共开辟了17条客家村。
雍正十年(1732年,鹤山建县,当时全县人口只有8800多人。负责筹划建县的广东粮驿道陶正中、首任县令黄大鹏为了充实人口,加速开发,出告示招收外地人来县垦荒,并给新移民各种优惠政策:“招集惠潮等处贫民,给予庐舍、口粮、工本”,“每安插五户,编甲入籍,即给地百亩”(据两广总督鄂尔达《开垦荒地疏》),十年免赋。于是粤东的客家人纷纷应募前来,“惠潮来民,襁至如市(抱儿背女而来好象赶集一样),荷锄立庭际(扛着锄头站在县衙门前),求耕荒地”,“荷锄求地者日以百计”,一下子来了300多户。这是客家人入迁鹤山的第二个高潮。这次移民活动,在民间传说中称为“五子下鹤山”。所谓“五子”就是吕子良、谢子耕、黄子成、宋子良、胡子宁,他们率领本族子弟,先后来到丰塘、月山下、下黄、云乡、禾谷等地开村定居,繁衍子孙。当然,“五子”只是代表,实际来到的远远不止这五姓人。有资料显示:至嘉庆二年(1797年),迁来鹤山的客家人已达60余姓。
下面详细介绍谢子耕、吕子良两家迁入及繁衍的过程,作为一个实例来考察移民的一般情况。
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谢氏始祖申伯的73世孙谢孟春,从福建宁化县石壁乡迁入广东长乐县琴江都厥乡上,是为谢氏广东开居祖之一,其后裔称他为一世祖。从谢孟春起计,传至鹤山谢国宝为12世,谢子耕为13世。
长乐(今五华)是粤东山区穷县,明清以来水土严重流失,满山沟壑,遍地红壤,生活条件很差。谢国宝兄弟生于清康熙年间,适逢“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时期(清政府动员湖广人民迁入四川以充实因明末战乱而剧减的四川人口),国宝之兄国璲先行迁去四川重庆府荣昌县,国宝及另外两兄弟也拟随后前往,不料遇战事路途不通,仅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迁至清远县清平乡泮涌暂住。清远是石灰岩地区,山瘠土薄,难谋发展,仅住十年左右,国宝之子谢子耕又往外寻找较理想的迁居地。
谢子耕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来到肇庆府开平县长静都五凸型暂住,雍正六年(1728年)他终于找到月山下这块背山面水、土厚地旷、适宜耕作、可以安身立命之地,遂再迁至月山下定居。雍正十年,鹤山建县,五凸型、月山下划入鹤山县版图。十一年(1733年),鹤山县城竣工,政府“悬示招垦”,谢子耕便重上清远,带老父谢国宝及兄弟子勤、子力同来鹤山创业安居(三兄弟排名“勤力耕”,可知当时人的勤劳创业意识)。几代之后,谢氏在月山村建祖祠奉祀谢国宝,题名“国宝谢公祠”,并预排出30代子孙班辈(给后代子孙取名之用),将字派排成五言诗六句:“国子仕世兴,文德显朝堂,粤东居广肇,清鹤兆嘉祥,永保常守富,创业万年长”。按谢国宝为广东谢氏12世,谢子耕为13世。迁居鹤山后,子孙相传,至20世纪末有260年,已传承了十一二代人。各支系繁衍速度不一,现存宗亲辈份参差,并存于世者,计有朝(20世)、堂、粤、东、居(24世)五代人。居住地除月山下外,尚分支于紫莲坪、飞鹅迳、禾谷坪、横水、竹叶水、芥子地等处。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谢氏在乡人口约900人。谢氏父老还告诉笔者:如果将外出工作人口包括在内共为1300人,如果再将侨居南洋、北美的谢氏子孙也包括在内,则有2000人左右。就是说,谢国宝一家迁来鹤山260年之后,其子孙已繁衍到2000人之众了。
鹤山客家的另一支丰塘吕氏的迁入稍后于月山 谢氏,但其发展情况则十分相似。清乾隆六年(1741年),“五子”之一的吕子良率领五个儿子,由永安县(今紫金县)迁来原附城都小官田丰塘里(今属共和镇泮坑管理区)开居创业,经过260年的繁衍,子孙扩散至11个自然村。各村人口如下:丰塘里564人,深塘里90人,黎坑口155人,九里坑168人,鹿子坑134人,会龙里(白虎头)96人,虎尾坪65人,分水坳45人,鲤鱼岩116人,松山下82人,鲫鱼山(属新会大泽乡)225人,合计在乡人口为1740人(以上是1990年统计数字),加上侨居美洲及马来西亚的吕氏子孙约1000人,总数有2700多人。丰塘里保存有一个舂米用的石碓坎,据说是当年吕子良迁来鹤山时,吕家太婆舍不得扔下它,特地从清远搬来的。现在成为吕氏家传的珍贵文物了。
客家人在鹤山的创业经历是十分艰苦的。第一批客民到来时,鹤山尚未建县,其地分属开平、新会,距离县治较远,是封建统治薄弱的边远地区。他们落脚在皂幕山的东西两侧,又是土匪出没的山区。此处“空山蒙翳”,“巢潜剽掠之徒出没于黄昏暮夜间,商贾困弊,村庄怖恐”(黄大鹏《建鹤山县记略》),“惠潮来民,垦荒之余,日与对垒,夜宿山林,其间猛虎咆哮,又不免为虎狼所伤。数十年来,艰苦万状,险阻备尝”(《十七村记略》)。所以,官田地方有大量荒地没有开垦。雍正十年,朝廷出于“兴地利而遏盗源”的目的,批准建置鹤山县,修筑县城,驻防文武官员管理。此举得到先期到来的客民热烈拥护。筑城需要大量石材,当即有罗达魁、邱琳、胡子宁、廖相魁、赖元敏、朱文举、陈九万、黄奕明等八人为首的客家人自告奋勇承包采石运石任务,并表示不要工钱,只领伙食银一千七百两便足够了。至今鹤城人还流传一句歇后语:“罗达魁领城一千七——足够有余”。客家人急公效力,筑城有功,县城竣工后即被编甲入籍,子弟获得应试的权利。民间遂称之为“石头人”。
客民入迁鹤山后,往往还一迁再迁,并非都是一步到位的。现今定居在白水带的赖氏,其祖先本是从三个地方来:①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永安县(今紫金县)赖氏的一支,与钟谢等姓迁来五凸型开居,其族人赖元敏积极参与运石筑城,得以入籍,为“石头人”之一。② 建县初,有镇平县(今蕉岭县)赖氏几支,分别迁来铁坑、小官田、龙眠、平顶、桔园等处,其中赖龙南一家迁到白水带定居,并与月山下谢家结亲,他的子女称谢子耕为“大舅爷”。③ 乾隆元年(1734年),赖汝熹(禧)一家从长乐县(今五华县)大都泮溪迁来五凸型村。因来得稍晚,一时未能入籍,先寄籍在赖荣户。后来捐钱5000文,补入“石头人”,另立户口,名赖永盛户。赖汝熹是风水先生,精于堪舆,经常登山度岭,过涧跳崖,搜寻吉地,先后在麻竹坑、下窑子觅得风水宝地,将他的祖父母、父母的骸骨从长乐迁来安葬,他自己死后也葬在三峰坳下。他生有三子,皆勤劳创业。第二子学恭,又经三次迁徙,定居于宅梧榜塘(今宅梧镇中之西),先佃耕别人田地,后来购置成片田产,命名赖罗垌,建村名赖罗村,造桥名赖罗桥(今堂马水陂位置)。这些土名,都留传至今。赖家人丁旺盛,全都勤劳耕作;还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分工一个兄弟专教子侄读书识字,保持着客家人“耕读传家”的传统。后来。以上三支赖氏,都归并到了白水带。
鹤山客家人艰苦创业的过程,还可以白米田李凤来二下鹤山的经历为写照。李凤来,惠州府永安县人。康熙59年(1720年),27岁的李凤来踏着第一批移民的足迹,来到禾谷市(禾谷坪墟)做生意。禾谷墟,位于昆仑水(今鹤城河)与五凸型水(今禾谷河)交汇处,两河汇合后南流经址山(今称址山河),通向新会及开平水口,有木船可通潭江,故禾谷墟处于内河水运枢纽的地理位置;沿河两岸,地势平坦,田畴宽阔,满布客家人的村庄,称禾谷坪。所以,禾谷墟遂成为鹤山客家人最早的集市之一。李凤来利用人缘关系,只身来到此地,行船走水,积了点钱也放债生利。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惹上官非,被冤困省城六个月,散尽钱财始得脱身,重回永安老家十多年。鹤山建县后,招人垦荒。李凤来寻思,永安地方贫困,家口众多,无法谋生,又于乾隆五年(1740年)二下鹤山。他在禾谷墟及附近村庄走街串巷,买卖茶叶杂货,赚了点钱,在白米田购置了八九亩田产。乾隆八年,他回永安把家眷接来,暂住禾谷墟,一边做生意,一边耕作,继续置田20余亩。乾隆十二年(1747年),他在白米田网山脚建了几间泥砖屋,一家就定居下来。但他还是不时回去永安老家看望亲属。一次,他回去迎娶长媳带来鹤山同住;又一次,他回去将亡弟凤翔的遗孀及侄辈接来禾谷墟(其后人定居处因称凤翔里)。李凤来生有五个儿子,加上媳妇,就是10口,劳动力充足,创业快见成效。乾隆二十年(1755年)他在禾谷墟自建一间店铺,杀猪卖肉,经营饭店。李凤来二下鹤山,艰苦创业30多年,至此已有田地、房屋、店铺,过上小康生活了。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63岁的李凤来身染重病,自知不起,乃作七字句遗言78句,叙述创业的艰辛,教育儿孙:“为人须要守本分,切勿昧良利己身”,“若是我身阳寿尽,儿要好好地做人。我今交有田店屋,男勤妇俭爱学人”。
早期入迁的客民多数在附城都、新化都、双桥都获得平旷的土地耕种,但是续后到来的客民则因大部分土地已经有主,只好佃耕地主的田地;他们中的多数人则在皂幕山区以种茶制茶、伐薪烧炭为业。从乾隆、嘉庆到道光朝的100年间,黄茅壁出现了客家人的村庄群落。黄茅壁主峰海拔786米,北连鸦髻山,南接昆山,东至昆仑迳,西达杨梅新安,西南至白水带金钗坑,方圆三十多里。在这崇山峻岭之中,散布着40多条大小村庄,居住着300多户约1400多人。山区建有学堂、社公、龙母庙、关帝庙和许多炮台。有一年打醮,他们到省城请来一个戏班演戏酬神。班主见到附近只有寥寥几户人家,不无疑惑地问:演戏有谁来看呢?父老笑答:到晚上就知道了。戏班要求用100张八仙桌和400张条凳搭戏台,父老满口应承。当日下午,搬抬凳的山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如数备足了台凳。上灯时分,大戏将要开场了,只见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灯笼火把络绎不绝,足足来了上千观众。又有一年打醮,山民用纸扎成“山大人”(山神)巨像,抬着巡游。巡游毕,摆在醮坛上。忽然有老虎出现,山民们成群结队去追打,慌乱中有人碰烂了纸人。后来便有“黄茅壁人打醮,老虎食去(吃掉)山大人”的笑谈流传至今。黄茅壁人以种茶制茶为主业,卖茶买米维持生活。遇上好年景,可以保持温饱;如果茶叶市道不好,就难免挨饿了。故山外人有句俗谚:“茶平米贵,饿死山龟;茶贵米平,山龟筑皇城”。其次,游猎也是一项重要收入,有俗谚道:“黄茅壁人装(套捉)狐狸,一家生活靠住佢”。他们还种麻织布供自己穿用,现在还有人见过他们留下的染布石。这些客民凭着他们刻苦耐劳、坚韧顽强的优秀品性,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把荒山野岭开辟成一片茶园,使“鹤山茶”这一特产驰名远近。清代中叶以后,鹤城成为了茶叶加工集散地,主要街道得名为茶行街。黄茅壁和白水带的茶农,把采下的茶青或制好的干茶,挑到鹤城出售。他们常年不停地来往于彩虹岭上下,坚韧的脚板将这一条石级路踩得光溜溜的。
由于大批客家人的到来,使新建置的鹤山县,特别是皂幕山东西两侧的荒地荒山得到开发,收到“土辟民聚”的效果。客家人对鹤山的开发功不可没。不幸的是,到了咸丰、同治年间,由于社会诸矛盾的总爆发,广东肇庆府发生了席卷鹤山、高明、恩平、开平、新宁(台山)、高要六邑,持续14年之久(1854年——1867年)的大规模的“土客械斗”,双方死伤各几十万人,许多村庄被夷为平地,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情况非常惨酷。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本文不拟具体论述。这里要说的是,到了械斗终于平息之日,六邑地区的客家人成了被驱赶、被遣散、被重新安置的对象。除了一部分逃难去了外洋外,当时由清政府安排,令一部分客民返回祖居地,一部分留居现住地,一部分既无法在当地立足又无法返回祖居地的,则迁去新宁县近海之赤溪、曹冲、田头集中安置,由清政府设立赤溪厅管治。这样一来,鹤山县的客民不但数量大为减少,而且分布地也有变化。原来宅梧的上下沙、榴花坪、榜塘都是客民的村庄,后来此处完全不见客民的踪影了。白水带原来只住有黎、文二姓少量土民,现在则成为宅梧客民的聚居地,足有二十多姓。黄茅壁人部分迁到白水带,部分迁往赤溪,只有新路尾、双峰坳、金钗坑、三寨尾还留有少数人在艰难环境中挣扎;到抗日战争期间,茶叶无销路,这些人最后也得外迁,只留下断垣碎瓦掩盖在荆棘丛中。彩虹岭上的雁咀村,曾是建筑整齐的客家村,现在只留下残墙颓壁,唯有村前四对石“桅杆夹”无声地见证着昔日功名的辉煌而已。相对来说,现在鹤城、云乡、共和一带变化较小,原来县志有载的客家村都保存了下来,客家人在这里还继续繁衍不绝。自从咸同年间“土客械斗”的一场浩劫过去之后,土客双方都吸取了血的教训,没有再激化矛盾,100多年来相安无事,和平相处。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新一代的土客在同学、共事、通婚、商贸等社会与经济活动中加强了沟通与交流,彼此间的鸿沟已经逐步消除。
鹤山客家人的数量没有精确统计过,估算有七万多人,占全县人口的20%左右。主要居住在鹤城、云乡、共和、合成各镇,还有部分居住在宅梧镇的白水带村,址山镇禾南村、四堡新村,龙口镇四堡村、群峰村等地。当然,在城区的机关、厂场、服务行业中也占相当的比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