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北部客家歌樂山歌子的即興
台灣北部客家歌樂山歌子的即興作者:台湾国立大学音研所 劉新圓
论文级别:硕士论文
指导教师:羅基敏 江文瑜
发布时间:2005-1-12 9:43:33
關鍵字:台灣客家 音樂 即興 音樂學 音樂與語言 民謠 客家戲 山歌子
[摘要]
本文係針對台灣北部客家音樂的即興現象做理論性的深入探討,以「山歌子」為研究對象。在「即興」的議題中,有兩個主要的突破點,第一是把「歌詞即興」的過程和意涵做徹底的剖析,第二是嘗試建立即興「模式」的理論。在歌詞即興方面,由於客語屬於有聲調的語言(Tonal Language),使得歌詞的聲調主宰了旋律的走向,進而提供即興者曲調即興的依據,於是即興者乃得以專注於歌詞的創作。因此,山歌子的即興實兼具文字與音樂即興的雙重性。在理論與方法上,提出「框架」與「模式」的相對概念。「框架」為樂曲中固定不變的部份,是標示特定樂曲的主要依據;「模式」則為即興變化的慣用技巧,可使即興者得以進行臨場的快速反應。
正文是由「框架」與「模式」為主軸發展而成,分為歌詞即興、曲調即興及曲調與聲調的對應三部份討論,並選擇四位歌者,分年齡層與性別互相參照比較。在框架方面,歌詞的框架包括四句八節、答句(押韻)等規則,曲調的框架包括三聲音階、一板三眼的節奏、各樂句有固定的結束音等,旋律走向必須配合歌詞聲調的走向。在即興模式方面,歌詞的即興模式包括慣用語的使用、韻腳的增多、修辭方面以直敘為主,曲調的即興模式包括虛襯字的運用、曲調與聲調之對應模式(四度或五度對比)等。經由比較結果發現,年輕一輩已然失去歌詞即興的能力,曲調也有公式化的傾向,顯見山歌子的即興正在沒落中。此外,由山歌子即興的現象也顯示出「框架」與「模式」的互動關係。即興能力越強者,變化模式越繁複,亦越有突破框架之可能;即興能力較弱者,變化模式趨緊,其框架則有愈發僵化之情形。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oretically to the
improvisation of North Taiwan Hakka Song “ San go tsi”.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歌詞的即興…………………………………………………17
第一節 形式…………………………………………………………18
第二節 內容…………………………………………………………27
第三節 徐木珍歌詞即興的特點……………………………..……39
第四節 小結…………………………………………………………46
第三章 曲調的即興…………………………………………………51
第一節 山歌子的基本框架…………………………………………52
第二節 曲調的變化…………………………………………………58
第三節 四人曲調變化的比較………………………………………67
第四節 小結…………………………………………………………76
第四章 曲調與聲調的對應…………………………………………79
第一節 聲調與旋律的對應關係……………………………………81
第二節 位置的影響…………………………………………………90
第三節 音形的選擇……………………..…………………………98
第四節 四人即興程度的比較…………………………………….103
第五節 小結……………………………………………………….103
第五章 結論……………………………………………………….107
附錄一 樣本中四位歌手之個人資料……………………………….121
附錄二 訪談對象之個人資料……………………………………….123
附錄三 歌詞分析樣本……………………………………………….125
參考資料………………………………………………………………165
圖表目次
圖一 Pressing 的即興量度表………………………………………..4
圖二 內容分析的層次…………………………………………………27
圖三 虛襯字插入的原則………………………………………………63
圖四 聲調對應旋律時所能接受之扭曲程度……………………….101
表一 四人虛襯字所佔之百分比…………...……………………….68
表二 四縣腔的聲調系統………………………………………………82
表三 四人各聲調所對應旋律之百分比………………………………84
表四 四人各聲調所對應旋律之趨勢表………………………………88
表五 依位置統計所得各旋律與聲調對應之百分比…………………91
表六 各人歌詞對應之主要音高………………………………………95
表七 各聲調對應不同音形之百分比…………………………………99
譜例目次
譜例1 即興技巧範例…………………………………………………….2
譜例2 山歌子的節奏框架………………………………………………52
譜例3 老山歌……………………………………………………………53
譜例4 老腔山歌子………………………………………………………53
譜例5 山歌子……………………………………………………………54
譜例6 老山歌、老腔山歌子、山歌子的過門…………………………54
譜例7 老腔山歌子的節奏框架…………………………………………55
譜例8 山歌子高音框架…………………………………………………56
譜例9 山歌子低音框架…………………………………………………56
譜例10 賴碧霞山歌子旋律模式……………………………………….59
譜例11 彭柑妹山歌子旋律模式……………………………………….59
譜例12 徐木珍山歌子旋律模式……………………………………….59
譜例13 只填入虛字的山歌子曲例…………………………………….61
譜例14 襯詞S0曲例………………………………….…………………64
譜例15 第一小節襯詞S1曲例……………………….…………………64
譜例16 襯詞S4曲例………………………………….…………………65
譜例17 襯字曲例……………………………………………………….65
譜例18 第一小節虛襯字混合(XS1)曲例………………………………66
譜例19 第四小節虛襯字混合(XS4)曲例………………………………66
譜例20 散句曲例……………………………………….………………67
譜例21 S3曲例………………………………………………………….69
譜例22 XS2曲例…………………………………………………………70
譜例23 S2曲例……….…………………………………………………70
譜例24 彭柑妹的山歌子模式………………………………………...71
譜例25 彭金通的山歌子模式………………………………………….71
譜例26 相鄰虛正字對應音高之關係曲例1……………………………72
譜例27 相鄰虛正字對應音高之關係曲例2……………………………72
譜例28 徐木珍山歌子片段…………………………………………….73
譜例29 徐木珍山歌子片段…………………………………………….73
譜例30 徐木珍山歌子片段…………………………………………….73
譜例31 賴碧霞山歌子片段…………………………………………….75
譜例32 賴碧霞山歌子片段…………………………………………….75
譜例33 賴碧霞山歌子片段…………………………………………….75
譜例34 賴碧霞山歌子片段…………………………………………….75
譜例35 襯字與旋律變化的關係1………………………………………76
譜例36 襯字與旋律變化的關係2………………………………………76
譜例37 賴碧霞山歌子………………………………………………….79
譜例38 賴碧霞山歌子………………………………………………….80
譜例39 賴碧霞山歌子曲例…………………………………………….97
譜例40 彭柑妹山歌子曲例…………………………………………….97
譜例41 音形與聲形不符之曲例……………………………………….99
譜例42 山歌子節奏框架………………………………………………109
譜例43 山歌子高音框架………………………………………………109
譜例44 旋律與聲調配合曲例…………………………………………109
[參考文獻]
一、山歌子錄音帶
[說明:根據業者表示,這些錄音帶的錄製時間大約在1970年至1990年之間]
1.上發26:四季耕種歌(黃連添、彭柑妹)
2.上發27:摘茶姻緣(黃連添、彭柑妹)
3.上發28:千里過渡尋夫(彭柑妹、黃連添、徐木珍)
4.上發29:摘茶情歌(彭柑妹、徐木珍)
5.上發30:茶園山頂和山歌(黃連添、賴碧霞)
6.上發32:有情妹子多情郎(黃連添、彭柑妹)
7.上發37:仙伯英台遊西湖(邱玉春、徐木珍)
8.上發40:仙伯馬俊陰間爭妻房(薛能章、賴碧霞)
9.上發41:仙伯馬俊英台回陽記(薛能章、賴碧霞)
10.上發45:風流郎子假有心(戴春香、徐木珍)
11.上發46:祝新婚四季歌(薛能章、賴碧霞)
12.上發53:相罵歌(羅石金、賴碧霞)
13.上發54:四句祝賀詞(黃桂香、彭金通)
14.上發55:山歌冠軍曲(黃桂香、彭金通)
15.吉聲14:春夏秋冬採茶歌(陳寶蓮、徐木珍)
16.吉聲15:耕田真快樂(邱玉春、徐木珍)
17.吉聲19:山歌冠軍曲(徐木珍、陳清台等人)
18.吉聲20:遊風光交情歌(陳寶蓮、徐木珍)
19.吉聲26:採茶歌(陳寶蓮、徐木珍)
20.吉聲33:仙伯英台遊西湖(邱玉春、徐木珍)
21.吉聲37:遊風光談情歌(陳寶蓮、徐木珍)
22.吉聲38:摘茶歌(陳寶蓮、徐木珍)
23.吉聲39:慶祝新年歌(陳寶蓮、徐木珍)
24.吉聲48:金玉良言(邱玉春、徐木珍)
25.吉聲65:憨鳥自有飛來蟲(黃金鳳、徐木珍)
26.吉聲67:龍鳳交情歌(李秋霞、徐木珍)
27.吉聲87:歌才比賽記(薛能章、賴碧霞)
28.吉聲93:山歌原係風流曲(黃瑞雲、徐木珍)
二、音樂分析相關書目(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守泰主編(1994)《崑曲曲牌及套數範例集》,上海:文藝出版社。
王振義(1997)〈從歌仔調的歌唱特色談「樂合詩」與「詩合樂」的歌唱傳統〉《復興劇藝
學刊》,第20期,31-49。
古旻陞(1992)《台灣北部客家民謠之民族音樂學研究》,文大藝研所碩士論文。
胡泉雄(1969)《客家民謠與唱好山歌的要訣》,台北:育英出版社。
許常惠(1991)《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1992)《現階段台灣民謠研究》,台北:樂韻出版社。
陳俊斌(1993)《恒春調民謠研究》,國立藝術學院碩士論文。
徐正光主編(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
高嘉穗(1996)《台灣傳統吟詩調的研究》師大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兆楨(1974)《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台北:育英出版社。
---(1982)《台灣客家系民歌》台北:百科文化事業出版公司。
---(1979)《客家民謠》台北:天同出版社。
楊佈光(1984)《客家民謠之研究》,文大藝研所碩士論文。
劉新圓(1999a)〈訪徐秋香〉,收錄於鄭榮興(主編)《苗栗縣客家戲曲發展史-田野日誌》
,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83-108。
劉新圓(1999b)〈訪張有財、戴淑枝夫婦(一)〉,收錄於鄭榮興(主編)《苗栗縣客家戲曲發
展史-田野日誌》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39-178。
劉新圓(1999c)〈訪溫三郎、林貴妹、林金枝〉,收錄於鄭榮興(主編)《苗栗縣客家戲曲發
展史-田野日誌》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65-78。
鄭榮興(1999)主編《苗栗縣客家戲曲發展史-田野日誌》,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2000)〈台灣客家音樂的管路與線路〉,收錄於羅基敏(主編),《彈音論樂-「音
樂演出與音樂研究」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高談,237-264。
賴碧霞(1983)《台灣客家山歌-一個民間藝人的自述》,台北:百科文化事業出版公司。
---(1993)《台灣客家民謠薪傳》,台北:樂韻出版社。
謝俊逢(1994)《民族音樂論集》,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謝寧譯(1970)《音樂的科學原理》,台北:徐氏基金會。
羅基敏主編(2000)《彈音論樂-「音樂演出與音樂研究」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高談。
三、歌詞分析相關書目
(一)外文部份
Brogan, T.V.F, ed. 1994. The New Princeton Handbook of Poetic Term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arr, Philip. 1993. Phonology. Houndmills:The Macmillan Press Ltd.
Crystal, David. 1997. 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Jannedy Stefanie/Poletto Robert/Weldon Tracey L. 1994. Language Files..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Tibbetts, Charlene & Tibbetts, Arn. 1997. Strategies. New York: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
Li, Charles N. / Thompson, Sandra A./黃宣範譯. 1999.《漢語語法》(Mandarin
Chinese),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二)中文部份(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胡性初(1998)《修辭助讀》,台北:書林出版社。
張月琴(1995)〈從聲學角度來描寫台灣苗栗四縣客話的聲調系統〉收錄於曹逢甫/蔡美慧(
主編)《台灣客家語論文集》,台北:文鶴出版社,95-112。
陳滿銘(1999)《詩詞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彭淑貞/劉新圓(1998)〈客語四縣腔與海陸腔之聲調分析與比較〉,台大語言所期末報告。
馮怡蓁(1997)《台灣地區國語四聲的聲學特質》(What are Tones Really Like?- An
Acoustic-based Study of Taiwan Mandarin Tones),台大語言所碩士論文。
黃慶萱(1999)《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
楊政男等(1998)《客語字音詞典》,台北:台灣書店。
楊蔭瀏(出版年代不詳)《語言與音樂》,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趙元任(1981)《國語語法-中國話的文法》,台北:學海出版社。
羅香林(1928)〈粵東之風〉收錄於《民國叢書》第四編60,上海:上海書店。
羅肇錦(1996)《台灣的客家話》,台北:台原出版社。
页:
[1]